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温低浓度利多卡因臂丛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117例ASA Ⅰ~Ⅱ级肩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3组.低温低浓度组(A组)39例应用(4±1)℃、质量分数1.0%利多卡因20 mL臂丛神经阻滞; 常温常用浓度组(B组)39例应用(24±1)℃、质量分数1.5%利多卡因20 mL臂丛神经阻滞;常温低浓度组(C组)39例应用(24±1)℃、质量分数1.0%利多卡因20 mL臂丛神经阻滞.比较3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满意度,术后观察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麻醉起效时间较C组短(P<0.05),阻滞满意度优于C组(P<0.05),A组术后观察时间较B组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低(P<0.05).结论:低温低浓度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0.375%左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用于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0.375%左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组(A组,n=20)和0.375%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组(B组,n=20),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注入局麻药25 ml(含1∶400 000肾上腺素),观察臂丛神经C5~T1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肩关节、肘关节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臂丛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结果:两组在C5-T1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臂丛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A组有2例、B组有4例出现心动过缓症状,两组均无毒性反应发生。结论:0.375%左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效果优良,安全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沈建飞  李晓岩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3):388-389,392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的临床价值。方法:86例ASA Ⅰ~Ⅱ级肩关节脱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小剂量组注入1.5%利多卡因5ml,对照组注入1.5%利多卡因20ml。观察复位效果,同时观察神经阻滞前后血压心率变化、记录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复位都易于成功,但小剂量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温小剂量利多卡因行臂丛阻滞用于老年人肩关节复位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年龄60~82岁,ASA Ⅰ~Ⅲ级肩关节脱位老年患者9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术.将患者分为3组各30例,低温小剂量组(DX组)用(4±1)℃1.0%利多卡因10 mL,常温常用剂量组(CC组)用(24±1)℃ 1.0%利多卡因20 mL,常温小剂量组(CX组)用(24±1)℃1.0%利多卡因10 mL.连续监测ECG、HR、BP、SpO2,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DX组与CC组起效时间短,阻滞效果优于CX组,DX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C组.结论:低温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人肩关节复住效果确切,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中的药效学特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0例上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分为二组:0.37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L组);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R组)。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注药前及注药后5、10、30、60min的HR的MAP。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眩晕、恶心、抽搐等不良反应以及阻滞满意度。结果:L组麻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0.05);L组麻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长于R组(P〈0.05);L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0.05);L组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长于R组(P〈0.05)。二组患者均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麻醉阻滞满意度优为88.3%,良为11.7%。优良率100%。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有相似药效学特性,左旋布比卡因麻醉性能较罗哌卡因强。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中枢神经和心脏毒性小,可代替布比卡因用于临床臂丛神经阻滞,出于更安全、更有效考虑,左旋布比卡因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双异丙酚麻醉在手法整复肩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短效静脉麻醉药双异丙酚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整复术中的可行性,并与臂丛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整复肩关节脱位的29例与采用短效静脉麻醉药双异丙酚整复的32例分别分为A组和B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下整复肩关节脱位的效果。结果:双异丙酚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臂丛阻滞,且肩关节复位时间明显短于臂丛阻滞。结论:短效静脉麻醉药双异丙酚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整复术效果可靠.起效快,留观时间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高国峰  王海涛  李红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176-4177,4180
目的观察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及上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反向斜引进针阻滞法,B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麻醉显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和有无并发症。结果A组的麻醉显效及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麻醉效果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和高于B组,效果确切、安全、无并发症。结论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较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也更加确切,并发症少,并且有区域阻滞选择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和单纯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肩关节手术的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Ⅰ组(45例)和Ⅱ组(45例),Ⅰ组施行臂丛颈丛联合阻滞,Ⅱ组施行单纯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后,观测2组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在麻醉效果方面Ⅰ组成功率97.8%,Ⅱ组成功率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肩关节手术采用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R组:0.75%罗哌卡因15ml.;B组:0.75%布比卡因15ml,两组分别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及1:20万肾上腺素3滴,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给药。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维持时间R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效果R组优者达93%,B组麻醉优者达87%,B组有1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助药物,并有1例患者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0.75%罗哌卡因15ml,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共30ml。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从肌间沟和腋路给药。观察生理指标变化、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B组优者达92.5%,A组麻醉优者达65.0%,A组有4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镇痛助药物。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经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任晖  张丽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09-181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适宜浓度.[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Ⅰ~Ⅲ级,年龄65~80岁,按所用麻醉药物浓度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均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 mL,B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术中麻醉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最短,B组次之,A组最长,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持续时间C组最长,B组次之,A组最短,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满意度比较,B组、C组术中满意度高.A组术中轻微痛例数多,需加用麻醉性镇痛药镇痛,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一例喉返神经阻滞.[结论]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0.25%罗哌卡因20 mL、0.375%罗哌卡因20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20 mL更适合于老年患者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0.3%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上肢手术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各30例。罗哌卡因组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布比卡因组用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并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后BP、HR、SpO2,评价麻醉效果。结果:两组起效和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R、SpO2无明显变化。A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循环稳定,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运动感觉阻滞分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肩关节、肱骨上段手术应用的效果。方法统计1998年10月至2009年10月428例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依据单纯肌间沟臂丛与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分为肌间沟组、肌间沟加颈浅丛组即复合组;肌间沟组198例,复合组230例;观察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复合组225例达到完全无痛,3例切口疼痛需加局麻,2例失败优良率〉99%,肌间沟组8例无痛,189例例切口疼痛需加局麻,1例失败,优良率〉99%。结论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麻醉效果优于单独肌间沟臂丛阻滞,是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牟虹  王光辉  殷雁斌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0):3247-3248
目的:观察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分成3组(对照1组24例,对照2组26例,实验组30例),3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91%利多卡因+0.17%布比卡因22mL。对照1组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对照2组行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15mL,再行颈深丛神经阻滞7mL。通过对患者行线性视觉模拟疼痛评估,请手术医师评估阻滞效果,以及监测术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来评定麻醉效果。结果:从上述三方面进行评估,实验组的麻醉效果满意,优于两组对照组。结论: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效果满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应用Y型静脉留置针改变穿刺径路行连续臂丛阻滞。方法:A组: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用Y型静脉留置针,于肌间沟中点向下向内胸椎方向进针,注入0.75%布比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0 ml混合液。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者63例,明显优于A组8例(P〈0.01);A组阻滞不全66例,B组仅21例。结论:用Y型静脉留置针改变穿刺径路行臂丛阻滞效果好,是简便、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75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Ⅲ组患者先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辅助麻醉。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BP、HR、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Ⅰ、Ⅲ2组(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及头昏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2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呼吸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6例老年人择期上肢手术,ASAⅠ~Ⅲ。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复合液(0.35 ml/kg)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果:本组均在麻醉效果满意状态下完成手术,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同时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完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毒性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用于肩关节松解术42例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416000)王明学作者等对42例肩周炎致肩关节粘连强直病人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方法行手法松解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男12例,女30例,年龄40~67岁,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双侧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和C7-T1高位硬膜外腔阻滞在双上肢断肢(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A SAⅠ-Ⅱ级拟行双上肢断肢(指)再植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双侧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组(A组,15例)和C7-T1高位硬膜外腔阻滞组(B组,15例)。两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监测记录各时点的呼吸、循环变化。结果:A组麻醉后呼吸、循环功能无明显改变,B组麻醉后呼吸、循环功能明显降低。结论:在双上肢断肢(指)再植术中宜应用双侧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下行手、腕部肌腱断裂吻合术时选用多大浓度可达到最佳的感觉与运动阻滞相分离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手、腕部肌腱断裂120例,臂丛阻滞成功病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分别用0.25%(A组)、0.3%(B组)、0.375%(C组)罗哌卡因麻醉。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法。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评估术中疼痛,用改良Bromage法评估上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比较三组感觉、疼痛、运动阻滞及恢复上的异同。结果三组均能达到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运动恢复时间:C组明显优于A组、B组(P〈0.01)。术中PPI评分:A组疼痛不适者多于B、C组(P〈0.01)。Bromage评分:运动神经阻滞C组明显强于A、B组(P〈0.01)。结论0.3%的罗哌卡因可达到手、腕部肌腱吻合手术的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