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区脑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态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探讨电针"水沟"穴对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干预效应。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各90只,空白组1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并分为缺血1、3、6、9、12、24 h及3、7、12 d共9个时间点组。电针组以15 Hz、2 mA的连续波电针"水沟"穴20 min,1~24 h电针组于造模后即刻给予电针干预,相应时间点取材,3~12 d电针组每日干预1次,末次治疗后取材。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缺血区脑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态和数目,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梗死脑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生长素(Ang)-1和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的表达水平。结果:空白组、假手术组未出现CD31和Ki67双阳性细胞;模型组24 h开始出现CD31和Ki67双阳性细胞,随缺血时间延长双阳性细胞逐渐增多,3 d时达到峰值,7 d时下降,12 d时无双阳性细胞;电针组12 h时CD31和Ki67双阳性细胞开始出现,3 d时达峰值后逐渐下降,12 d时仍有少量双阳性细胞。假手术组与空白组bFGF、Ang-1、Ang-2、PDGF-b mRNA及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模型组bFGF mRNA表达在缺血后9 h~12 d时、蛋白表达在24 h时高于假手术组(P<0. 01,P<0. 05);Ang-1mRNA表达在缺血后12 h~12 d、蛋白表达在6 h~12 d时高于假手术组(P<0. 05,P<0. 01);Ang-2 mRNA及蛋白表达在缺血后1 h~12 d时高于假手术组(P<0. 01,P<0. 05);PDGF-b mRNA在1、6、9、24 h及3~12 d时,蛋白表达在1 h~7 d时高于假手术组(P<0. 05,P<0. 01)。电针组bFGF mRNA在24 h~12 d、蛋白表达在3~12 d时高于模型组(P<0. 05,P<0. 01);Ang-1 mRNA及蛋白表达在3~12 d时高于模型组(P<0. 05,P<0. 01);Ang-2 mRNA表达在3~24 h、蛋白表达在3~12 h时高于模型组(P<0. 05,P<0. 01);PDGF-b mRNA在3 h、6 h、3~12 d时,蛋白表达在6 h、3~12 d时高于模型组(P<0. 05,P<0. 01)。结论:电针"水沟"穴可通过促进MCAO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并使表达时相前移,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时间提前、增殖数量提高,从而促进血管新生,有利于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性蛋白PLN、MGP的变化,并探讨电针干预效应。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6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又按术后3 h、6 h、24 h与72 h分为4个时相,每个时相6只,以改良的Longa腔内线栓法制备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电针组予2/15 Hz, 2 mA电针刺激水沟穴20 min, 3 h、6 h与24 h组造模后即刻针刺1次,72 h每日针刺1次。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在对应时间点抓取固定。采用NSS评分法对各组不同时相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急性期(3 h、6 h、24 h与72 h)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性蛋白受磷蛋白(PLN)、基质Gla蛋白(MGP)的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急性期(3 h、6 h、24 h与72 h)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性蛋白PLN、MGP的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结果:MCAO后,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NSS评分随缺血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水沟穴对缺血区脑细胞内活性钙调素(CaM)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磷酸二脂酶法测定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水沟穴组、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活性CaM的含量。结果:造模后脑组织活性CaM含量明显升高(P<0.001),经电针水沟穴治疗后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活性CaM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水沟穴可明显降低大鼠脑组织活性CaM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酮(Cortisol,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影响,探究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电针组、埋线组、正常组、模型组,每组各8只.按照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结合孤养的方法造模,共接受21d各种不同的刺激,于造模第ld、第14d、第21d分别称量体重,记录24 h糖水消耗量,并采用Open-field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电针组、埋线组分别给予百会穴电针、埋线干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CORT和ACTH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及糖水消耗量明显下降,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组大鼠的体重及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行为学评分显著提高(P<0.01),血清CORT和ACTH含量显著降低(P<0.01).埋线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及行为学垂直运动得分显著增加(P<0.01),血清ACTH也明显降低(P<0.01),但是COR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与埋线干预均可改善抑郁大鼠的行为学异常,并下调血清ACTH含量;电针还能下调血清CORT含量.提示该作用可能是其抗抑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针水沟穴(GV26)和百会穴(GV20)加再灌注处理与单纯再灌注处理对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通过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设立假手术组、MCAo组、再灌注组、电针+再灌注组,每组20只,应用Zausinger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面积、TUNEL染色法检测脑皮层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元凋亡水平。观察大脑中动脉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前行电针水沟穴和百会穴,与单纯再灌注处理对改善大脑中动脉缺血脑组织损伤的比较。结果 造模后24 h,再灌注组的神经功能评分、相对脑梗死面积、脑皮层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元凋亡水平较MCAo组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电针+再灌注组在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相对脑梗死面积和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凋亡水平方面较单纯再灌注处理更优(P<0.05)。结论 再灌注处理能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损伤,而电针能进一步提高再灌注在改善脑缺血性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水沟"穴改善脑梗死大鼠脑循环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1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40只)、电针组(40只)、假手术组(40只)和空白组(10只)。模型组、电针组以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空白组除抓取固定外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制备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再随机分为3、6、12、24h 4个时相,每个时相10只。电针组在MCAO后即刻电针"水沟"穴20min,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同样抓取固定但不做其他处理。各组分别在各时相分离和剪取梗死侧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和后动脉各8mm,应用RT-PCR法检测血管平滑肌中三磷酸肌醇钙通道(IP3-Ca)、三磷酸肌醇(IP3)受体的3种亚基三磷酸肌醇受体1(IP3R1)mRNA、三磷酸肌醇受体2(IP3R2)mRNA、三磷酸肌醇受体3(IP3R3)mRNA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P3R1 mRNA 3、6、12、24h时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P3R2 mRNA 3、6、12h时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IP3R3 mRNA 3、6h时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IP3R1 mRNA 3h,IP3R2 mRNA 3、6h,IP3R3 mRNA 3h时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其他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明显抑制MCAO模型大鼠脑血管平滑肌中IP3-Ca通道3种亚基IP3R1 mRNA、IP3R2 mRNA、IP3R3 mRNA表达量的升高,这可能是电针抑制缺血后脑血管平滑肌痉挛、保持血管功能和状态的正常,从而增加脑梗死区周围血流灌注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演江  肖德生 《陕西中医》1992,13(6):279-280
以清醒大鼠为对象,在静脉恒速输注胆盐维持胆汁池恒定的基础上,观察电针对胆汁流量的影响。结果:电针引起胆汁流量明显下降。用利血平耗竭儿茶酚胺后,电针使胆汁流量明显增加,预先作腹腔交感神经节摘除,电针效果与经利血平处理的实验组相似。但预先作迷走神经肝支切断,电针效果此提示:电相似。因对照组假手术与针使胆汁流量下降可能与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加强有关,而迷走神经可能不参与电针使胆汁流量减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Flt-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的干预机制。[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按术后3 h、6 h、12 h、24 h、3 d、7 d、12 d各分为7个时相组,每时相各8只。各组造模后,电针组依时相进行电针人中穴的治疗。各组大鼠依时间段处死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连反应(PCR)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电针组VEGF/Flt-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显著上调。[结论]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VEGF/Flt-1的表达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促进缺血半暗带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耳-体穴电针对大鼠胆汁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穴位电针组(n=10)给予耳-体穴电针方法,耳穴取大鼠耳部“肝胆”区,体穴取“胆俞”穴;非穴位电针组(n=8)分别在耳廓的“耳轮”区和体穴的“胆俞”穴旁开约1.0 cm处作为对照刺激;注射1组(n=8)尾静脉注射穴位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提取液2 ml/kg;注射2组(n=8)尾静脉注射非穴位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提取液2ml/kg;生理盐水注射组(n=8)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kg.各组大鼠经胆总管插管,于不同时间点观察胆汁流量. 结果 穴位电针组大鼠电针10、30、50min时及电针后10、30、50、70、90、110min胆汁流量较电针前升高(P<0.05或P<0.01).穴位电针组的胆汁流量在电针时和电针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非穴位电针组(P<0.05或P<0.01).注射1组注射后10、30、50、70、90、110min胆汁流量高于注射前(P<0.05或P<0.01).注射2组在注射后10、50 min胆汁流量低于同时间点注射1组(P<0.05或P<0.01).穴位电针组与注射1组大鼠在电针/注射后各时间点胆汁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体穴电针可促进大鼠胆汁流量的增加,停电针后有较强的后作用,可能是通过体液调节机制调整胆道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内源性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后内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各组分24、48、72h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刺激大鼠单侧"足三里"曲池",针刺30min,每日1次。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结果: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外周血EPCs数量和血清TNOS、iNOS活力都明显升高(P<0.01,P<0.05);48h时,针刺组EPCs数量升高,与其它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72h时,针刺组EPCs数量较模型组降低(P<0.01)。针刺组在各时间点血清中VEGF含量都高于其它各组(P<0.01,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外周血EPCs数量和血清iNOS活力增加。电针能够影响脑缺再灌注损伤大鼠内源性EPCs,该作用可能与VEGF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大鼠脑内缺血区的作用,根据UCP-5的表达,探讨电针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2、50、100 Hz电针组.电针组取大鼠患侧“前三里穴”和“外关穴”.各组均在术后第1d、3d、7d、14 d、21 d用网屏试验进行评分,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血压基础上形成脑梗死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及灶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证实电针对星形胶质细胞(AST)变化的影响是其促进脑梗死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方法双肾双夹法制备RHRSP模型,双侧肾动脉狭窄术后12周,取血压≥l80mmHg大鼠,电凝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MCAO假手术组、MCAO组(模型组)、穴位治疗组、非穴位治疗组,后两组行电针刺激。MCAO后各组分别于1d、3d、7d、14d、21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变化,GFAP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缺血灶周围GFAP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为0分;各时间点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穴位治疗组,1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7d、14d、2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d时模型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最重,而电针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逐渐降低。在各时间点模型组与非穴位组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穴位治疗组ASI及组织肿胀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在五个时间点模型组和电针组GFAP表达都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电针组GFAP表达均明显低于同时段模型组(P〈0.05)。各时间点模型组GFAP表达与非穴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电针治疗能下调脑缺血后GFAP表达,进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皮质Slit-Robo三磷酸鸟苷酶激活蛋白-1(Slit-Robo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1,srGAP 1)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cycle 42,Cdc 42)表达的影响,探讨srGAP 1和Cdc 42在电针治疗MCAO后神经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经穴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利用改进的Longa法复制MCAO模型。电针组取"曲池""足三里"穴,非经穴组取手足阳明经与少阳经之间非经穴处,每日1次,每次30min,共14d。分别在术后1、3、7、14d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NSS),并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中srGAP 1和Cdc 42的荧光强度及分布,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梗死区周围大脑皮质中srGAP1和Cdc 42蛋白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在术后7、14d时电针组较模型组、非经穴组同时间段的mNSS评分显著降低(P0.0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srGAP 1和Cdc 42主要在细胞质表达;模型组srGAP 1高于正常组(P0.01),而电针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P0.01);模型组Cdc 42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而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srGAP 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srGAP 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及非经穴组(P0.01);模型组Cdc 42蛋白表达量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组Cdc 4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损区周围皮质srGAP 1明显增高,而Cdc 42明显减少,这可能与srGAP 1使Cdc 42失活有关;电针治疗后srGAP 1显著下调,而Cdc42上调,可能是电针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灸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相关微小RNA(microRNA,miRNAs)、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 4)表达的影响,探讨通督调神针灸预处理脑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120只分为电针预处理组、艾灸预处理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及模型组各30只。采用Longa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和艾灸预处理组取"百会""风府""大椎"穴。电针预处理组进行电针治疗,艾灸预处理组用清艾条悬灸治疗,阿司匹林预处理组用阿司匹林10mg/kg灌胃治疗,治疗7d后各组造模,并于再灌注24h后,运用实时荧光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皮质区相关miRNAs、AQP 4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miRNA 290、miRNA 494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预处理组miRNA 290、miRNA 494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1);与阿司匹林预处理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和艾灸预处理组miRNA 290、miRNA 494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1);与艾灸预处理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QP 4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预处理组AQP 4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与阿司匹林预处理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和艾灸预处理组AQP 4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与艾灸预处理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相对表达量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灸预处理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方法,通督调神针灸预处理脑保护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提高miRNA 290、miRNA 494的表达,降低AQP 4相对表达量,诱导脑缺血耐受,减轻脑水肿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蛋白激酶C(PKC)γ、PKCδ表达在缺血性脑损害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针刺的干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4h、12h、24h、72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针刺大鼠右侧顶中线和顶旁线,频率2Hz/15Hz,强度1mA。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侧大脑皮层PKCγ、PKCδ吸光度值。结果:PKCγ、PKCδ在正常组呈基础水平表达,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KCγ、PKCδ表达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相应时间点PKCγ、PKCδ吸光度值减弱(P<0.01,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KCγ、PKCδ的异常表达与神经元坏死、凋亡有密切的联系。针刺能明显减少PKCγ、PKCδ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神经元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 HR SP)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第1、7、14、28天脑梗死灶皮层R ho-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行双肾双夹术复制R HR SP,再用线拴法制作MCAO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假手术组与高血压组。电针组选取百会、大椎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共28天。假针刺组将针灸针贴于大鼠"百会"和"大椎"穴处皮肤。用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数目,Western blot检测R ho-A表达。结果:MCAO术后第7、14、28天,电针组神经元数量高于模型组与假针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组Rho-A表达低于模型组、假针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第7、14、28天,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R ho-A的表达高于高血压组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神经元数量低于高血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脑梗死中枢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中枢神经生长抑制因子Rho-A表达等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会贤  周凌  王季春  刘敬霞 《新中医》2018,50(12):72-75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扎里奴思方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素-1 (ET-1)含量,观察扎里奴思方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2组均常规予以内科基础治疗,药物组加用扎里奴思方,每天1剂。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用药前及用药12周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IMT;计算反应性充血后FMD;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水平;放免法测定血浆ET-1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NO、FMD水平均明显升高,ET-1、IMT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药物组NO、FMD水平均明显升高,ET-1、IMT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扎里奴思方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陈立  李兰  韩悦  吕波  张龙海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027-2028
目的观察化瘀通腑开窍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化瘀通腑开窍方,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合疗效指数进行评价,并于试验前、试验后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O水平明显升高.ET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化瘀通腑开窍法能够降低血清ET水平,增加血清NO水平,从而改善内皮舒缩功能,增加临床显效率。  相似文献   

20.
脉络宁对大鼠脑梗死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脉络宁对光化学诱发脑梗死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80只SD大鼠分为3组,(1)对照组(n=20);(2)脑梗死组(n=30);(3)脉络宁组(n=30)。使用光化学诱发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及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脉络宁治疗前后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GFos阳性细胞位于坏死中心与正常皮层之间的半影区,脑梗死3h即出现C-Fos蛋白表达,6h达到高峰。脉络宁组C-Fos表达与梗死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结论脉络宁可明显减少半影区神经细胞的损伤,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