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6月医院收治的4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术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例数,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插管部位、插管次数、留置时间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结果 400例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60例,感染率为15.0%;其中年龄≥5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20.0%,高于<50岁者的8.9%,(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患者感染率为22.3%,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11.5%(P<0.05);穿刺部位位于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1.5%、25.4%、6.7%,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次数≥3次患者感染率为22.5%,高于<3次者的14.0% (P<0.05);导管留置时间≥2周患者感染率为20.7%,高于<2周者的11.6%(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多、置管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ICU患者导管相关感染(CRI)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8月于医院ICU中心行静脉置管的726例患者,分析CRI的发生情况;采集CRI患者的痰液、血液、脓性分泌物等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使用呼吸机、有无静脉高营养等临床资料,分析CRI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于ICU中心行静脉置管的726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发生CRI,CRI发生率为7.99%;58例CRI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2株占44.44%、革兰阳性菌38株占52.78%、真菌2株占2.78%;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导管留置时间7d、ICU类别为ICU患者发生CRI的影响因素。结论 ICU患者发生CRI的影响因素较多,缩短置管时间、严格的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防止ICU患者发生CRI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医院收治的31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2例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中30例发生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9.62%;共检出病原菌3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见,分别占34.21%及21.05%;患者年龄>60岁、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次数≥3次、留置导管时间>15d、血清白蛋白水平<40g/L及合并糖尿病是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专项风险评估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优化护理措施及实施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60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病例组9例、对照组51例,进行临床观察和细菌培养,对患者年龄、留置部位、留置时间、置管长度和化疗方法5个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正常拔管,细菌培养阳性9例,感染率为15.0%,PICC置管化疗患者导管感染5种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专业小组规范化操作,能提高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化学治疗等因素对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行深静脉置管并发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97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置管感染的发生率及引起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取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97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置管感染者58例,感染率为19.5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深静脉留置位置、换药频率、留置导管时间是引起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P<0.01);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及留置导管时间是引起置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引起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降低深静脉置管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必要措施降低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9月387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同时分析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穿刺部位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14.7%,年龄≥55岁患者感染率为19.7%,高于<55岁的7.5%;患有糖尿病患者的感染率为21.2%,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10.4%;穿刺次数≥3次患者的感染率为22.2%,高于<3次的12.5%;导管留置时间≥2周患者的感染率为19.3%,高于<2周的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24.5%、11.1%、5.6%,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基础疾病为糖尿病、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为股静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泌尿系肿瘤患者留置尿管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泌尿系肿瘤患者留置尿管导致感染。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3年5月泌尿系肿瘤行留置尿管患者2 237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记录感染患者的致病菌。结果 2 237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134例,感染率为5.99%;女性、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留置导尿管时间较长、进行膀胱冲洗、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泌尿系肿瘤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共分离病原菌1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8株占58.21%,以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51株占38.06%,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5株占3.73%,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泌尿系肿瘤患者留置尿管造成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预防,一旦发生感染,应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12例,对其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6%;股静脉感染率为21.9%,稍高于颈内静脉的17.1%及锁骨下静脉的15.4%,然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10d患者的感染率为11.5%,低于置管10~20、>20d患者的17.4%及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感染率为31.6%,显著高于其他基础疾病(P<0.05);中心静脉置管血流通畅患者感染率为17.9%,血流不通畅感染率为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减少感染发生,首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部位,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要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心脏术后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CVC)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其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558例心外科行心脏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CVC,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58例行CVC患者中发生感染85例,感染率为15.3%;CVC尖端培养阳性28例,分离的16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8株占50.0%,革兰阴性菌6株占37.5%,真菌2株占12.5%;85例感染患者中,65例为局部定植,12例为局部感染,8例为菌血症;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感染患者年龄≥60岁、留置时间≥7d、导管管径≥16 G、导管管腔(多腔)、糖尿病史所占例数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患者,且感染患者白蛋白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留置时间≥7d、导管管腔(多腔)、糖尿病史及低白蛋白是CV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留置时间≥7d、导管管腔(多腔)、糖尿病史及低白蛋白是CV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医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137例行颈内静脉留置长期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导管是否感染分为3组:全身感染组45例和局部感染组47例和未感染组45例;全身感染组患者均采集外周静脉血和颈内静脉长期置管的导管动、静脉端血培养;采用免疫发光法定量测定所有患者血清PCT水平,计算PCT预测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度指标,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透析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全身感染组患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患者(P<0.01),也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P<0.01);全身感染组治疗后,血清PCT、CRP和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身感染组患者血培养阳性率84.40%,分离革兰阳性菌33株占86.84%,分离革兰阴性菌5株占13.16%;以PCT>2μg/L为诊断脓毒症界限,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为97.80%、特异性为95.70%、阳性预测值是95.60%、阴性预测值是97.70%。结论血清PCT指标能早期正确鉴别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引起的全身感染,血清PCT水平高低可作为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否合并脓毒症的指标以及观察使用抗菌药物疗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6例老年患者导管培养结果,对确诊病例阳性结果的菌群分布和主要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81例患者确诊为CRI,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病原菌中分离率分别为21.4%、15.5%、11,9%;表皮葡萄球菌中92.3%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鲍氏不动杆菌均为泛耐药株.结论 老年患者CRI的主要病原菌为真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真菌感染的分布与发生率,分析其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改进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0月医院留置CVC的200例肿瘤患者的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CVC相关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5.0%,其中26例单纯CVC感染(CVC-RI),4例合并真菌血症,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皱褶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及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53.3%、16.7%、13.3%、10.0%及6.7%;CVC感染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及手术与否无相关性,不同部位置入CVC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相关感染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拔出CVC后感染自愈,4例真菌血症患者抗真菌治疗后,3例痊愈、1例合并肺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肿瘤患者CVC相关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及时拔除CVC,可有效地预防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医院重症监护室4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相关感染(CRBSI)患者13例,随机选取非CRBSI患者26例为对照组,研究CRBSI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共有动静脉插管398例,使用率为84.14%,13例发生CRBSI,感染率为2.75%;其中,两组患者的死亡数、平均年龄及糖尿病肾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静脉置管,泌尿道置管等病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空腹血糖升高>6.1mmol/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BSI患者导管留置时间(14.24±2.12)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22.30±5.40)分,CD4~+细胞(187.00±70.00)个/μl,体质量指数(BMI)(21.40±3.20)kg/m2,平均动脉压(MAP)(82.10±21.50)mmHg,ICU住院时间(10.30±2.50)d等指标都明显比非CRBSI患者差,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导管留置时间,APACHE评分,CD4~+细胞,MAP等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这些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提高患者免疫力,缩短留置导管时间,降低MAP与APACHEⅡ评分及提升CD4~+细胞数量,可有效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实施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及相关因素,并制定对策.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月医院170例PICC置管化疗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 170例患者中导管局部感染20例,感染率为11.8%;引起PICC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像、基础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这些危险因素对感染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像>伴有糖尿病(x2 =46.28、45.52、37.04、25.23);而导管感染与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年龄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种类,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追踪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 547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1.13/1000导管日;季节、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机体免疫功能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穿刺技术为保护因素;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清酒假丝酵母菌、沃氏葡萄球菌。结论使用赛丁格穿刺技术,提高夏季导管维护频次,导管维护标准化及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情况,为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964例置管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1例患者进行病原菌及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 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0.42%,21例感染患者中14例为置管部位及导管尖端病原菌培养阳性,占66.67%,7例患者无局部感染症状,占33.33%;21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升高等全身感染症状;感染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株占47.62%,革兰阴性杆菌7株占33.33%,真菌4株占19.05%,主原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23.81%、14.29%、14.29%;年龄≥60岁、PICC留置时间≥7d、留置部位为贵要静脉是感染高发的相关因素.结论 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随访、增加患者营养、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118例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PICC,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及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8例行PICC患者中有3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0.5%;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有糖尿病史29例占80.6%,使用抗菌药物27例占75.0%,导管留置时间(10.2±1.2)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与糖尿病史、导管的留置时间的延长、穿刺局部感染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深静脉留置导管导致血液透析患者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常见致病菌、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患者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8月对328例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发生感染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与相关导致感染的因素,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8例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相关性感染35例,感染率为10.67%;均送检细菌培养,送检率100.00%;检出病原菌42株,革兰阳性菌占64.29%、革兰阴性菌占30.95%、真菌占4.76%,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30.95%和19.05%;长期留置导管98例患者感染率为16.33%,临时留置导管230例患者,感染率为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相关性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留置导管的时间是影响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敏感抗菌药物等,可有效降低与治疗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血液透析的68例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临床资料,并观察其感染病原菌分布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血液透析治疗的68例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发生股静脉置管感染9例,感染率为13.2%;共检出10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占90.0%和10.0%;革兰阳性菌对米诺环素、万古霉素以及替考拉宁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100.0%、100.0%、95.0%;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的敏感率100.0%;临床中均依据药敏性选取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并在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复查均阴性。结论临床中对于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留置股静脉置管导管的患者,易发生股静脉导管感染,临床中应加强细菌的监测,并依据药敏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Spinal drug delivery is a generally safe and effectiv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both acute and chronic pain. However, it can be occasionally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neurologic injury, as a result of bleeding and infection in a confined spa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ing epidural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as well as strategies to minimize risks. Additionally,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pidural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both superficial and deep,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