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Lm)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0-2016年12类食品中分离的22株Lm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抗生素敏感性、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22株Lm分为5种血清型(以1/2c、3a血清型为主);19种毒力基因携带谱(T1~T19),毒力基因阳性数为6~12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出现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菌株;分为8个序列型(ST)(包括7个新型STA1~STA7),STA3为主要型别;分为17种PFGE带型,其相似系数为63.5%~100.0%,PTⅠ为主要PFGE带型。结论 昌平区食源性Lm以1/2c、3a血清型为主,STA3为主要型别,PTⅠ为主要PFGE带型,其毒力基因的携带具有差异性,出现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株,为食源性Lm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该院2014~2015年分离的32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2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114株(35%),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212株(65%);药敏结果显示,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较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耐药。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菌以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比较,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耐药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金属β内酰胺酶类型。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9月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9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0种抗菌药物的MIC;通过改良Hodge试验、双纸片协同试验、PCR、序列分析等方法分析金属β内酰胺酶类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β内酰胺酶的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29株细菌均为多重耐药株,仅对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分别为69.7%和60.6%。29株细菌PFGE图谱分为16个基因型,A型主要集中在呼吸内科病房,B、C型来自神经外科ICU,D、E型来自器官移植病房,F型来自创伤外科病房,G型来自神经内科病房,其余为散在分布。29株菌中有2株产VIM-2金属β内酰胺酶(6.9%)。结论本院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为医院感染流行株,且呈多重耐药,有2株菌产VIM-2型金属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本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耐药性及同源性.方法 用2-巯基丙酸或 EDTA 协同试验筛选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协同试验阳性菌株用PCR法检测金属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产金属酶菌株同源性.结果 31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协同试验阳性5株,PCR扩增有4株阳性,为金属酶IMP-9型,均分离自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PFGE结果显示为同一克隆株.产酶株对阿米卡星敏感或中介,对其他临床常用抗生素均高度耐药.结论 本院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有产IMP-9型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流行,应注意进行临床检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基因型。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219株,筛选亚胺培南耐药株;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对临床分离的3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MBL)表型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BL基因型别,并对PCR扩增阳性株进行测序。结果 21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5株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14株MBL表型阳性,占40%。其中IMP-1型阳性7株、VIM-2型阳性2株。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及产酶情况综合考虑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19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持点.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5年6月自我院分离的191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191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中,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仃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其中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到22.5%,ICU分离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于非ICU21.7%~42.6%(P〈0.05)。结论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有利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oprD2基因与金属酶(MBL)在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天津地区3所综合医院临床分离60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以2-巯基乙醇(2-MPA)为酶抑制剂,在MH平皿上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协同敏感性检测,并用PCR检测MBL基因和oprD2基因。结果60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中,2-MPA方法筛选出15株(25%)MBL阳性;以PCR方法检测,22株(36.4%)oprD2基因阳性,19株(31.7%)产生IMP-1型MBL,未发现VIM-2与IMP-2酶,7株IRPA同时含有IMP-1和oprD2基因。结论IMP-1为天津地区IRPA产MBL的主要类型,也是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五官科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水平,并分析亚胺培南耐药株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对五官科送检的500份标本进行分离,共分离出105株铜绿假单胞菌,并采用琼脂扩散法(K-B)对亚胺培南及其它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试验,若结果判定为耐药和中介,则进一步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对亚胺培南及其它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1.4%(12株/105株),并耐亚胺培南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等有一定敏感性.结论 五官科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但对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有一定敏感性,可作为临床用药选择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2006~2008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动态变迁以及感染病例科室分布,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3年来共分离出2038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发生在呼吸内科(28.4%)、老年病区(26.3%)、重症监护病房(19.2%),对20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上升,只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的耐药率小于3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其耐药问题日趋严重,临床上可选用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25株临床分离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外膜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耐药相关基因(IMP、VIM、SPM、GIM)。结果 25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5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60%;5株产金属酶,检出率20%(4株产VIM-2,1株产IMP-1);未检出SPM-2、GIM基因。结论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与产金属酶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3 — 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霍乱弧菌表型及其分子特征。方法采用常规培养方法对2013 — 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疑似霍乱标本进行检测。 对分离鉴定的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用NotⅠ和SfiⅠ两种内切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用荧光PCR和普通PCR进行9种毒力基因检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21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013 — 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共分离到29株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其中散发病例中分离到10株,一起聚集性疫情中分离到19株。 29株菌经Not Ⅰ和Sfi Ⅰ双酶切后可分成3种PFGE谱型(CP-01~03),3种PFGE谱型间的相似系数为78.50%~100.00%,以CP-02为主(27/29,93.10%)。 所有菌株均不携带ctxAB基因,携带toxR和hlyA基因,其他毒力基因ompU、tcpA、tcpI、rtxC、zot和ace的携带率分别为89.66%、82.76%、82.76%、44.83%、6.90%和6.90%。 29株菌药敏结果,除头孢唑啉(0.00%)和链霉素(3.45%)敏感率极低外,对其他19种抗菌素为敏感(82.76%~100.00%)。结论2013 — 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的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为非产毒株,以PFGE谱型CP-02为主,毒力基因toxR和hlyA携带率高,对多数抗生素敏感,提示在防控工作中应关注此类菌株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减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北京市昌平区2011-2014年分离获得的74株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谱、毒力因子编码基因携带情况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GB 4789.10-2010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VITEK2 Compact进行16种药物敏感性试验,并使用检测试剂盒进行-内酰胺酶的检测;利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菌株肠毒素,杀白细胞素和耐热磷酸酶等毒力因子编码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7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68株(91.89%)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青霉素耐药率(87.84%)最高,其次为红霉素(44.59%)和克林霉素(39.19%)。毒力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肠毒素阳性率64.86%(48/74),产2种以上肠毒素菌株占72.92%(35/48)。耐热磷酸酶阳性率89.19%,杀白细胞素编码基因lukF阳性率77.03%。PFGE分型结果显示除9株菌不可分型外,其余65株菌分为40个不同型别,无优势型别。结论 昌平区2011-2014年分离的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分子多态性和毒力因子携带率较高的特征,说明这些菌株可以导致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5年北京市昌平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药状况并对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研究。方法 药敏实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K-B纸片法进行2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PFGE实验参照PulseNet PFGE实验方法。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比肟、亚胺培南完全敏感;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米诺环素耐药率极高,分别为94.6%、97.3%和97.3%。耐药谱分析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同时耐受抗生素种类为2~7种。PFGE分析发现,3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具有31种PFGE带型,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68.0%~100.0%,其中2株ETEC和2株EPEC有一致的PFGE带型。结论 昌平区引起腹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受抗生素的种类多、多重耐药严重且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6年夏季宁波市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采用血清凝集方法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PulseNet China网络实验室的标准方法,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采用BioNumerics软件对菌株PFGE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实时荧光PCR方法用于检测菌株的tdh、trh和tlh基因,MIC法检测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从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共分离到8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鉴定为2株O3:K6型,6株O4:KUT型。所有菌株经SfiⅠ、NotⅠ酶切后分别分为3个和4个PFGE带型。VPAN11.ZJNB002/VPAS12.ZJNB002带型为最优势型,共4株细菌。副溶血性弧菌对10种选定的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这是一起由混合血清型,并对应多种PFGE带型的多克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提高对多克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性食物中毒的认识水平,防止漏检。未发现菌株对10种选定的抗生素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江苏省南京市2007-2011年细菌性痢疾的血清群(型)分布、耐药谱、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为江苏省南京市细菌性痢疾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从江苏省南京市2007-2011年各医院腹泻病患者中分离的75株志贺菌进行血清群(型)、耐药性和毒力基因检测,并进行PFGE分子分型。 结果 75株志贺菌包括宋内志贺菌54株(72.0%),福氏志贺菌21株(28.0%),除2010年福氏X型为优势血清型外,其余年份宋内志贺菌为优势血清群;75株菌普遍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和磺胺甲恶唑耐药,耐药率在61.1%~95.2%之间;三重及以上耐药菌株占所有测试菌株的88.0%;毒力基因ipaH、sen、set1、ial阳性率分别为100%、46.7%、24.0%、48.0%;福氏志贺菌优势毒力基因模式为Ⅰ型(66.7%),宋内志贺菌优势基因模式为Ⅶ型(61.1%)和Ⅳ型(25.9%);宋内志贺菌分为20个PFGE基因型,其中以S7、S8、S10三个带型为主,占宋内志贺菌的 53.7%;相似度>95%,可能来自于同一克隆系;福氏志贺菌分为17种带型,各带型较散在分布。 结论 江苏省南京市志贺菌流行菌群不断变迁,宋内志贺菌有取代福氏志贺菌成为流行菌群的趋势;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福氏志贺菌优势毒力基因模式为Ⅰ型、宋内志贺菌为Ⅶ型和Ⅳ型;PFGE型别呈现多元化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7 — 2017年四川省腹泻病例样本宋内志贺菌分离株耐药状况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型别分布。方法将腹泻病例监测中经过生化和血清学鉴定的30株宋内志贺菌进行PFGE分型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14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宋内志贺菌分离株仅对头孢西丁敏感,多重耐药菌株占总数的96.67%。 对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超过10%,对包括头孢噻肟在内的7种常见药物耐药率达到50%以上。 分离株可分为16个PFGE型,有2个优势簇占总分离数的80%,其他型别占20%。 在优势簇I中的SCSN-1和SCSN-3中各检测到一起疑似暴发事件。结论2007 — 2017年四川省腹泻病例宋内志贺菌分离株PFGE优势带型明显,且部分带型存在聚集。 菌株耐药情况严重,部分菌株对细菌性腹泻常用抗生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三代头孢中的头孢噻肟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急性腹泻病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在携带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分子分型之间的差异。方法 以PCR方法检测EAEC的7种毒力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来自急性腹泻病患者的分离株中,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为air,体检分离株为sat。48株EAEC对13种抗菌药物中的12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对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急性腹泻病患者分离株耐药性较体检分离株强。PFGE分型共得到43种带型,均呈现高度多态性。结论 不同来源EAEC携带的毒力基因差异不显著,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来源于腹泻病患者的EAEC耐药性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07-2011年北京市通州地区食品及患者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李斯特菌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6个毒力因子(prfA、actA、iap、hly、plcB、inlA)的检测、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结果 57株单增李斯特菌的6个毒力因子均为阳性,分为5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1/2a和1/2c型,PFGE分型分为19种带型,主要带型为GX6A16.CN0004。 结论 通州地区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全部携带6个主要毒力因子,分子型别呈现多态性。  相似文献   

19.
Piperacillin was more consistently active than tobramycin, carbenicillin, moxalactam, or ceftriaxone against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blood cultures and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strains. Moxalactam and ceftriaxone were more consistently active than tobramycin, carbenicillin, or piperacillin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Synergy between beta-lactam antibiotics and tobramycin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against strains of P.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blood cultures but not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Piperacillin plus tobramycin was the most active antibiotic combination against P. aeruginosa. Moxalactam plus tobramycin and ceftriaxone plus tobramycin were the most active antibiotic combinations against Enterobacteriace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