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晚期前列腺癌合并有膀胱出口梗阻症状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对88例晚期前列腺癌合并有膀胱出口梗阻症状患者,分别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 双侧睾丸切除术 抗雄激素内分泌治疗(Ⅰ组,40例),双侧睾丸切除术 抗雄激素内分泌治疗(Ⅱ组,48例)。测定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血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并进行B超检查。结果 88例患者术后IPSS、QHmx有明显改善(术前无尿潴留),血PSA迅速下降,B超检查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2种治疗方法术前无尿潴留患者术后IPS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前无尿潴留患者术后QHmx测定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前有尿潴留患者术后IPSS、QHmx测定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晚期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行去势手术 抗雄激素内分泌治疗可解除膀胱出口梗阻症状,但有尿潴留、膀胱出口梗阻严重、严重血尿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或电切术仍是一种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特有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腺体及基质出现增生并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而体积增大的前列腺可导致膀胱出口梗阻,引起膀胱逼尿肌功能的一系列改变,因此而导致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踌躇,尿线变细,排尿滴沥甚至尿潴留等下尿路症状(LUTS);BPH尽管为一种良性疾病,如处理不及时,也可导致致命的并发症,如上尿路积水和肾衰竭等.  相似文献   

3.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特有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腺体及基质出现增生并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而体积增大的前列腺可导致膀胱出口梗阻,引起膀胱逼尿肌功能的一系列改变,因此而导致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踌躇,尿线变细,排尿滴沥甚至尿潴留等下尿路症状(LUTS);BPH尽管为一种良性疾病,如处理不及时,也可导致致命的并发症,如上尿路积水和肾衰竭等.  相似文献   

4.
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夜尿病因分类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夜尿的病因分类以及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60岁及以上明确诊断为BPH的男性患者,但未对BPH进行治疗或曾经服用药物但停药至少3个月以上者120例,按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夜尿次数从0~5分为6组,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病史、前列腺和膀胱功能的指标和72 h排尿日记并进行分析. 结果 夜尿95例,发病率为79.2%,其中夜尿量增多和膀胱过度活动发病率分别为3.3%和10.8%.夜尿次数尤其是夜间第1次排尿时间过短对生活质量评分有影响.去除夜尿量增多和膀胱过度活动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和残余尿量与夜尿次数呈正相关,与夜间膀胱容量呈负相关;前列腺体积和最大尿流率与夜尿次数无关.全天饮水量的增加造成夜尿次数的增多(P<0.01). 结论 夜尿在老年BPH患者中很普遍,夜尿次数增多或夜间第1次排尿时间的缩短明显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排尿日记比IPSS更能反映夜尿的真实情况,可以为分类治疗提供依据.相对于前列腺腺体增生,年龄和夜间膀胱储尿功能对老年人夜尿次数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长期应用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患有BPH并坚持服用非那雄胺5 mg/d治疗7年以上的患者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8.0±12.5)ml和(41.0±8.4) ml,治疗后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t=2.04,P<0.05).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治疗前后分别为(3.8±1.5)μg/L和(1.5±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P<0.05),治疗后2倍PSA值为(2.9±2.2)μg/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治疗后有显著改善[(21.1±7.0)分与(17.1±4.5)分,t=2.09,P<0.05].治疗期间1例患者发生急性尿潴留,1例患者出现肉眼血尿,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长期应用非那雄胺治疗良性BPH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非那雄胺联合多沙唑嗪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影响老年男性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疾病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60岁男性患病率为50%,80岁则高达88%[1].随着病程进展,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大,引起膀胱出口梗阻,产生尿频、尿急、尿不尽、尿潴留、排尿踌躇、尿线变细和勃起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出现上尿路损害而威胁生命[2].本研究自2004年11月至2009年2月采用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联合α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治疗BPH 20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吴刚  武立新 《山东医药》2008,48(39):6-7
目的探讨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适应证范围及在前列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有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术中根据情况行膀胱造瘘或不造瘘,术后保留尿管4-13 d。结果手术时间50-145 min。1例术中发生耻骨后静脉丛破裂出血而改行经膀胱手术,1例术后第4天发生大量血尿行开放止血,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进一步行去势手术,其余21例手术过程顺利。随访3~5个月,所有病例术后排尿满意。结论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保留尿道生理结构完整性,术后出血少,患者恢复快,是BPH的良好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赵晟罡  张红  杨晶  张金  朱瑜 《山东医药》2015,(12):93-94
目的观察白膜下双侧睾丸切除术联合雌激素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选择108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均行白膜下双侧睾丸切除术,手术前后配合雌激素治疗;观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诱发疾病,术后3个月评价疗效,比较入院时、出院时、随访3 a时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结果手术时间12~20 min,平均16 min;住院时间2~8 d,平均4.5 d;均未出现手术诱发心、肺、脑等基础疾病发作。86例术后3个月痊愈,16例术后6~9个月症状明显改善,4例因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而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例因身体条件差而行膀胱穿刺永久造瘘术。与入院时比较,出院时、随访3 a时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量、IPSS降低,P均<0.05。结论白膜下双侧睾丸切除术联合雌激素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01~2014-11该院收治96例BPH患者,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根据术后标本病理检查结果分为BPH合并CP组(52例)和单纯BPH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量等,并分析前列腺体积与CP发生之间以及IPSS与CP程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PH合并CP组前列腺体积、QOL、剩余尿量明显高于单纯BPH组(P0.05),而IPSS、Qmax则明显较低(P0.05);前列腺增生体积与BPH合并CP的发生率以及IPSS与CP程度分级之间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与单纯BPH患者相比,BPH合并CP患者具有前列腺体积更大、下尿路症状更明显等特点,CP在BPH的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理心平 《山东医药》2002,42(19):53-53
1992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 ,我院对 2 16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 ,其中 2 1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障碍 ,现将其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1例 ,年龄 5 6~ 83岁 ,平均 6 8.2岁 ;病程 6个月至 16年 ,平均 5 .2年 ;术前尿潴留 10例 ,肾功能不全 4例 ,合并膀胱结石 2例 ,尿路感染 2例 ,慢性前列腺炎 4例 ,尿道炎 3例 ;术前均经 B超及肛诊确诊为 BPH,摘除的前列腺重量为 2 8~ 5 1g,平均 35 .5 g,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BPH。术后随访 1个月至 4年 ,排尿困难 9例 ,尿频 8例 ,尿失禁 4例。应用 Dantec2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服用非那雄胺14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994年12月至2009年2月连续服用非那雄胺(5 mg/d)治疗BPH的41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夜尿次数、前列腺体积、血肌酐、丙氨酸氦基转移酶(ALT)、血白细胞、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变化;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急性尿潴留、接受外科治疗及药物特殊不良作用(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观察终止时平均年龄(87.9±5.4)岁,平均治疗时间(141.1±27.1)个月.治疗前后,患者夜尿次数分别为(1.8±1.5)次和(3.2±1.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5);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4.9±26.6)ml和(42.8±31.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分层研究发现,治疗前前列腺体积<25 ml者,治疗后体积增大17.3%(t=-0.88,P>0.05);治疗前体积25~40 ml者,治疗后体积缩小17.2%(t=2.59,P<0.05);治疗前体积>40 ml者,治疗前后体积缩小1.1%(t=0.07,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肌酐分别为(96.8±18.6)μmol/L和(86.4±32.3)μmol/L(t=1.79,P>0.05),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4±1.5)×109>/L和(6.0±1.7)× 109/L(t=1.13,P>0.05),PSA分别为(1.2±2.0)μg/L和(1.4±1.7)μg/L(t=-0.49,P>0.05).本组3例(7.3%)发生急性尿潴留,经导尿后好转;无确诊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病例. 结论 BPH患者长期服用非那雄胺可以有效控制BPH的临床进展,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膀胱穿刺造瘘术治疗前列腺质量>80 g(大体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方法对15例大体积BPH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混合电切术联合膀胱穿刺造瘘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剩余尿量。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5~2.0 h,切除前列腺组织60~100 g,平均85.6 g;手术过程平稳,术后住院7~10 d,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和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排尿梗阻症状明显改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术前的(21.4±4.5)分降至术后的(5.7±1.5)分,最大尿流率由术前的(4.0±1.2)mL/s升至术后的(20.5±5.5)mL/s,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5.5±0.5)分降至术后的(1.2±0.5)分,剩余尿量由术前(120.0±60.5)mL降至术后的(20.0±18.5)mL,P均<0.01。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膀胱穿刺造瘘术治疗大体积BPH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α-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无效的危险因素,明确初诊老年BPH的药物选择。方法回顾研究96例老年BPH患者,其中单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新治疗组42例,与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联合治疗组54例,比较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最大尿流速(Qmax)、残余尿量(PVR)、前列腺体积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结果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组比较,前列腺体积、Qmax和IPSS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PSS(P<0.001)及前列腺体积(P<0.05)与老年BPH单药治疗无效密切相关。结论老年BPH患者单药及联合治疗均能改善病情,对于初诊时具有较高的IPSS评分及严重的前列腺体积增大者应给予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列腺组织弹性成像硬度预测α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病人夜尿症状的效果。方法收集136例因夜尿增多服用α受体阻滞剂单药治疗的>60岁的BPH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BMI、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IPSS排尿症状评分(IPSSv)、IPSS存储症状评分(IPSSs)、最大尿流率(Qmax);经直肠超声测量总前列腺体积(TPV)、移行区体积(TZV)、残余尿量(residual urine,PVR),通过前列腺移行区组织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sonoelastography,SWE)得到弹性模量(Emean)。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药物后夜尿症状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136例病人中54例(39.7%)夜尿症状改善。与夜尿未改善的病人相比,夜尿改善组病人的年龄、TPV、TZV、Qmax和弹性模量Emean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MI、IPSS、IPSSv、IPSSs和P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2.837,95%CI:1.352~5.827)和Emean(OR=4.258,95%CI:2.065~8.710)是BPH病人夜尿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Emean预测老年BPH病人用药后夜尿改善的AUC为0.747(95%CI:0.628~0.852),最佳截断值为38.4 kPa,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14%、70.68%。结论前列腺组织弹性成像硬度可以预测α受体阻滞剂治疗BPH夜尿症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连饴 《山东医药》2007,47(21):54-54
回顾性分析250例行经尿道电汽化前列腺切除术(TUVP)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成功,术中出现电切综合征4例,膀胱穿孔1例,其余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中输血2例。术后膀胱持续冲洗3-4d,4-5d拔尿管,排尿通畅。IPPS评分为(10.12±1.05)分。认为TUVP治疗BPH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治疗BPH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良性前列腺增生 ( BPH)术后 ,由于手术创伤 ,止血气囊压迫及需行常规膀胱冲洗 ,患者常有切口疼痛 ,出现尿意及便意急迫感 ,膀胱痉挛性收缩痛 ,膀胱内压升高 ,有时可出现继发性出血 ;而传统方法镇痛效果不佳。我们对 46例 BPH术后患者行静脉自控镇痛 ( PCIA)法治疗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将 1 997年 3月至 1 999年 6月收治的 1 0 4例 BP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46例 ,年龄 51~ 89岁 ,平均 67.3± 1 2 .1岁 ;平均体重 64.72± 8.54kg;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 I- PSS)为 2 5± 6分 ;平均前列腺体积 55.2…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 1 990年 1月至 1 998年 1 2月收治前列腺增生症 ( BPH)患者 4 52例 ,均行前列腺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为局部前列腺癌或部分癌变 1 5例 ,检出率为 3 .3 %。年龄62~ 85岁 ,平均 68.5岁。病程 1~ 6年 ,均有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夜尿增多等症状 ,其中发生 1次急性尿潴留 3例 ,2次以上 1 2例。直肠指诊 :前列腺 度增生 1 0例 , 度 5例 ,均未扪及结节 ,有 3例质地偏硬。术前 B超检查均诊断为BPH。前列腺特异抗原 ( PSA)测定值 <1 0 μg/L,其他生化检查 ,如血清前列腺酸性磷酸酶、血清酸性磷酸酶、血清碱性磷酸酶均阴性。 1 5例均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排尿障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排尿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行尿道扩张,1例排尿恢复通畅,5例扩张失败者改行开放手术成功;21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成功;2例尿道外口成形术后恢复排尿通畅;1例神经源膀胱行耻骨上永久性膀胱造口术后排尿通畅;前列腺癌、前列腺结核者各1例,采用手术及相应的内科治疗后恢复排尿通畅。结论尿道狭窄、腺体残留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排尿障碍的主要原因,经尿道前列腺电刀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photoselective vaporization of the prostate,PVP)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应用平均功率80 W、峰值功率280 W的高功率KTP激光行PVP治疗70~96岁有梗阻症状的BPH患者126例.前列腺体积24~86 ml.平均47.0ml。结果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46.8 min。69例留置导尿管0~24 h,拔除后均能自行排尿。96例术后随访1~3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25.0±3.7)分下降至(16.3±2.0)分,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1);最大尿流率(Qmax)由(5.8±2.7)ml/s上升至(16.3±4.8)ml/s(P<0.01)。术后继发出血4例,尿路感染6例,急性附睾炎1例。结论PVP治疗BPH侵袭性小、安全、有效、康复快,是治疗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目前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金标准"[1],术后出血和尿道狭窄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选择合适的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和准备、熟练手术操作、细致的术后管理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总原则[2].2003年3月至2010年6月我院治疗老年BPH患者280例,术后出血25例,术后尿道狭窄10例,分析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本组280例,年龄65~85岁,平均74岁.其中有尿潴留病史者68例,膀胱结石9例,尿道外口狭小23例,膀胱肿瘤2例.并存原发性高血压76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41例,糖尿病21例.280例彩色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15.5~148.5 ml,平均48.5 ml,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为(28.4±1.6) 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