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诵 《河北中医》2000,22(6):479-480
中风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蟆下腔出血等多种疾病。针灸治疗中风具有独特的功能和良好的功效。兹就近年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临床报道1.1 头针法 王立群[1]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均为瘫痪对侧)治疗中风93例,总有效率为96.55%。贾瑞峰[2]根据《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健侧)、顶颞后斜线(…  相似文献   

2.
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影响的差异。方法30例中风病患者分别采用头针针剌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利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比较两者对患者大脑中、前、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头针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均可增加两侧脑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与针刺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均可改善中风患者脑血流,临床上选用头针治疗中风患者可取病灶侧或非病灶侧的顶颞前斜线。  相似文献   

3.
针灸疗法是中风病中医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现就近4年的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现状综述如下。1 头针疗法 王氏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均为瘫痪对侧)治疗中风93例,总有效率为96.55%。孙氏交替针刺顶中线、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顶旁2线,并结合导引治疗中风后偏瘫660例,总有效率为97.58%。江氏以CT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并与传统头针治疗(即针刺言语一、二、三区)27例比较,结果:前者总有效率为86.67%.提示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双侧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比较双侧头针与患侧、同步治疗与非同步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脑梗死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给予双侧(顶中线、双侧顶颞前斜线、双侧顶颞后斜线)头针加康复训练同步施治,对照1组给予患侧(顶中线、病灶侧顶颞前斜线、病灶侧顶颞后斜线)头针加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对照2组双侧头针4h后再行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3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4天、28天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3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均P0.01);观察组在治疗28天后ADL疗效、FM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均P0.05),MB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2组(P0.05)。结论:双侧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单取患侧头针和头针与康复训练非同步治疗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刺治疗中风有独特优势,我们总结体针、头针、电针、头体针结合、眼针、针药结合等治疗方法,分析临床取穴治疗特点,发现:(1)头针疗效普遍优于体针;(2)头针常取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体针常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则选用内关、三阴交、极泉等穴,电针疗法常选百会、肩髃、丰隆以及夹脊穴;(3)体针主要用于改善肢体运动状态,头针或头体针合用、针药结合主要用于治疗偏瘫等全身状态,电针明显改善偏瘫患者颅内患侧血管的顺应性和弹性以及下肢功能,眼针也取得一定疗效。总结这些临床取穴经验并推广应用,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1989~1994年我们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中的4条穴线治疗中风病15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股资料154例中,男性98例,女性56例,年龄在16~70岁之间,其中脑血栓形成105例,脑梗塞10例,脑出血37例,珠网膜下腔出血2例;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半年,多数在3个月之内。2治疗方法ZI选穴顶额前斜线,顶额后斜线,顶旁一线,顶旁二线。均取健侧。2.2操作方法用1.5或2寸毫针分别在健侧须领前斜线、顶领后斜线的上消、中%、下%各透刺1针,顶旁一线、顶分H线各刺1针,共8针。毫针以30度角进针到帽状健膜下,再…  相似文献   

7.
自从中国针灸学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的建议,制定了《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1)以来,头针疗法在国内、外引了更加广泛的注意,也推动了对头针疗法的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研究工作。按照《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规定,根据传统的针灸经络和穴位,共制定出14条标准线。其中绝大多数标准线均沿循督脉、足太阴膀胱经,足少阴胆经等脉的循行路线。但其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两条标准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辩线——却为穿通三条阴经的横贯线。按《方案》的说明,顶颞前斜线主治肢体瘫、面瘫等中枢性瘫痪为主的病证,顶颞后斜线主治肢体及头面  相似文献   

8.
头针治疗脑血管疾病100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判定《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以下简称标案)之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等治疗线,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及机理,进一步推广运用《标案》。我科于1985年9月至1987年11月对100例脑血管疾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患者100例,其中脑血栓形成71例,脑栓塞4例,脑出血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急性期48例,恢复期44例,后遗  相似文献   

9.
周建伟  张凡 《陕西中医》1996,17(11):510-511
针刺《标准头针穴名》中顶颞前、后斜线及顶旁1、2线治疗卒中性语言障碍207例,针刺后患者语言、舌瘫评分显著改善,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提示本法有促进脑局部血液循环,使语言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头针学派众多,如何确定最有效及取穴最方便的针刺部位很有必要~[1],本研究选取近两年150例中风患者,采用不同的头针疗法进行施治,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研究150例均来自我院针灸科及康复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中风恢复期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三组。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基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与体针治疗。头皮针治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2.1国标组:取顶中线前顶至百会、健侧顶颞前斜线即从前顶穴至悬厘穴、顶颞后斜线即百会穴至曲鬓穴,操  相似文献   

11.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震颤麻痹综合征38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采用头皮针与体针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了38例震颤麻痹综合征的住院及门诊病人,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8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55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个月。2 治疗方法  取穴:头针取额顶线后1/3,顶颞前斜线(病灶对侧相应部位)。体针取人中、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太溪、太阳。痰多加丰隆,抖重者加太冲。  针刺手法:用28号1.5寸毫针平刺额顶带后1/3为2针,双侧顶颞前斜线接力透刺各3针,用小幅度提插泻法,行针时嘱病人憋气,并尽量嘱病…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本组70例均由头部CT证实,均为住院病人。男38例,女32例;年龄44~76岁;病程最长者1a,最短者2周。CT扫描的时间均为发病后1周内进行,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塞39例。1.2 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2 治疗方法2.1 选穴:头部采用头针,取对侧顶颞前斜线上段中段,顶颞后斜线上段中段;体针,有口眼歪斜者取风池、太阳、地仓、颊车;患侧上肢取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患侧下肢取髀关、风市、血海、足三里…  相似文献   

13.
顶颞前斜线齐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睢明河  马惠芳  白杰 《针刺研究》2003,28(2):144-146
目的 :观察顶颞前斜线齐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2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治疗组 ( 3 2例 )和对照组 ( 3 0例 ) ,治疗组采用顶颞前斜线齐刺法加常规体穴治疗 ,对照组采用顶颞前斜线常规刺法加常规体穴治疗。各治疗 3 0次。结果 :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在提高患者肌力方面也优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顶颞前斜线齐刺法加体穴治疗中风偏瘫有确切疗效 ,且优于顶颞前斜线常规刺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基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5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基础治疗,营养神经、活血化瘀、脱水及对症治疗。治疗组25例针灸治疗。第1疗程取患侧顶颞前斜线,头针,然后佩顶中线,顶旁1线,取患侧下肢环跳穴、委中穴、血海穴、梁丘穴、足三里穴、丰隆穴、三阴交穴以及解溪穴,取患侧上肢肩髑穴、曲池穴、手里穴、三里穴、外关穴、内关穴、合谷穴,在丰隆穴、足三里穴、梁丘穴、血海穴以及手三里穴部位进行排刺,治疗过程中需使用体针。第2、3疗程取第1疗程体针穴,使用断续波和电针治疗,留针20min/次,1次/d。基础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症状评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基础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临床疗效,并基于脑白质纤维束及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炎性细胞因子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痉挛型CP患儿随机分成头针组与假头针组,每组45例。两组均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头针组针刺患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及顶中线,假头针组于上述穴线旁开1寸处行假针刺,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大脑脚部位皮质脊髓束(CST)、内囊前肢(ICAL)、内囊后肢(ICPL)、内囊膝部(ICGL)、胼胝体膝部(GCC)、胼胝体体部(BCC)和胼胝体压部(SCC)的分数各向异性(FA)值]、血清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及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33(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度(Vs)及血管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表面肌电(SEMG)信号指标[股直肌、腘绳肌、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康复训练联合西医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常规治疗(早期护理、避免患侧输液,常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消除脑水肿,减轻颅内压,抗感染,维持水电平衡,改善脑循环等)同时步行康复训练。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针(选穴:选取顶中线、偏瘫对侧顶颖前斜线的上1/5,顶旁1线、双侧枕下旁线。)留针、康复训练。均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定量步态参数,平衡、步行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连续治疗3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步态各参数、下肢运动功能FAC、FMA评分、平衡BBS评分、MBI指数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留针、康复训练联合西医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体素形态学法,观察针刺顶颞前斜线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脑灰质重塑的干预效应,揭示头针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优势和中枢效应位点。方法:选取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偏瘫患者及健康受试者各1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对照组各9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立普妥等基础药物治疗,头针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右侧顶颞前斜线。健康受试者仅在入组时采集T1结构像数据。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T1结构像数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脑灰质变化及其与健康人脑灰质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头针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针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健康人比较,脑梗死偏瘫患者双侧小脑灰质体素增加。治疗2周后,与健康人比较,头针组在小脑、前扣带回、基底节区(豆状核、屏状核为主)、额内侧回等运动相关皮层及部分感觉皮层出现灰质体素增加,对照组在非运动相关的极少脑区出现小幅度体素增长。与治疗前比较,头针组治疗后在基底节区(豆状核、屏状核为主)的脑区出现体素增长;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头针组脑灰质增多较为显著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双侧小脑。结论:针刺顶颞前斜线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脑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双侧小脑、健侧基底节为主的锥体外系运动调节中枢及部分感觉皮层灰质结构重塑,诱发相应脑区功能代偿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刺络拔罐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英  严晓慧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4-124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放血法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取头、胸、背部的穴位及曲泽、委中、十宣、十二井穴等,常规消毒,刺络放血并拔罐;同时配合针刺头针顶颞前斜线。伴半身感觉障碍者加取顶颞后斜线,伴言语不利者,取言语二区及言语三区。结果:治疗56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07%。提示:以刺络拔罐放血法为主,配合头针治疗偏瘫,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使经络通,气血行,中枢神经生理功能得以恢复,诸症自愈。本疗法操作简便,疗效肯定,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其发生关键在于毒邪损伤元神、残害形体,属于“形神共病”之疾病,治疗上需“形”“神”同调。吾师刘明辉医师在“形神一体”理论指导下总结了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处方,即调神取背部夹脊穴(双侧1、3、5、7、9、11、13、15、17与2、4、6、8、10、12、14、16,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头针(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中2/5、顶颞后斜线中2/5、顶旁2线行针刺;调形取患肢拮抗肌筋节点行小针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总结刘明辉医师的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头针治疗中风及对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张红星  张唐法 《中国针灸》2002,22(12):12-20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内皮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头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治疗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皮素的含量。结果: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0.0%,可以使中风患者血浆中过度升高的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内皮素含量,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