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A油田油藏流体系统与油藏类型比较复杂,单独的开发方式注采不完善,进行开发方式分析可以找出适合各类油藏的最优开发方式。A油田沙河街组油气藏按气顶指数和各开发单元水体能量大小,划分为大气顶油藏、小气顶强边水油藏和小气顶弱边水油藏。结合地质油藏特点和天然能量评价分析得出大气顶油藏及小气顶强边水活油藏宜采用天然能量开发,小气顶弱边水油藏宜采用人工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2.
对古城油田泌124断块开发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油藏特点建立了聚合物驱油藏地质模型,进行了聚驱井网优化,优选出最佳聚驱方案,开展了注入速度、注采比、段塞量等聚合物驱参数优化设计,对聚合物驱最终开发指标进行了预测研究,对阶段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评价胜坨油田坨11南ES28高温高盐油藏注聚效果,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剩余油分布以及聚合物粘度对注聚效果的影响,同时结合一二类油藏聚合物驱成功经验,研究影响高温高盐油藏注聚效果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措施及工作设想,为下步探索三类油藏聚合物驱规律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南堡4-3区东二段低渗透油藏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欠注严重、常规酸化有效期短等问题;研究应用了JDZC季胺盐双子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工艺,通过室内实验表明,120℃下该体系与南堡4-3区东二段油藏原油的界面张力可达到10-2~10-3mN/m数量级,能够将岩石表面由强亲水转为弱亲水,且能有效防止粘土膨胀,岩心驱替降压实验表明,经JDZC活性增注剂处理后,驱替前后降压率达到30%以上。现场24口井应用结果表明,现场实施有效率为94%,注水井初期注水压力平均下降9.4MPa,有效期超过200d,平均单井增注超过2×103 m3,改善了南堡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难题。  相似文献   

5.
王集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存在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油水井数比高,水驱控制程度低;注采对应状况差,注入水方向性强,平面受效不均匀;平面、层间、层内动用差异大,层间干扰严重;局部区域边水活跃,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等诸多问题,针对王集油田目前在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改善王集油田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6.
春光油田常采单元已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的分布和挖潜成为未来油田稳产的主要攻关目标。为深入研究春光油田常采单元沙湾组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高孔高渗、强边水、小规模天然水驱砂岩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为此类油藏合理开发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城油田泌124断块下层系属于普通稠油油藏,油层含油井段长、含油层数多、油层厚度薄、地下原油粘度高、非均质严重。经过常规降压开采、笼统注水开发、分层注水开发、调整完善和聚合物驱等5个开发阶段后,单元层间矛盾、平面矛盾非常突出。通过聚合物驱后整体调剖、细分注水、注采调整,扩大了聚合物驱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冀东油田油层水淹程度录井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油田断裂系统及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油田面临一系列问题,油藏合注合采、层间矛盾突出,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各类储层动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存在多套油水组合,使水淹层解释更加困难。根据冀东油田水驱油试验与井壁取芯对比分析资料,建立了该地区水淹层解释评价方法,在冀东油田应用7口井91层,在油田开发实际应用见到了明显效果和获得了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9.
张琳  雷占祥  赵辉  李颖  廖茂林 《中州煤炭》2018,(1):107-111,116
对于高含水时期的油藏,注采结构直接关系到油田的开发效果。目前阶段,利用人工设计注采调整方案准确性低,难以寻找最优解,而传统数值模拟则多是针对规则井网进行注采调整,存在网格维数高、优化梯度求解复杂等缺点。以厄瓜多尔A油藏为例,利用井间连通性理论结合优化算法对高含水油田不规则井网进行注采优化调整,可以在实现自动制定转注井位及时机的同时求解注采参数,并在厄瓜多尔A油藏进行实际应用,能有效改善油田开发,完善注采结构。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世界石油开发过程中注水开发仍处于主导地位,低油价下特高含水油田的经济高效开发成为各大油公司所面临的难题。美国东威明顿油田与胜利油田整装水驱砂岩油藏在埋藏深度、储量规模、储层物性、砂岩疏松程度、原油性质、含水程度等方面的相似性最高,但开发效果远远好于胜利油田。该油田通过精细油藏描述,聚焦低渗微相等措施,提高了剩余油的采收程度;通过大规模使用水平井技术和中渗储层水力压裂提高了单井经济产量;调整注采井网,优化注采系统等措施也大大提高了水驱开发效果。此外,通过压裂处理油田固体废弃物,注蒸汽固结砂层完井减少防砂费用等一系列措施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东威明顿油田特高含水期经济开发技术为低油价下胜利油田特高含水主力油田的高效经济开发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注空气技术是轻质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技术的驱油机理与地层原油氧化反应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注空气技术研究,阐述了轻质油藏注空气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了含水饱和度与地层剩余油量对该技术驱油效果的影响,基于氧化反应机理与矿场应用探讨了该技术在轻质油藏的适用性。研究表明:注空气技术适用于水驱后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地层剩余油量过低会影响注空气驱油效率,此时可通过适当提高注入气中N2含量或向注入气中添加吸附颗粒,来保证原油氧化反应的平稳进行,提高驱油效果。此外,矿场应用中应重视可能发生的气窜问题。  相似文献   

12.
辽河油田是全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自“九五”以来,利用水平井热采技术开发稠油、超稠油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油区热采水平井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水平段动用不均、过早见汽/水的开发矛盾凸显,稳产压力巨大。据统计:85%以上的水平井1/3~1/2的水平段存在动用不均的现象,严重影响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为此,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油藏数值模拟、优化设计软件等建立油藏稠油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优化方案,实现油藏各段注汽量、采油量的优化分配,达到最优注采效果。通过水平井分段完井工艺研究,以及耐高温管外封隔器及配套热力扶正器等关键工具的研制,形成了稠油热采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技术。研究结果在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等累计应用50井次,水平段均匀动用程度明显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3.
油田开发后期一般经历二次采油到三次采油几个开发变化过程,其中后期聚合物驱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的主要机理为通过增加注入水的粘度,改善油水流度比扩大注入水在油层中的波及体积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聚驱后油藏继续恢复到聚合物注入前的生产状况,但仍有大量聚合物滞留在地下.所以聚驱后储层的物性参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储层物性资料对整个油...  相似文献   

14.
王小龙 《中州煤炭》2022,(8):194-197,20
中低渗透油藏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其渗透率较低,储物性差别较大和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所以给开发开采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油藏进行深入的研究。对NH油田为中低渗透油田进行研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在开采初期,区块内一半以上的生产井为天然能量的产油井,天然能消耗较快,地层能量递减很快,采收率偏低,为12.13%;注采井距很大,普遍在350 m以上,井网不适合不完善,注水效果不好,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该油田的发展。根据实际研究数据,得出该区块的最佳井距为200 m。在对NH油田地质特征和历史生产数据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先期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对4种不同的井网形式的注采单元的注水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菱形注采井网和九点法注采井网对该油藏的驱替效果相对最好。根据NH油田的地质特征建立相应的H8区块模型,并设计了4套不同布井方式的注采方案,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其进行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15.
火驱是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主体技术之一。辽河油田D块于2005年开展了火驱先导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以取芯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性、含油性、原油组分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火驱受效段,认识了受效层段地质特征和火驱开发规律。研究表明:火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火线超覆、厚度小于1m、渗透率小于200×10~(-3)μm~2的油层,火驱难度大,无法实现有效火驱。通过优选火驱层段、优化火驱射孔位置,有效抑制了层内火线超覆。采用吞吐引效,油层动用程度得到提高。研究成果为油田火驱开发过程中受效层段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对同类油藏火驱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疆某缝洞型油藏研究区块在注CO2阶段存在的气驱效果递减、采收程度下降等问题,为了提高油藏采收率,对此阶段注气方式、采液强度以及注气周期3个注采参数进行数值模拟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周期注气,原2.5倍采液强度,注10 d停10 d方式效果更佳。为了提高研究区的采收率,优化注采井位部署,对照该地区原始地质模型创建三维机理模型,研究二氧化碳驱替阶段注采井位分布的不同对采油效果的影响,优化井位部署,并将所得结论应用于现场生产。结果表明,注气井采用低部位井注气,高部位井采油效果更佳,同一注气井低部位射孔采油效果更佳,选择裂缝发育地带注气,不发育地带采油效果更佳。研究对同类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属于低渗透油田,层间非均质性强,油井措施效果逐年变化。通过分析苏德尔特油田开发特征,分析了缩小井距技术、提压注水技术、大规模压裂技术和注气技术在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缩小井距技术配合常规压裂建立矩形井网可实现井网最优;提压注水技术是一个缩短"量变"到"质变"时间的有效技术;大规模压裂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流条件;CO_2注气技术能够改善注入剖面,为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胡庆油田边缘零散区块因无注水井注水补充油藏能量,故在利用天然能量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单井产量低、区块自然递减大、采油速度小、已探明储量动用程度低的现象.为提高零散区块的开发效果,有效降低投资风险,运用自行研制的3种单井注水流程,对其中6个区块7口井进行了注水开发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未来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应用三次采油技术是复杂断块油田提高最终采收率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针对港西二区开展了污水聚合物驱方案研究,通过对井网、层系、注入参数等指标进行系统优化,运用化学驱数值模拟技术对开发指标进行预测,确定了污水聚合物驱的实施方案,预计可提高采收率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细管实验装置,考虑了多次接触混相其物理化学过程的阶段性和机理的复杂性。进行注二氧化碳驱替实验,得到了CZ-1井阜三段油藏流体在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的压力、采收率和相态变化的重要参数,确定了草舍油田阜三段油藏的最低混相压力为26.62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