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04例高血压病患者(一级18例,二级38例,三级48例)和28例健康对照组清晨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浓度。结果:正常成人血浆内皮素水平51.92 ±12.54nl/L,高血压病者为74.54±35.05nl/L(P<0.001)。且随着靶器官损害程度加重血浆内皮素水平增高,与高血压分期级别相平行(P<0.01)。其中以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最明显(P<0.01)。结论:高血压病时血浆内皮素的合成与释放增加,内皮素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对靶器官损害这一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 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损伤、门静脉高压形成及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 5 8例 (其中腹水患者 42例 )、健康对照 2 0例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浆内皮素 1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浆内皮素 1(89.32± 38.96 )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 (43.10± 15 .83) pg/ml(P <0 .0 1) ;肝硬化腹水患者 (92 .36± 35 .0 7)pg/ml,高于无腹水患者 (6 3.2 7± 2 8.98)pg/ml(P <0 .0 5 ) ;且在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中 ,具有C级高于B级、B级高于A级的规律。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 1与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 ,与白蛋白量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 1水平增高 ,在肝功能损伤及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状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7例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及1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含量。结果慢性肾衰病人透析前后内皮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伴有肾性高血压者也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透析后内皮素水平明显下降。1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与正常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6.
7.
赵玉芳  赵化璋 《铁道医学》1998,26(3):155-157
探讨内皮素测定在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及伴发症,病情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58例CVD患的血浆总ET水平,并与55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CVD组血浆ET逍度明显升高,以病后第2周为分泌高峰;多发或再发梗死时高于单发病灶,病情中,重型高于轻型;伴发高脂血症高于无高脂血症;有高血压病史高于无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内皮素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互关系,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3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和12例正常人血浆ET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动脉血氧分压和最大呼气流量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
临床常见肾脏疾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旭平  陆佩芳  保勇 《四川医学》2002,23(11):1126-1127
目的:观察肾脏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浓度。结果:肾病组较对照组ET升高,P<0.001;肾功能不全组较肾功能正常组ET升高,P<0.05。结论:ET参与了肾脏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抗ET治疗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侯媛媛  任爱华 《华夏医学》2004,17(2):212-213
笔者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变化,旨在探讨内皮素在脑梗死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针剂局部注射治疗斑秃58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03例斑秃患者分为两个治疗组,分别采用曲安奈德和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比较两者疗效、副作用以及依从性。对其中部分头部有多处脱发的患者,只治疗1处皮损,并比较封闭和非封闭区的毛发生长情况。结果曲安奈德组和地塞米松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和75.6%,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组注射和非注射部位的毛发生长有效率分别为86.2%、8.6%和75.6%、4%,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两种药物治疗斑秃均有效,曲安奈德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2.
王爱东  王绍娴 《重庆医学》2016,(13):1799-1800
目的 探讨自体血加曲安奈德、白细胞介素-2(IL-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注射联合斑秃丸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62例采用自体血(2 mL)加曲安奈德(第1~4周剂量递减,分别为25、20、15、10 mg)、IL-2(20万单位)、2%利多卡因(2mL)组成“混合液”皮损处局部封闭注射,每周1次,共4周;对照1组53例采用自体血(2 mL)加IL-2(20万单位)、2%利多卡因(2mL)组成“混合液”皮损处局部封闭注射,每周1次,共4周;对照2组51例采用自体血(2 mL)加2%利多卡因(2 mL)组成“混合液”皮损处局部封闭注射,每周1次,共4周.3组患者均同时给予斑秃丸早、中、晚各20粒(10 g)口服,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54.84%,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痊愈率为35.85%,总有效率为73.58%,对照2组痊愈率为27.45%,总有效率为54.90%.治疗组和对照1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7,P=0.042;x2=8.626,P=0.003);治疗组和对照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90,P=0.003;χ2 =22.98,P=0.000);对照1组和对照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6,P=0.358),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8,P=0.047).结论 自体血加曲安奈德、IL-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注射联合斑秃丸治疗斑秃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HLA等位基因与皖籍汉族人群斑秃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HLA-Ⅰ类、-DQA1、-DQB1等位基因与汉族人群斑秃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192例汉族斑秃患者和252例正常对照的HLA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斑秃患者HLA-A*02、-A*03、-B*18、-B*27、-B*52、-Cw*0704、-DQA1*0104、-DQB1*0604和-DQB1*0606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②某些等位基因与斑秃早发和发病持续时间长有关。结论HLA-A*02、-A*03、-B*18、-B*27、B*52、-Cw*0704、-DQA1*0104、-DQB1*0604和-DQB1*0606等位基因可能是斑秃易感基因或与易感基因相连锁;不同发病年龄和发病持续时间的斑秃患者在遗传背景上可能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米诺地尔擦剂及地奈德乳膏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0),全部患者给予米诺地尔擦剂及地奈德乳膏外用,每天2次,观察组患者加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共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9%,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米诺地尔擦剂及地奈德乳膏治疗斑秃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确诊为斑秃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复方甘草酸苷片和米诺地尔溶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和米诺地尔溶液,疗程均为10周.10周后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组29例,有效率96.55%;对照组29例,有效率86.20%.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斑秃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应激生活事件和斑秃发生风险的相关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斑秃患者发病和精神因素的相关性,揭示精神因素在斑秃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西南医院皮肤科确诊斑秃患者和健康人群,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记录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情况,采用Thomas Holmes和Richard Rahe社会再适应量表调查斑秃患者发病6个月前应激生活事件及健康对照填表前6个月的应激生活事件,统计学分析斑秃发病和应激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斑秃患者应激生活事件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及斑秃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51.34%的斑秃患者在发病前6个月经历过2项以上应激生活事件,32.05%的对照在填表前6个月经历过2项以上应激生活事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的应激生活事件为睡眠改变、个人习惯改变、居住环境改变、家庭问题、工作问题、学习问题和财政问题。斑秃患者组的SRRS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斑秃患者发病前应激状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改变、学习问题、个人习惯改变和家庭问题应激生活事件是斑秃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对斑秃的发生起着一定作用,应激诱发斑秃机制将有助于斑秃防治措施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国外斑秃人群已发现的易感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斑秃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36例斑秃患者和1840例对照者,提取基因组 DNA,利用 Sequenom Massarray系统,对国外报道的斑秃易感基因位点[1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验证,用 Plink 1.07软件对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CTLA4基因上 rs3087243( P =0.041, OR =1.18,95% CI =1.01~1.38),经 Bonferroni 校正后无显著相关性(Pc =0.697),其余16个位点( TLR1、DMBT1、CHIT1、GBP4、 CIITA、 IL31RA、 CD96、 INPPL1、 MASP2、 IL-13、 KI-AA0350、PTPN22、SPATA5、TRAF1/ C5、IL1A、IL2RA)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分层分析显示发病年龄>20岁与≤20岁两组之间比较, TRAF1基因中 rs2416808位点(P =0.0184, OR =1.35,95% CI =1.05~1.74);轻型与重型斑秃、有无家族史,等位基因频率在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国外报道的17个 SNPs 与中国汉族人群的斑秃没有显著相关性,不同人群之间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较大的斑秃样本中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斑秃患儿体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OH)VD]水平,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在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73例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皮肤科门诊120例斑秃患儿作为斑秃组,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儿童血清25-(OH)VD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VD平均水平为(62.19±22.23)nmol/L,斑秃组患儿血清25.(OH)VD平均水平为(46.98±13.86)nmol/L,明显低于正常儿童,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秃组中63例(占53.5%)血清25-(OH)VD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50nmol/L,其25-(OH)VD平均水平为(36.60±10.05)nmol/L。进展期斑秃患儿血清25-(OH)VD平均水平(47.40±14.80)nmol/L,与稳定期斑秃患儿血清25-(OH)VD平均水平[(46.24±12.20)n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秃患儿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发病可能与维生素D水平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梅花针结合中药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WanFang Data 数据库中梅花针治疗斑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981例斑秃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梅花针结合中药组能提高临床疗效[RR=1.17,95%CI(1.10,1.24),P<0.001],但皮损评分[SMD=-0.25,95%CI(-1.35,0.85),P=0.65]和生活质量评分[SMD=-0.57,95%CI(-1.57,0.43),P=0.26]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针药结合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对照组出现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发生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6,95%CI(0.26,1.71),P=0.39]。结论:梅花针结合中药治疗斑秃优于常规用药组。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数量有限,且文献质量普遍不高,上述结论仍需大型、多中心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寻找斑秃脱发区毛乳头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片段 ,探讨斑秃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构建斑秃脱发区毛乳头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 ,并通过PCR筛选、杂交验证和同源性检索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了高消减效率的斑秃脱发区毛乳头cDNA消减文库 ,并克隆到一条斑秃毛乳头特异表达的基因片段DP3( 3 0 7bp) ,应用cDNA斑点杂交及Northern杂交证实它仅在脱发区毛乳头特异表达 ,同源性检索其为一条甲状腺相关的自身抗原基因。结论 DP3在斑秃脱发区毛乳头的特异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斑秃的发病过程 ,它的克隆为斑秃发病机制的自身免疫学说进一步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