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种适于散射自适应选频通信的信号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对流层散射信道的时变衰落特性,提出了散射自适应选频通信的技术思想,分析了其可行性以及相对传统分集接收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使用自适应选频通信方式,可以集中所有发射功率在最佳频率上发射信号,避免传统分集技术使用固定频率发射信号衰落时产生的信号功率浪费。散射自适应选频信道,可以看作是能量和带宽双受限信道,通过对多种信号形式的时域和频域特性分析,提出了自适应选频散射通信的信号形式选取原则,分析结果表明α=0·6时的IJF-OQPSK信号形式非常适合于散射自适应选频通信。  相似文献   

2.
信噪比(SNR)估计对散射通信中功率自适应控制、速率自适应切换及统计信道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散射通信需要接收信号的精确信噪比作参考。介绍了一种运算简单、便于工程实现的盲估计算法即二阶矩四阶矩(M2M4)信噪比估计法的原理,将此算法通过硬件来实现。根据散射通信特点,对其进行一系列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分析,得出了M2M4信噪比估计算法在散射通信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在散射信道情况下,由于需要接收的信号较弱,并且利用常规的信号检测方法无法实现对此微波信号进行发现提取。为了实现对散射信道情况下微波信号的发现提取,对散射信道的信号搜索处理算法进行了研究设计。利用频谱累积、滑窗平均等方法相结合的算法实现了在散射信道环境下,低信噪比、宽带信号的发现提取。该算法经实际工程应用,证实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在无源探测大带宽信号的过程中会产生跨信道失真问题,提出了一种跨信道可重构的信道化方法.首先经过均匀滤波器组粗滤波,再引入检测时间自适应的双门限能量检测机制,对粗滤波信号进行跨信道判决,之后对各个跨信道信号分别进行可重构信道化设计,从而恢复出原始信号.与传统的数字信道化方法相比,该算法能够更新能量检测门限对跨信道信号进行实时判决,对跨信道信号的重构准确率高于98.3%,实现了对跨子信道带宽信号的近似无失真重构.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水声多径信道中的标识延迟空时扩展发射分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声信道存在严重的传播时延和多径时延,该文提出了一种带有信道标识的延迟空时扩展(LDSTS)发射分集方案,通过信道探测、延时发射和Rake接收来消除传播时延和多径时延的影响,且顺序延时发射保证了方案的实用性。文中给出了采用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调制的LDSTS方案的信号模型、误码率分析和比特误码率的仿真。仿真表明,在多径水声信道中,LDSTS可以更好地实现完全发射分集。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离层斜向探测系统对中低纬地区一条地面距离约1 000 km的电路进行了连续的试验探测,依据探测数据对不同电离层条件下各个传播模式信号的衰落特性进行了瞬时变化特性描述和统计分析,并从Vogler模型出发,结合实测分析结果对短波信道进行建模,文中称为广义Vo-gler模型。通过模型输出散射函数与实测散射函数的对比证实,广义Vogler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短波时变信道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刘丽哲 《无线电工程》2012,42(11):48-50
针对散射信道测试的必要性,设计了能够自动存储测试数据、达到无人值守状态的新型散射信道测试机。介绍了测试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技术优势,详细剖析了基于Nios II的SD卡存储技术和载波频率校准技术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案,给出了新型散射信道测试机的性能测试结果。结果表明,新型散射信道测试机测试精度高、检测能力强,自动存储功能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网信号的外辐射源系统,提出了一种利用GSM蜂窝网基站发射的信号实现对运动目标检测的外辐射源系统的方案。首先对GSM基站信号参数、信道特点、模糊函数进行了分析,然后给出了一个试验系统的组成及其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自适应直达波/杂波对消、相干检测及参数提取方法等,仿真分析了2种场景下的动目标检测及参数提取结果,验证了利用GSM信号进行目标探测体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雷达侦察接收机难以兼顾瞬时大带宽和高灵敏度性能的紧迫形势,深入研究了声光信道化接收技术。其充分利用声光调制和空间傅里叶变换所具有的大带宽、高速度及并行处理等技术优势,并结合多级自适应积分光电转换,实现复杂电磁环境下对目标信号的高效截获。实验证明,声光信道化接收系统具有捕获信号范围宽,自适应能力强,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并能有效分离同时到达信号。经样机测试,系统瞬时工作带宽为1 GHz时,信号探测灵敏度仍可高达-95 dBm,在电子侦察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基于ITS短波信道模型的HF信道模拟器的实现方法,并给出了线性调频信号通过HF信道模拟器后频域的MATLAB仿真结果。信号通过信道后产生的时延展宽、多普勒频移和多普勒展宽都是利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来实现。电离层参数是利用三维射线追踪技术根据选定的电离层模型得到。这种HF信道模拟器适用于高达500kHz带宽的信号。利用这种HF信道模拟器,实现了在实验室研究探测信号经过HF信道传输的特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认知无线电在散射通信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启光 《电子科技》2009,22(9):28-30,38
对流层散射通信是一种典型的随参信道,突出表现为多径传播,它会降低散射通信的可靠度.为了抵抗由于多径传输所带来的散射通信性能恶化,通常采用分集接收技术.文中探讨了认知无线电在散射通信中的初步应用,提出一种FDD(频分复用双工)自适应选频的散射通信设备,从而减小现有设备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散射通信中传统的空间、频率等分集方式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分集方式———基于信道认知的空间分集自适应选频传输技术,即散射通信设备能够根据各个空间分集支路快衰落的实时认知结果,自适应选择衰落最小的频率作为最佳工作频率传输信息,从而有效地平滑信道的深衰落。理论仿真和信道模拟测试结果证实了方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大容量散射调制解调器设计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大容量散射通信的发展水平和主要技术特点,并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和对大容量散射通信的需求背景等因素对我国的16Mbps大容量散射调制解调器和编解码器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最后分别给出了16Mbps大容量散射通信系统在白高斯噪声信道、信道模拟器及实际野外信道上的测试结果,从而证实了大容量散射调制解调器在采用自适应判决反馈均衡及Turbo乘积码的技术体制下,具备了可靠传输16Mb/s的数字信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时域自适应判决均衡器的原理,并根据对流层散射传播特点,利用自适应均衡技术以提高散射系统的抗码间干扰能力。采用四重显分集加自适应均衡的接收技术不仅可以减小码间干扰,收集隐分集能量,而且与显分集结合能够平滑信道选择性深衰落以及空间平坦衰落,大大提高设备通信能力。详细论述了自适应均衡器的技术特点和检测技术原理,并给出了对流层散射自适应均衡解调器的实现方案和抗多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5.
结合对流层散射信道衰落特性,分析了通信设备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充分保障的代价;针对通信资源紧张的压力,探讨仅保障必要的通信需求,释放或尽量少地使用资源的研究思路及潜在需求;并结合这一需求,提出弹性和容中断伺机散射通信两种变速率传输技术,分别分析了2种技术的设计理念、概念发展过程、应用效果及可能的应用方向;最后,对2种变速率传输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客观预计.  相似文献   

16.
"跨山通信"是通信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首先对2条实测链路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对流层散射近距离跨山信道的损耗特性与快衰落特性;然后用matlab计算了2条典型跨山通信链路的传输损号,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误差相差在3dB以内;最后仿真了散射近距离跨山的信道模型,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建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秦建存  陈常嘉 《通信学报》2008,29(2):129-133
针对对流层散射信道的特征,设计了基于信道探测的对流层单载波传输方案,论述了其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其性能.并与最佳合并的多重分集性能作了对比,实验模型的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这一理论用于实践可以显著地简化设备,对通信系统的研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将MIMO与对流层散射通信相结合。首先阐述了对流层散射信道的衰落特性,建立了MIMO对流层散射信道的信道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仿真步骤。然后,根据散射信道的特性研究了MIMO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重点分析了最小二乘(LS)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估计算法,并针对不同算法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对流层散射通信中,良好的信道估计能使发送数据在接收端被正确地恢复接收,提高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拓展散射通信在各种地域时域环境下,比如在沙漠、海面、春夏秋冬季及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应用,需对各种地域、季节和天气状态下对流层散射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进行测试和统计。基于USB接口的散射信道测试设备,对信道特性-电平衰落、信号多径传输特性、相关带宽及空间相关性进行单项或多项循环测试。用PC机对测试数据进行图形化显示并对数据完成后续处理与分析,具有连接方便、数据传输速率高、可热插拔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