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又称潼蒺藜、沙苑蒺藜、白蒺藜、夏黄草等。主产于陕西同州(今大荔县沙苑一带)者最为有名,其学名为皇帝亲赐。  相似文献   

2.
杨锋 《家庭中医药》2003,10(12):8-8
沙苑子,别名潼蒺藜,沙苑蒺藜,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说起沙苑子名字的来历,很有点传奇色彩。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女儿永乐公主,从生下来后  相似文献   

3.
张荣泉 《养生月刊》2020,(4):320-321
沙苑子,别名潼蒺藜、沙苑蒺藜,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说起沙苑子名字的来历,很有点传奇色彩。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女儿永乐公主,从生下来后长到十四五岁,身子长得骨瘦如柴,面黄发枯,弱不禁风,常是大病小病不断,啼哭不安。  相似文献   

4.
沙苑子的性状鉴定及化学、药理的研究进展韩东晓①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R.Br.的干燥成熟种子[1],又名蔓黄芪。又称沙苑蒺藜、同州白蒺藜等,为传统中药。其性温味甘,具有补肝、益肾明目、固精功能。用于肾虚腰痛...  相似文献   

5.
沙苑子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婷  柯创  秦路平  吴建军 《中草药》2020,51(16):4348-4354
沙苑子为我国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沙苑子名称、基原、功效、产地及伪品5个方面进行考证,得知其名称演变大致经过"白蒺藜""沙苑蒺藜""沙苑子"3个阶段;历代本草记载沙苑子基原为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沙苑子补肾固精功效的记载自宋《本草衍义》起逐渐清晰明确;沙苑子道地产区自宋时起为陕西沙苑,明清时期产地逐渐转到陕西潼关、山西等地,建国后以陕西省为主向北扩散,以陕西潼关为佳;沙苑子建国前有马薸子、色微绿伪品及紫云英子等混伪品,建国后有紫云英、猪屎豆、华黄芪和直立黄芪的种子等混伪品。为沙苑子正本清源,并为其进一步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沙苑子,系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 Br)干燥成熟的种子[1]。始见于《临证指南医案》,曾以沙苑蒺藜、白蒺藜、沙苑白蒺藜等名称收入历代诸家本草[2]。沙苑子主产于陕西、内蒙古、甘肃、山西、河北等地,具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益肝名目之功效,为滋补强壮药。随着社会的发展,沙苑子的营养、药用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1沙苑子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7.
<正>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 Br.种子入药.别名:沙苑蒺藜、潼蒺藜,味甘,性温。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可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遗尿、头晕眼花等病。沙苑子具有滋补作用,古代曾作为贡品。在东南亚各国,华侨把沙苑子作为贺新婚的最佳礼品。长期以来,民间有把沙苑子当作保健茶饮,沙苑子在陕西种植历史悠久,主产大荔县沙苑地区的碧绿沙苑子,颗粒大而饱满,色绿褐,是著名的特产“地道药材”。  相似文献   

8.
沙苑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昌勤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1):1041-1042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 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的干燥成熟种子 [1 ] ,始见于《临证指南医案》,曾以白蒺藜、沙苑蒺藜、沙苑白蒺藜、潼蒺藜等名称收入历代诸家本草 [2 ] 。其性温味甘 ,归肝、肾经。具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的功能。用于肾虚腰痛、遗精早泄、白浊带下、小便余沥、眩晕目昏 [1 ]。从 80年代起 ,不少学者对沙苑子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究。本文就沙苑子化学和药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化学成分的研究沙苑子主要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酚类、鞣质、甾醇和三萜类成分 ,以及具有明显生理活性的生物碱、…  相似文献   

9.
沙苑子的化学,药理及其生药鉴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文辉 《中成药》1992,14(7):38-39
沙苑子是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的种子,又称沙苑蒺藜,沙苑白蒺藜、潼蒺藜等,为传统中药。其味甘性温,具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的功能。用于肾虚腰痛、遗精早泄、白浊带下、小便余沥、眩晕目昏。对于沙苑子的研究,七十年代前少见报道,从八十年代开始,不少药学  相似文献   

10.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的干燥成熟种子,其性温味甘,归肝、肾经。具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的功能。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遗精早泄、白浊带下、小便余沥、眩晕目昏。始见于《临证指南医案》,曾以白蒺藜、沙苑蒺藜、沙苑白蒺藜、潼蒺藜等名称收入历代诸家本草[2]。历代医药学者对其多有论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沙苑子的了解将会越来越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1.
沙苑子,别名潼蒺藜,沙苑蒺藜,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相似文献   

12.
沙苑子又名潼蒺藜。全国大部地区习用品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 Astragalus complanatusR.Br.的干燥成熟种子。而湖北、江苏地区以同属植物紫云英 Astargalus sinicus L.的种子充沙苑子入药。广东少数地区曾用同科植物猪屎豆 Crotalaria mucronata Desv.的种子作沙苑子使用出现过死亡事故。《本草纲目》蒺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蒺藜名称、基源、临床应用、毒性进行考证,区分古今蒺藜品种、并分析本草古籍称其无毒原因,为临床用药安全且准确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历代本草古籍、中医方剂有关记载,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植物志》综合比对并加以整理分析。结果:蒺藜与沙苑子曾出现同名异物、临床混用现象,且毒性记载与现代研究结果不符。结论:古籍称为蒺藜子、刺蒺藜、杜蒺藜的品种大多为如今的蒺藜(白蒺藜),有个别为如今的沙苑子,现已区分。蒺藜的毒性与剂量、炮制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4.
沙苑子及其混淆品的鉴别张红武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R.Br,)的干燥成熟种子入药。又名沙苑蒺藜、潼蒺藜。味甘、性温,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用于治疗肾虚腰痛、头昏眼花等疾病。近年来,在药品验收时发现以同科植...  相似文献   

15.
沙苑子,又名潼蒺藜、夏黄草,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主产于陕西大荔县沙苑一带为优,其学名为皇帝钦赐。  相似文献   

16.
蒺藜辨     
通过辨别蒺藜的来源、名称、功效和真伪,对蒺藜进行正本清源,较为全面地分析和纠正了蒺藜与沙苑子名称混乱,功效不清,真伪混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沙苑子中总黄酮和沙苑子苷A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沙苑子中总黄酮的含量,HPLC法测定沙苑子中沙苑子苷A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的沙苑子中总黄酮和沙苑子苷A的含量差别较大。来自于陕西渭南的沙苑子样品总黄酮和沙苑子苷A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品。不同样品中总黄酮和沙苑子苷A的含量趋势是一致的。结论:从一个侧面证明作为道地药材的潼蒺藜的确品质优良,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8.
沙苑子始载于宋代《图经本草》蒺藜项下,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温补肝肾、固经、缩尿、明目的功能,用于头晕目昏、腰膝酸软、尿频余沥、遗精早泄、妇女白带等症。目前,市场上发现有以豆科植物紫云英、苦马豆、猪屎豆、凹叶野百合、崖州野百合、黄芪子、田皂角等的种子冒充沙苑子入药。现将沙苑子的真伪鉴别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沙苑子水煎剂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惠勤 《陕西中医》1991,12(7):328-329
沙苑子水煎剂剂量为5g/kg 体重,正常小鼠连续灌胃10d,三批小鼠血清溶菌酶均有提高,其中一批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沙苑子对部分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给药后脾脏淋巴细胞转化明显提高(p<0.05),说明沙苑子对细胞免疫有提高作用;植物刺激素对用药后脾脏淋巴细胞转化无明显影响,故可认为沙苑子对动物体淋巴细胞转化的活性有一定强度,对免疫中枢器官胸腺淋巴细胞转化无明显提高作用,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們試用沙苑蒺藜治療三例糖尿病患者,效果尚为滿意。所有病例均由本院門診或病房確診为糖尿者,且單用飲食療法不能控制,尿糖均在(++)以上的,給沙苑蒺藜五錢一次于晚飯后頓服。連續10天为一療程。(計用沙苑蒺藜五兩)一般症状均顯著好轉。糖尿有在半療程,(五剂)左右顯著减少或消失。每隔10天再給一療程,反复可给三至五療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