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CT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HW  Zhao GS  Wang ZY  Pan J  Wu LJ  Xu B  Xu GF  Xu L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180-184
目的 探讨新的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CT分型、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获得随访的患者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26~68岁,平均41.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伤4例.应用CT分型:Ⅰ型,后内髁劈裂骨折7例;Ⅱ型,后外髁劈裂骨折5例;Ⅲ型,后外髁塌陷骨折11例;Ⅳ型,后外髁劈裂塌陷骨折2例;Ⅴ型,后内髁劈裂及后外髁塌陷骨折14例.结果 本组39例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平均15.2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2~20周,平均15.6周.无切口感染,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骨不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标准:优20例,良14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为87.2%.骨折复位满意度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价,优28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2.3%.结论 基于三维CT的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分型可明显提高骨折分类的可靠性,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计划、决定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是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有价值的分型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w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classification,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6 to July 2009, a total of 39 patients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posteromedial and posterolateral knee approaches. There were 23 males and 16 females. The mean age was 41.6 years old (range:28 -68). Among all patients, the causes were traffic accidents (n =26), falls (n =9) and other injuries (n=4). By CT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type Ⅰ with posteromedi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split fracture(n=7), type Ⅱ with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split fracture (n=5), type Ⅲ with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depression fracture (n=11), type Ⅳ with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split depression fracture(n=2) and type Ⅴ with posteromedial split and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depression fracture (n=14).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18.1 months (range:12-30). The radiographic bony union time was 11 -16 weeks (mean:15.2) and the full weight-bearing time 12-20 weeks (mean:15.6). No infection, knee varus/valgus, nerve injury or screw loosening/breakage was found. Bony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smussen functional scoring,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20, good in 14 and fair in 5. 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7. 2%. The radiological results were graded with the Rasmussen score to evaluate the reduction of fracture. The outcome was excellent in 28, good in 8 and fair in 3. 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2.3%. Conclusion This new CT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guide the clinicians to select appropriate treatment plans and design an ideal regimen of operative approach and intern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2.
涂长苹  樊世富  代宇 《广东医学》2011,32(12):1594-1595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8例外伤后X线平片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可疑骨折及阴性但局部症状明显、临床高度怀疑平台骨折者均于螺旋CT扫描后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并与平片对照.结果 X线平片诊断骨折69例,可疑骨折6例,阴性3例.CT诊断骨折77例,阴性1例.多平面重建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数字化X线牙片和显微CT测量根管锥度,获得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的初始锥度,为根管器械材料的锥度设计和临床正确选择锥度器械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应用数字化X线牙片机,采用平行投照技术,分别从颊舌向和近远中向对23颗13~23岁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管)根管进行摄片,通过相应图像分析软件对根管冠、中、根尖1/3段的管径及长度进行测量;然后通过显微CT对同组样本进行断层扫描,并对管径进行测量.分析整理数据,通过相应数学公式计算各组根管锥度.结果 通过X线得到根管近远中向锥度分别为:0.03、0.07、0.09;颊舌向分别为:0.09、0.24、0.19.显微CT得到根管近远中向锥度分别为:0.05、0.08、0.06;颊舌向分别为:0.11、0.27、0.20.两种方法所得对应结果经配对t检验,除近远中向根尖段有差异(t=2.152,P<0.05),其余各段差异均无显著性(t=0.356~1.409,P>0.05).结论 13~23岁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自根尖起为自下而上的扁圆形,其近远中向锥度远远小于颊舌向锥度;根管并非为一连续的锥形,根管锥度在颊舌向的不同部位有明显差异;数字化X线牙片平行投照可准确得到该牙根管的锥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脑栓塞模型,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脑栓塞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影像学研究提供可靠实用的工具。方法3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其中A组3只,为空白对照组;B组5只,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22只,为栓塞组。分离右侧颈部血管,经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注入直径约0.5~1.0 mm的SiO2颗粒10枚左右,栓塞后30 min行CT灌注检查,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各组动物的脑缺血情况进行观察。24 h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病理研究。结果A、B组CT灌注及病理均未见异常。C组栓塞过程中3只兔死亡。16只兔CT灌注异常,表现为右侧局部CBF降低、MTT延长、CBV无明显变化或轻度上升、下降。3只兔灌注未见异常。HE染色可见8只兔脑梗塞,7只兔脑缺血,4只兔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采用该方法和技术能够建立稳定的兔脑栓塞模型,结果可靠,具有可操作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诊治的8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84例患者轴位CT扫描后行MPR和3D成像,并与X线平片对照分析.结果 84例胫骨平台骨折中,胫骨外侧平台骨折36例,内侧平台骨折2例,平台中线前、后边缘骨折12例,单纯髁间隆突骨折7例,全平台粉碎性骨折27例.X线平片漏诊4例,CT更正X线分型9例.MPR可显示骨折内部的情况和平台塌陷的程度.3D成像可清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线的立体走行方向、关节面碎裂及平台塌陷的范围.结论 MPR和3D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可准确测量劈裂和塌陷程度,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三维CT成像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螺旋 CT已普遍应用于临床 ,并都具备三维重建功能 ,骨密度三维重建可直观、精确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 ,对临床了解骨折片空间关系 ,决定治疗方案很有价值 [1 ,2 ]。笔者收集自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3月间我院 32例经 X线平片诊断为胫骨上段骨折 ,并经螺旋 CT三维重建观察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2例病例中 ,男性 2 5例 ,女性 7例 ,年龄2 6± 2 .5岁 (17~ 4 9岁 )。车祸致骨折 2 9例 (占 90 .1% ) ,摔伤3例。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经 X线摄片 ,并在 1周内进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使用美国 GE公司生产的 Syn…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CT重组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常规X线平片或临床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16层CT扫描,并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对骨折的部位、范围、碎骨片的数量或骨折程度、胫骨平台受累情况、手术入路、骨质疏松程度及骨组织的缺损等做出评价。结果 65例胫骨平台骨折的CT图像经MPR、VR、MIP重组后,骨折显示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X线平片漏诊7例。MPR能够显示骨折的细微结构,有助于骨折类型的判断。VR、MIP重组可清晰显示骨折的立体外观、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的范围。结论 16层CT重组技术能直观、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程度等空间信息,对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准确的复位和内固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64层CT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CT多种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治疗的3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X线平片检查、64层CT检查后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3D)重建。回顾性分析33例患者的CT检查及重建图像,进行骨折分型,评估胫骨平台的劈裂及塌陷程度,并与X线平片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3例胫骨平台骨折的CT图像经MPR及3D重建后,骨折显示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X线平片漏诊1例。MPR能够显示骨折的细微结构,有助于骨折类型的判断。3D重建可清晰显示骨折的立体外观、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的范围。结论 64层CT重建技术能直观、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程度等空间信息,对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准确的复位和内固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CT检查对爆裂骨折的诊断价值 ,为临床提供有指导价值的影像学依据。方法 :收集 X线片和 CT片诊断为爆裂骨折病人 66例、71个椎体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66例共 71个“爆裂”椎体中 ,胸腰段发生 48例 ,下腰椎 9例 ,颈椎 6例 ,胸椎 3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其中单纯后移骨片造成的占 89.3 9%。结论 :所有爆裂骨折椎体均累及中柱 ,这是爆裂骨折的一个特征性改变。CT不仅可以清楚显示爆裂骨折在 X线片上不易发现的骨片后移程度、形态和椎管狭窄范围 ,而且椎管狭窄程度与神经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CT技术建立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T在建立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中的作用。方法:选一成人为标本,应用CT技术获取牙齿各层截面的解剖轮廓图,借助CT片上的定位方框和Super-SAP91有限元程序建立模型。结果:首次建立了包括牙髓、牙、牙周膜、硬骨板、板质骨和外层皮质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采用CT技术建立磨牙有限元模型更简便、更准确。  相似文献   

11.
成人蝶窦解剖及变异的多层螺旋CT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SL  Wang ZC  Xian JF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172-2176
目的 明确蝶窦及其周围结构的精细影像解剖,探讨蝶窦不同气化类型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鼻内镜及颅底外科手术安全实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7年3至11月260例副鼻窦患者多层螺旋CT资料,利用多层螺旋CT中的多平面重建(MPR)技术,从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对蝶窦及其周围结构进行系统地连续动态观察.结果 蝶窦气化类型发生率分别为:未发育型0.19%,甲介型1.54%,鞍前型8.08%,半鞍型22.88%,全鞍型20.58%,鞍枕型46.73%.不同类型窦腔在左右两侧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鞍背气化Ⅰ型48.08%,Ⅱ型25.19%,Ⅲ型26.73%,其中98.6%见于鞍枕型蝶窦.蝶窦腔内副分隔或骨嵴发生率为51.5%,随着蝶窦在蝶骨体内气化范围的增大,蝶窦内骨嵴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蝶上筛房在不同类型蝶窦腔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翼管、圆孔突入蝶窦发生率分别为39.2%、15.8%,均见于翼突气化者.颈内动脉管0级13.5%,1级50.0%,2级26.9%,3级9.6%(其中88.0%见于鞍枕型,10.0%见于全鞍型);随着蝶窦在蝶骨体内气化范围的增大,2、3级颈内动脉管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管0级4.4%,1级19.2%,2级26.0%,3级29.1%,4级21.3%.随着蝶窦气化范围的增大,3、4级视神经管发生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结合MPR技术多方位连续动态观察可准确显示蝶窦精细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立体关系,为鼻内镜及颅底外科手术安全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门腔间隙(PCS)位置隐匿,周围组织脏器多,主要包括肝尾状叶的尾状突和乳头突、门腔淋巴结、门腔血管和胆囊管、网膜孔等结构。多种疾病可累及PCS结构,多层螺旋CT图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PCS中的解剖结构,以及与相邻结构的关系,能在术前提供有效信息。该文就多层螺旋CT对PCS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分析10例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7例行CT扫描,4例行MRI扫描。结果10例均有脑萎缩;8例有不同程度皮层钙化;6例出现患侧侧脑室扩大.1例患侧侧脑室变小;8例颅骨板障增厚。2例患侧额窦腔扩大;4例出现深静脉异常;5例增强见脑回样强化。认为正确认识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对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蝶窦CT图像和实体解剖的区别,为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 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 ,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观察.结果 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薄,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一般后壁较薄,最薄者仅为0.6 mm.结论 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操作范围及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纵隔气肿的X线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提高纵隔气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纵隔气肿的X线平片与HRCT表现.结果 X线平片显示纵隔气肿呈线条状或片状透亮影,HRCT清晰显示气肿呈气体密度影和被气体勾画出的纵隔结构.结论 X线检查早期纵隔气肿易漏诊,HRCT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纵隔气肿.  相似文献   

16.
国人正常肝脏体积计算公式的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螺旋 CT对 2 80例正常人进行了腹部扫描。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每一层的体积 ,再用叠加法求出整个肝脏体积。使用直线相关和回归的方法研究正常人群肝脏体积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年龄的关系 ,求出相应的相关系数、回归方程。结果 :正常成年人肝脏的平均积为 1 2 50 .2± 1 41 .0 cm3 ,其与体表面积、身高、体重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6、0 .90、0 .79。年龄、性别对成人肝脏体积大小的影响无显著性。由体表面积推导正常人群标准肝脏体积公式为 :L V( cm3 ) =61 3×BSA( m2 ) +1 62 .8。提示 :结合 CT测量和标准肝脏体积公式运算后所获得的资料 ,能客观地定量评价病肝体积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8例外伤后X线平片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可疑骨折、阴性但局部症状明显,临床高度怀疑平台骨折的均行螺旋CT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并与平片对照。结果 X线平片诊断骨折69例,可疑骨折6例,阴性3例。CT诊断骨折77例,阴性1例。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在显示骨折部位、范围、骨碎块劈裂和关节面塌陷程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平片,分型更准确。结论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能更准确诊断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分型具有明显优势,对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国人头颅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颅骨有关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颅脑CT扫描结果阴性的 1 0 7例受检者 (年龄 1 7~ 89岁 ,平均 4 7.0 5岁 ,男 1 0 1例 ,女 6 9例 )的影像资料 ,排除颅脑病变和先天性畸形。测量头颅前后径、横径、岩矢角的角度、枕内粗隆及筛骨鸡冠的高度。计算头指数 ,并对头颅分型 ,分析头型与所测解剖结构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研究对象中长头型 1 2例 (7% ) ,中头型 5 5例 (32 .4 % ) ,圆头型 1 0 3例(6 0 .6 % )。 3种头型之间岩矢角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而枕内粗隆和筛骨鸡冠的高度在各头型间差异无显著性。头颅指数与枕内隆突的高度呈负相关 (P <0 .0 1 ,r=- 0 .2 0 1 ) ,与岩矢角的大小呈正相关 (P <0 .0 1 ,r =0 .4 8)。结论 :国人头型以圆头型居多。头型与颞骨岩矢角及枕内粗隆的解剖学特征存在一定相关性 ,是影响颅脑CT扫描影像质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扫描建立成人股骨头坏死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文  王坤正  凌伟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1):1339-1341
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获取相关数据,建立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分析股骨头坏死后的力学改变及治疗方法的评价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健康成人股骨上段为研究对象,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获取股骨上段三维坐标,结合松质骨、皮质骨的材料特性参数,输入通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8.0中,建立正常成人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不同大小、方向、深浅坏死区的成人股骨头坏死模型。结果:建立的模型在几何形状、材料特性方面贴近真实情况,坏死区的设计能够全面覆盖临床常见的类型,可以满足临床进一步分析的需要。结论:采用螺旋CT扫描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模拟、材料模拟、更加接近于自然情况,简便、高效,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VR)、表面遮盖技术(SSD)、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64层螺旋CT扫描,并通过VR、SSD及MPR技术证实的胫骨平台骨折病例,并与X线平片对比.结果 X线诊断骨折56例,漏诊4例,螺旋CT显示全部胫骨平台骨折.多平面重建和容积重建技术、表面遮盖技术在显示骨折部位、范围、骨碎块劈裂和关节面塌陷程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平片,分型更准确.结论螺旋CT的MPR和3D重建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对骨折分型具有明显优势,对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