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的匿名通信机制:基于P2P的匿名Socket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匿名通信系统由于可扩展性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得到广泛应用,而P2P网络为匿名通信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该文比较了传统的和基于P2P的匿名通信系统,提出了基于P2P的匿名Socket的概念,并阐述了一个新的实验系统———SnakeMix的软件结构、通信过程、通道复用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针对P2P匿名网络存在的网络稳定性和匿名安全性的隐患问题,在非结构化P2P网络拓扑结构中引入动态形成的索引节点和基于信誉度的IP前缀节点选择算法,通过采用多通道、动态中继组等策略实现一个新的基于P2P的匿名通信系统——TreeMix系统。通过模拟实验和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证明该系统在保持可扩展性的同时,具有较强的抵抗节点失效的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匿名通信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3.
P2P匿名通信系统的匿名度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鲲  邓琳  李仁发  文吉刚 《计算机应用》2008,28(12):3190-3193
分析了P2P匿名通信系统模型及攻击模型,基于信息熵,针对共谋攻击,度量了几种典型的P2P匿名系统的接收者匿名度,分析了系统匿名性与系统规模N、恶意节点比例、路径长度及转发概率的关系。计算数据表明,嵌套加密使系统获得强匿名,接收者的匿名度随系统规模等的增大而增大,随恶意节点比例的增大而减小,受恶意节点比例及系统规模影响较大,受路径长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结构化P2P覆盖网络提供一个自组织、可升级且容错性能好的合作P2P应用平台.借助于结构化覆盖网络的自组织和结构化特性,本文在结构化P2P覆盖网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需要中心管理节点的重路由匿名通信机制.由于覆盖网络的开放性,本文分析了重路由路径长度的期望值与转发概率的关系以及重路由路径长度的期望值与覆盖网络中恶意成员数量的关系,并且分析了随着重路由路径重组轮数的增加,恶意节点将以更高的概率找到发起者.计算数据表明,采用递减转发概率将使得重路由路径长度的期望值显著降低,因而能保证良好的通信延时.  相似文献   

5.
对等计算(P2P Computing)是下一代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如何高效地搜索P2P网络上的资源是P2P网络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文章介绍了P2P网络的特点及分类,在分析P2P网络的基本搜索方法的基础上,对各类搜索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无线链路不稳定和恶意节点不合作等因素会影响移动P2P网络匿名机制的实现。为解决该问题,通过改进移动P2P网络结构,提出一种可以随网络状况自适应变化的NCS-Crowds匿名算法,综合运用假名映射和掩饰流等匿名技术,设计系统架构演进架构下的双向匿名通信机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该机制能够根据网络状况在转发成功率和开销代价之间取得较好的折中,实现双向匿名通信。  相似文献   

7.
随着P2P网络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用户隐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现有的加密技术虽然可以保护通信中的数据内容,却不能很好地保护用户身份,因此在利用匿名技术的同时也要防止不法分子趁机散布非法信息。为了在P2P系统中实现匿名通信,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环分组路由选择机制,即通过将网络地址切割、成员分组保护、组管理员统一管理来实现通信隐私和涉密通信。仿真实验表明,采用此机制的路由策略得到明显改善,且在保证通信效率的同时提高了用户的匿名性,从而使P2P网络得到更有效的实时保护。  相似文献   

8.
基于兴趣相关度的P2P网络搜索优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思  欧阳松 《计算机工程》2008,34(11):102-104
P2P网络中的搜索性能是影响P2P网络发展的关键问题。该文研究非结构化分散型P2P网络中的搜索机制,提出2个改进算法。改进算法利用节点的共享情况和查询历史发掘节点的兴趣爱好,并赋予节点一定的自治性,使得非结构化分散型P2P网络能随着网络中查询数的增长而动态优化,提高查询效率。实验证明改进算法提高了查询检索的效率,在保证查全率的基础上,查询产生的消息减少了75%。  相似文献   

9.
基于P2P的匿名通信技术能够隐藏通信双方的通信关系,但传送的信息仍暴露在信道上;信息隐藏技术则可以将传送信息隐藏在掩体信息中不易被察觉。该文在基于P2P的匿名通信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各自的优点相结合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达到同时隐藏网络通信关系和传送信息的目的。从而既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又提高了系统的抗毁性。  相似文献   

10.
结构化P2P网络因其查找效率高、资源消耗少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缺少易于开发和应用的平台,结构化PZP网络上的应用还没有广泛出现,这限制了结构化P2P网络的普及.本文研究了结构化P2P网络在计算力资源整合应用上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化P2P网络的计算力资源整合方法,面向系统性能、可靠性、缩放性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开发了相应的原型系统.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有效地整合了网络中节点的计算力,并对网络动态变化和负载均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P2P匿名网络存在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的问题,结合匿名通道建立时选择性能与表现良好的节点的需求,提出构建一种基于P2P匿名环境的信誉度模型.模型在信誉计算时引入通信持续时间作为参数,给出了动态调整节点信誉以及利用信任度计算推荐信誉度的数学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区分节点间的服务和评价行为,利用该信誉度模型选择节点构建匿名通道保证了P2P匿名通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P2P匿名通信系统带来了良好的可扩展性,然而要兼顾匿名和效率仍然是个难题。匿名技术在使用户获得良好匿名性能的同时,往往增加了通信延时及成员负载,牺牲了效率。在分析现有匿名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可控路长的P2P匿名通信协议LCPACP(Length Controllable Protocol for P2P Anonymous Communication)。LCPACP采用嵌套加密来保证强匿名性,利用转发概率递减的策略来有效控制重路由路径长度,以取得高效率。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新的协议能显著缩短路长,保证良好的传输性能,同时能提供良好的匿名保护。  相似文献   

13.
匿名通信概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匿名通信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阐述了匿名通信的研究意义,介绍了匿名通信及其攻击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对于目前不同的匿名通信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介绍了重要的攻击形式。最后提出了匿名通信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关于匿名通信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各种基于流言机制的通信协议在构造非结构化P2P覆盖网络中,其适用范围缺乏广泛的实证问题,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协议框架——基于流言机制的节点采样服务,以执行高效和可靠的节点采样服务。在这种协议框架下通过实验分析了8种通信协议的差异。实验表明,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所构造的非结构化P2P覆盖网络就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行为特性,为构造非结构化P2P覆盖网络中选取通信协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副本技术是P2P网络中常用的一种数据管理机制,在P2P网络中,由于节点的高度动态性,致使副本管理也必须具有动态性,副本管理是一项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如何利用副本技术来提高非结构化P2P网络的资源搜索效率仍是目前尚未有效解决的难点之一。对非结构化P2P网络中广泛应用的Gossip协议和副本管理策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运用模糊理论提出一种副本存储节点的选择策略。通过模拟实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证明该项研究能有效提高对等网络中资源搜索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Tor(the onion router)是部署最多的匿名通信系统,提供在线匿名和隐私保护,而隐形互联网I2P (invisible Internet project)允许应用程序通过使用大蒜路由,以匿名和安全方式相互发送消息。匿名网络Tor和I2P目前已受到学术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用户的欢迎。网络Tor和I2P之间的设计理念区别关键在于:I2P试图将现有的互联网服务转移到I2P网络,并在框架内提供服务实现,而Tor则允许匿名访问分别实施和操作外部互联网服务。对匿名网络Tor、I2P分别从使用术语、项目开发、匿名服务、关键技术、威胁类型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两种匿名网络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以PKI为基础的匿名通信机制很难应用于无信任中心的分布式环境下.基于网络编码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匿名通信机制NCBACM.NCBACM利用每个编码节点都对转发信息进行随机编码的思想,将匿名路径信息以及数据消息进行分片、编码、混淆后分散在不同的传输路径上进行传输,在无须加/解密变换的情况下进行匿名路径的建立,同样可以...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位置隐私保护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对等通信辅助下可抗攻击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该方法使用多用户协作构建匿名组代替匿名区域,保证位置k-匿名;将速度引入匿名组的构建,使组内用户不局限于周边;让组内用户保持模糊的连通,以此抵御一般恶意攻击;通过缓存机制增加匿名组的可重用性,以此抵御连续查询攻击,并减少开销。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达到位置k-匿名,匿名成功率较高,能够抵御一般恶意攻击和连续查询攻击,且可减少系统开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