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正则变换和幺正变换的方法研究了有互感的介观电感电容耦合电路的量子效应,并把介观电感电容耦合电路和另外几种耦合电路进行了比较。发现在耦合电容存在的有互感的电路中,通过调节互感耦合系数来控制电路的量子涨落和压缩效应是很方便的。电路中电荷和电流的不确定关系与正则变换参数ψ和不确定关系参数ξ有关。当ξ→1或ψ→nπ/2(n=0,1,2,…)时,电荷和电流的不确定关系接近最小值h/2。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般形式的含时电容和电感耦合电路,利用Heisenberg对应原理研究了体系的量子经典对应关系以及量子涨落。通过海森堡绘景中的波函数和运动方程的精确解,在大量子数极限下由量子解得到了经典解。对矩阵元中初始相位求平均得到了体系中电荷和磁通量的量子涨落。当电路中的电感随时间指数增加,而电容指数减小时,电路中的电荷和电流的量子涨落也随时间指数减小;当两个分回路中的电容和电感不随时间变化且相等时,发现耦合电容趋于减小电流的量子涨落,而耦合电感趋于减小电荷的量子涨落。  相似文献   

3.
电容电感测试仪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娟  曾繁政  曲艺 《电子科技》2010,23(11):35-37
介绍了电容电感测试仪的测量原理和电路设计方法,采用STC89C51单片机作为计算核心,以LC三点式振荡电路作为测量电路,采用固定的电感和电容组成LC振荡电路。单片机负责控制频率的测量,并利用单片机设计频率计测量得到分频后的频率,运用谐振频率公式,间接得到待测的电容值或电感值。该方案进行电容和电感的测试,具有电路原理简单、体积较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对二阶Pi型电感耦合LTCC滤波器中各个元件的电容及电感寄生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寄生电感耦合分析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了一个二阶Pi型电感耦合和一个二阶Pi型电容耦合LTCC带通滤波器,其中,电感耦合滤波器的设计指标为:中心频率2.45GHz,相对带宽32.65%,带内插入损耗2dB,回波损耗18 dB;电...  相似文献   

5.
屏蔽对抑制电磁场耦合干扰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屏蔽在阻抗测量中的影响,通过屏蔽原理以及实现等电位屏蔽,了解屏蔽对电容、电感、电阻测量值影响的重要性,进而保证测量值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杜迎  华丞 《电子与封装》2007,7(8):39-42
传导耦合是一种重要的串扰方式,它对导线及电缆的干扰很大。电容性耦合和电感耦合是传导耦合的两种形式,通过对它们构成机理以及原理的分析,提出了抑制它们的几种方法,如对于电容性耦合可以采用减小导线的长度、增大线间距,平衡法,对干扰源和被干扰源进行屏蔽等方式进行抑制干扰;对于电感耦合可以用减小互感,局部形成耦合环,对干扰源进行屏蔽等方式来对干扰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智能阻抗测量仪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智能小巧高灵敏度地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基于MSP430单片机控制、FPGA数字信号处理,设计了一个智能化的LRC(电感、电阻、电容)测量系统,实现了系统使用较少模拟器件,可以实现对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自动识别。自动切换档位和测试频率以保证测量精度,具有良好的显示界面,测量范围广,体积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图象发射机栅调管中,帘栅引线电感L_g2成为输出、输入电路之间的耦合元件,它形成高频反馈,如图1所示。图中:C_ag1——屏、栅间电容;C_ag2——屏、帘栅间电容;C_g1g2——栅、帘栅间电容;L_g2——帘栅引线电感;  相似文献   

9.
电容传感器作为信号检测系统的感知部件,在进行信号测量时,由于信号的微弱和寄生电容的干扰,将难以实现信号的精准测量.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当前最新的测试系统提出了改进方案:在C-V(电容-电压)转换电路中,用相互耦合的电感替换交流电桥的两个固定电阻臂,再用差动式接入的电容传感器替换另外两个电阻臂,如此便构成了改进后的紧耦合电感臂电桥.通过改变紧耦合电感臂电桥中两个电容传感器的微小变化量,对所提的CV转换电路在Multisim仿真软件中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电容的分辨率可以实现至飞法级别,检测灵敏度可以实现至49 mv/fF.相比改进前的方案优势具有较大的提高,与理论分析一致.这样,使用所提的弱信号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分辨率方面均高于改进前的检测方法,达到对较弱信号的检测.同时,一些降噪措施被提出用来抑制寄生电容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所提电容传感器检测电路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电子技术》2005,32(1):77-78
凌特公司推出两相降压型同步DC/DC控制器LTC3709,该器件具有快速瞬态响应。可消除由PCB走线以及大负载电流引起的电压错误、器件中集成的差分放大器直接在负载处测量输出电压并补偿压降错误它还能抑制由PCB走线的电容或电感耦合进反馈引脚的共模信号。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电磁噪声的诊断方式、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通过增加测量多样性来诊断电磁噪声,进而利用计算电磁学(CEM)的麦克斯韦方程对不同类型的电磁噪声,包括电阻耦合、电感耦合、电容耦合及辐射耦合等进行了分析,最后简述了接地和屏蔽、平衡和滤波两种减少电磁噪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得到贴片电感电容在微带电路中的精确值,提出一种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电感电容自动测量系统.依据LC谐振电路和微带传输线理论设计制作测量夹具,通过Matlab编写田口优化算法计算得到已知电感电容值,并基于GPIB接口对矢量网络分析仪实现程控,采用VC ++6.0工具开发自动测量系统的用户界面.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思路和测量方法,实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对微带电路中电感电容的快速精准测量,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射频可调谐微电感在当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满足高性能紧凑型器件设计的要求。对于器件设计者来说,可调电感能调谐电感量并能保证较高或适当的品质因素(Q值),这种能力在可调谐系统中比可调电容更有优势,因为可调电容可靠性较低并且大量占用基片面积。可调电感能节省芯片面积,它为将来便携式通讯系统所需的大范围可调谐系统提供一个优选的方案。因此,从器件角度对可调电感进行综述。根据可调电感的调谐机制,可调电感可分为四大类:离散型、金属屏蔽型、磁芯调谐型和线圈耦合型。对文献报道的可调电感进行概括,讨论这些可调电感优点和缺点,同时也介绍了这些可调电感的制备工艺、结果比较和其应用等。  相似文献   

14.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极板间的电容值相对于耦合电容相差近两个数量级,如何补偿耦合电容成为微小电容测量的难点之一。以12电极油水两相流电容层析成像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电容层析成像系统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电容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系统采用前项补偿方法完成了微小电容的测量,并根据实际测量过程所涉及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实验验证了此方法是实用可行的,较好地解决了微小电容精确测量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电子世界》2018,(6):27-28
本文通过研究,设计了一款高精度的测量仪,可以准确测量电阻、电容、电感值。系统的硬件主要有单片机控制模块、正弦信号产生模块、测量模块、显示模块。AD9851产生正弦波信号,经过滤波、放大处理,得到频率和幅值可调的高精度正弦信号。然后得到的标准直流信号流经待测电阻、标准正弦信号流经待测电容或电感与标准电阻的串连电路,利用电压比例计算的方法计算得到电阻值、电容值或者电感值,该仪器测量准确,精度高,功耗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了由无源电阻、电容、电感及具有正定电感矩阵的耦合电感和独立电源组成的线性时不变网络解的唯一性问题。推导了所论网络存在唯一解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测量电感的新方法,以RLC串联谐振电路为基础,将待测电感与电阻、电容串联起来组成RLC振荡电路;当电路达到谐振状态时,当电容已知,可得待测电感的值。此方法测量原理简单,操作方便,测量结果精确度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带有开关电流源的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LC VCO)。该技术通过反馈电容将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的输出耦合到电流源,形成了电流源的开关特性,从而减小了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的相位噪声。提出的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采用华虹 NEC的0.18μm SiGe BiCMOS工艺,工作频率为5.7 GHz,相位噪声为-113.0 dBc/Hz@1MHz,功耗为2.3 mA。在其他性能相同的情况下,提出的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的振荡频率比典型的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的相位噪声小4.5 dB。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测量电容的新方法,以RLC串联谐振电路为基础,将待测电容与电阻、电感串联起来组成RLC振荡电路。当电路达到谐振状态时,当电感已知,可得待测电容的值。此方法测量原理简单,操作方便,测量结果精确度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磁控管稳定性,需要研究各耦合因素对磁控管谐振频率及模式分隔度的影响。该文采用等效电路的方法,给出了无隔模带磁控管在电容、电感耦合下的谐振频率及模式分隔度的表达式,并分析谐振频率随模数的变化趋势及电感、电容耦合强弱对模式分隔度的影响。采用CST-MWS软件对不同阴极半径及顶盖高度的谐振系统的谐振频率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理论分析与计算机仿真表明,对于无隔模带磁控管谐振系统,电容耦合使谐振频率随模数的增大而增大,电感耦合使谐振频率随模数的增大而减小;两者分别通过增大和降低模频率从而增大模式分隔度,两者共同作用时模谱图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耦合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