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网络中离线状态用户浏览信息存在延迟,辟谣信息可信度和辟谣者个体影响力存在差异的特点,本文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的经典模型,建立基于时延机制和辟谣机制的新型谣言传播动力学模型.网络用户扩展为五大类,并引入辟谣函数表示其他类节点转化为辟谣节点的概率.利用微分动力学和再生矩阵谱半径方法,计算模型平衡点和基本再生数,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实验证明平衡点的存在性以及稳定性.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实验,探究谣言的潜伏期、辟谣信息可信度和辟谣者个体影响力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并与传统的谣言传播动力学模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降低传谣者密度,缩短谣言存在的时间,较好地控制谣言的传播.最后从个人行为角度、危机管理角度和技术角度给出有效控制谣言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谣言传播模型未同时考虑个体兴趣度差异和辟谣机制的问题,提出基于个体兴趣度差异和辟谣机制的IWSR谣言传播模型。计算了模型的平衡点和基本再生数,利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Hurwitz判据和LaSalle不变性原理,得到部分谣言传播平衡点局部稳定和全局稳定的条件。通过数值仿真得出加强政府辟谣力度或提升个体判断能力等均能有效抑制谣言传播的结论,最后在WS小世界网络和BA无标度网络上的仿真结果得出在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谣言传播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度存在差异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谣言传播模型无法描述不同节点对谣言传播概率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谣言传播模型无法真实地描述现实社交网络中的谣言传播,进而影响了对网络中谣言传播的控制。针对这一问题,在SIR传播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谣言在不同节点之间的传播概率,并且分析了不同节点对传播概率的影响情况,从而建立了社交网络中考虑网络节点自身影响的谣言传播模型。最后,通过将改进的谣言传播模型与常用的SIR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提出的改进模型可以较快地控制网络中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谣言等易误导大众舆论的信息传播进行抑制,从而实现对谣言、错误舆论等负面信息的控制。首先,通过对社交网络的结构拓扑以及节点行为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节点亲密度的社交网络舆论领袖节点识别方法;然后,利用谣言传播特性及节点的亲密度,建立谣言传播模型,并分析谣言在社交网络中传播时节点的状态转化过程;最后,提出了一种利用节点亲密度实现谣言抑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谣言检测工作主要研究谣言传播的方向特性,而忽视了谣言传播的全局结构特性,导致不能充分挖掘谣言潜在的结构特征;此外,现有研究忽略了谣言原始传播结构中存在的不真实关系,从而限制了传播节点特征的学习。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多层次的动态传播注意力网络模型(Multi-level Dynamic Propagation Attention Networks, MDPAN)用于检测谣言。该模型通过节点级注意力学习谣言传播图中所有连接边的贡献度,动态地关注对识别谣言有用的传播关系,并基于图卷积网络分别提取谣言不同层次的传播特征、扩散特征以及全局结构特征,最后引入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池化方法对这些多层次的特征进行有效融合。在公开的Twitter15、Twitter16和Weibo16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模型对比主流基于传播结构的EBGCN模型,整体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1%、0.7%和1.7%。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上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给公众。然而,由于级联效应,虚假信息和谣言同时也在迅速蔓延,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社交网络上找到谣言的传播源头,对抑制谣言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谣言源定位方法大多未能够融合多源特征且定位准确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谣言源定位方法,根据观测受谣言影响的节点多源特征来识别谣言源。首先,根据节点与观测节点之间的影响力相似度得到节点的影响力向量。然后,利用自编码网络对节点的影响力向量进行编码,得到包含节点信息、扩散路径和传播时间信息在内的节点的新的嵌入表示。最后,根据节点新的影响力向量计算节点为谣言源的概率,以定位谣言源。在2个模拟网络和4个真实网络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定位谣言源,且谣言源定位的准确率提升了25%以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以极快的速度被传播给大众。但同时,一些虚假信息比如谣言也借助网络的级联效应泛滥成灾,因此如何在传播网络中快速准确地确定谣言传播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社交网络提出了一种谣言源定位的方法,与现有的基于最大后验(Maximum-a-posteriori,MAP)概率估计的方法不同,该方法首先考虑全局和局部感染点、非感染点的影响,使用效果更优的MAP先验概率估计(Prior Probability Estimation,PPE)计算方式。然后基于最小生成树贪心算法来稀疏化社交网络,让MAP中的似然估计(Likelihood Estimation,LE)计算更符合真实的传播结构。最后,采用新的MAP值来估计传播网络中节点为传播源的可能性,从而更准确地定位谣言源点。将所提方法与现有的几种方法分别在模型网络和真实网络中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优于现有的谣言源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真实社交网络中节点间亲密程度对谣言传播的影响,提出一种新的SI2R传播模型,建立谣言传播动力学方程组,研究谣言在无标度网络上的传播特性。该模型中不同节点间谣言传播率的非一致性同时取决于节点度与节点间亲密度,理论分析得到了无标度网络上谣言传播阈值表达式。随后,在BA(Barabási-Albert)无标度网络中就节点亲密度对谣言传播过程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实验,并利用Twitter和Live Journal两种真实网络数据集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无标度网络中节点间平均亲密度随网络聚类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网络中节点间平均亲密度增大,谣言传播最终范围变大。研究还发现,节点间亲密度的存在使无标度网络中存在传播阈值,传播阈值随着节点间平均亲密度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刘亚州  王静  潘晓中  付伟 《计算机应用》2018,38(4):1029-1035
在谣言传播过程中,针对度不同的节点具有的辨识能力不同,结合节点度定义一种新的博弈收益,借助博弈论建立一种动态复杂网络演化模型。该模型考虑到谣言传播往往与节点利益相关这一特点,通过引入辨识能力描述不同节点的非一致传播率,研究谣言在该模型上的传播动力学行为,并提出两种谣言抑制策略。随后,利用两种典型网络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并在Facebook真实网络数据中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谣言模糊程度对BA(Barabási-Albert)无标度网络和Facebook网络中谣言传播速率及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影响较小,随着谣言模糊程度增大,谣言在网络中传播范围变大,相对于WS(Watts-Strogtz)小世界网络,谣言更容易在BA无标度网络和Facebook网络中传播;研究还发现,免疫收益增加值相同时,与BA无标度网络和Facebook网络相比,WS小世界网络中免疫节点的增长幅度更大;此外,通过节点危害程度进行抑制比通过博弈收益进行抑制具有更好的谣言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社交媒体为人们消费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为了降低谣言的危害性,谣言检测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近期研究主要基于博文内容和传播结构信息,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谣言检测.但是,这些方法仅考虑传播过程中博文之间的显式交互关系,忽略了对潜在关系的建模,难以捕捉到丰富的传播结构特征.例如,在转发(或评论)的交互形式下,多个转发者(或评论者)之间往往也存在局部的隐式交互.针对该挑战,提出一种基于多关系传播树的谣言检测方法,建模博文之间的多种依赖关系,同时增强重要博文的影响力,以捕获更丰富的信息传播结构特征.具体地,基于文本内容和传播树结构建立异构图,使用多关系图卷积网络建模父子节点之间的层间依赖关系和兄弟节点之间的层内依赖关系,并利用源节点和关键传播节点建模重要博文在信息传播中的潜在影响力,从而学习一个更全面的特征向量表示,用于检测谣言.在3个公开的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广泛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比其他基线方法更高的谣言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付伟  王静  潘晓中  刘亚州 《计算机应用》2018,38(7):1951-1955
针对谣言传播过程中出现感染节点移出系统的问题,改进经典SIR谣言传播模型的归一化条件,提出一种动态同质网络上的SIR谣言传播模型。首先根据谣言的传播规则,采用平均场理论建立同质网络上的谣言传播动力学方程组;然后理论分析了谣言传播过程的稳定状态和感染峰值;最后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感染率、免疫率、真实免疫系数及网络平均度对谣言传播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经典SIR谣言传播模型相比,感染节点移出网络降低了谣言传播的稳态值,感染峰值出现小幅度增大。研究还发现感染概率增大、免疫概率减小,均会使谣言感染峰值增大;真实免疫系数增大,免疫节点稳态值增大。此外,网络平均度对谣言传播稳态没有影响,平均度越大感染峰值到达时间越早。研究结果将SIR传播模型的应用范围由封闭系统拓展到非封闭系统,为制定谣言预防措施提供指导理论和数值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谣言检测的问题上,现有的研究方法无法有效地表达谣言在社交网络传播的异构图结构特征,并且没有引入外部知识作为内容核实的手段。因此,提出了引入知识表示的图卷积网络谣言检测方法,其中知识图谱作为额外先验知识来帮助核实内容真实性。采用预训练好的词嵌入模型和知识图谱嵌入模型获取文本表示后,融合图卷积网络的同时,能够在谣言传播的拓扑图中更好地进行特征提取以提升谣言检测的精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地对社交网络中的谣言进行检测。与基准模型的对比中,在Weibo数据集上的精确率达到96.1%,在Twitter15和Twitter16数据集上的F1值分别提升了3.1%和3.3%。消融实验也表明了该方法对谣言检测皆有明显提升效果,同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拓扑结构能够很好地解决服从某种规律的网络传播行为问题,所以针对不同的预测和改善网络性能的目的,建立合适的网络拓扑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从复杂网络拓扑建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节点和链接的加入与消亡、节点的孤立、网络内新增的内部连接以及局域网内部的偏好连接等因素,提出了一个新的网络拓扑建模的方法NBSFN(New Base Scale Free Network)。运用Java和Matlab工具对结果进行了仿真研究,发现仿真结果能够很好地刻画出无标度、小世界等诸多特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演进,互联网中的谣言成井喷状涌现。目前网络谣言鉴别方法中,基于监督学习的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标注数据,同时网络谣言的人工标注用时较长,故提出采用半监督学习的图卷积神经网络,可有效利用无标注数据。通过在有标注节点上训练模型,更新所有节点共享的权重矩阵,将有标注节点信息传播给无标注节点,同时解决监督学习模型泛化能力不强和无监督学习模型不稳定的问题。与基于SVM算法、逻辑回归算法和BiLSTM模型的三种网络谣言鉴别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召回率、F1值两个评价指标上分别达到86.1%、85.3%,进一步提升了网络谣言鉴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该方法可有效减少人工标注代价,鉴别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中的谣言,为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薛海涛  王莉  杨延杰  廉飚 《计算机应用》2021,41(12):3540-3545
针对社交媒体平台上消息内容普遍很短、传播结构中存在大量空转发、用户角色与内容间的失配等条件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播网络中的用户属性信息和消息内容的谣言检测模型GMB_GMU。首先以用户属性为节点、传播链为边构建用户传播网络,并引入图注意力网络(GAT)得到用户属性的增强表示;同时,基于此用户传播网络,利用node2vec得到用户的结构表征,并使用互注意机制对其进行增强。另外,引入BERT建立源帖内容表征。最后,利用多模态门控单元(GMU)对用户属性表征、结构表征和源帖内容表征进行融合,从而得到消息的最终表征。实验结果表明,GMB_GMU模型在公开的Weibo数据上的准确率达到0.952,能够有效识别谣言事件,效果明显优于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NN)和其他神经网络基准模型的传播算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谣言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识别社交媒体网络上的谣言是社交网络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注意力机制的微博谣言检测模型,考虑到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到的特征对输出结果影响力问题,在经典的文本卷积神经网络(Text CNN)上引入了注意力机制,通过CNN中的卷积层学习微博窗口的特征表示,再根据每个特征表示对输出结果的影响力不同通过注意力机制赋予不同的权重来进行谣言事件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微博谣言检测模型准确率达到了96.8%,并且在召回率和F1值上也有提升,即本文提出的新的微博谣言检测模型具有更好的谣言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社交网络中影响谣言传播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了两种最普遍的社会效应——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对谣言传播的影响。首先,将社交网络中的人群划分为未知者(S)、犹豫者(H)、传播者(I)和免疫者(R)四种类型,并根据新的状态转移机制建立了SHIR谣言传播模型;其次,应用迭代技巧和拟合方法分析了初始传播者密度、初始传播率与谣言传播峰值之间的关系;最后,从个体角度刻画了谣言传播的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仿真分析了两种社会效应对谣言传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谣言传播峰值与初始传播者密度呈线性增长关系,但到达传播峰值的时间随初始传播者密度的增加快速减少;初始传播率越大,谣言传播峰值越高,到达传播峰值的时间越短;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能够显著扩大谣言传播范围,提高无谣言稳定态网络中免疫者的比率;网络密度越高,谣言传播速度越快,范围越广;相同条件下从众效应的影响强于权威效应,但随着网络密度的增加,两者的差别逐渐减小;初始传播者越重要,谣言传播速度越快,范围越广,但权威效应的影响更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