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Irbesartan,Irb)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组、糖尿病肾病(DN)组、Irb治疗(DNI)组。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观察治疗后第4、8、12周血糖、体重、尿白蛋白排泄量(24hUalb)、尿总蛋白排泄量(24hUpro)的变化,并观察12周时肌酐清除率(Ccr)、肾小球硬化程度(GS)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肾皮质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DN组24hUalb、24hUpro的排泄量较N组明显增加(P<0.01),Ccr明显增高(P<0.01),DNI组24hUalb、24hUpro和Ccr较DN组显著减少(P<0.01)。DN组肾小球硬化程度较N组增高(P<0.01),Irb可显著减轻肾小球硬化程度(P<0.01)。DN组肾皮质CTGF和TGF-β1的表达较N组增高(P<0.01),Irb能明显抑制两者的表达(P<0.05,P<0.01)。另外,肾皮质CTGF的表达与TGF-β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早期应用Irb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有肾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糖尿病大鼠肾皮质CT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5~(OH)。D3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VEGF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糖尿病肾病(DN)组,1,25—(OH)2D3组。链脲菌素腹腔注射诱导DM大鼠模型,尿蛋白定量≥30mg/24h为DN大鼠,诱导成功后1,25—(OH)2D3组给予3ng/(100g·d)皮下注射。实验12周末检测大鼠体重、血糖、血肌酐、24h尿白蛋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DN组大鼠体重、血糖、尿白蛋白,肾脏VEGF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肾小球细胞数,细胞外基质(ECM)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DN组相比,1,25—(OH)2D3组大鼠体重、血糖、尿白蛋白,肾脏VEGF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肾小球细胞数,ECM聚积显著降低(P〈0.01或P〈0.05)。尿VEGF与尿白蛋白呈正相关(rs=0.41,P=0.037),与体重、血糖、血肌酐无相关性(rs分别为0.18,0.13,0.21,P〉0.05)。结论1,25-(OH)2D3可减轻DN大鼠尿白蛋白的排泄,抑制肾小球系膜增殖,降低VEGF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冬虫夏草对糖尿病(DM)大鼠肾小管损伤的影响,基于抗氧化及抗衰老探讨冬虫夏草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与非DN大鼠一起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冬虫夏草组、DN组、DN+冬虫夏草组。饲养24周后检测肾脏GPx、SOD、MDA、ROS及Klotho mRNA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肌酐清除率(Ccr)。结果:DN组大鼠肾功能明显降低,肾脏氧化应激水平增加,肾小管Klotho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经冬虫夏草治疗后肾功能明显改善;ROS和MDA水平降低,SOD及GPx水平增加;肾小管Klotho表达上调。结论:冬虫夏草可延缓DN进展,其机制可能与其在肾小管间质发挥的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ICAM-1、MCP-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一间质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大鼠单侧。肾切除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灯盏花素给药组,每组各10只。8周末检测各组尿白蛋白排泄率(AER)与肾组织蛋白激酶C(PKC)活性,应用PAS染色观察肾小管一间质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管一间质ED.1、ICAM-1与MCP-1蛋白表达。结果灯盏花素给药组大鼠AER、肾组织PKC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肾小管一间质损伤指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肾小管一间质ED-1阳性细胞浸润及ICAM-1、MCP-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灯盏花素可明显缓解这些变化(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一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糖尿病肾小管一间质ICAM-1与MC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Ⅳ型胶原(CⅣ)水平的变化及其受辛伐他汀干预的反应。方法8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DM组)40例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组)48例。早期DN组又分为2个亚组,常规治疗组24例和辛伐他汀治疗组24例。采用EuSA法测定患者血清TGF-β1、CⅣ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与糖尿病无肾病组比较,早期DN组患者血中TGF-β1、CⅣ水平有明显升高(均P〈0.05),且与UAER呈明显正相关(P〈0.05),TGF-β1与CⅣ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中TGF-β1、CⅣ水平及UAER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清TGF-β1、CⅣ水平在早期DN中显著升高,辛伐他汀能降低其血清TGF-β1、CⅣ水平,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体舒通对糖尿病( DM)大鼠肾脏Nephr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肾病(DN)组、安体舒通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12周末检测肾功能、蛋白尿、脂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足细胞Nephrin 蛋白含量(P<0.05)。结果较安体舒通组,DN组大鼠尿素氮(BUN)、血肌酐(Ccr)下降,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增多,脂蛋白升高,且肾脏Nephrin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安体舒通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Nephrin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补肾降浊方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使用11.04 g/(kg·d)补肾降浊方治疗。根据不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DN组、DN+补肾降浊方组,每组6只。通过生化分析仪测定尿样中的尿白蛋白水平、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含量,HE染色检测肾组织病理损伤,Masson染色检测肾组织纤维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IRT1 mRNA,Western blotting检测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DN组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尿白蛋白水平较Control组升高(P <0.05),补肾降浊方组较DN组降低(P <0.05)。DN组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较Control组降低(P <0.05),DN+补肾降浊方组较DN组升高(P <0.05)。Control组肾小球和肾小管形态完整,而DN组肾小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肥大,表明DN组大鼠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与DN组比较,DN+补肾降浊方组大鼠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肥大情况明显减少。与Control组比较,DN组肾小球和肾小管腔中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8.
通络泄浊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TGF-β1和CTGF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络泄浊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r)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通络泄浊方组(中药组)、氯沙坦组(西药组)和通络泄浊方+氯沙坦组(中西药组)。采用链脲菌素(STZ)法制作DN大鼠模型,药物干预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肾组织TGF-β1,和CT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大鼠TGF-β1和CTGF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且中西药组CTGF蛋白及其mRNA水平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通络泄浊方和氯沙坦均能抑制DN大鼠肾组织TGF-1与CTGF表达,而且联合使用对CTGF表达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张学彬  孙芳  薛凌宇 《河北医学》2010,16(5):513-516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对照组、DN组、银杏达莫治疗组,链脲菌素腹腔注射诱导DN大鼠模型,诱导成功后银杏达莫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经胃管灌服。试验12周末检测大鼠体重、血糖、尿肌酐,24h尿白蛋白。采用RT-PCR检测VEGFmRNA及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质的表达。结果:DN组大鼠体重、血糖、尿白蛋白,VEGF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肾小球细胞数,细胞外基质(ECM)聚积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DN组相比,银杏达莫治疗组大鼠体重、血糖、尿白蛋白,肾脏VEGFmRNA及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质的表达,ECM聚积显著降低(P〈0.01或P〈0.05)。尿VEGF与尿白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尿肌酐亦呈正相关(P〈0.05)。结论:VEGF表达增加可能参与DN的发病机制。银杏达莫可减轻DN大鼠体重、血糖,减少尿白蛋白的排泄,抑制肾小球系膜增殖及硬化,降低VEGF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的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观测其肾脏形态、功能的变化。同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TGF—β1、CTGF、PAI-1等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NC组)相比,8周时糖尿病肾病组(DN组)大鼠的肾脏肥大指数(KW/BW)、平均肾小球体积(V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酐清除率(Ccr)均升高。DN组肾皮质CTGF、PAI—1、FN表达水平也显着增高(p〈0.05);与DN组相比较,氯沙坦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则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氯沙坦可通遏抑制TGF—β1、CTGF、PAI-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对糖尿病人鼠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大鼠肾皮质细胞过度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肾皮质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及其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链脲佐菌素65 mg/kg腹腔注射诱导建立.12周后观察2组体质量、血糖以及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等肾功能指标;采用透射电镜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大鼠肾皮质细胞凋亡,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的表达.结果 建模12周的糖尿病组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1),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PCNA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肾小管Bax和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P<0.01),Bcl-2表达明显减少(P<0.05);2组肾小球都不表达Bax和Bcl-2,糖尿病组肾小球有少量Caspase-3表达.结论 糖尿病大鼠肾皮质细胞过度凋亡.包括Bax、Bcl-2和Caspase-3在内的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途径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状态下肾小管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的增多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促凋亡基因Bax、凋亡抑制基因Bcl-2及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的表达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糖尿病组给予2%链脲佐菌素(溶于pH4.4、0.1 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按65 mg/kg单次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只注射相当体积的枸橼酸缓冲液.分别于4周、12周后测体质量、尿蛋白、血糖、血清尿素氮及血清肌酐水平.用H-E染色观察肾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ax、Bcl-2和cytC蛋白表达变化,TUNEL法观察大鼠肾皮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24 h尿蛋白、血糖、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升高(P<0.05,P<0.01).糖尿病组大鼠4周时肾小球体积增大,12周时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和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随病程延长,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Bax及cytC表达增加,而Bcl-2表达减弱.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大鼠4周时凋亡细胞增多,多数在远曲肾小管,12周时远曲肾小管及近曲肾小管均可见凋亡细胞.结论 Bax及cytC表达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增强,引起细胞凋亡增加,导致肾功能异常,这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足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尿蛋白以及足细胞、足突顶膜区主要的带负电荷跨膜蛋白Podocalyxin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65mg/kg)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糖尿病模型组和厄贝沙坦(ARB)治疗组。连续监测血糖8周,8周后处死各组大鼠的前一天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肾功检查了肾组织;处死大鼠后取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观察其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裂孔隔膜等变化。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从蛋白水平观察nephrin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镜下见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增厚(P<0.05)及系膜物质增多,足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肾小球内可见散在炎细胞浸润。部分毛细血管腔受压变窄,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疏松,轻度水肿。治疗组与模型组分别比较,肾小球基底膜未见明显增宽,足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血糖、24h尿蛋白、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生化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nephrin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经过厄贝沙坦干预后nephrin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厄贝沙坦能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及肾脏的病理损害,显著减少糖尿病大鼠24h尿蛋白,上调nephrin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颜晓勇  张茂平  吴蔚桦 《重庆医学》2012,41(21):2128-2130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DN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6、8周,用免疫组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析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连续多时点观察肾脏LC3的表达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肾脏病理变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2、4、6、8周肾脏LC3蛋白表达均弱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各时点间LC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LC3的表达量与尿蛋白、肾脏肥大指数(KI)呈负相关(P<0.01)。模型组2、4、6、8周肾小管细胞凋亡细胞增均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肾小管细胞凋亡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肾脏细胞凋亡指数与尿蛋白、KI呈正相关(P<0.01)。LC3表达量与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自噬的缺乏可能促进了DN的发展,细胞凋亡参与了早期DN的发生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可能加重糖尿病的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2型糖尿病肾病(T2DN)大鼠模型,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N)肾小管间质的病理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高热量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复制T2DN模型。14周和20周时用HE染色及PASM染色方法观察肾小管及间质的病理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肾小管间质中TGF-β1、HGF和CTGF的表达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具有血糖异常、胰岛素抵抗及肾小球高滤过率、白蛋白尿等特点;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脱落、空泡化,基底膜增厚及小管间质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提示TGF-β1和HGF14周及20周时在2组大鼠小管间质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GF在2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有少量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DN大鼠模型中肾小管间质已开始出现纤维化改变;TGF-β1、CTGF和HGF在早期DN的肾小管及间质中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TGF-β1、CTGF和HGF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失衡与DN肾小管病变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尾加压素Ⅱ(U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的动态表达规律及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糖尿病2、4、8和12周组。糖尿病大鼠模型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菌素(55 mg•kg-1)诱发。生化法测定血糖、血和尿肌酐、尿白蛋白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UⅡ、TGF-β1、纤连蛋白(FN)和Ⅳ型胶原(Col Ⅳ)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各组大鼠的生化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可见UⅡ和TGF-β1阳性染色颗粒,对照组未见该阳性染色颗粒。与糖尿病2周时比较,糖尿病4、8和12周组UⅡ和TGF-β1表达(阳性染色肾小管数和细胞数)随着病程进展进行性增加(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UⅡ的表达水平与尿NAG含量呈正相关(r=0.895,P<0.01)。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UⅡ与TGF-β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69,P<0.01)。糖尿病8和12周组大鼠肾脏FN和Col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UⅡ及TGF-β1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提示其在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管损害及细胞外基质积聚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NLRP3炎性体在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浙江省人民医院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作为糖尿病肾病组,同期肾脏错构瘤手术切除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尿IL-18和尿IL-1β水平、肾小管上皮细胞NLRP3、P2X4、IL-18和IL-1β的表达,分析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炎症和肾小管上皮细胞NLRP3、P2X4、IL-18和IL-1β表达的相关性,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NLRP3、P2X4免疫组化表达评分和尿IL-18、IL-1β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的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组尿IL-18和尿IL-1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NLRP3、P2X4、IL-18和IL-1β呈高表达,对照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NLRP3、P2X4、IL-18和IL-1β呈低表达或不表达。糖尿病肾病组肾小管上皮细胞NLRP3、P2X4、IL-18和IL-1β的表达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炎症和肾小管上皮细胞NLRP3、P2X4、IL-18和IL-1β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NLRP3、P2X4免疫组化表达评分和尿IL-18、IL-1β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P2X4可能通过激活NLRP3炎性体,调控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左旋-精氨酸对糖尿病肾病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左旋 精氨酸 (L arginine)对糖尿病 (DM )鼠肾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 3组 ,正常对照组 (A组 ) 8只 ;DM组 (B组 ) 8只 ;DM 4周后 +0 .5 %L arginine组 (C组 ) 8只。观察 8周。结果 :第 1周末开始 ,B、C组Ccr和UAE较A组明显升高 ,B、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尿NO-2 /NO-3 第 1,2周B、C较A组明显升高 ,B、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第 8周B、C组较A组降低 ,但C组较B组升高。第 8周末肾脏病理变化为 ,B组肾小球系膜区增宽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 ,系膜及基质PAS阳性物增多 ,但C组上述变化明显较B组轻。ABC染色Laminin阳性物可见B组肾小球系膜区弥漫性增宽 ,肾小管基底膜阳性物呈宽带状沉积 ,而C组肾小球系膜区稍宽 ,肾小管基底膜阳性物呈线状沉积 ,χ2 检验P <0 .0 5。B、C组肾皮质NO-2 /NO-3 与PAS阳性物灰度值呈直线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肾病进程中内源性NO表现为初期的升高到发展中的下降趋势。内源性NO生成增多是导致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糖尿病肾病发展中补充小剂量L arginine能减轻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和基质的增生 ,延缓肾小球硬化 ,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血清NO、ET-1和TGF-β1的影响。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作阿霉素肾病模型,以正常剂量加味黄芪赤风汤、二倍剂量加味黄芪赤风汤和洛丁新灌胃,于实验第2、4、6、8周末收集24h尿液,测24h尿蛋白定量,于实验第8周末取血,进行血清NO、ET-1及TGF-β1的测定。结果模型组与同期空白组相比,大鼠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P0.01),血清NO降低(P0.05),血清ET-1及TGF-β1均升高(P0.05)。二倍剂量加味黄芪赤风汤组与同期模型组相比,实验第4、6、8周末24h尿蛋白定量均降低(P0.05),第8周末大鼠血清NO明显升高(P0.01),血清TGF-β1显著降低(P0.01)。正常剂量加味黄芪赤风汤组与同期模型组相比,实验第4周末24h尿蛋白定量减少(P0.05),第8周末大鼠血清ET-1及TGF-β1均显著降低(P0.01)。洛丁新组与同期模型组比,实验第8周末24h尿蛋白定量降低(P0.05),第8周末大鼠血清NO升高(P0.05),血清ET-1显著降低(P0.01)。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能够明显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血清NO、ET-1及TGF-β1的含量,对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脏纤维化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糖尿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糖尿病模型组(n=10)与糖尿病氯沙坦干预组(n=10)[氯沙坦20 mg/(kg·d)];分别于第8周、第16周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留取左肾行HE和Masson染色,阅片并计算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与ILK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明显增加(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和ILK阳性表达面积明显增加(P<0.01),ILK与α-SMA呈正相关(rs=0.621,P<0.05);氯沙坦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弱,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ILK,α-SMA与Vimentin表达均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ILK高表达与EMT,二者之间可能有着重要联系;氯沙坦可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ILK表达,阻抑E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