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科创腔一次性血性液引流袋更换频率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以降低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方法]将120例术后置创腔引流管并接一次性血性液引流袋的非感染性骨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1组40例、观察2组41例。3组病人均于术后每24h计量后排空引流袋,对照组常规24h更换1次创腔引流袋,观察1组48h更换1次创腔引流袋,观察2组则不更换引流袋,仅于每24h计量后排空引流袋即可。对照组、观察1组分别于更换引流袋时取其橡皮引流管外口内侧、引流袋内引流液标本送检一般细菌培养;观察1组、观察2组每24h计量后排空创腔引流袋并采集引流袋内残留液体标本送检一般细菌培养。比较3组各部位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率、病人术后体温变化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3组病人术后3d~7d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后48h至术后7d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后24h引流袋内液及手术切口一般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3组术后48h、术后72h引流袋内液及手术切口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科手术病人术后一次性创腔血性液引流袋的护理,只需于术后每24h计量后排空创腔引流袋即可,不必24h或48h更换1次创腔血性液引流袋,并不会增加创腔血性引流袋细菌滋生及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电切术放置球囊引流管后更换引流袋的适宜时间。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某三级综合医院进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放置球囊导尿管的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平均分为3组,引流袋更换时间分别为每天更换引流袋、术后第3天更换引流袋及不更换引流袋,3组均于术后第6天拔除引流管。培养球囊表面、宫颈外口、引流管接头处的分泌物,并对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排除提前拔管和拔管时污染的病例,最终收集156例患者的标本,每天更换引流袋组54例,术后第3天更换引流袋组51例,不更换引流袋组51例。不更换引流袋组引流管接头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每天更换引流袋组及术后第3天更换引流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表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不更换引流袋组的阳性率低于每天更换引流袋组及第3天更换引流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外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引流管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粘连术后放置宫腔球囊引流管6 d的患者不更换引流袋不影响引流效果,有利于减少细菌感染,建议宫腔粘连分离术后6 d内不更换引流袋。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科学可靠的引流袋更换时间,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几率。方法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I类切口手术组,Ⅱ类切口手术组,Ⅲ类切口手术组;各组均在置管后3d和7d按要求用标本采集瓶留取引流液标本,每组更换引流袋的频率分别为I,7d;更换引流袋前培养引流液,细菌阳性率最低组为最佳更换引流袋的时间。结果I类切口术后第1,7天更换引流袋均无细菌生长,Ⅱ类切口术后第1,7天更换引流袋的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切口术后第1,7天更换引流袋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Ⅱ类切口第7天需更换引流袋1次;Ⅲ类切口需每天更换引流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各种一次性引流袋/瓶的最佳更换时间,以制定统一的一次性引流袋/瓶的更换时间标准,规范临床工作.方法 选取胆道手术患者208例,术后分别采用"T"型管、腹腔引流管、胰液引流管进行引流,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每3天更换1次引流装置,观察组(106例)每周更换引流装置1次,对引流管内(引流管与引流装置连接处)的引流液和引流装置内的引流液,分别于术后24 h、术后第4天和术后5~7 d进行细菌培养,观察阳性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24 h引流管内及引流装置内引流液培养全阴性.术后第4天,引流管内的引流液细菌培养,对照组有13例阳性,观察组有4例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6,P<0.05) 引流装置内引流液细菌培养,对照组有8例阳性,观察组有9例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P>0.05).术后5~7 d,引流管内的引流液细菌培养,对照组有25例阳性,观察组有10例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P<0.05) 引流装置内引流液细菌培养,对照组有10例阳性,观察组共有16例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3,P>0.05).结论 为了患者的安全且合理使用护理资源,"T"型管、腹腔引流管及胰液引流管的引流装置更换间隔时间以1周为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一次性引流袋更换时间对胆道T管引流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探讨普通及抗反流一次性引流袋对患者最为获益的更换时间。方法将144例行胆道T管引流术且胆汁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A组与B组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A组每天更换,B组每周更换,C组使用一次性抗反流引流袋,每周更换。抽取引流袋胆汁做细菌学监测,比较3组患者胆道T管引流术后第5天与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更换一次性引流袋次数与相关费用。结果3组患者胆道T管引流术后第5天与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1,1.64;P>0.05)。 A、B、C 3组患者更换引流袋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9.17,P<0.01);3组更换引流袋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19,P<0.01)。结论对于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道T管引流的患者,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且每周更换对患者最为获益,其感染风险较低,与抗反流引流袋相似,并可降低患者费用及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龚爱萍  周红  曾丽 《护理研究》2014,(17):2096-2097
[目的]探讨呼吸过滤器(BF)的最佳更换时间。[方法]将4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亲水型BF组(n=20)与复合型BF组(n=20)。在病人机械通气开始时,将BF连接在气管导管与呼吸机螺纹管Y形管接头之间;在病人机械通气后的第1天~第5天,每天对两组病人BF滤过膜的呼吸机侧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亲水型BF组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天均为0,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0%、75%、100%、100%,复合型BF组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天、第2天均为0,第3天、第4天、第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5%、70%、100%,两组不同采样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第2天、第3天、第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菌鉴定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水型BF的更换时间以每天1次为宜,复合型BF的更换时间以2d1次为宜,复合型过滤器滤菌效应较亲水型好,不同型号BF的更换与细菌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7.
一次性腹腔引流袋更换时间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一次性引流袋在腹腔引流中合适的换袋时间 ,对 2 0 3例非感染性疾病 ,腹腔术后置引流管接一次性引流袋病人 ,按不同换袋时间分为三组 ,分别在置管 2~ 4天 (平均 3天 ) ,和 5~ 8天 (平均 7天 )内留取一次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三组阳性率分别为 :A组 (每天更换一次 ) 7.1% ,B组 (每周更换二次 ) 10 .1% ,C组 (每周更换一次 ) 4 .3%。结果P值 >0 .0 5 ,无显著差异。但在每天更换一次组和每周更换二次组 ,随着换袋次数增多阳性率明显增高。而每周更换一次组 ,二次培养结果无显著差异 ,总阳性率也最低。故建议腹腔引流管所接一次性引流袋以每周更换一次为好。  相似文献   

8.
龚爱萍  周红  曾丽  段六生  王靖 《护理研究》2014,(6):2096-2097
[目的]探讨呼吸过滤器(BF)的最佳更换时间。[方法]将4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亲水型BF组(n=20)与复合型BF组(n=20)。在病人机械通气开始时,将BF连接在气管导管与呼吸机螺纹管 Y形管接头之间;在病人机械通气后的第1天-第5天,每天对两组病人BF滤过膜的呼吸机侧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亲水型 BF组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天均为0,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0%、75%、100%、100%,复合型BF组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天、第2天均为0,第3天、第4天、第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5%、70%、100%,两组不同采样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第2天、第3天、第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菌鉴定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水型 BF的更换时间以每天1次为宜,复合型 BF的更换时间以2 d 1次为宜,复合型过滤器滤菌效应较亲水型好,不同型号BF的更换与细菌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一次性抗反流多功能引流袋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入住泌尿外科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3)和实验组(n=62).对照组患者术后用三腔气囊尿管连接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实验组患者术后用三腔气囊尿管连接一次性抗反流多功能引流袋.分别采集2组患者术后第3、5、7天尿管和引流袋袋体内尿液作细菌培养;观察2组患者每日尿管堵管例数、引流袋尿液每日反流例数.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3、5、7天尿管内尿液菌尿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引流袋内尿液菌尿数.实验组术后第3、5天引流袋内尿液菌尿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每日引流袋反流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第3、5、7天尿管和引流袋内尿液菌尿例数以及2组术后每日尿管堵管例数等方面无差异.结论 一次性抗反流多功能引流袋能有效阻止细菌和尿液沿管壁逆行,而且使引流系统处于封闭状态,与普通引流袋相比,在预防上行感染的发生上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张爱琴  方颖  曹凤  孙洁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4):273-274,277
目的探讨引流袋更换频率对引流尿液细菌污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卧床留置导尿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密闭式引流袋。A组每天更换1次引流袋,共72例;B组每3d更换1次引流袋,共52例;C组每7d更换1次引流袋,共56例。分别于留置导尿后次日起按无菌操作技术隔天1次取尿液送尿细菌培养,连续留检5次。结果三组患者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C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流袋更换频率影响引流尿液的细菌污染状况,应以每3d更换1次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汇涵术泰医用生物胶体分散剂治疗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换药的效果。[方法]将54例接受臀部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及观察组(26例),对照组于切开引流术后采用传统碘伏纱条填塞脓腔换药,每日1次;观察组于切开引流术后应用汇涵术泰医用生物胶体分散剂纱条填塞脓腔换药,每日1次。对比两组治疗第3天、第8天、第15天脓腔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换药时疼痛程度、术后愈合时间、换药时间及伤口过敏情况。[结果]对照组病人治疗第3天、第8天、第15天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换药时疼痛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脓腔愈合时间分别为20d±3d和15d±2d,换药时间分别为8min±3min和5min±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发生皮肤过敏。[结论]汇涵术泰医用生物胶体分散剂用于脓腔切开引流术换药愈合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的碘伏换药法,对伤口无刺激、不致敏,有效缩短换药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膀胱冲洗对预防小儿术后留置尿管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冲洗对预防小儿术后留置尿管尿路感染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 10 0例 1岁~ 14岁行尿道、会阴手术的患儿 ,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 0例 ,观察组采用 0 .0 2 %呋喃西林液每日冲洗膀胱 1次 ,对照组不予膀胱冲洗。观察两组患儿术后伤口愈合情况 ,并在术后第 3天、第 7天取尿标本行尿常规、12hAddis细胞计数、细菌培养检查。 [结果 ]两组患儿术后切口均无感染 ,第 3天、第 7天尿常规、Addis细胞计数、细菌培养结果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膀胱冲洗对预防小儿术后尿路感染意义不大 ,如无尿管阻塞应尽量避免膀胱冲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汇涵术泰医用生物胶体分散剂治疗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换药的效果。[方法]将54例接受臀部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及观察组(26例),对照组于切开引流术后采用传统碘伏纱条填塞脓腔换药,每日1次;观察组于切开引流术后应用汇涵术泰医用生物胶体分散剂纱条填塞脓腔换药,每日1次。对比两组治疗第3天、第8天、第15天脓腔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换药时疼痛程度、术后愈合时间、换药时间及伤口过敏情况。[结果]对照组病人治疗第3天、第8天、第15天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换药时疼痛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脓腔愈合时间分别为20 d±3 d和15 d±2 d,换药时间分别为8 min±3 min和5 min±2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发生皮肤过敏。[结论]汇涵术泰医用生物胶体分散剂用于脓腔切开引流术换药愈合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的碘伏换药法,对伤口无刺激、不致敏,有效缩短换药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苟菊香  林小燕  马莉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7):1588-1589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负压引流器更换的最佳时间。方法将150例乳腺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二组,每天更换负压引流器一次为A组,3d更换负压引流器一次为B组,并于每次更换时采集引流器中的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引流液细菌阳性率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病人术后负压引流器可3d更换一次。  相似文献   

15.
袁展望  李武平  张永琴 《护理研究》2014,(11):1340-1342
[目的]探讨ICU留置导尿管病人不同更换周期对尿路感染阳性率及导尿管内腔细菌菌落计数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更换导尿管时间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导尿管更换时间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每周更换组(A组)和2周更换组(B组),共63例。在病人留置导尿管当天、第7天、第14天,分别采集晨起清洁中段尿,进行尿培养、尿常规检测。无菌剪刀留取导尿管膀胱内段气囊处2cm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结果]A组尿培养阳性率为29.03%,B组尿培养阳性率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7);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真菌在两组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义(P0.05);两组导尿管内腔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1);A组导尿管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1.92%,B组导尿管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1.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结论]长期留置尿管病人可2周更换1次导尿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探讨一次性三腔水封瓶与细菌定植的关系,以确定一次性三腔水封瓶的更换时间。[方法]对57例肺叶切除及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术后使用一次性三腔水封瓶过程中48h~144h胸腔引流液进行细菌及真菌学培养。[结果]163例次病人的胸腔引流液细菌及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胸外科病人术后在应用一次性三腔水封瓶过程中每周更换1次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2例患者,其中,胃癌4例,肠坏死、肠穿孔致腹膜炎3例,结肠癌2例,喷门癌1例,肠梗阻1例,均在术后3~7d将引流管更换为双腔导尿管。更换原因:(1)引流量>500ml·d-1;(2)引流量<5ml·d-1;(3)引流液颜色和性质不正常,呈乳白色或含有食物残渣;(4)引流液粘稠。12例患者均2w后拨管。1.2方法2.1更换方法无菌操作下拨出原引流管,把双腔管导尿气囊剪掉,开放气囊侧孔,沿原引流口置入腹腔(20~24号双腔导尿管),然后缝合固定,尿管口接无菌引流袋。2.2冲洗与引流冲洗液为生理盐水加硫酸庆大霉素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反流引流袋在减少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56例留置导尿病人随机分成3组,A组应用抗反流引流袋,7d更换1次;B组应用普通集尿袋,每天更换1次;C组应用普通集尿袋,7 d更换1次。对3组1周及2周尿培养结果进行统计。[结果]3组尿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效果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抗反流引流袋的应用可减少留置导尿病人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不同气温下 ,一次性尿液引流袋的使用时限。 [方法 ]对不同气温下的 62例病人一次性尿液引流袋内的尿液进行细菌培养 ,每日1次 ,直至培养结果阳性为止。 [结果 ]气温在 2 8℃以下时 ,培养结果 7d阴性率为 85 .2 % ;气温在 3 0℃~ 3 4℃时 ,培养结果 4d阴性率为 80 .0 % ;气温在 3 6℃以上时 ,培养结果 3d阴性率为 95 .0 %。 [结论 ]气温对一次性尿液引流袋的使用时限有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 ,气温越高 ,细菌繁殖的机会越多 ,尿袋污染的几率越高 ,安全使用时限越短。应在不同的气温下 ,界定一次性尿液引流袋的使用时限。  相似文献   

20.
夏玉斌  肖静蓉  刘昌凤 《护理研究》2011,25(25):2306-2307
[目的]探讨抗反流引流袋在减少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56例留置导尿病人随机分成3组,A组应用抗反流引流袋,7d更换1次;B组应用普通集尿袋,每天更换1次;C组应用普通集尿袋,7 d更换1次。对3组1周及2周尿培养结果进行统计。[结果]3组尿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效果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抗反流引流袋的应用可减少留置导尿病人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