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1概况2010年,广州将成为亚洲瞩目的焦点—第十六届亚运会将在此召开,这是我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承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体育盛会。本届亚运会共有4大主场馆,广州亚运馆是其中唯一新建的主场馆,项目位于广州亚运城南部,紧邻风景优美的莲花湾,是一个包含体操馆、综合馆、亚运历史展览馆等的综合场馆组群。  相似文献   

2.
《钢结构》2010,(2):100-100
日前,2010年广州亚运会篮球比赛主场馆中的训练馆主体结构已完工。2010年广州亚运会篮球比赛主场馆为广州花都区亚运新体育馆,包括主体育馆、训练馆、停车场等,总投资2.86亿元。  相似文献   

3.
陈荣毅 《空间结构》2012,18(1):25-35
2010年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广州举办.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亚运会召开的双重需要,广州新建和改造了一批体育场馆设施及配套设施,其中新建了12座运动场馆.每座新建场馆各有特色,在建筑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体育精神和广州文化.广州亚运会新建场馆形式新颖、构思巧妙,尤其是广州亚运馆、广州自行车馆、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和南沙体育馆等四大场馆建设,不仅满足了复杂建筑外形的要求,在技术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广州亚运会新建12座运动场馆,其中最大的四大新场馆为亚运城综合体育馆、自行车和极限运动馆、游泳跳水馆和南沙体育馆。此外  相似文献   

5.
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建华 《规划师》2004,20(12):28-32
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的作用有:以亚运建设全面推动广州城市总体战略规划实施;以亚运建设投资来引导广州城市长效收益,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亚运会场馆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以亚运会交通与环境建设全面完善和提升广州的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6.
江爱叶 《广东建材》2010,26(11):83-85
<正>2010年亚运会即将在我们广州召开,各亚运及配套工程也相应完工,并已交付使用,我公司有幸建设的亚运工程之一,在广州体育学院内的"2010年亚运会省属场馆项目",作为曾为2010年亚运会付出过努力的一员,我深感荣幸。  相似文献   

7.
叶伟康  汪奋强  陶亮 《建筑创作》2010,(11):132-145
<正>南沙体育馆位于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建成后将作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武术比赛馆,并承担亚运会卡巴迪项目的比赛,是本届亚运会的新建大型场馆之一。南沙体育馆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亚运期间总坐席数为8 000多个,其中固定坐席约6 000个,活动坐席约2 000个,赛后如拆除新闻媒体席等临时工作席而恢复为普通观众坐席,则总容量可达8 800多席。建筑主体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总  相似文献   

8.
<正>在刚刚结束的广州亚运会上,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亚运场馆的建设,为亚运会的成功召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广州亚运场馆建设期间,很多配置潍柴发动机的星马混凝土搅拌车和散装水泥车等多个厂家的设  相似文献   

9.
冯家禄 《建筑电气》2011,30(9):17-27
介绍第16届广州亚运会供配电系统设计及供配电保障团队工作内容,解读《第16届亚运会亚运场馆供配电设计导则》的编制,并给出部分亚运场馆在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电力负荷运行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04,(12)
2010年亚运会的规划建设围绕“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的目标,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体育配套设施,以及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原则,坚持场馆建设与地区发展相结合,坚持场馆布局与地区生活需求相协调,形成“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地区发展”的联动建设开发模式,保证建设国际一流的体育比赛场所,以促进广州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整体形象的形成与提升。申亚规划的总体设计思路包括:①依照《亚运会申办城市手册》和《亚运村指南》的要求制定规划;②在“建设面向亚运会的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的指引下,遵循广州…  相似文献   

11.
张广志 《建筑技术》2010,41(11):1009-1013
通过介绍广东奥林匹克亚运游泳跳水馆、综合体育馆的机电工程应用,以及综合安防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智能家居技术、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太阳能、水源热泵再生能源技术在亚运城的应用,体现了安全亚运、绿色亚运、科技亚运和环保亚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邓芳 《建筑创作》2012,(7):34-45
本文详细剖析了2007年中国第8届大运会乒乓球比赛馆兼2010年亚运会柔道、摔跤比赛馆的大学城华工体育馆在设计创作及使用过程中,可持续体育建筑设计理论及技术的运用,通过工程实践的总结和反馈,探讨体育建筑全过程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及体育建筑发展的"灵活性、适应性"原则。倡导从方案初期便将可持续设计策略有机融合到建筑构思之中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在完整的设计过程中全专业的通力合作,使设计策略从构思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3.
金磊 《建筑创作》2010,(7):16-23
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乃至亚运会等作为享誉世界声誉的“城市巨事件”,对主办城市最显著的影响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施、文化生活的发展及变迁。遗产除了现代人继承古人的宝贵财富外,也包括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包括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本文以城市与建筑为载体,借鉴主办城市展开了建筑文化遗产意义上的分析,重点描述了作为现代建筑媒体如何传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反之,主办城市又是如何通过城市文化的创意与传播,扩展自身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扼要记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国际建筑设计方案竞赛的创作心得,着重总结了从设计观念入手,在多年体育建筑研究的基础上,融贯城市设计、校园设计、景观规划等不同研究所方案竞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由于复杂的三维曲面,给屋面工程的实施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新的挑战。本文从设计思路、施工要点等方面介绍了完成复杂双曲直立锁边屋面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伦敦奥运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敦是第一个第三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其传统是率先考虑每个人的参与性。全球建筑专家Populous事务所发展了一个"拥抱临时"的新理论,挑战永恒建筑的概念,事务所对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设计和比赛临时设施的介入保证了所有建筑使用均能适合奥运会的目的,其结果是有史以来能够在赛后转化成更小场地的环境可持续的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成功建造。许多其他的奥运场馆都是临时设施,为在伦敦著名地标中演绎体育比赛提供了灵活性,同时保证了一个可持续而不会为城市带来巨大负担的奥运遗产。  相似文献   

17.
以《第16届广州亚运会亚运村规划建设亚运要求》的相关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历届奥(亚)运会奥(亚)运村交通建设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亚运城赛时不同群体的交通需求。根据亚运期间亚运城交通组织运营的需要,从高效的进出交通系统、分级设计的内部交通系统以及弹性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着手,来统筹安排亚运城的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使得亚运城的交通系统既能满足亚运赛事期间的交通组织运营和安保需要,同时又能满足赛后利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迪士普公司承接了2008北京奥运场馆的10项公共广播工程。本文结合奥体中心公共广播工程,概述了公司根据即将颁布的国家标准《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报批稿)的要求以及“低姿态代偿”可靠性设计概念,对奥运场馆公共广播系统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吴瑞卿  王伟文 《建筑技术》2010,41(11):978-989
亚运城综合体育馆是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最重要的场馆项目,由体操馆、综合馆、空中漫步走廊及历史博物馆四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52126m2,工程设计等级为特级,使用年限100年,地震烈度七度,为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项目,结构形式多样复杂。施工中除推广应用全国建筑业10项新技术外,还根据工程特点对变曲率大面积清水混凝土墙模板技术、双曲环形空间桁架安装定位技术、多支腿铸钢节点安装定位技术及钢结构安装大型组合支撑胎架设计与施工技术等四项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并形成了相应的施工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