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淑英  梁建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242-1242
对糖尿病神经病变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为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L)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笔者进行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选择41例年龄18岁~65岁,血压正常的1型或2型男性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均确诊为轻度神经病变.将病人随机分为群多普利组(2 mg/d)和安慰剂组.分别于分组治疗6个月和12个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DIMS)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对患者预后的作用,以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方法 选取在上海市同仁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连续治疗1年以上的患者,分为3组.A组:应用DIMS为患者建立电子病历并进行健康教育,每季度举办糖尿病俱乐部进行强化教育.B组:在患者接受门诊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C组:仅接受普通门诊治疗.观察治疗后6、12个月时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动脉压(MAP)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情况.同时,采用糖尿病控制状况评价量表(CSSD70)评价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时的综合情况.结果 治疗6、12个月时,3组的FPG、2hPG和HbA1c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值分别<0.05、0.01).治疗6个月时,A、B组的2hPG、HbA1c、TG和LDL-C达标率显著高于C组(P值均<0.05),A组的MAP达标率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12个月时,A组的血糖、血压和血脂各项指标的达标率均显著高于B、C组(P值分别<0.05、0.01),且A组的HbA1c达标率也显著高于C组(P<0.01);A、B组CSSD70量表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P值分别<0.05、0.01),A组的生活习惯评分显著高于B、C组(P值均<0.05).结论 DIMS和健康教育的联合应用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实现良好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  相似文献   

3.
林东源 《海南医学》2004,15(8):80-80,83
目的 观察氯沙坦(Losartan Potassium tablets)对2型糖尿病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白蛋白尿及其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45例,其尿蛋白排泄率(AER)均在20-200μg/min之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25例:B组为对照组,20例。A组在控制血糖的基础,加用25mg/d氯沙坦治疗;B组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安慰剂。所有病人血糖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即空腹<7.0mmol/L,餐后2h<10.0mmol/L。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3、6、12个月查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SA1c)和AER。结果 A组在应用氯沙坦治疗后3、6、12个月AER分别为(22.3±5.4)μg/min、(24.1±6.3)μg/min、(21.5±5.7)μg/min,与治疗前的(45.3±5.1)μg/min及同期B组水平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治疗后6、12个月时AER分别为(54.4±7.1)μg/min、(61.3±5.7)μg/min,较治疗前(46.2±6.4)μg/min,明显升高(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药物和敏感的监测方法。方法选择40~70岁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82例,分为罗格列酮钠组和二甲双胍组,各41例。均强化控制血糖治疗,随访1年。研究前及6个月、12个月检测体质量指数、血压、临床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每月访视1次,监测血压、血糖;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P1波振幅12个月时2组各环均明显改善,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罗格列酮钠组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观察前后及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钠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测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糖尿病前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糖代谢影响。方法糖尿病前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10 例。随机分为A 组和B 组,常规治疗基础上,A 组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B 组加用血脂康胶囊1.2 g 和依折麦布10 mg 治疗1、6 和12 个月,比较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新发糖尿病例数变化,以及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结果①A 组治疗6 和12 个月时的FBG 较基线升高;B 组治疗6 和12 个月时的FBG,1、6和12 个月时的2hPG,12 个月时的HbA1c较基线和与A 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A 组治疗1、6 和12 个月时的hs-CRP,12 个月时的IL-6、TNF-α 较基线下降;B 组治疗1、6 和12 个月时的hs-CRP、TNF-α、6 和12 个月时的IL-6 较基线和与A 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通过抗炎作用改善糖尿病前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糖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肉桂提取物作为补充性用药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43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肉桂组23例,口服肉桂提取物120 mg/d,安慰剂组20例口服安慰剂120 mg/d。每组均服用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肌酐及转氨酶。结果:肉桂组在降低FBG、HbA1c、三酰甘油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慰剂组总胆固醇、ALT明显上升(P<0.05)。结论:肉桂提取物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HbA1c及三酰甘油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津力达颗粒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总计156名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在接受二甲双胍常规治疗基础上,被随机分配服用津力达颗粒(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研究终点为随访第12周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结果 ]在12周随访时,治疗组Hb A1c为(6.61±0.63)%,安慰剂组Hb A1c为(6.91±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PG为(7.31±1.12)mmol/L,安慰剂组FPG为(7.63±0.77)mmol/L;治疗组2 h PG为(10.63±1.80)mmol/L,安慰剂组2 h PG为(11.46±2.42)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达标率为83.3%,对照组为67.9%;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85.8%,对照组为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津力达颗粒可使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更好控制,应用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罗格列酮治疗 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 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及优降糖对照组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 (FBG)及餐后 2 h血糖 (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浆胰岛素及 C-肽水平。结果 :罗格列酮明显降低 2型糖尿病病人的 FBG和 2 h BG,并降低Hb A1c,与对照组相似 ,同时治疗组的血浆胰岛素及 C-肽水平也随之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改善 ,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罗格列酮是一种有效治疗 2型糖尿病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并发症体验式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并发症体验式教育干预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干预方案。出院1、3、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自护能力,并采用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A-DQOL)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1、3、6个月的FBG和Hb A1c水平与干预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干预6个月的FBG和Hb A1c水平与干预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3、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FBG和Hb A1c水平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并发症体验式教育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首诊2型糖尿病病人药物应用及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首诊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选择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于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在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25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降糖药物应用及化验检查等指标,随访3个月,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观察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了解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选择药物在首诊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125例病人首次就诊降糖药物应用比例最高的为二甲双胍,在HbA1c9的病人中和HbA1c≤9的病人中分别为82.5%和69.4%,随访3个月后两组二甲双胍的应用率分别为87.5%和68.2%。(2)治疗方案中单药治疗在HbA1c9组和HbA1c≤9组分别为70.0%和68.2%,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在两组的比例分别为25.0%和3.5%,随访3个月后单药治疗的比例在两组分别为67.5%和61.2%,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0.0%和9.4%。(3)3个月后,首诊时HbA1c9组的40人中,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病人HbA1c达标者分别为81.5%和50.0%,两组HbA1c达标率无显著性差异;糖化血红蛋白≤9的85例病人中,首诊时HbA1c原本达标者34.1%,应用单药治疗达标率为45.9%,其中5人首诊时HbA1c不达标,但未应用降糖药物,3个月后3人HbA1c达标。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选择药物在首诊2型糖尿病病人中有价值,但应重视糖尿病病人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中药糖脂平胶囊干预糖耐量低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客观评价中药糖脂平胶囊对糖耐量低减(IGT)转化为2型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方法,对按照WHO诊断标准确诊的210例IGT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3组(安慰剂组、糖脂平组、阿卡波糖组),在进行一般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分别给予安慰剂、糖脂平、阿卡波糖干预治疗,观察2年,观察指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安慰剂组空腹血糖(FPG)、OGTT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均有上升,平均每年糖尿病发病率为11.72%;阿卡波糖组FPG、2hPG、HbA1c显著下降,平均每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18%,与安慰剂组比较发生2型糖尿病相对危险率降低72.87%;糖脂平组FPG、2hPG、HbA1c和IR显著下降,平均每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为5.39%,与安慰剂组比较发生2型糖尿病相对危险率降低54.01%。结论表明糖脂平胶囊具有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明显降低IGT转化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74例,并将其分为无大血管病变组65例和大血管病变组109例,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并检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并计算non-HDL-C,分析non-HDL-C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大血管病变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non-HDL-C及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BMI、Hb A1c、non-HDL-C及高血压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呈正相关(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b A1c、non-HDL-C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on-HDL-C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应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血糖控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五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强化控制血糖与一般控制血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按随机表法将49例年龄为58~70岁、病程为0.6~12.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糖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于2002年至2007年进行为期5年的门诊血糖管理。两组均行降糖治疗,强化降糖组每3个月测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控制目标为≤6.5%;对照组按我国糖尿病诊治指南,对有心肌梗死史患者或年龄60岁以上、既往无合并症者,血HbA1c控制在7.0%以内,每6个月测定一次血HbA1C水平。每年由同一位眼科医生定期对患者双眼进行眼科检查,观察有无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动脉瘤、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糖尿病性失明)。结果强化降糖组的血HbA1c水平从治疗第2年开始明显低于对照组[(6.3±0.6)%与(7.1±2.0)%,P〈0.05],并一直维持到第5年;5年间,强化降糖组无新发眼底出血和糖尿病性失明;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新发微动脉瘤、黄斑水肿以及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人次数,较对照降糖组明显减少(分别为15例次比25例次,5例次比10例次,1例次比3例次,4例次比23例次,P〈0.05)。结论强化血糖管理可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门诊进行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强化血糖管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神经病变 (DM)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发病率可高达 90 %以上。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我们采用中草药煎剂口服 ,静点金纳多及弥可保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来自门诊及病房 ,共 72例。均为 2型糖尿病患者 ,并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72例病例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36例 ,男 2 3例 ,女 13例。年龄 4 4~ 74岁 ,平均 5 9岁。糖尿病病程 4个月~ 11年 ,平均 7 1年。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 2个月~ 7年 ,平均 6年。对照组 36例 ,男 2 0例 ,女 16例。年龄 4 0…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院自 1995年 3月至 1998年 10月用川芎嗪治疗本病患者 32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全部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 ,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5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32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12例 ,年龄 30~ 71岁 ,平均 50 5岁 ;病程 6个月~ 6年 ,平均 3 2年。对照组 18例 ,其中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32~ 70岁 ,平均 51 2岁 ;病程 4个月~ 7年 ,平均 3 5年。全部病例均有肢体麻木或疼痛 ,其中治疗组肢体麻木 10例 ,疼痛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 b A1c)水平变化与2型糖尿病发生并发症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0例2型糖尿病患者,75例2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组H b A1c水平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H b A1c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2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组与2型糖尿病组FBG水平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HbA1c,有助于临床对并发症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影响因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显影技术和B超在糖尿病性胃轻瘫诊断中的应用及西沙必利治疗效果.[方法]①对120例2型糖尿病进行临床分析.②120例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核素^99mTc-SC标记固体试餐,SPECT显像技术检测胃半排空时间(T1/2);B组予B超检测T1/2.两组均检测空腹血糖(FBG)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③胃T1/2延迟者予西沙必利30 mg,/d,疗程均为1个月,复查胃T1/2.[结果]①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发生与年龄、病程、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神经病变及微血管病变呈正相关(P<0.01);②A组60例患者中24例(40.0%)胃T1/2延迟;B组:60例患者中22例(36.7%).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西沙必利治疗A组有效率为91.7%,B组为90.9%.[结论]糖尿病性胃轻瘫与年龄、病程、高血糖、神经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相关;SPECT显像技术与B超检出率相似,但不排除与病例数少有关.患者对这两种检查方法耐受性好,但SPECT显像技术费用高,不利于广泛开展,而B超价廉,易于临床使用.西沙必利是有力的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有一定的改善胃排空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也相应的增高1997 年10 月~1 9 99 年12 月我们运用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与刺五加对照组对照观察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1 9 97 年10 月~1 9 99 年12 月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20 例其中并发周围神经病变48 例随机分为盐酸丁咯尔治疗组24 例和刺加五加对照组24 例治疗组男14 例年龄30 ~75 岁平均502 岁女10 例年龄24 ~76 岁平均49 1 岁糖尿病史2 ~30 年周围神经病变史1 ~25 月 型糖尿病5 例II 型糖尿病19 例对照组24 例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影响因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显影技术和B超在糖尿病性胃轻瘫诊断中的应用及西沙必利治疗效果.[方法]①对120例2型糖尿病进行临床分析.②120例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核素^99mTc-SC标记固体试餐,SPECT显像技术检测胃半排空时间(T1/2);B组予B超检测T1/2.两组均检测空腹血糖(FBG)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③胃T1/2延迟者予西沙必利30 mg,/d,疗程均为1个月,复查胃T1/2.[结果]①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发生与年龄、病程、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神经病变及微血管病变呈正相关(P<0.01);②A组60例患者中24例(40.0%)胃T1/2延迟;B组:60例患者中22例(36.7%).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西沙必利治疗A组有效率为91.7%,B组为90.9%.[结论]糖尿病性胃轻瘫与年龄、病程、高血糖、神经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相关;SPECT显像技术与B超检出率相似,但不排除与病例数少有关.患者对这两种检查方法耐受性好,但SPECT显像技术费用高,不利于广泛开展,而B超价廉,易于临床使用.西沙必利是有力的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有一定的改善胃排空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干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144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尿病相关指标、糖尿病知识知晓水平及自我管理效能得分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糖尿病患者体质指数、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知识知晓水平和自我管理效能得分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开展8次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6个月后结果显示,干预组的BMI、SBP、DBP、TC、LDL-C、FPG及Hb A1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组的BMI、SBP、TC、LDL-C、FPG及Hb A1c均显著降低(P0.05);干预2个月后,干预组的糖尿病知识知晓水平和自我管理效能得分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干预组总自我管理效能、饮食自我效能、用药自我效能及急症处理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水平及自我管理效能,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