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氟骨症患者骨密度与血清骨钙素和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了解饮水型氟骨症患者骨密度 (BMD)与血清骨钙素 (BGP)和生化指标的改变 ,以及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 选取氟中毒病区氟骨症患者 6 8例 ,采用单光子骨矿物仪测量 BMD,放射免疫法测血清BGP,生化检查血清钙 (Ca)、磷 (P)、碱性磷酸酶 (AKP)及尿 Ca、尿 P、羟脯氨酸 (Hop)、肌酐 (Cr)。结果 氟骨症组的 BMD低于对照组 (P<0 .0 1) ,血清 BGP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反映骨代谢生化指标血清 AKP和尿Hop/ Cr值显著升高 (P<0 .0 1) ,血清 Ca、P降低 (P<0 .0 5 )。骨密度与血清 BGP、AKP、Hop/ Cr呈显著负相关 ,与血清 Ca呈正相关。结论 骨密度及血清骨钙素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联合测定 ,对氟骨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均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测定66例T2DM患者及62例年龄、BMI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BMD、血清TNF、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KP)、血钙(Ca)、磷(P)、尿Ca/Cr、尿羟脯氨酸(HOP)/Cr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Cr水平,2组进行比较。结果 T2DM患者较对照组的BMD显著降低,血清BG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TNF、尿HO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NF与BMD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男性2TDM患者易并发OP,其原因与TNF水平升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部分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查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血清骨钙素 (BGP)、碱性磷酸酶 (AL P)及尿羟脯氨酸 (HOP) ,观察其变化并进行分析。方法 以 30例甲亢患者及 15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 ,测定 BGP、AL P、尿 HOP等指标。结果 甲亢患者血清 BGP(11.18± 4.74) ng/ m l和尿 HOP(2 4.32± 11.2 1) mg/ g.C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结论 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相对降低可能为甲亢患者骨代谢异常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雌激素(E)加间断孕激素(P)对双侧卵巢切除(OVX)大鼠模型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35只雌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7只。①假手术(Sham)组、②卵巢切除(OVX)组、③卵巢切除 雌激素(OVX E)组、④卵巢切除 孕激素(OVX P)组、⑤卵巢切除 雌激素 孕激素(OVX E P)组。实验10w后处死大鼠,测定股骨重量、骨密度(BMD),检测血清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钙、磷,同时检测尿钙、羟脯氨酸(HOP)及肌酐(Cr)等指标。结果与Sham组相比:OVX组和OVX P组体重增加、股骨重量和BMD减少(P<0.05),血清BGP、ALP及尿钙、HOP及Cr升高,而OVX E组、OVX E P组股骨重量和BMD、血清BGP、ALP及尿钙、HOP及Cr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用孕激素不能阻止OVX导致的骨吸收及骨量丢失;雌激素 间断孕激素能阻止OVX导致的骨吸收及骨量丢失;孕激素的间断加入没有影响雌激素对OVX大鼠骨代谢的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清TNF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测定74例T2DM患者及46例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骨矿物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尿羟脯氨酸(HOP)及TNF水平,2组进行比较。结果T2DM患者较对照组的BMD显著降低,血清BG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RAP、尿HOP、TN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NF与BMD呈显著负相关。结论T2DM患者BMD降低,其原因与TNF水平升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米索前列醇[前列腺E1(PGE1)类似物]对切除卵巢雌性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切除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治疗前组、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给予不同剂量的米索前列醇后,以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及尿羟脯氨酸与肌酐比值(HOP/Cr),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米索前列醇治疗组的BMD[(0.26±0.03)g/cm2和(0.28±0.02)g/cm2]明显高于对照组[(0.23±0.02)g/cm2,P<0.05];高剂量治疗组的BMD接近假手术组[(0.30±0.01)g/cm2](P>0.05);治疗组的血清BGP[(3.85±0.56)μg/L和(4.36±0.6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3.02±0.42)μg/L,P<0.05];尿HOP/Cr治疗组[(31.27±6.44)mg/g和(28.52±6.56)mg/g]与对照组[(29.76±5.82)mg/g]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米索前列醇对骨质疏松模型鼠有增加骨量的作用,且主要影响骨形成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去势大鼠的血生化、骨密度、生物力学及病理学的影响,评价补肾活血方防治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取36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补肾活血组。补肾活血组与对照组大鼠行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行假手术处理,均饲养3个月后行病理检查确认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补肾活血中药灌胃,3个月后处死取血分离得到血清,分别检测血清雌激素(E:)、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BGP)。取大鼠腰椎、股骨测量腰椎的骨密度(BMD)和最大承载力、行股骨病理学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补肾活血方组大鼠血清E: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形成指标ALP、BGP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补肾活血组大鼠腰椎BMD及最大承载力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发现补肾活血方组大鼠骨小梁稍细,无明显变薄,排列尚整齐并连接成网,密度、面积尚正常,部分区域骨小梁间隙略增大,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补肾活血方能够提高去势大鼠雌激素水平,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量,提高骨组织的力学性能,改善骨组织状况,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血清IL-6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仲昭宽 《山东医药》2005,45(22):14-15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测定74例T2DM患者及46例年龄、体重指数(BMI)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6水平、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尿羟脯氨酸CHOP),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BGP、BMD水平T2DM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TRAP、尿HOP、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与BMD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T2DM患者骨密度降低,其原因与IL-6水平升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的骨代谢改变机制。方法 测定60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病人和60例糖尿病无并发症病人以及与其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60例健康对照组的空腹血糖(FBG)、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羟脯氨酸(HOP)、尿脱氧吡啶啉(DPd)和骨密度(BMD)。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病人组与无并发症组和对照组相比,血清BGP明显下降、尿HOP、DPd明显升高,BMD下降加快。结论 2型糖尿病病人的骨密度下降,合并慢性并发症病人比无并发症病人BMD下降为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骨密度(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在对80例受试者进行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月经年限、日常体力活动、睡眠状况、饮食结构、病史及手术史等内容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身和局部BMD测试,根据腰椎1~4节BMD 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T值≥-1. 0)和骨量减少组(-2. 5≤T值-1. 0)。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用比色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CP),血脂四项[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erotonin水平。结果骨量减少组体重指数(BMI)和血清Serotonin水平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P0. 01),绝经年限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P0. 05),而血清AKP、STRACP、TC、TG、HDL-C和LDL-C的含量无显著变化;骨量减少组血清Serotonin和BMD呈正相关,绝经年限和初潮年龄与BMD呈负相关,而BMI和其他血清指标与BMD均无相关性。结论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和血清Serotonin水平是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BMD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老年COPD患者钙磷调节激素与骨矿物质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机理,本文对88例COPD患者及44例正常人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患者及正常人的尺、桡骨平均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骨钙素(osteocalcin,BGP)、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降钙素(calcitonin,CT)及肺功能、血气等。结果发现:COPD患者BMD、血清BGP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BMD与BGP呈显著正相关。COPD患者血清PTH、AK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T无明显变化,BMD与PTH呈显著负相关,与AKP无显著相关性。BMD与病程、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FEV1、PaO2呈显著正相关,与身高、体重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血糖水平与钙尔奇D对T2DM患者骨和矿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物的T2DM患者为对象 ,根据血糖水平和治疗设立血糖正常组、钙尔奇D组和高血糖组。连续治疗 3个月 ,测定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总钙、磷、碱性磷酸酶 (AKP)、骨钙素 (BGP)、Ⅰ型胶原羟基肽 (ICTP)和L2L4骨密度 (BMD)。结果 钙尔奇D治疗组血清BGP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P <0 0 5) ;两组患者的BMD在治疗后似呈上升趋势。结论 良好控制血糖是延缓或防止T2DM患者骨矿物质异常代谢或骨质疏松的关键 ,联合使用钙剂和VitD3可更加有效地纠正上述异常  相似文献   

13.
增龄对钙调节相关激素、骨转换指标及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增龄与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 (TT3 )、总甲状腺素 (TT4)、甲状旁腺素全段 (PTH- SP)、降钙素 (CT)、睾酮 (T)、雌二醇(E2 )、骨钙素 (BGP)、尿脱氧吡啶啉 /尿肌酐 (DPD/ Cr)及骨密度 (BMD)的关系。方法  2 2 6例健康中老年人分中年组、老年前组、老年组测定血清上述钙调节相关激素、骨转换指标 ,双能 X光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髋部、前臂八个区域的 BMD值 ,比较三组间差异及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T(男性 )、E2 (女性 )、TT4、CT、BGP随增龄逐渐下降并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 (P<0 .0 0 1 ,P<0 .0 5) ,PTH- SP、DPD/ Cr逐渐升高并与年龄显著正相关 (P<0 .0 5)。各部位 BMD值随增龄逐渐降低 ,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 )。结论 血清钙调节相关激素浓度随增龄发生变化 ,这些改变引起骨吸收增加 ,骨形成减少 ,骨代谢向负平衡发展 ,可能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肾病的骨密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型糖尿病(T2DM)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它们之间有无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探讨了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肾病(DN)的骨矿物质密度(BMD)变化与相关因素,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确诊为T2DM的≥60岁女性114例,年龄60~75岁,平均(66.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水氟与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的剂量-效应关系,探讨BMD和血清BGP作为氟中毒早期骨损伤筛查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2006年选择江苏省宿迁市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村瓦庙村(氟接触组)103例和非病区村新淮村(对照组)43例居民,调查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测定家庭手压井水氟、BMD及血清BGP水平.根据水氟四分位间距进行分组,分析水氟与BMD和血清BGP的关系,应用Curve Expert 1.3软件拟合水氟与BMD、血清BGP异常率的剂量-效应关系方程.结果 氟接触组的男、女性家中的饮水氟[(2.38±0.68)、(2.62±0.91)mg/L]均高于对照组[(0.35±0.08)、(0.36±0.07)m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27、11.08,P均<0.01);氟接触组男性BMD[(0.78±0.07)g/cm2]低于对照组[(0.83±0.08)g/c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5).氟接触组男性、女性的血清BGP[(4.17±0.67)、(4.11±0.57)μg/L]均高于对照组[(1.48±0.40)、(1.44±0.39)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64、19.40,P均<0.01).水氟≥2.92 mg/L组的BMD[(0.66μ0.15)g/cm2]低于<0.42 mg/L组[(0.76±0.12)g/c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氟0.42~、2.05~、≥2.92 mg/L组的血清BGP[(3.83±1.07)、(4.22±0.72)、(3.99±0.63)μg/L]均高于<0.42 mg/L组[(1.44±0.37)μ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水氟与BMD异常率的剂量-效应关系方程为Y=(0.284-0.058x)-<'1.260>,r=0.999 94;水氟与血清BGP异常率的剂量-效应关系方程为Y=100.05/(1+78.62e<'-4.55x>),r=0.99999.结论 水氟与BMD、血清BGP均有剂量-效应关系,BMD和血清BGP有可能作为氟中毒特别是骨损伤的敏感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甲状腺素短期替代治疗对甲状腺功能低减(甲减)患骨矿代谢的影响。方法 对29例原发甲减患治疗前及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11.5±2.5)个月,临床症状缓解,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后,采用ELISA法测定尿脱氧吡啶啉(DPD),RIA法测定血清降钙素(CT)、甲状旁腺素(PTH-M)、骨钙素(BGP)等,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第2 ̄4腰椎(L2-4)和股骨颈、大转子、Ward三角骨密度(BM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小剂量葛根素联合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OP)治疗作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Ⅰ型OP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5月龄健康雌性大白鼠120只,分成5个实验组(n=24):①假手术组(sham);②去卵巢模型组(OVX);③葛根素组(Pr),皮下注射葛根素,50 mg/kg,1次/d;④雌二醇组(E2),皮下注射雌二醇200μg/kg,2次/w;⑤小剂量葛根素+雌二醇组(Pr+E2),皮下注射雌二醇100μg/kg,2次/w和葛根素25 mg/kg,1次/d。各实验组在第4、8、12和20周,随机取6只大鼠处死,取左股骨切片观察骨组织,取右股骨测量骨密度(BMD),取左心血测量血清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KP)。结果 OVX组的血清E2和BMD明显低于sham组(P<0.01),而血清AKP明显高于sham组(P<0.01);3个治疗组各时间的血清E2、AKP和BMD无显著差异(P>0.05)。小剂量的葛根素联合雌二醇治疗能使去卵巢大鼠骨组织、血清E2、AKP和BMD接近正常(P>0.05),与较大剂量的葛根素组或较大剂量的E2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的E2与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的治疗效果与单独使用较大剂量的葛根素或较大剂量的E2相比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肝硬化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方法用NM-300单光子骨密度测量系统检测6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骨密度,空腹抽血检测血清钙调节激素: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骨钙素(BG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尿骨胶原交联(Corsslaps),并与30名健康者对照。结果肝硬化组尺骨密度、桡骨密度、尺桡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肝硬化组血清1,25(OH)2D3、BG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中骨质疏松(OP)组较无骨质疏松(NOP)组降低更明显,尿Crosslaps水平肝硬化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OP组较NOP升高更明显。血清1,25(OH)2D3、BGP水平与尺桡密度呈正相关。OP组尿Crosslaps水平与尺桡密度呈负相关,而NOP组尿Crosslaps水平与尺桡密度无相关关系。肝硬化组血清IL-1β、IL-6、TNF 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血清IL-1β、IL-6、TNF α水平肝硬化OP组较NOP组显著升高。肝硬化组IL-1β、IL-6、TNF α水平与尺桡密度呈负相关,其中OP组较NOP组相关性更明显。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着骨形成减少和骨破坏过多两种因素,从而引起肝性骨病,在骨形成减弱的过程中1,25(OH)2D3起了主要作用,在骨吸收增强的过程中IL-1β、IL-6、TNF 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对骨密度及骨钙素的影响,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按其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眼病、肾病、神经病变)分为两组,合并微血管病(1组)33例,不合并微血管病(2组)27例。用生化法测定两组的空腹血糖(FBG)、果糖胺(GSP)、血清总碱性磷酶(TALP)及血钙(Ca^2 ),RIA法测定骨钙素(BGP),DEXA法测定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按其身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两组BMI、GSP、FBG、TALP及Ca^2 均未见明显差异;1组血清BGP水平明显低于2组,有显著性差异;1组第2-4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区及股骨大转子的BMD均低于2组,差异有显著性。认为糖尿病微血管变可能降低骨形成,加重骨质疏松,使腰椎和髋部BMD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对骨转换标记物的影响和1年随访后骨密度变化. 方法 78例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年龄60~82岁,应用阿仑膦酸钠每周70 mg,治疗1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分别测定血骨钙素(BGP)和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和血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SALP).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测定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部位为1~4腰椎(L1-4)后前位和左侧全髋(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股骨干). 结果 阿仑膦酸钠治疗3个月、12个月后,血ICTP、BGP和BSALP分别下降45.8%和51.6%、32.0%和37.5%、35.3%和39.9%.治疗后12个月L1-4骨密度提高11.8%,股骨颈骨密度提高11.4%.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血ICTP下降与L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0.295,P<0.05和P<0.01),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62、0.333,P<0.05和P<0.01);血BGP与治疗后12个月LI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2、0.401,均为P<0.01),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277,0.284,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血BSALP下降与治疗后12个月L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133、0.231,均为P<0.05),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8、0.317,均为P<0.01). 结论 骨转换标记物BGP、ICTP和BSALP早期变化可预测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患者1年后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