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 女,41岁。因行走时左膝关节反复疼痛1年加重3个月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右膝关节无肿胀,关节屈曲时髌韧带外侧有包块突出,伸膝时包块可自行还纳,关节屈伸活动时有明显摩擦感,髌骨外缘压痛。X线片示右膝关节无明显异常改变。CT片示:右膝外侧副韧带变薄。入院后考虑:①右膝髌下脂肪疝出;②右膝髌骨软化症;③右膝骨关节炎。在持硬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膝髌下脂肪垫肥厚,髌韧带外侧关节囊变薄,使髌下脂垫由此疝出,故手术切除部伤髌下脂肪垫,关节囊薄弱处重叠缝合。术后右膝关节疼痛消失,随访2年右膝关节疼痛未再复发。该类病例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关节外全膝关节切除术中伸膝装置保留与重建的手术方法。方法 新鲜全膝关节标本(6个)关节囊和髌下深囊内注入不同浓度泛影葡胺后行CT检查。关节囊内注入美兰后按关节外切除术要求处理伸膝装置,观察关节囊、髌下脂肪垫、髌下深囊的关系及关节外切除的可行性。累及关节内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4例,2例术前髌下深囊造影证实髌下脂肪垫未受累者保留完整髌韧带、2例未行髌下深囊造影者行髌韧带冠状面剖开,髌骨冠状面截骨,关节外分离完整切除。观察近期局部控制效果及肢体功能。结果 标本观察见髌上囊,腓肠肌内、外侧头腱下囊,腘肌囊,股二头肌腱下滑囊可与关节囊相通,而髌下脂肪垫位于髌韧带和关节腔之间,且髌下深囊未发现与关节腔相通,对脂肪垫未受累者可保留完整髌韧带。4例患者随访10~28个月,平均19个月,均未发现局部肿瘤复发及转移,膝关节屈曲度平均为105°(95°~118°),伸膝延迟平均22°(10°~40°),MSTS评分平均为72.5%。结论 累及关节内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术前应常规行髌下深囊造影,髌下深囊与关节腔不相通及髌下脂肪垫的存在者关节外全膝关节切除术中可完整保留髌韧带,少数情况下仅保留髌韧带的浅层1/2也可满足伸膝装置重建的要求,初步临床应用获得了良好的肿瘤局部控制和功能学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髌下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2012年期间的32例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予以脂肪垫切除或保留,术后对髌韧带挛缩程度、疼痛分数、美国膝关节协会膝评分与功能评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术后1年随访,髌下脂肪垫切除组中,患者发生明显的髌韧带挛缩倾向,而脂肪垫保留组中,髌韧带未发生明显挛缩,两组间差异明显(P=0.009),而且,脂肪垫切除组术后膝关节发生疼痛者为保留组的2倍,但两组膝关节协会评分与功能评分(P=0.269)无明显差异。[结论]尽管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有关功能评价的指标无明显影响,但为改善外科暴露而切除脂肪垫后,可能存在术后疼痛与髌韧带挛缩的风险,是否切除脂肪垫需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4.
髌下脂肪垫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为膝关节疼痛的诊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2具 对髌下脂肪垫和髌韧带等组织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髌下脂肪垫表面与髌韧带的后面结合疏松,但与髌骨下缘紧密连结。滑膜覆盖于髌脂肪垫的关节腔内部分,并形成翼状臂。脂肪垫伸向股骨和股骨间在前交韧带之前,形成一繁带附着髁间窝前部,其将脂肪垫系于股骨。胫骨近端的前方与髌韧带之间,形成一系带附着髁间窝前部,其将脂肪垫系于股骨。胫骨近端的前方与髌韧带下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关节囊后方进行局部浸润镇痛的效果,探讨关节囊后方是否需要进行局部浸润镇痛。方法纳入自2014-11—2017-03完成的8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初次单侧TKA,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4例)于TKA术中在关节囊后方区域、关节囊内侧区域、关节囊外侧区域、前方股四头肌远端区域及髌韧带区域进行局部浸润镇痛。对照组(43例)除了关节囊后方区域外,于其他4个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镇痛。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12、24、48、72 h疼痛VAS评分,术后3 d膝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术后3 d内追加镇痛药物剂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TKA术中关节囊后方局部浸润镇痛并未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因此不建议在关节囊后方区域进行局部浸润镇痛,可降低损伤药物进入血管引起不良反应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开放性烧伤的修复及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膝关节开放性烧伤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方法:烧伤后早期(3—5天)手术清创彻底切除膝关节周围坏死组织,凿除坏死骨质和软骨等,根据缺损的部位和大小在同侧小腿后侧设计和切取内侧、外侧或全腓肠肌肌皮瓣,利用肌肉远端腱性部分修复髌韧带,强大的肌腹覆盖缺损处代替关节囊、侧副韧带起到加强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结果:术后肌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局部外形满意。无感染、关节腔狭窄和积液等并发症,经锻炼膝关节活动良好,伸屈自如,修复的膝关节可承受单腿站立或跳跃。结论:腓肠肌肌皮瓣邻近受区,血供丰富,切取容易,操作简单,强大的肌腹和)lJt~t可代替膝关节周围关节囊、侧副韧带和髌韧带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切取腓肠肌后对小腿功能影响不大,修复和重建膝关节效果优于其它肌皮瓣。  相似文献   

7.
重建前交叉韧带血供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加速前交叉韧带替代物血供重建的方法。方法:用狗作动物模型,将两侧髌韧带内侧1/3游离,左侧直接包埋于髌下脂肪垫,右侧髌下脂肪垫切除后将韧带游离置于关节腔。术后2、4、6、8周灌注,取材,观察髌下脂肪垫对游离髌韧带血供重建的影响。临床应用于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20例(Jones 髌下脂肪垫覆盖术),结果:髌下脂肪垫包裹的游离髌韧带血供重建速度较未被包裹的一侧大大加快,其韧带内的细胞坏死,胶原崩解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临床应用19例疗效满意。结论:在作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应尽量保留并利用髌下脂肪垫等软组织,包裹替代物,以促进其血循环重建,减少坏死,保持韧带活力,使替代物发挥稳定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中1/3髌韧带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术后膝关节内有关的并发症及其发病机制。方法1994年1月~1997年11月 ,对18例前十字韧带断裂的患者采用关节镜或小切口关节切开术 ,完成自体中1/3髌韧带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术后平均随访2年 ,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检查 ,确定膝关节疼痛部位 ,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 ,并利用膝关节屈曲90°的侧位X线片测量髌韧带长度。结果随访18例患者 ,17例术后膝关节存在触发性或功能性疼痛 ,膝关节疼痛常位于髌股关节、髌骨下极、髌韧带供区及胫骨结节部位。8例患者术后患膝活动度有不同程度受限。6例患者髌韧带发生不同程度的短缩 ,平均短缩2.8mm。4例患者髌股关节间隙变窄。两种术式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自体中1/3髌韧带重建前十字韧带不仅应注意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还应关注髌韧带供区及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 ,重视其发病的病理基础。髌韧带中1/3缺损可引起髌韧带短缩及髌股关节退变。  相似文献   

9.
改良髌旁外侧入路用于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索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入路与软组织平衡的新技术。方法设计并应用于临床兼有松解髌外侧支持带功能的改良髌旁外侧入路,通过平行分离髌骨外侧支持带深浅两层,并向外翻转脂肪垫暴露膝关节,术中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髂胫束或膝关节后外侧关节囊、膝外侧副韧带等紧张结构,假体安装后错位缝合外侧支持带深层与浅层,既维持了松解的外侧支持带的适当张力和髌股关节正常活动轨迹,又确保了术后深筋膜的闭合。术后2周内行CPM锻炼,2周后扶拐行走。结果11例患者下肢力线从术前平均外翻10.2°矫正至平均内翻1.5°,膝关节冠状面畸形矫正率达85.3%。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术后2个月伸屈活动度平均达105°,11例患者均可自如地平地行走,其中9例可上下楼梯。膝关节稳定性好。结论改良髌旁外侧入路能较方便地显露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有利于对外侧挛缩结构的精确松解,并保持良好的髌股关节活动轨迹,是严重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髌下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于髌下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回顾性队列研究实验(RCSs),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4篇,中文文献4篇,共纳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1 474例,其中髌下脂肪垫切除术696例,髌下脂肪垫保留组778例。与髌下脂肪垫切除相比,髌下脂肪垫保留组可降低术后髌韧挛缩(MD=-2.34,95% CI:-3.38~-1.31,P<0.05),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MD=2.34,95% CI:2.04~2.65,P<0.05);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MD=-0.77,95% CI:-1.02~-0.52,P<0.05),降低术后膝关节前侧疼痛发生率(RR=12.58,95% CI:3.24~48.75,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MD=-7.53,95% CI:-20.27~5.21,P>0.05),髌腱长度与髌骨最大长轴比值(Insall-Savatict)评分法(MD=-0.04,95% CI:-0.09~0.01,P>0.05);术后膝关节返修率:(RD=0.01,95% CI:-0.01~0.02,P>0.05)方面无明显差异。 结论与髌下脂肪垫去除组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下脂肪垫保留可以降低髌韧带痉挛程度,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可降低膝关节前侧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对髌下脂肪垫保留,并予以原位缝合对早期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至2017年237例(283膝)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对术后切口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9例(124膝)保留髌下脂肪垫(保留组),128例(159膝)切除髌下脂肪垫(切除组)。分别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72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AKS)的膝评分、术后关节功能、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术后随访2年髌前痛的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72 h内疼痛评分、AKS评分、关节功能、髌前痛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保留组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伤口术后持续渗血超过3 d)的患者2例(1.6%),切除组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患者13例(8.2%),两组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的概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4,P<0.05),单、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时间保留组分别为(84±15)min和(144±13)min,切除组分别为(74±13)min和(133±15)min,保留组明显长于切除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t=5.746,P<0.05,双侧t=6.463,P<0.05)。 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切开原位缝合髌下脂肪垫的方法,可较完整保留脂肪垫,且不影响手术操作,虽然增加了手术时间,但明显降低了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髌上囊重建及髌旁支持带成形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成形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膝关节前内侧切口,切开股直肌与股内外侧肌之间的腱性部分,切开两侧髌旁支持带,进行松解,屈曲膝关节手法松解胫股间及后关节囊粘连,切取股骨髁上筋膜脂肪垫,翻转缝合重建髌上囊.再将髌旁支持带分成深、浅两层,将浅层向前翻转缝合完成髌旁支持带成形,膝关节屈曲可达120~140°.[结果]本组42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平均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35°增至115°,平均增加85°,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髌上囊重建与髌旁支持带成形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汤翔宇  许浩然  刘朝旭  程浩 《骨科》2018,9(5):396-399
目的 研究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对创伤性膝关节粘连的影响。方法 采用36只新西兰兔建立动物模型,首先用手术刀片切除髌上囊前壁的滑膜组织,再用骨膜剥离子剥离髌上囊后壁在股骨前方的结合部,去除少量髌上囊后壁和髌下脂肪垫。切除前后交叉韧带,并将膝关节过伸45°以破坏后方的关节囊。最后,使用1.6 mm克氏针将膝关节完全固定于屈曲位。36只动物平均分为3组,其中2组每隔1 d分别向膝关节腔内注射100 nmol/L(100 nmol/L DCN组)、200 nmol/L(200 nmol/L DCN组)的DCN,各1 ml,共15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8周处死动物,测量各组动物的膝关节活动度,检测髌上囊前壁滑膜组织中的胶原含量,并对髌上囊前壁滑膜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以了解DCN对膝关节粘连进程的影响。结果 术后8周,100 nmol/L DCN组和200 nmol/L DCN组的关节活动度分别为56.27°±10.30°和62.23°±14.0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14°±11.57°;2个实验组髌上囊前壁滑膜组织中的新生血管数量及纤维组织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髌上囊前壁滑膜组织中的胶原含量为(42.15±6.78) μg/mg,亦显著高于2个实验组[(30.24±8.12) μg/mg和(24.19±6.89) μg/mg]。2个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几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关节腔内运用DCN治疗可明显改善兔膝关节粘连及强直的程度,从而增加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关节周围注射布比卡因、吗啡、肾上腺素等混合药物的止痛效果,同时观察术后冷冻压迫法的疗效。方法将80例TKA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记录VAS评分,比较周径变化,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术后持续性冷冻压迫在术后镇痛、术后减轻肿胀和增加关节活动度上效果显著。结论TKA术中关节周围镇痛药物注射和术后持续性冷冻压迫可以在术后早期控制疼痛、减轻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是引起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髌下脂肪垫劳损的研究甚少,我们从1995—2003年对10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髌下脂肪垫B超检查,同时与150例正常膝关节进行了对比。并对确诊为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劳损患者采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效果优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髌下脂肪垫囊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7年2月我院髌下脂肪垫囊肿15例资料,均有膝关节前方疼痛及包块。按照囊肿累及部位的不同,呈现脂肪垫内生长(n=5)、累及半月板(n=6)和关节外凸出(n=4)三种形态。前两种采用关节镜下囊肿切除,第三种采用关节镜辅助开放手术切除。术后第3、6、12个月随访,观察囊肿复发情况,比较囊肿不同形态下的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10.7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优10例,良5例,优良率100%(15/15),均未见髌下脂肪垫囊肿复发。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96.1±3.8)分,较术前(69.5±8.0)分显著升高(t=-14.915,P=0.000)。按髌下脂肪垫囊肿形态分组,各组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无显著差异(F=2.032,P=0.174)。结论髌下脂肪垫囊肿可采用关节镜及其辅助下开放切除,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李龙杰  张海森  陈思  刘畅 《中国骨伤》2020,33(10):922-927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对术后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8例,分为切除及保留髌下脂肪垫组。切除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48~69(55.83±5.65)岁;术中采取常规切除髌下脂肪垫。保留组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49~70(55.52±6.28)岁;术中采取完整保留髌下脂肪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c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膝关节疗效评价,并采用Insall-Salvati比值法(I-S比)比较两组术后髌骨高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9(23.85±8.8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假体松动、翻修发生。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但术后1年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年两组HS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1年两组之间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切除组I-S比(1.03±0.04)小于髌下脂肪垫保留组(1.0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在术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疗效,但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有利于髌骨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经关节囊内与关节囊外松解髌外侧支持带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1采用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的40例Ⅰ期髌骨外侧高压症,20例进行关节囊外松解(囊外松解组),20例进行关节囊内松解(囊内松解组)。比较囊外松解组与囊内松解组疼痛消失时间、恢复运动时间、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13~1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复查MRI显示膝关节外侧间隙骨水肿容积减小,水平轴位像显示髌股关节对合关系改善。囊外松解组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恢复运动时间均短于囊内松解组,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高于囊内松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关节囊外松解髌外侧支持带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症较囊内松解可取得更好的疗效,而且术中医源性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19.
髌下脂肪垫也称Hoffa's脂肪垫(Hoffa's fat pad),是德国外科医师Allert Hoffa 于1904年首次描述的.它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功能,对邻近组织血供也有影响.病理情况下髌下脂肪垫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膝关节病变及功能降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膝关节手术时是否保留髌下脂肪垫一直存在争议,而国内有关髌下脂肪垫的功能及其病变的相关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方法。方法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夹角(FTA角),根据膝外翻畸形Keblish分级(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分为轻、中、重三级并认真评估患者软组织状况。软组织平衡术分为三步,第一步切开关节囊前行髂胫束苹果派样延长,第二步自胫骨结节骨膜下松解骼胫束止点和外侧副韧带,第三步自股骨侧松解外侧副韧带及后外侧关节囊。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不同分级个体化的应用上述3步软组织平衡方法行TKA手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008年1月~2011年12月,20例(23膝)膝外翻患者,Keblish分级轻度8例8膝,中度7例10膝,重度5例5膝;轻、中、重三级患者应用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实施TKA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术前术后FTA角及KSS评分、功能评分结果经SPSS14.0统计学软件做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术后外翻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膝外翻畸形TKA术中选择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方案,可以有效地矫正软组织失衡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又可以避免矫枉过正导致术后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