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宁波三山滩涂珠带拟蟹守螺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宁波沿海珠带拟蟹守螺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生长情况.自然种群的珠带拟蟹守螺年龄组成以1龄和2龄占优势,壳高与壳宽、壳口高呈直线相关,壳高与体重呈幂函数相关.珠带拟蟹守螺壳高H)与壳宽(B)、壳口高(L)、体重(W)之间的回归关系为B=0.3325H 0.4831(r=0.9195)、L=0.2459H 1.3738(r=0.9224)、W=0.0002H^2.687(r=0.9781).结果表明,宁波沿海珠带拟蟹守螺的生长完全可以用壳高来表示.  相似文献   

2.
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 Gray.1835]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贝壳切片法鉴定背瘤丽蚌年龄。分析了背瘤丽蚌年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软体组织重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背瘤丽蚌壳长(L)、壳宽(W)、壳高(H)之间均呈线性关系,直线方程分别为:W=0.2651 L+7.2227(R^2=0.9694),H=0.3723 L+4.7466(R2=0.9725),H=1.3639W-4.4018(R^2=0.9466);背瘤丽蚌的壳长、体重(Wb)、软体组织重(W1)和壳重(W)之间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方程分别为:Wb=0.0007 L^2.6382,Wt=0.0001 L^2.5588,Ws=0.0006 L^2.6514。背瘤丽蚌的壳长与年龄(A)呈对数关系,方程为:L=30.558ln(A)+20.036(R^2=0.9939);壳年增长(△L)与年龄也呈对数关系,方程为:△L=-5.591ln(A)+16.157(R^2=0.8828)。背瘤丽蚌自然种群中,最大年龄为17龄,最大壳长为101mm。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台湾泥鳅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 于2017年9~12月对宁波市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池塘养殖的台湾泥鳅(3~6月龄)进行生长及形态参数测定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表明, 台湾泥鳅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 体长(L)与体高(H)、体宽(D)、头长(E)的相关线性方程分别为L=6.3186H+0.0855(R2=0.9983), L=9.2335D+0.4164(R2=0.9988)及L=7.3853E-2.3784(R2=0.9963). 体重(W)、净体重(Wn)与体长的相关幂函数方程分别为W=0.087L3.037(R2=0.9647), Wn=0.0091L2.9606 (R2=0.9614). 以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台湾泥鳅的生长, 得出体重和体长的生长方程分别为Wt=42.69[1-e-0.3119(t-0.204)]3.04及Lt=16.23[1-e-0.3119(t-0.204)]. 台湾泥鳅属快速生长型鱼类, 每年的9~10月养殖水温适宜, 生长较快; 11月后随着水温下降生长减慢. 肝体比、肥满度随水温下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而性腺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水泥池养殖条件下虎斑乌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重、胴长、墨囊重和壳重4个指标变化情况,研究了水泥池养殖条件下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体重呈指数增长,日均增重量(0.09~2.78 g)不断增加,瞬时增重率(11.86%~1.03%)呈下降趋势;胴长呈直线增长,日均增长量(0.03~0.13cm)不断波动,瞬时增长率(4.99%~0.35%)呈下降趋势;墨囊重呈指数增长,日均增重量(0.01~0.09g)呈上升趋势,瞬时增重率(11.95%~1.68%)呈下降趋势,墨囊指数3.06%~4.25%;壳重呈指数增长,日均增重量(0.01~0.13 g)呈上升趋势,瞬时增重率(10.73%~1.02%)呈下降趋势,壳指数为5.06%~7.65%.成活率在日龄0~45d(90.69%~95.25%)和60~150d(95.73%~98.89%)时平稳上升,而在日龄45~60d(饵料转变过程中)下降至最低(50.01%).体重和胴长、墨囊重、壳重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缢蛏育苗过程中光强的控制幅度, 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缢蛏稚贝生长的影响. 试验分别选择1mm和5mm不同附着基厚度和4组不同光照强度试验, 时间为10d, 平均光强分别为A: (12244±5290)lx、B: (3792±2105)lx、C: (380±145)lx、D: (14±11)lx(光暗比12h:12h). 当附着基厚度为1mm时, 初始大小(0.26±0.02)mm缢蛏稚贝在A、B、C、D组的生长大小和成活率分别为(1.17±0.11)mm和(72.2±3.9)%、(1.25±0.12)mm和(84.6±4.1)%、(1.55±0.13)mm和(89.7± 4.5)%, (1.32±0.11)mm和(82.1±3.6)%. C组缢蛏稚贝生长大小和成活率都最大, 各组差异显著. 当附着基厚度为5mm时, 缢蛏稚贝在A、B、C、D组的生长大小和成活率分别为(1.48±0.12)mm和(86.3±3.7)%、(1.52±0.13)mm和(89.6±3.9)%、(1.62±0.14)mm和(88.4±4.0)%, (1.41±0.11)mm和(84.3±3.9)%. C组缢蛏稚贝生长大小和成活率都最大, 但是各组没有显著差异. 当实验对象换成较大(1.45±0.16)mm缢蛏稚贝, 光照强度对于薄附着基内稚贝的生长的影响更为明显. 结果表明: 光照强度对缢蛏稚贝生长有明显影响, 稚贝生长过程中最适的光照强度为(380±145)lx, 高于或低于此光照范围, 稚贝的生长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适当增加附着基厚度有利于高光强下大规格稚贝的发育生长.  相似文献   

6.
浙江海域墨西哥湾扇贝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0年4月至12月对浙江海域养殖墨西哥湾扇贝的生长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初期D形幼虫壳长95-100μm,经10-13d的培育壳高达到190-205μm,平均日增长7.7-10.1μm;稚贝附着后13d平均壳高从198.2μm增长到670.5μm,平均日增长36.4μm;出库稚贝暂养于围塘内,培育60d平均壳高达到25.12mm,成为商品贝苗,平均日增长0.4mm;再经5个月养殖达到成品贝,平均壳高53.2mm,平均体重45.5g.墨西哥湾扇贝是一种快生型贝类.对室内浮游幼虫、稚贝、中间暂养贝苗、成贝养殖期间的多项生长指标进行测量和称重,获得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纯水为对照,利用普通温控培养箱,在(24.0±1.0)℃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15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钩介幼虫排出体外24h内存活率显著下降为50.7%(p=0.006);A组(MEM高糖)、B组(RPMI1640)、C组(MEM 199)幼虫变态率分别为(7.5±3.9)%、(13.3±12.0)%、(42.1±10.0)%;D组(L-15)的幼虫变态率最高,为(66.1±3.8)%,极显著高于C组(p=0.007).相关分析表明,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与钩介幼虫变态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86).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体外培养变态发育的稚贝形态观察发现:稚贝双壳表面圆形凹陷数量和深度比幼虫显著减少,双壳边缘外套膜增厚,在外套膜、斧足表面分布有大量乳状突起,但形态不同.体外培养稚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完成了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南昌近郊池塘折叠萝卜螺一种群的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就其贝壳的形态和其它种群作了比较,测量了210个折叠萝卜螺的壳高(H),壳宽(W)和体重(T),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分别表示为:T=0.0009H^2.632,T=0.0047W^1.8915,W=0.6899H-0.3437,在野外,折叠萝上课累在南昌地区从2-6月都能产卵,其中3-4月达高峰期,在室内3,5,6月为产卵高峰,4月几乎不产卵,折叠萝卜卵的孵化率很高,平均孵化率为95.66%,最高达100%,最低也有89.5%,幼螺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和室外养殖试验,探讨饲料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养殖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T1)和21‰(T2)的复合芽孢杆菌饲料组幼蟹的蜕壳率、成活率和增重率均高于对照组(T0);摄食率随着芽孢杆菌浓度上升而呈现下降趋势;T1和T2组分别降低幼蟹饲料系数为15.38%和18.80%.芽孢杆菌添加显著影响胃、胰蛋白酶以及肝胰腺脂肪酶活性,但淀粉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室外池塘养殖结果表明:商品饲料中添加2‰复合芽孢杆菌的饲料组(D2)平均产量最高,比只投喂商品饲料组(D1)增产14.4%;D2组起捕时蟹平均壳宽比D1组大3.4%.饲料系数方面,D1组和D2组差异不大.认为三疣梭子蟹养殖饲料中添加2‰的芽孢杆菌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底质、饵料种类和日投饵量对管角螺幼螺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底质、饵料种类和日投饵量对管角螺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质对幼螺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生长影响显著,有底质比无底质效果佳,尤以粗沙底质组为宜;4种饵料对幼螺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均有影响,以投喂缢蛏和冰鲜杂鱼存活率最大(96.67%);生长效果以特定生长率作为指标进行比较,依次为:缢蛏组(0.54%)>冰鲜杂鱼(0.34%)>软饵(0.18%)>硬饵(0.07%)>不投饵(0.06%);日投饵量对幼螺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生长影响显著,日投饵量以体重的4%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以条石鲷幼鱼为饲喂对象,以人工颗粒饲料为基础饲料,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5‰、1.0‰、1.5‰),30d后统计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及能量收支.结果表明:木聚糖酶添加对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转化效率及能量收支分配率均有显著影响.当木聚糖酶添加比例为1.0‰时,条石鲷幼鱼以湿重、干重及能量指标的特定生长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96、3.09和3.76%·d-1;干重指标的转化效率在此水平也达到最大值,为25.68%;能量指标的转化效率和吸收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32.64%和90.58%;而摄食率(干重及能量指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11.29%和10.55%,即在木聚糖酶添加比例为1.0‰时饲料的饵料系数较低.此时,条石鲷幼鱼得到最佳的能量分配模式,其收支方程为:100.00C=9.42F+7.21U+32.64G+50.73R.  相似文献   

12.
赛里木湖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赛里木湖贝加尔雅罗鱼的生长、食性和繁殖力等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贝加尔雅罗鱼在赛里木湖生长缓慢,1^ 龄平均体长4.5cm,11^ 龄为23.6cm;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关系为W=0.142971L^3.072634。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 龄。雌性最小性民熟年龄为3^ 龄,绝对怀卵量平均为21520粒,相对怀卵量为131粒/g,繁殖期在5月底至6月底.食物组成主要为钩虾和西藏拟骚.  相似文献   

13.
对延迟投饵0~6d的鮸鱼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海水温度为24.5~25℃,盐度为24.2~24.8时,鮸鱼仔鱼3日龄后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25%.其不可逆点(PNR)出现在开口后第3天;(2)鮸鱼仔鱼体长的增长率随着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减低,鮸鱼仔鱼的存活率亦随着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延迟6d投饵,8日龄仔鱼全部死亡;(3)鮸鱼仔鱼的适宜投饵时间为孵出后的1d之内.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褐菖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 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6~18℃下, 仔鱼产出当日开口摄食, 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 达(93.33±9.43)%, 饥饿不可逆点为7.2日龄; 投喂组仔鱼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 前者卵黄囊于5日龄基本耗尽, 后者维持到8日龄; 延迟投喂1~5d各组, 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 显著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 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 mm, 饥饿3d内, 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 mm?d-1, 第4天后出现负增长; 延迟投喂0~3d各组的20日龄仔鱼全长及特殊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延迟4d后各投喂组, 各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 因此认为, 褐菖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 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15.
此前曾研究过传送带出口处瓶颈开口角度对颗粒流的影响.在稀疏流状态下改变瓶颈开口角度θ,当θ大于15°时,颗粒流量Q随着cosθ呈线性变化,颗粒流量Q可表示为:Q(θ,v,R,ρ)=ρo·R·v-K(ρ,R,v)·cosθ(ρo是开口角为90度时颗粒在瓶颈开口处的平均密度).本文着重研究了颗粒流量Q与速度v、瓶颈开口R以及颗粒密度ρ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稀疏流状态下颗粒流量Q在任何开口角度下与速度v以及瓶颈开口R都呈线性关系,但颗粒流密度ρ却是瓶颈开口角度θ以及开口尺寸R的函数,ρ(R)与COSθ呈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伯塔函数的性质,得到了二类积分W(m,k)=integral ((logmtlogk(1-t))/(1-t))dt from n=0 to 1和U(2m,k)=integral θ2mlogk(2cos(θ/2))dθ from n=0 to 1的递推公式,其值涉及Riemann zeta函数,结果的计算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其中m和k为正整数.  相似文献   

17.
采用急性致死、单个体和群体培养实验,研究紫外线照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运动、存活分布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照射时间的增长(0~30min),轮虫的运动能力下降并产生急性致死效应,死亡率与照射时间关系符合Sigmoid模型.紫外线照射下(0~120s),轮虫的生存数据符合weibull分布,紫外线使各处理组轮虫寿命(1.7~8.8d)、生殖期(0~5.3d)、生殖期的平均繁殖率(0~2.0ind·(female·d)^-1)显著下降(P〈0.001),种群增长特征参数rm、R0、λ和T也呈下降趋势.群体培养与单个体培养结果相似,卵密度、幼体密度和种群增长率均随照射时间(0~120s)的延长而呈显著的下降(P〈0.001).  相似文献   

18.
实验以对照组饲料和分别添加0.1%的5’-尿苷一磷酸二钠(UMP)、5’-腺苷一磷酸二钠(AMP)、5’-胞苷一磷酸二钠(CMP)、5’-鸟苷一磷酸二钠(GMP)、5’-肌苷一磷酸二钠(IMP)和以上5种核苷酸(1:1:1:1:1)混合物(Mix)的实验饲料(粗蛋白:45.0%;粗脂肪:10.0%)喂养大黄鱼(平均初始质量为(5.57±0.01)g)64d,研究饲料中不同核苷酸的添加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血液常规指标和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核苷酸的添加对大黄鱼的生长性能、饲料效率、体成分及血液常规指标基本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肌苷酸组和核苷酸混合物组血清中葡萄糖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鸟苷酸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酶活性数据表明,腺苷酸和鸟苷酸组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腺苷酸、鸟苷酸、肌苷酸和核苷酸混合物组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而言,饲料中不同核苷酸的添加对大黄鱼生长和血液常规基本无显著性影响,而肌苷酸和核苷酸混合物的添加能够提高血清中葡萄糖含量,促进饲料中糖源的吸收;腺苷酸、鸟苷酸、肌苷酸和核苷酸混合物对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