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耀森 《西北人口》2012,33(2):53-56,6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计算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研究发现,重庆市第一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产值增长的同时并未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对本已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二和三产业对促进就业量的增长均具有积极作用,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大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和验证平台经济发展对多层面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台经济发展对产业、行业和技能层面就业结构有显著影响。(2)平台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U形”关系。拐点前,平台经济显著降低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值、高技术行业就业占比及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比值;拐点后,显著提升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值、高技能行业就业占比和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比值。(3)平台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存量在平台经济影响就业结构的机制中起中介作用。文章认为,应合理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建设多元化包容的人力资本关系,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需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二者相互协调.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化路径和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用结构偏离度指标可知,甘肃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各产业容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为实现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需要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经济特区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时期传统经济特区外向型发展模式面临巨大压力。生产服务业有着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能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外向型发展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特区深圳为例,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业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发现深圳生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劳动力转入产业,各细分产业有较大差异,但对劳动力转入有一定要求,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生产服务业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使用1990~2020年宏观数据,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进行测度,继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有所收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一产业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分因素看,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会加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且作用依次递减;而城镇化、市场化、投资与消费增长和科技进步会改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且作用依次递减。文章认为,要化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须以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冗余及配置低效为突破口,抓住“十四五”时期乃至2030年前后的关键时间窗口期,科学分析,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作用,最大程度扭转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1980-2006年期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分析。并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协调状况对比后,得出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低,且处于产业结构剧烈变动之后的恢复阶段的结论。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丹  张兵  徐孝昶 《西北人口》2012,33(5):19-23,28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其次,引入结构偏差系数、劳动生产率系数及就业弹性等指标,量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程度;最后,着眼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议扩大就业的总体思路为:"保持增速、优化结构、畅通流动"。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1999~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与就业结构显著负相关,但因城市规模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2)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中小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东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的正向影响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大;对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仅在特大型城市显著为正,而在小型、中型和大型城市为负,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不断减弱。文章认为,要注重提高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并依据城市规模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以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李青  王娟  徐崇志 《西北人口》2010,31(4):107-111
本文以新疆南部兵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口规模、农业人口、就业人员数及就业人员产业结构的系统分析。了解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如何妥善处理协调人力资源、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建议。主要结论:(1)南疆过低的人口比例不利于团场小城镇建设,更不利于发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威慑“三股势力”的重要作用和劳动力的资源储备。(2)南疆兵团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不很匹配.阻碍了农村刺余劳动力的转移。(3)南疆兵团就业结构中一产就业人数比重偏大。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新疆南部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化视角,围绕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三者的辩证关系,基于MRW模型验证"三结构"之间逻辑关系,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和门限值回归的方法,检验"三结构"之间实际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三者表现出不同的传导关系,即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为主,到经济增长的高级阶段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推动"为主.高等教育结构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高等教育结构对于第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例的下降有促进作用,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呈弱负相关.如果高等教育结构充分发挥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作用,则高等教育需要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过渡.对传导机制的测算结果显示,2001-2013年产业结构到高等教育结构的传导时滞为8年,从高等教育结构到产业结构的时滞为6年.  相似文献   

12.
经济结构、城市结构与中国城市化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钟水映  李晶 《人口研究》2002,26(5):63-70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等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 ,孤立从某个或某些侧面来评价和判断中国城市化发展滞后是没有多大实质意义 ,甚至有可能误导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决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 ,只要废除户籍制度、放开城门即可。而是需要我们从经济结构和城市结构等方面入手实实在在地推动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然后利用中国2001—2010年28个制造业和人口结构数据,采用交叉项方法实证研究了人口结构少子化和老龄化变动趋势对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少子化使未来劳动力供给和消费减少、储蓄和投资增加;老龄化使劳动效率下降,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人口结构变动使资本素变得相对充裕,劳动素相对稀缺,促使出口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向资本密集型商品转移。  相似文献   

14.
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市二元结构”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力 《人口学刊》2007,(2):32-36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逐步向城市蔓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在城市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阶层,他们与城市居民共同构成了“城市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的日益强化,将导致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并造成城市化进程的不稳定。为此,应从城市和农村两个维度加以考虑,积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征地补偿机制,逐步消除“城市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5.
Child poverty, as a critical indicator of the QOL, is intricat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This hypothesis is explored for the 159 counties of Georgia for the year 2000.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economic, family and health factors upon child poverty are explored through models of total, black and white child poverty. Factor analyses of factors uncovered by the models identify the social-structural features of counties in relation to child poverty. Counties considered “Deprived/rural” harbor child poverty, while counties described as “Business/money” and “Progressive/urban” bear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to child poverty.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 poverty are residential stability, unemployment, low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youth and age dependency, single-parent female household heads with children, grandparent child care, and health disability of child, elders and of working-age persons. Structural factors militating against child poverty are persons with greater education,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 out migration, larger married population, higher retail sales, larger middle class families, higher weekly wages, and othe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county.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论述了人口职业、行业结构的差异以及人口行职业结构的变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并指出了其所具有的商业意义  相似文献   

17.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 This paper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way of measuring human development that takes explicitly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untries’ population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结构偏差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对中国目前的实际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估算.在不同方法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认为中国目前的实际人口城市化水平仅仅略微偏低正常值10%左右.但是,中国的城市化产业内部结构与世界同类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偏差.实证分析证明,从城市化角度看,城市化产业结构严重偏差是由于近20年来,中国侧重发展小城市,小城市比重上升使服务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市场空间.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城市效率,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