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确定低谷蛋白稻米蛋白质组分的最优提取条件,以低谷蛋白水稻D105为材料,用连续提取法,在优化提取液浓度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 (RSM) 优化各组分蛋白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球蛋白提取最适提取氯化钠溶液浓度为0.6 mol/L、醇溶蛋白最适乙醇浓度为80%、谷蛋白的最适提取浓度为0.04 mol/L;基于单因素试验,选择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为自变量,以各组分蛋白提取量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 (BB)中心组合设计4因素三水平试验,确定清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2、提取温度31.6 ℃、提取时间43 min、提取3次;球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提取温度33.1 ℃、提取时间22 min、提取3次;醇溶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1、提取温度34.6 ℃、提取时间40 min、提取2次;谷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6、提取温度34.7 ℃、提取时间22 min、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稻米各组分蛋白的提取量分别为:清蛋白4.26 mg/g、球蛋白9.76 mg/g、醇溶蛋白2.27 mg/g、谷蛋白23.60 mg/g,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0.0187、0.0563、0.0308、0.014,表明响应面法优化所得提取工艺条件较好,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小米醇溶蛋白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小米醇溶蛋白的体外消化特性。方法以小米醇溶蛋白的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小米醇溶蛋白的工艺,并以游离氨基含量为指标,探究小米醇溶蛋白的体外消化性。结果小米醇溶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8(g/mL)、提取时间2.5h、提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小米醇溶蛋白得率为3.284%,与预测值3.173%非常接近。小米醇溶蛋白在胃、肠液的消化作用下,游离氨基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结论该方法能较好地提取小米中的醇溶蛋白,体外消化实验表明胃、肠液对小米醇溶蛋白有一定的消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统研究了不同提取工艺对沙棘蛋白组成及α-淀粉酶抑制活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水提、盐提、碱溶酸沉、先醇提后碱溶酸沉、先碱溶酸沉后醇提这5种工艺提取沙棘蛋白,比较了沙棘蛋白的蛋白质含量、蛋白提取率、色泽、α-淀粉酶抑制活性、氨基酸组成和重金属含量,确定了提取沙棘蛋白的最优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先醇提后碱溶酸沉,该工艺提取得到的沙棘蛋白的蛋白质含量为(77.86±2.34)%,蛋白质提取率为(73.18±1.8)%,氨基酸组成完全,且当浓度为1mg/mL时,α-淀粉酶抑制活性可以达到85%,80℃热处理不会影响其抑制活性;重金属含量检测表明,该蛋白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可以用于食品工业生产。该研究可为沙棘蛋白的深加工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含有伯胺基团的壳寡糖为酰基受体,通过转谷氨酰胺酶催化的糖基化反应修饰玉米醇溶蛋白,用体外化学法和动物实验研究了糖基化修饰对玉米醇溶蛋白促酒精代谢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糖基化修饰可以改善玉米醇溶蛋白的促酒精代谢活性,且体外模拟胃肠消化不能破坏糖基化玉米醇溶蛋白的促酒精代谢活性。在蛋白质浓度为2 mg/mL时,糖基化玉米醇溶蛋白的乙醇脱氢酶激活率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11.83%和20.36%,分别比玉米醇溶蛋白高10.27%和10.57%。在糖基化玉米醇溶蛋白的灌胃剂量为2.0 mg/g bw时,小鼠血液中乙醇浓度为34.49mg/100 mL,与酒精模型组相比降低43.10%,且糖基化玉米醇溶蛋白的剂量与小鼠血醇含量的降低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明珠 《中国油脂》2021,46(4):26-32
以玉米蛋白粉为原料,对超声辅助α-淀粉酶提取玉米醇溶蛋白的工艺条件进行探究,并研究了超声波法、α-淀粉酶法、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和醇法对玉米醇溶蛋白功能特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在超声功率密度2.85 W/cm3、超声时间35 min、超声温度45 ℃、酶添加量0.9%、酶解pH 6.0时提取的玉米醇溶蛋白蛋白质含量最高,为80.09%,显著高于超声波法(68.49%)和α-淀粉酶法(76.37%)提取的玉米醇溶蛋白;与醇法相比,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超声波法和α-淀粉酶法玉米醇溶蛋白的持水/持油力和乳化活性显著提高,溶解度和粒径减小,玉米醇溶蛋白二级结构更舒展,紫外吸收增强,内源荧光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巯基含量升高,二硫键含量显著降低;不同提取方法对玉米醇溶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玉米黄粉为原料,冰醋酸为溶剂,以超声时间、冰醋酸体积分数、料液比为变量,醇溶蛋白收率和含量的综合因素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10(g/m L)、冰醋酸体积分数80%、超声时间3 h。在此条件下的醇溶蛋白收率为55.3%、含量为69.4%、综合指标为60.94%,与模型的预测值基本相符。与传统的以乙醇为溶剂提取醇溶蛋白相比,在醇溶蛋白含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可提高醇溶蛋白收率。  相似文献   

7.
以花生粕为原料,采用分级提取工艺提取花生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研究4种花生粕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扫描电镜观察,4种花生粕蛋白的形态结构各不相同。SDS-PAGE法测定分子量表明,清蛋白含有4种亚基,相对分子量分别为70kDa、40kDa、30kDa、25kDa和15kDa;醇溶蛋白含有2种亚基,分子量分别为25kDa和15kDa;球蛋白含有5种亚基,分子量分别为40kDa、38kDa、30kDa、25kDa和15kDa;谷蛋白含有4种亚基,分子量分别为40kDa、30kDa、25kDa和15kDa。花生清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pH3.6、pH5.2、pH4.6、pH5.0。功能性质研究表明,球蛋白的持水性最好,为1.52mL/g,其次为谷蛋白1.10mL/g,清蛋白和醇溶蛋白的持水性较低分别为0.49mL/g、0.14mL/g;清蛋白的持油量相对较高为8.21mL/g,其次为球蛋白为7.16mL/g,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的持油量相对较低,分别为3.82mL/g和5.49mL/g;清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相对较高,乳化能力EC值和乳化稳定性ES值分别为71.4% 和83.33%,谷蛋白次之,EC和ES值分别为66.7% 和82.86%,醇溶蛋白和球蛋白相对较低,EC值分别为64.0% 和62.2%,ES值分别为82.35% 和76.67%。综上,花生粕清蛋白的持油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麦麸蛋白是植物蛋白的一种,通过研究麦麸蛋白的组成及性质以应用于食品工业。用Osborne法分离提取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4种蛋白,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等电点。实验表明: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相对含量分别是48.06%、25.12%、18.70%,8.12%;等电点依次为4.0、5.0、5.8、5.2。电镜表观发现,清蛋白和球蛋白分子均连接紧密,清蛋白表面细致多层,局部有孔;球蛋白表面疏松,表面孔较少。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分子连接松散,醇溶蛋白呈不规则的球状,谷蛋白表面平滑,分子团多。功能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四种蛋白中球蛋白的持水性和持油性最大,分别为5.00g/g和2.40g/g;醇溶蛋白的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和乳化力最强,分别为376%、71%和75%。因此,球蛋白适宜作为添加剂应用在肉制品中,醇溶蛋白适宜作为添加剂应用在奶制品和蛋糕等食品配方中。  相似文献   

9.
核桃蛋白的组成分析及分离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利用核桃蛋白这一植物蛋白资源,获得高纯度蛋白的制备方法,对核桃蛋白的组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核桃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新疆薄皮核桃仁蛋白质含量高达17.66%,蛋白质含量高于我国其它地区的核桃及美国核桃。不同溶剂中核桃蛋白溶解度表明,0.1 mol/L NaOH溶液溶解蛋白量最高,溶解蛋白质可达45.89 mg/100 mg脱脂粉;70%乙醇溶液溶解蛋白量最低,溶解蛋白质仅为3.23 mg/100 mg脱脂粉。核桃蛋白组成为谷蛋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4种核桃蛋白质组分——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球蛋白的含量分别是7.54%,4.73%,72.06%,15.67%。由此对碱溶条件提取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中,提取pH对核桃蛋白提取率影响最大。固定提取pH 11,核桃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因素排序为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核桃蛋白最佳提取条件:pH 11,液料比26.03∶1,提取温度53.07℃,提取时间1.5 h。此条件下,蛋白质提取率为82.68%。碱溶蛋白的酸沉点为pH 4.5。按照上述工艺制备核桃分离蛋白纯度为90.5%,比其它工艺制备的核桃蛋白纯度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面粉为主要实验材料,通过品种间随机试验、均匀试验、正交试验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小麦不同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种类对非油炸方便面品质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确定面粉中蛋白质含量14%左右最适宜非油炸方便面的制作。小麦蛋白中,清蛋白与复水后方便面的粘结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复水后方便面的粘弹性呈负相关;麦谷蛋白与粘结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粘弹性呈正相关;总蛋白量和粘结性呈显著负相关,和粘弹性呈正相关。醇溶蛋白含量对非油炸方便面品质指标有显著性影响:麦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与品质指标关系均不显著。面粉中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的最佳组合为2.429g/100g和4.357g/100g。  相似文献   

11.
调查得出老年人易缺乏的营养素为钙、铁、VB1和VB2.按照国家标准对27种大米进行营养素的分析检测,筛选出了这几种营养素含量高的品种:黑龙江香米,铁含量为0.92 mg/100 g、VB.含量为0.40 mg/100 g;丝苗米3202,钙含量为18mg/100g、VB2含量为0.07 mg/100 g;黑米,钙含量为18 mg/100 g、VB2含量为0.13 mg/100 g;软黏,钙含量为20 mg/100 g、铁含量为0.77 mg/100 g;玄米3961,铁含量为0.84 mg/100 g、VB2含量为0.08 mg/100 g.根据营养膳食指南中推荐摄入值及老年人营养生理特点,从营养、口味和外观等方面科学地设计配方,复配开发出适用老年人食用的大米.  相似文献   

12.
从原料米糠中分离出纯稻米胚和纯米糠,利用溶剂浸出法分别提取其中油脂并进行品质分析对比,以研究稻米胚及米胚油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稻米胚粗脂肪含量27.06%,粗蛋白含量19.50%,粗纤维含量4.88%,比米糠粗脂肪、粗蛋白含量明显提高,粗纤维含量降低;米胚油的酸值(KOH)、过氧化值、维生素E含量、谷维素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21.7 mg/g、6.1 mmol/kg、43.18 mg/100 g、0.47%、3.07%,与米糠油相比,米胚油的酸值(KOH)降低了23.8 mg/g,过氧化值降低了1.7 mmol/kg,维生素E含量提高了17.18 mg/100 g,植物甾醇含量相差不大,谷维素含量降低0.93个百分点。米胚油在酸值和维生素E含量方面较米糠油具有明显优势,新鲜稻米胚既可以直接作为营养丰富的产品,也是优质食用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13.
发芽对糙米蛋白质及氨基酸组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发芽过程中糙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特性的变化,并与精米和糙米比较,评价了发芽糙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发芽可以增加糙米蛋白质、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必需氨基酸指数提高。发芽过程中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球蛋白含量呈下降的趋势。除发芽24h外,醇溶蛋白的含量在整个发芽期间也呈现增加趋势,增加的蛋白质主要是谷蛋白。各发芽阶段糙米的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比值均大于55%。18种氨基酸中有12种氨基酸的含量在发芽24h最高。发芽后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增加较明显,但仍是限制性氨基酸;丝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均有所增加。发芽24h时EAAI最大,与FAO/WHO模式相比,EAA组成模式更加合理。发芽可以提高糙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改善籼稻米的品质,其中以发芽24h为宜。  相似文献   

14.
以转2mG2-epsps基因抗草甘膦水稻为材料,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分析转基因(genetically modified,GM)水稻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组分的非预期变异。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亲本相比,GM水稻种子的总可溶性蛋白含量极显著降低,主要受谷蛋白含量变异影响。但清、球、醇、谷4种蛋白含量的最高变异幅度(9.12%)低于P1和P2两亲本之间的最大差异幅度(14.67%)。说明GM水稻种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非预期变异在安全范围内,但营养品质可能与亲本品系存在差异。SDS-PAGE分析发现,GM水稻株系T12和T22分别有12和14个蛋白谱带发生了非预期变异,涉及4种可溶性蛋白的组分,多数表现为含量变化。突出的是,2个GM水稻株系中均新增加了41 ku和56 ku谷蛋白组分,需要进一步通过毒理学分析评价其食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用气相色谱法对米糠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植物甾醇组成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米糠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含有3 种植物甾醇,即菜油甾醇、豆甾醇和β- 谷甾醇,其中β- 谷甾醇含量最高为8.47mg/g,其次是菜油甾醇含量为1.97mg/g,豆甾醇含量最低为1.23mg/g。气相色谱法检测米糠中植物甾醇种类及含量,可广泛用于植物原料中的植物甾醇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广东客家黄酒关键工艺中的炙酒、贮藏、原料等对客家黄酒氨基酸的组成、含量及呈味特性的影响,采用日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检测客家黄酒中的氨基酸含量,通过计算氨基酸分值、味道强度值(DoT)等确定各氨基酸对客家黄酒的影响。结果表明,客家娘酒中总氨基酸含量在2658.99mg/L- 5420.632mg/L之间,黑豆娘酒氨基酸含量及总量最高,商品板栗娘酒氨基酸含量最低,客家黄酒中最主要的氨基酸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两者合计占氨基酸总量的20%以上,而胱氨酸、蛋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最低,是限制性氨基酸。板栗娘酒氨基酸含量低于传统的糯米娘酒,商品板栗娘酒总氨基酸含量仅为糯米娘酒总氨基酸的49%,必需氨基酸仅为64.69%,脯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为糯米娘酒的80%,其余氨基酸仅仅达到50%左右。黑豆娘酒比糯米娘酒总氨基酸含量提高42.6%,必需氨基酸提高23.2%,其中胱氨酸提高1倍,脯氨酸提高92.5%,谷氨酸提高80.7%,甘氨酸和丙氨酸提高40%以上,苏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提高30%以上,天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提高20%以上。炙酒、贮藏过程能降低氨基酸含量,炙酒后氨基酸总量降低20.3%,炙酒后每一种氨基酸含量都明显降低,其中降低最明显的是蛋氨酸和苯丙氨酸,降低氨基酸含量可达50%,苏氨酸、甘氨酸、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在炙酒过程中降低1/3以上,而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在炙酒过程中氨基酸降低20%以上;贮藏1年以后氨基酸总量降低12.4%,必需氨基酸降低10.9%,组氨酸和精氨酸降低20%以上,除蛋氨酸和苯丙氨酸以外,其余氨基酸均降低10%以上。计算不同酒样的氨基酸的味道强度即剂量比域因子DoT的排序为Glu > Asp > His > Ala > Lys > Tyr > Ile > Gly,只有谷氨酸(Glu)的DoT 值大于1,说明黄酒中决定口味的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本文提出味道指数(Taste Index,TI)作为总体风味的评价指标,其定义为优味氨基酸的味道强度之和与劣味氨基酸的味道强度之和的比值,如果TI > 1,说明风味良好,如果TI<1,则劣味氨基酸占优势,味道不佳。本试验中黄酒的TI指数排序为:商品黑豆娘酒 > 绍兴古越龙山花雕酒 > 商品板栗糯米酒 > 贮藏1年的板栗糯米原酒 > 炙酒后的原酒 > 商品普通糯米酒 > 炙酒前原酒 > 1 。对酒样的氨基酸评价表明,AAS和CS评分排序为炙酒前原酒 > 黑豆商品娘酒> 普通商品糯米酒 > 炙酒后原酒 > 贮藏1年的原酒 > 古越龙山花雕酒 > 商品板栗糯米酒,说明炙酒前酒样和黑豆酒样氨基酸的营养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黄酒中苯甲酸的本底含量进行调查与溯源分析,并对我国居民成年饮黄酒者的苯甲酸摄入量进行评估以了解其健康风险。方法从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上海市等我国主要五大黄酒产区采集黄酒样品231份及其加工原料15份,并采用液相色谱法对其中苯甲酸及其前体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苯甲醛和苯丙氨酸模拟试验以及实际样品加速试验对黄酒中苯甲酸的来源进行溯源分析;并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对我国居民成年饮黄酒者的苯甲酸摄入量进行评估。结果黄酒中苯甲酸检出率为99.13%(229/231),含量范围为ND(未检出)~37.00 mg/L,均值为2.28 mg/L。其中,98份成品酒中,苯甲酸检出率为100.00%(98/98),含量范围为ND~1.60 mg/L,均值为0.52 mg/L;133份基础酒中,苯甲酸检出率为98.50%(131/133),含量范围为ND~37.00 mg/L,均值为3.58 mg/L。溯源分析结果显示,黄酒中苯甲酸主要来自加工原料带入、苯丙氨酸降解以及苯甲醛氧化生成。暴露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黄酒消费人群苯甲酸的平均暴露量为0.001 mg/kg BW,占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0.02%;P95暴露量为0.005 mg/kg BW,占ADI的0.1%。结论黄酒中苯甲酸的检出率高但本底含量较低,其主要来源为加工原料带入、苯丙氨酸降解以及苯甲醛氧化生成;我国居民成年饮黄酒者的苯甲酸的暴露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8.
将精白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米粉进行挤出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碎米粉中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溶性糖含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溶性糖含量影响强弱次序为水分含量>螺杆转速>挤出温度;碎米粉双螺杆挤出的最佳条件为含水量25%、挤出温度140℃、螺杆转速240r/min,在此条件下,碎米粉挤出物中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9.88%、7.90%,分别是未挤出处理样的1.53倍、3.64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最佳挤出条件处理的碎米粉中可溶性糖进行检测,其中果糖275.124mg/100g、葡萄糖891.632mg/100g、蔗糖853.144mg/100g、麦芽糖516.576mg/100g、麦芽三糖353.266mg/100g。  相似文献   

19.
杨叶  陈野  罗垠  李秀明  郑晓晨 《食品科学》2011,32(9):246-250
米糠经双螺杆挤压机挤压处理后作为原料,以米曲霉为菌种,采用液体和固体两种发酵方法生产γ-氨基丁酸(GABA),研究米糠挤压处理工艺对GABA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米糠经不同挤压条件处理后进行发酵生产,其产物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也不同。米糠的最适挤压处理条件为:物料米糠含水率20%、螺杆转速200r/min、挤压温度150℃,使用该条件处理得到的米糠进行发酵生产γ-氨基丁酸,液体发酵产物中γ-氨基丁酸含量为118.6mg/100g,固体发酵产物所得γ-氨基丁酸含量为121.1mg/100g。  相似文献   

20.
依据酸价和甘一酯、甘二酯含量降低情况,确定米糠油水蒸气蒸馏脱酸的最佳条件,之后对相同米糠毛油分别进行碱炼脱酸和水蒸汽蒸馏脱酸,再对脱酸米糠油进行蒸馏脱臭,并对其酸价、甘油酯组成及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含量进行检测,对比研究2种脱酸工艺对米糠油甘油酯组成及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米糠油水蒸汽蒸馏脱酸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0℃、时间100 min;经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酸价(mgKOH/g)从14.64降低至5.58,甘二酯、甘一酯含量分别从18.18%、4.08%降低至5.78%、1.87%,降幅分别为68.21%、54.17%,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分别从6.28、4.47 mg/kg上升至10.27、7.70 mg/kg;经碱炼脱酸,米糠油酸价降低至0.11,甘二酯、甘一酯含量降低至9.09%、2.45%,降幅分别为50.0%、39.95%,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含量分别上升至7.35、6.67 mg/kg;蒸馏脱酸米糠油再经脱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分别升高至16.04、12.94mg/kg,而碱炼脱酸米糠油再经脱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分别升高至17.18、13.91 mg/kg,较蒸馏脱酸再脱臭的升幅提高,这可能源于水蒸汽蒸馏脱酸相比于碱炼脱酸能更好地降低待脱臭油脂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前体物质即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但由于水蒸气蒸馏脱酸本身会生成较大量的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使得待脱臭油脂中的含量很高,致使脱臭后油脂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仍然很高。因此,如何在降低待脱臭油脂中甘一酯、甘二酯含量的同时减少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或将成为防范和消减米糠油精炼过程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形成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