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双电极导管(标测及消融导管各1根)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儿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评价其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5月-2010年4月在本院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AVNRT、采用双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AVNRT患儿21例,对其手术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射频消融治疗后的患儿跳跃延长均≥70ms;17例诱发出持续性心动过速,4例为1、2次房室结折返.在希氏束定位和寻找靶点的过程中,3例因消融导管刺激引发短暂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持续性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频率96次·min-1).病例首次均消融成功,1例复发;术中术后无并发症,0.5a以上随访无不良反应.结论 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小儿AVNRT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根治AVNRT.  相似文献   

2.
导管法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应用导管法射频消融(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例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儿,分别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结果 15例患儿均诱发出SVT,其中右侧旁路(RAP)6例,左侧旁路(LAP)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例,房性心动过速(AT)1例。消融成功13例(成功率86.7%),1例RAP患儿失败,1例AT患儿未行消融。术后2个月1例希氏束(HIS)旁路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术后随访6~36个月,消融成功患儿均无SVT发作,未出现消融相关并发症。结论 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持续或频繁的心动过速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帮助下,各种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不断阐明,同时诊疗技术也突飞猛进的发展,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发生了重大变革,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应运而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热效能,毁损心律失常病灶或阻断折返途径或房室传导,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儿童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彻底改变了药物治疗无法根治心律失常的历史.临床医师应全面评估心律失常对儿童的影响及可能的预后,严格掌握适应证.目前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治疗已日趋成熟,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与手术医师的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儿童间隔旁道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9月至2019年3月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拟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共626例患儿,对其中74例间隔旁道患儿的临床及射频消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4例患儿中,男45例,女29例;年龄(7.8±3.5 )岁(10...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反复发作的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20例患儿经食管心房调搏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在术前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然后标测部位再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效果、复发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20例室上速房室折返(AVRT)12例,房室结折返(AVNRT)8例.治疗全部成功,平均X线曝光时间28(15~60) min,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10.0%),复发的3例(15.0%)经再次消融后未再复发,随访1~8 a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速安全可靠,近期可出现短暂的房室传导阻滞,远期未见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射频导管消融(RFCA)是近年来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介入的新方法。目前RFCA可相对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儿童快速性快速心律失常,虽然RFCA在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应用在很多方面与成人类似,但由于小儿处于发育阶段,其心脏及血管内径相对较小,操作难度较大,永久并发症对儿童的影响较成人持久深远,需根据其特殊性,尤其是儿童临床特点、心导管操作、心内电生理特性与消融技术、适应证选择与并发症预防应严格掌握。射频消融初次成功后,心动过速复发率为3%~10%。并发症发生与手术医师的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儿童顽固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射频消融法治疗17例房室旁道和9例结双径路所引起的儿童顽固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TV),全部获得成功,示发生任何并发症。结果表明: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熟悉儿童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消融操作特点及技巧,射频消融法不失为治疗儿童顽固性SVT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适当性窦性心动过速是小儿少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率的不适当加快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其发病可能与心脏固有心率的增加、心脏交感-迷走神经调节机制的失衡及压力反射机制的失调有关。该病首选药物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一线用药,也可选用钙通道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者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或手术治疗。随着近年电生理检查的广泛开展及新的标测技术的出现,导管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成为该病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房性心动过速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房性心动过速(AT)的体会,探讨儿童AT的电生理学特征、靶点标测和麻醉方法的特点。方法4例AT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靶点标测采用程序激动标测方法,在左右房内移动标测寻找靶点,采用预设60~65℃温控放电消融。不配合患儿给予全身静脉麻醉,位于左房的AT施予房间隔穿刺术。结果经电生理检查证实,4例AT中2例为自律性AT,2例为折返性AT。特殊患儿经适当麻醉或房间隔穿刺后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结论AT的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但儿童生理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射频消融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其麻醉方法的选择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复发因素、安全性及年龄对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 接受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及RFCA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1000例,年龄0.33 ~16.50岁[(7.6±3.8)岁].分析不同心动过速类型RFCA方法及效果、心动过速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RFCA效果.结果 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患儿1000例,经心内电生理学检查证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560例(5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210例(21%),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 159例(15.9%),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rAT) 49例(4.9%),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IRAT) 22例(2.2%).958例患儿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6.2%,复发率8.1%,其中经心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原旁路/消融点复发5.3%,新的旁路/起源部位/心律失常类型2.8%.AVRT接受RFCA 533例,消融成功率98.0%,复发率8.4%,其中原旁路复发4.0%,新的旁路/心动过速类型4.4%.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成功率较低(85.3%),原旁路复发率较高(31.0%).AVNRT接受RFCA 205例,消融成功率100%,复发率5.9%,其中原消融点复发4.9%.AF/IRAT接受RFCA 22例,消融成功率95.5%,随访无复发.FAT接受RFCA 46例,消融成功率84.8%.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消融成功率62.5%;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消融成功率96.7%;2种方法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10例(25.6%),其中7例起源于左/右心耳,均经外科心耳切除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得以根治.VT/PVC接受RFCA 152例,消融成功率89.5%,复发率6.6%,其中原消融点复发5.9%.不同年龄组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RFCA早期与晚期总体消融成功率及不同类型心动过速消融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消融早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左前侧壁房室旁路复发率显著高于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CA并发症8例(0.84%),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麻醉意外1例均发生于射频消融早期阶段,血管并发症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RFCA手术可安全而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是根治某些类型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低龄儿RFCA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难度有所增加,需谨慎选择;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可明显提高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