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30(sCD30)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预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2名肾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sCD30和PRA水平。对明确有排斥反应、可疑有排斥反应以及不能区分排斥反应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移植肾活检穿刺病理检查。结果穿刺证实为急性排斥(BPAR)反应组(n=16)sCD30值(185.3±42.6)U/mL显著高于非排斥组n=26,(75.3±22.7)U/mL,(P<0.005)。当sCD30和PRA阳值分别定为大于100U/mL和大于10%时,sCD30和PRA预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灵敏度56.3%对31.3%、特异度92.3%对92.3%、准确度78.6%对69.0%、阳性预测值81.8%对71.4%、阴性预测值77.4%对68.6%,sCD30阳性组和PRA阳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对危险度为3.6对2.3。结论sCD30和PRA阳性是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sCD30与PRA相比更有助于预测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前可溶性CD30(sCD30)联合术后第5天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检测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5例肾移植患者术前sCD30水平及术后第5天的HGF水平进行检测.依据术前sCD30水平将患者分为sCD30阳性受者及sCD30阴性受者.通过分析特征工作曲线(ROC)评价第5天的HGF水平诊断移植肾AR的意义,进一步分析sCD30联合HGF诊断AR的价值.结果 65例患者术后26例发生AR为排斥反应组,39例顺利恢复,为无排斥反应组.以sCD30值120U/ml为界限值,排斥反应组sCD30阳性率为61.5%,无排斥反应组阳性率为17.9%,有显著差异(P<0.05).排斥反应组和无排斥反应组肾移植术后第5天的HGF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证明HGF界限值90μg/L可较好的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敏感度84.6%,特异度76.9%.联合术前sCD30的结果.可提高AR的诊断效果.结论 sCD30联合HGF检测分析可有效诊断肾移植AR.  相似文献   

3.
JIN ZK  TIAN PX  XUE WJ  DING XM  PAN XM  DING CG  JIA LN  GE GQ  HAO J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6):2528-2531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G5(HLA-G5)、可溶性CD30(sCD30)的表达与移植肾功能的关系,以及联合两者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最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受者66例,其中3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15例为急性排斥反应,13例为慢性排斥反应.检测所有受者血清HLA-G5、sCD30的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LA-G5联合sCD30评价移植术后1年内及术后1年以上不同免疫状态的最佳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LA-G5水平与血肌酐水平相关(r=-0.493,P<0.01),sCD30水平与血肌酐水平相关(r=0.691,P<0.01).术后1年内,当HLA-G5临界值取82μg/L,sCD30 临界值取12.2μg/L时,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敏感度为7 8.6%,特异度为85.7%;术后1年以上,当HLA-G5临界值取141μg/L,sCD30临界值取10.3 μg/L时,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4.6%.结论 血清HLA-G5联合sCD30可作为反映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简便而有效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肾移植术后22例发生AR的患者及20例顺利恢复,无排斥反应的患者sCD30水平进行动态监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sCD30的变化规律。结果 排斥反应组术后具有较高的sCD30水平,和无排斥反应组相比在术后第5d、第7d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反应组sCD30水平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下降,但耐糖皮质激素性排斥者的下降速度较糖皮质激素敏感性排斥者缓慢,冲击治疗后的sCD3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sCD30水平变化可作为肾移植AR的诊断指标及判断排斥反应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是否敏感。  相似文献   

5.
Chen JH  Lü R  Chen Y  Wu JY  He Q  Huang HF  Qu L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60-1563
目的研究术前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与肾移植受者及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关系。方法共纳入自1998年12月至2003年8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且存有术前血标本的707例受者。回顾性总结该组受者术后长期存活及其他基线资料,用sCD3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复孔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血清sCD30水平。结果低、中、高sCD30组的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4.7%±2.1%、88.1%±2.9%和77.7%±3.5%,5年功能性存活率为98.9%±1.1%,95.1%±1.6%和85.0%±3.2%。高sCD30组的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功能性存活均明显低于低、中sCD30组(均P<0.05),但中sCD30组的人长期存活率最高,低、中、高sCD30组的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84.7%±3.9%,92.4%±1.6%和87.1%±2.7%。死亡原因均主要为感染、肝功能衰竭和心脑血管意外,但3组在死亡前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占死亡人数的0、13.0%和40.9%。结论术前sCD30水平与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有关,高sCD30代表受者高免疫反应性,预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增高而导致移植肾预后不良;而低sCD30表示机体相对的免疫功能低下而处于感染和药物毒性的高风险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肾移植受者238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前BMI分为3组:BMI〈24.9 kg/m^2(正常组,A组),BMI 25~29.9 kg/m2(超重组,B组),BMI≥30 kg/m2(肥胖组,C组)。对比3组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发生率、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发生率、血肌酐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结果 肾移植术后DGF发生率A组为20.93%,B组为21.74%,C组为55%(P〈0.01)。急性排斥发生率A组为12.79%,B组为16.30%,C组为43.33%(P=0.088)。血肌酐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A组为(7.65±3.23)d,B组为(6.99±5.36)d,C组为(11.45±6.20)d(P〈0.01)。结论 体型肥胖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率较高,术后血肌酐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高群体反应性抗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柱对5例高群体反应性抗体(PRA)肾移植受者进行免疫吸附治疗,共治疗21次,治疗后择期进行肾移植。结果4例患者肾移植前伴有高水平PRA的患者,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后血清PRA和IgG、IgM水平明显下降,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急性或超急性排异反应;1例伴有高水平PRA、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的患者,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后血清PRA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急性排异反应迅速缓解。结论蛋白A免疫吸附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防治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ceased,DCD)肾移植受者近期预后供受体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本中心来源于DCD供肾肾移植手术的供受体临床资料,探讨影响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发生率及术后1年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DCD供肾移植术后受者DGF发生率为2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DGF发生的供受体危险因素有供体为女性(P=0.019)、体重指数(P=0.027)、热缺血时间(P=0.044)、有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史(P=0.042)。而多因素分析结果也表明,供体年龄(P=0.027)及热缺血时间(P=0.042)为肾移植受者DG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与未发生DGF的受者相比,发生DGF者其术后住院时间延长(P=0.020),住院费用增加(P=0.012),且术后1年内急性排异未发生率较低(P<0.001)。对于肾移植术后1年受者eGFR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供体年龄和受体术后1年内急性排异反应发生是术后1年受者eGFR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5和0.034)。结论:在DCD供肾移植中供体年龄和供肾热缺血时间是术后受者DG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供体年龄及术后1年内急性排异反应发生是术后1年受者eGFR的独立影响因素。在评估潜在供体的各项指标时应将这类指标作为重点评估项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术后肾功能稳定、发生排异反应、感染、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时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检测肾功能稳定者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环孢菌素A(CsA)剂量、排异次数时血清IL-10水平,以探讨IL-10在肾移植受者门诊随访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随机对127例门诊肾移植术后随访者血清IL-10水平进行检测。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肾功能稳定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术后排异组、CAN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稳定组中CsA用量每千克体质量2 mg组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4 mg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中移植术后无排异者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1次排异和多次排异者,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10水平可部分反映移植患者的免疫状态,对肾移植受者门诊随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供体特异性输血对亲体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人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5-2007年收治的52例亲体肾移植患者按是否进行供体特异性输血分为供体输血组和对照组,供体输血组于术前3 d采集全血200~400 ml,术中用于受者;对照组术中随机使用库存血.对比分析两实验组在肾移植后移植肾的功能(血肌酐测定)、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发生率.结果 供体输血组和对照组在供肾GFR、HLA配型、供者和受者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供体输血组术中输供体全血(334±56.4)ml,随机输注浓缩红细胞(238±105)ml;对照组输注浓缩红细胞(698±243)ml.供体输血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血肌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DGF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57%、16.67%).结论 供体特异性输血可明显减少移植术中库存非亲体血使用量,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和DGF发生率,有效提高了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