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碟形湖作为鄱阳湖的子湖,孕育了丰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而关于鄱阳湖碟形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较少,于2017年1,4,7,10月对鄱阳湖3个碟形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门17科31种,其中软体动物最为丰富,14种,节肢动物12种,环节动物最少,5种。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曲旋沼螺(Parafossarulus anomalospiralis),粗腹摇蚊属(Pelopia sp.),羽摇蚊属(Chironomus sp.)及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3个湖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5.78±11.73) ind·m-2和(46.29±11.83) g·m-2,其中战备湖密度最高为(92.67±29.18) ind·m-2,东湖生物量最高为(70.20±51.32) g·m-2。冬季的密度与生物量最高,夏季多样性指数最高。功能摄食类群中刮食者比例最高,撕食者比例最低,RDA分析显示总氮、叶绿素a、电导率和浊度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江西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对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2种,隶属3门18科31属,其中软体动物门12种、节肢动物门12种、环节动物门8种。优势种为中华颤蚓Tubifex sinicus。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620.42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6.05g/m2。密度季节变化为春季高,夏季低,生物量季节变化为春季高,秋季低。库湾及库区底栖动物较为丰富。功能摄食群中撕食者、滤食者和收集者季节变化明显,刮食者与捕食者变化较为平稳。水库中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多为耐低氧的寡毛类。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2020年9月对梅山岛附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分析了梅山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的群落组成和数量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并对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的群落组成、数量特征与水深、悬浮物、营养盐等重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梅山岛附近海域共有大型底栖动物5门16种,其中环节动物门5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门各4种、棘皮动物门2种、脊索动物门1种;梅山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2.7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87 g·m-2,其中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为研究海域唯一的优势种.游泳动物共有55种,其中鱼类29种、甲壳动物23种、软体动物门中头足纲动物2种、腔肠动物1种;游泳动物在整个研究海域的尾数密度为24.77×103ind·km-2,重量密度为144.53 kg·km-2;游泳动物优势种共9种,其中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的优势度最高,口虾蛄(Ora...  相似文献   

4.
2011年2月~2012年3月,对南昌市3个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进行研究。3个湖泊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52种及亚种,隶属于7纲21科43属,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粗腹摇蚊Pelopiasp.及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各湖泊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东湖108.45ind/m2,75.89g/m2;青山湖1520.89ind/m2,123.04g/m2;前湖607.22ind/m2,13.66g/m2。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在湖泊间差异显著(F=4.21,P0.05),同一湖泊密度季节差异不显著(F=0.99,P0.05);湖泊间及同一湖泊不同季节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F=2.15,P0.05;F=0.58,P0.05)。不同干扰程度下的城市湖泊,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比重有各自的特点。东湖无论从密度或生物量看,均表现为以刮食者为主,占总密度的51.03%,总生物量99.50%;而青山湖和前湖从密度看,则以直接收集者为主,分别占总密度的76.49%和59.63%,从生物量看,以过滤收集者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79.75%和61.59%。  相似文献   

5.
象山港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象山港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共有底栖生物158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居多,两者分别占总种类数的41%和33%.潮间带生物2年平均生物量为101.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59.2ind.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软体动物居首位.潮间带生物季节变化特点为生物栖息密度春季最大,生物量夏季最高.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本次调查结果均低于以往,表明沿港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和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渔山列岛潮间带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116种,其中环节动物3种,占总生物种类的2.6%;软体动物45种,占38.8%;甲壳类19种,占16.4%;棘皮动物6种,占5.2%;藻类37种,占31.9%;其他种类6种,占5.2%.潮间带生物资源总平均生物量6760.2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750.36 ind·m-2.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断面分布不均匀,生物量以大白礁最高,为16006.2g·m-2,小澳次之,为2499.3g·m-2,大沙岙里生物量最低,仅为大白礁生物量的1/10.优势种明显,日本笠藤壶生物量在优势种中占首位,最大生物量达970.91g·m-2;其次为角偏顶蛤,最大生物量为4088.29g·m-2;其他优势种主要有厚壳贻贝、覆瓦小蛇螺和条纹隔贻贝,生物量分别为1406.37,1012.82和949.39g·m-2.  相似文献   

7.
象山港电厂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9月至2009年4月对象山港电厂海域进行了为期3年每年4季共11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11大类53种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丰度平均值为367ind·m-3.数据分析表明,象山港电厂附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呈现春季高、秋季低的特征;年际变化总体为逐年增加,但各季变化不同.对样品进行系统聚类分出4个聚类组:第1组由象山港常年习见的近岸低盐种组成,第2组为夏季高温种群,第3组主要为冬季低温种群,第4组为春季种群.通过对指示种值Indicator Values(IV)的分析,将高指示值的突出指示种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是这些指示种的主要相关因子,在所有指示种中与环境因子相关最多的是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 Giesbrecht).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了解舟山群岛近岸海域鱼类资源状况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基于2015年秋季(11月)、2016年春季(5月)在舟山群岛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以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鱼类优势度,将主要鱼类(IRI>100)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摄食习性进行功能群划分,并用Shannon指数和Pianka指数对主要鱼类的生态位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主要鱼类春季11种,秋季7种,其中优势种(IRI>1 000)春季3种,秋季1种。(2)根据食性可划分为浮游生物食性、浮游生物/游泳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4个功能群。生物量最多的功能群春季为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秋季为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3)春秋季主要鱼类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1.26~3.58和0.20~3.45,生态位宽度值季节差异明显。广生态位种(Bi ≥2.0)春季有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银鲳(Pampus argente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等8种,秋季有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凤鲚(Coilia mystus)和棘头梅童鱼3种。中生态位种(2.0 >Bi ≥1.0)春季有龙头鱼、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3种,秋季有中华小沙丁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和鮸(Miichthys miiuy)2种,而窄生态位种(1.0>Bi >0)仅秋季的银鲳和黄鲫(Setipinna taty)2种。(4)春季龙头鱼与蓝圆鲹、秋季黄鲫与银鲳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表明鱼类在资源序列上的同域性最强,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趋于一致。春秋季主要鱼类生态位重叠有意义(Qik >0.3)的种对所占比例均较低,总体上该海域主要鱼类潜在的竞争关系较弱,生态位空间分化明显。结合冗余分析(RDA)结果,可进一步解释主要鱼类的功能群及生态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舟山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对庙子湖岛潮间带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样.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相似性聚类分析、MDS标序和ABC曲线等方法,分析了该岛屿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潮间带软体动物共计29种,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粒结节滨螺、带偏顶蛤等.软体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541.8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25.19 ind·m-2.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72~2.65,以冬季低潮带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6~0.90,以春季高潮带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68~2.40,以秋季中潮带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潮带之间差异性显著,群落非相似性均高于75%;季节差异不明显.主要判别种基本一致,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粒结节滨螺、短滨螺、覆瓦小蛇螺.ABC曲线分析显示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结构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受干扰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0.
用pH电位法测定40%(V/V)二(口恶)烷-水介质中(I=0.1,25±0.1℃)Pd(Ⅱ)A(bpy、trp~-)-ATP~(4-)体系形成三元混配合物Pd(bpy)(ATP)~(2-)和Pd(trp)(ATP)~3的稳定常数,其lgK_(Pd(A)(ATP)~(2-))~(Pd(A))值分别为5.16和4.11,Jlgk值为-0.02和-1.08,并与lgK_(Pd(phen)(ATP)~(2-))~(Pd(A))-作了比较,其稳定顺序为Pd(phen)(ATP)~(2-)〉Pd(bpy)(ATP)~2〉Pd(trp)(ATP)~(3-).这一变化规律可从配体间πA~πB的合作效应及配体A和ATP~4间芳环堆积作用获得满意解释.  相似文献   

11.
在好氧瞬时供料工艺下,采用逐步增加负荷法对活性污泥进行驯化,控制每个周期丰盛一匮乏时间比为1:3.当有机负荷为5420mgCOD·L^-1时,PHA(polyhydroxyalkanoate)含量可达48.6%;当有机负荷为720mgCOD·L^-1时,PHA的合成速率最高达到0.18mgCOD/mg CODX·h,取驯化好的污泥在不同磁场强度下进行PHA的合成,实验发现磁场对聚羟基丁酸(hydroxybutyrate,HB)和聚羟基戊酸(hydroxyvalerate,HV)的合成产生影响.磁场强度为7mT时,活性污泥中HB含量最高;在磁场强度为21mT时,活性污泥中HV含量最高;在磁场强度为11mT时,活性污泥中PHA含量最高.强度为7mT的磁场对HB聚合酶活性促进作用最大;强度为21mT的磁场对HV聚合酶活性促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Blumlein脉冲形成网络(BPFN)型窄脉冲高压电源,在线筒式反应器中对甲硫醚进行降解.利用平推流式反应器模型,推导出脉冲电晕降解污染物的动力学方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曲线拟合.结果表明:甲硫醚的降解符合无明显自由基终止反应模型,甲硫醚的去除量与能量密度成正比,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大于0.99.初始浓度从510 mg.m-3增大到1 145 mg.m-3,速率常数k1仅从0.824 4升高到0.963 2,对能量利用率提高不大;流量从1 L.min-1增加到1.5 L.min-1时,速率常数k1从0.963 2升高到1.337 5,显著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以氧氟沙星(ofloxacin,ofo)为配体的锌(Ⅱ)配合物Zn(ofo)2(H2O).2H2O,报道了锌配合物的单晶结构: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9.306(1),b=11.331(1),c=17.787(2),α=92.667(1)°,β=94.898(2)°,γ=92.071(2)°,V=1865.1(3)A3,Z=2,Dc=1.496 mg·m-3,畸变的四方锥形配位几何构型,其中锥顶上的氧原子来自水分子,锥底的4个氧原子来自两个氧氟沙星的羧酸根和酮基;探讨了该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固体荧光光谱性质,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液体稀释法测定了药物配体和配合物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和两种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与药物配体的抗菌活性相近.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旋转异构态模型基础上的改进构象统计方法研究聚二甲基硅氧烷链(PDMS)的无扰尺寸.研究结果发现PDMS侧基结构对其短链的均方回转半径特征比影响较大,而长链时构型参数〈S^2〉/M值仍趋向于7.76×10^-3nm·(g·mol)^-1,与实验结果一致.对PDMS链特征比与一级相互作用能的关系作了数值计算,通过对各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如果取旋转异构态模型进行计算,考虑侧基的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证明带有粗糙核分数次积分算子的多线性算子TΩa^A,B(f)(x)=∫R^n P2(A;x,y)P2(B;x,y)/|x-y|^n-a+2 Ω(x-y)f(y)dy的(H^1(R^n),L^n/(n-a)∞(R^n))有界性,其中0〈a〈n,S^n-1表示R^n上的单位球面,Ω∈L^s(S^n-1)(S≥1),且Ω是R^n上的零次齐次函数,A和B是R^n上函数,且P2(A;x,y),P2(B;x,y)是A和B分别在X点关于Y的二阶Taylor展式的余项,即P2(A;x,y)=A(x)-A(y)-△A(y)(x-y),P2(B;x,y)=B(x)-B(y)-△B(y)(x-y),这里△A,△B∈BMO(R^n).  相似文献   

16.
乳化液膜法处理模拟甲苯废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以煤油为油相,Span-85为表面活性剂制取的乳化液吸收甲苯废气,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进口甲苯气体浓度及喷淋液气比对吸收效率的影响,实验在填料塔中进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2%时,表面活性剂对吸收效果影响较小,而大于2%时,随着浓度的增大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减小;进口甲苯浓度在300~900 mg.m-3的范围内,吸收效率随着甲苯浓度的提高而提高;喷淋液气比在3.0~5.0 L.m-3范围内,吸收效率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而提高.在选择合适的乳化液及喷淋液气比基础上,处理浓度为300~900 mg.m-3低浓度甲苯废气,吸收效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7.
铜锈环棱螺对微囊藻的摄食及其毒素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2组室内实验研究铜锈环棱螺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摄食与毒素积累,其中摄食试验分别以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饵投喂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对其清滤率CR(mL·ind^-1·h^-1)和滤食率FR(cells·ind^-1·h^-1)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和实验动物密度对铜锈环棱螺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有显著影响.毒素积累试验分别以单一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铜绿微囊藻+50%四尾栅藻的混合藻液和单一铜绿微囊藻3种处理投喂铜锈环棱螺达15d,用ELISA法检测,得到了微囊藻毒素(MCs)在螺体内的动态变化曲线.试验同时表明,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各组织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藻毒素积累量依次为肝脏〉鳃〉消化道〉头足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