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经济之根本的封建社会时期,水利建设事业的兴废对国家的强弱及政权的统治都具有重大意义。所谓“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正是这个意思。有水而水利不兴,则水患无穷,泱泱洪水成为破坏生产发展和威胁劳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祸害。湖北省地处古楚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甘肃的二元经济结构甘肃的二元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双重封闭二元结构”。以城市工业为主体的区位现代经济和以农业为主体的非区位传统经济,构成甘肃“双重封闭二元结构”的第一个层次。甘肃区位现代经济的形成,并没有经历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逐步繁衍的自然过程,而是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依靠行政性的强制力量,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东部企业生产要素的整体迁移,植入甘肃经济稀疏区的结果。1952—1978年,甘肃工业增长速度高达14.74%,奠定了以有色冶金、电力、石油化工、机械等工业为支柱的区位现代经济。与此同时,以农业为主的非区位传统经济却表现出超稳定性。这一时期,甘肃社会总产值的结构变化值高达94.66,其中农业结构变化值为8.34,仅为  相似文献   

3.
农业文明时代,严寒的气候条件、边疆民族文化的跳跃性及其对中原文化半生不熟的吸收,影响了吉林农业文明的积累与连续性发展。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近代东北的工业体系和城镇建设受殖民文化影响,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地域工业文明体系。到后工业时代,封闭的农业生产体系和比较单一的作物种植,再加上粗放型农业所提供的较为充足的生存资源,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缺乏转移往第三产业的动力和愿望,移民性又造成了创业个体缺少家族、宗族等民间社群的支持,也不能构建与广大农村相联系的贸易体系和通道,而没有本土贸易体系和通道的农业生产,只能坐等政府的政策或引导。工业也同样面临着此种情势,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我们还是得相信必须要有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政府不是万能的,规则也不是天定的。  相似文献   

4.
前言中华民族是以义和团的“神功”翻开20世纪日历的.这场运动虽然失败,但它却显示了曾在农业文明发展中领先于世的中国,因社会制度的保守、反动而衰落;但中国人民却是不甘落后,也不愿忍受凌辱;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官文化和小农意识严重束缚中国人的思想,只有批判和克服这种旧文化,才能开发民智民力,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来促进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4):27-34
古代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极为重视"水"的民族。在中国古代,由江河而兴政权、兴经济、兴城镇、兴精神的现象比比皆是。江河发挥的资源宝库、军事屏障、运输通道等重大作用功能,使江河文明居于十分重要地位。但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江河地域限制难以承接现代全球性资源配置要求,江河速率缓慢也难以适应现代交通信息流的快速流转,江河文明衰弱了。而这种衰弱虽总体上体现文明进步,但却也有诸多负向功能。新时期,随着对资源环境的重新认识,中国应重拾"江河文明"发展战略,将"江河战略"与"海洋战略"一并作为新时期"水战略"的两翼,以"保护—使用—开发"为主线,形成新型的"水利开发战略""产业兴轴战略""旅游文化战略""资源循环战略",全面推进江河文明的转型升级及其伟大复兴,将之作为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担当。  相似文献   

7.
方李莉 《江西社会科学》2022,(11):180-189+208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相互连接,只有看清了整体,才能更进一步地认识局部,并找到局部在整体中的生态位。“后农业文明”概念是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二者的反思和革命。面对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化带给人类的困境,后农业文明有可能恢复乡村生活,这种恢复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在第三次、第四次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推行“后农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文明形式。在这样新的文明形式中,也许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其乡村振兴都可以不走西方城市化的老路,直接实现“后发优势”,从而帮助发展中经济体超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进入一个更环保、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一、广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目标社会历史发展现在正处在什么时代?将会过渡到什么时代?这些时代有些什么特征?对广东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什么挑战?这是我们制订文化建设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时代的划分来看,社会历史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时代,一是“前工业时代”,二是“工业时代”,三是“后工业时代”。在文化学领域,则有人把这三个时代分别表述为“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和“文化时代”。也有人把“文化时代”叫做“信息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极为重视文化建设,于2012年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方针,着力打造“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甘肃的文化宣传研究和传承、创新建设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文化要素应该重视:一、是以伏羲文化、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始祖文化;二是先周文化;三是早秦文化;四是丝绸之路文化;五是氐羌文化.我们要从整体性、系统性、源头性的角度对甘肃历史文化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向度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可持续发展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从而也是一 种新文明观。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文明的转型,而转型的本质正是用可持续发展新文明取代 工业文明;当代人类面临着对现代化的扬弃,而承担起扬弃现代化使命的正是可持续发展新文 明。当代中国应该以可持续发展来限定、规范现代化,在可持续发展观照下,完成由农业文明 向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新文明的双重社会转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社会转 型的历史归宿。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文化的基本构成与深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的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文化、既有内地文化又有边疆文化、既有"东洋"文化又有"西洋"文化、既有本土文化又有移民文化、既有农业文明又有工业精神、既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又有市场经济的因素,由此形成了今天黑龙江文化的多元化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2.
“华西村”是宁夏移民吊庄中的典型代表,建立以来在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利用其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走工农业相结合的工业发展道路,完善并发挥移民文化优势,创立安居小康的移民新家园是本文考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继农业文明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通过技术手段,大量开发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创造了财富,但使得人与自然界分离,世界环境问题突出,人类日益掉进了物质主义的陷井,变得贪婪和自私。工业文明已走到了尽头,生态文明正孕育而生。中国西部在这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没有必要追随工业文明的落影,而应从现实的文化、经济、生态耦合系统中,整合时代文化趋势,走一条“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后半期,帝国主义时代的海外文明的冲突被国内的第二条战线所替代,这个第二条战线的特点就是文化的敌对和文明的冲突,而且是由于移民问题而引起并愈演愈烈的暴力性的敌对和冲突。21世纪将告诉人们移民政策是如何以一种"文明"的方式去应对文明的碰撞而无须发生诸如暴力、种族灭绝和文化霸权事件。日本、英国及加拿大这三个典型国家的经验表明,移民政策有助于解释移民问题怎样影响了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儒家将修身之道与平天下之法融会贯通,言教不言养,由此形成了中国主流文化传统的核心观念。从马克思“三形态说”的视角来看,儒家的平天下之道是传统社会自然经济或农业文明的产物,表征的是人的“依附性的存在方式”。儒家以“礼法”来平治天下,其社会目标是想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命、尊卑有序的等级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是以“资本”为标识的市场经济或工业文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其存在论特征。中国文化传统的现当代转化从社会层面来讲就是从自然经济时代的教之道转化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教之道,为对抗“物的依赖性”提供精神文化支撑,从而在对中国文化传统“抽象继承”的基础上,构建我们时代的“平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16.
国有林区肩负着繁荣国家生态文化的重要使命.从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四个阶段重新归纳审视生态文化价值认知的演变,提出通过正确评估森林生态文化价值、促进林业"生态+文化"的产业融合、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文化产业体系、提升林产品文化附加值等方面推动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晓翔 《理论界》2010,(4):118-120
本文试图从原因和外在特征两方面阐释俄罗斯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现代化进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次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的生存方式向工业文明的生存方式的大转换。在世界的许多国家,现代化是在其它国家的外在压力逼迫下,被迫产生的。俄国正是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中国早期文明从多源走向一元所形成的文明体性质存在诸多争议,是否是“大协作式”文明体是其中之一.吉登斯等从时间秩序角度解释了“协作”的含义,对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启示.农时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协作计划”,而农时的传播能在多大空间内传播,使不同文明区保持农业生产同步,则为协作规模大小的标准.中国早期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时间秩序,从颛顼的“绝地天通”开端,一直发展到《诗经》的“远犹辰告”初步实现,最终实现了中国早期农业文明“千耦其耘”的大协作劳动局面.  相似文献   

19.
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儒家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1、何谓“后现代”当前欧洲思潮环绕着一个重要名辞讨论,就是所谓“后现代”的争论和界定,卡平灵(kaplam)在其书《后现代主义的“非内容”理论及实践》中指出,后现代的观念是从现代发展出来而对现代文明的“文化突破”(culture break或译作对现代文明的“文化中断”),也可说是对启蒙运动塑造的科学和理性文明加以全面反叛.“后现代”一辞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社会科学角度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指现代以后的“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另一是哲学、艺术与文化角度所谓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指对现代文化加以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20.
表面上看,从"9@11"事件到伊拉克战争,所呈现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冲突,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察视角下,人们的文化价值思考往往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野蛮与文明、宗教神权与自由民主、落后的阿拉伯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原教旨主义与开放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