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鸿  段慧云  金玉鑫 《包装工程》2022,43(4):217-227
目的 探索基于我国现有康复体系的偏瘫老人康复服务模式,通过完善康复服务平台并设计适用于居家康复的产品,实现偏瘫老人从医院回归家庭的康复延续性。方法 对北京地区医院、社区等服务组织和典型住宅小区失能老人实地调查,采用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偏瘫老人生理、心理特点及康复服务需求,总结我国康复体系及北京偏瘫老人康复服务现状。运用服务设计方法,以偏瘫老人为核心,整合康复资源,进行社区康复服务与产品设计。结果 搭建出联结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五方联动延续性偏瘫康复服务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角色分工及康复信息的双向顺畅传递;设计出一款与服务配套的智能上肢康复辅具,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实现居家康复科学性。结论 以偏瘫上肢康复为例,整合创新延续性康复服务模式、平台和辅具的联动作用,为偏瘫老人居家康复提供可能,加快其功能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解决分散式康复服务与医疗物资资源供不应求问题,运用物联网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智慧康复服务系统,该系统将医疗、管理、数据、虚拟现实相结合,为患者提供完整的多元化康复服务。方法 将智慧医疗的服务设计思维引入康复服务系统中,对现有的康复服务进行分析,发现痛点与核心需求,寻找机会点,重新构建康复服务触点,并将虚拟现实技术介入其中,实现各触点间的优化配置,建立康复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框架。结论 提出“以人为中心、系统化、可持续、共生价值”四大核心设计观为基础的康复服务系统设计思维,构建了虚拟康复服务系统,形成了医疗服务资源共享、康复训练环境多元化和信息数据可视化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双向导诊”康复体系,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和康复效率,为智慧医疗运动康复服务的创新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康复设备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与康复设备结合的康复模式由于其操作门槛低、能减少人力等优势备受青睐。但就目前研究而言,在康复设备基础上的康复评价方法大多是与运动控制领域相结合,而与医学理论结合的上肢康复评价方法的研究仍不多,且康复评价的结果因环境和用户行为普遍存在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本文针对目前上肢康复设备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理论的上肢康复综合评价方法,实现了部分指标的客观定量化评价,给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夏敏燕 《包装工程》2019,40(20):109-113
目的 解决在社区康复站点中,有关医疗健康产品的设计问题。方法 以社区康复站点中的康复理疗床系列产品为媒介展开研究。在用户需求和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移动互联背景下的康复理疗床系列产品的设计原则,进行关键技术分析,对系列产品从功能、构件、形态、色彩、材质进行规划与设计,形成产品的家族感。通过智能感知技术与云康复信息管理系统,将社区康复站点内的设备以及用户治疗数据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患者的动态跟踪监测与及时干预。在样机测试后,改进了产品的部分细节。结论 产品推向市场后,根据用户与厂家的反馈显示,系列产品的整体性、安全性、易用性、情感化与智能化获得了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康复机器人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随着老龄人口与脑卒中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辅助治疗成本的增长,老龄服务及康复需求问题日益突出。康复机器人的开发及应用,将成为未来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手段,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机械、生物力学、信息科学及康复医学等诸学科相关知识,逐渐发展成为医疗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对康复机器人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述评,梳理康复机器人技术的演进历程。方法基于文献成果、大学实验室研究动态及产业调查,分析了康复机器人功能分类、人机交互方式及其关节角度与力矩、肌电信息感知融合与控制、力反馈控制、空间运动检测等关键技术。分析上肢、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状况。结论提出康复机器人HRI人机交互安全性、人机工程及人机界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学界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黄莹  邓嵘 《包装工程》2020,41(20):151-156
目的 探究ViP设计法则在健康康复领域的指导意义,以及在ViP设计法则指导下康复情境设计的创新策略。方法 主要采用类比分析法,将VIP设计法则中的主要理论及思维模式与康复设计领域的独特性进行类比分析;并通过垂直思考的方式,依据ViP设计法则中愿景级、交互级、产品级三大基本层级,在健康康复领域的设计过程中形成一个构建未来康复情境并与三大层级相互对应的设计策略框架;最终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所构建的策略体系进行价值检验。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在ViP设计法则的指导下,提出了构建未来康复情境的设计策略框架,该框架包含了塑造康复中心“舞台导演”角色、建立患者与产品互惠共存关系、强调产品个性与交互特征协调统一三大设计策略,能够为未来康复医疗设计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愿景描述。  相似文献   

7.
下肢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休戚相关,外骨骼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可以由对人体动作准确的识别来实现,这有利于外骨骼机器人实用化.本文对下肢康复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介绍了康复运动的步态规划、下肢运动机理、肌电信号的特点,以及sEMG信号及其特征,分析了sEMG信号生成原理、影响sEMG信号的主要因素以及肌电信号的采集系统;对基于sEMG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做了简单归纳: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预测、模式识别、康复效果评估等.  相似文献   

8.
康复辅具是帮助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脑卒中患者残疾情况出发,阐述了康复辅具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介绍了目前常用的脑卒中康复辅具及其功能,最后对康复辅具行业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硅谷》2013,(3):154
<正>1月18日,由湖北省科协、湖北省气象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气象科普与学术交流座谈会在省气象局召开,会议就气象科普内容纳入到省科技馆、省气象学会积极参与建设"全国城市科普示范社区"、与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加强学术交流和互访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共识。省科协党组书记曲颖、省科协副主席徐菊明、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理事长廖树宏,湖北省气象学会理事长、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湖北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副局长谭建民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国康复辅具的发展概况、创新设计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分析。方法以我国康复辅具的发展概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着眼点,重点分析康复辅具的特殊性、外在特点、内在要求,以及康复辅具设计与工业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我国未来康复辅具的创新设计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结论未来我国康复辅具创新设计是以需求为依托、技术为手段、服务为导引、创新为基础的内在精神隐喻与外在功能实现;是针对残障者个体特征的可持续服务设计、适配及情感慰藉;是多尺度、多途径、多模态交互方式的信息体验及安全保障。对于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康复问题,满足广大残障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康复辅具设计品质,促进康复辅具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疫情期间,康复医疗过程与病患直接近距离接触,直接暴露在隐性或显性的感染者面前,容易被感染,甚至变成交叉感染的传播者。对非感染科的康复医疗过程,加强感染防护标准化制度建设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在新冠感染期对康复医疗技术人员、患者及家属等人员的防控管理;康复接诊治疗过程中的防控措施;康复医疗场所废弃物品的管理以及康复防控的科普知识宣教方式等,涉及感染防控的几个重要方面开展康复防控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人体的手腕是活动中易损伤的关节,为辅助患者对手腕部位进行连续性标准化康复训练,设计一种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的手腕康复机器人。方法根据康复医学原理确定腕关节的转动运动范围,设计一种3-RRP球面并联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通过虚拟样机对康复机器人进行仿真实验。使用MATLAB求解康复机器人的工作空间。根据人机工程学对机器人进行外观安全设计。结果该机器人有3个转动自由度,可实现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与小臂一起旋转运动。仿真实验表明该机器人可满足手腕关节康复训练要求,运行平稳,机器人的工作空间为球面的一部分,且连续无空洞。外形与色彩及人性化尺度设计使患者能够享受良好的医疗体验。结论使用该机器人可以达到腕关节的康复效果,研究结果为手腕康复机器人的产品工业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夏敏燕  胡昊琪 《包装工程》2020,41(2):161-165
目的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社区康复站点成为一种社会创新。在网络、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医疗健康产品与服务的相关利益者增多,社区康复站点的交互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方法采用服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社区康复站点的相关利益者进行分析,通过用户旅程图发现用户的痛点和核心需求,寻找机会点,优化社区康复站点的基本内容与服务流程,构建起"线上+线下"和"个体服务+公共服务"的服务系统。对社区康复站点的数字接触点、物理接触点、人际接触点进行整体设计与优化,利用云康复管理系统对康复病人进行大数据管理,采用模块化设计来优化康复理疗产品,根据服务流程来设计室内空间,优化人际之间的交流方式,增强病人的康复动力。结论采用服务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设计社区康复站点,通过时间、使用情境、行为、心理等维度,建立起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体验链,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4.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临床康复领域的应用弥补了传统康复方法在客观性、有效性、实时性与趣味性等方面的不足。文章以人体下肢康复训练疗法及康复理论为依据,从临床康复的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及舒适性角度,解析出对下肢康复机器人机构、控制、传感器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并针对康复评价参数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全方位移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获得动平衡参数及步态参数的方法。在分析人体下肢生理结构与临床康复对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系统的特殊设计要求基础上,设计了能够提高人体下肢运动能力、实现多种训练方式、适用于不同患者、不同患侧康复训练模式的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对下肢障碍患者的康复以及临床医学研究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晓 《中国标准化》2024,(6):293-296
目的:探究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应用中医标准化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康复的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诊治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分组,每组35例,参照组开展常规康复护理,试验组开展中医标准化康复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自理能力、生活质量、肢体运动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各项康复情况指标均优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中医标准化康复护理作用下能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可提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结果,针刺康复护理组吞咽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吞咽障碍疗效评价,针刺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护理较常规治疗方法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康复事业已由初创阶段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的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提升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体验,帮助患者上肢恢复,围绕患者的人机要素展开设计研究。方法 首先,对脑卒中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剖析病患显性和隐性障碍,并调查上肢康复产品使用现状,分析总结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为上肢康复产品提供设计依据;基于人机工程学分析患者的上肢运动特征和信息感知特征,探讨上肢康复产品设计的关键点;依据用户分析和人机分析,从产品尺寸、信息交互、色彩与材质等方面展开设计,为患者上肢康复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对比分析验证设计方案。结果 通过系统研究患者与康复产品的人机特征,设计出符合人体工学的上肢康复产品。结论 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剖析脑卒中康复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可行性,通过借助其他感官通道能有效解决脑卒中康复产品在人机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其他康复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硅谷》2012,(17):196
<正>2012年8月31日,陕西省科协学会学术交流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省科协党组书记呼燕出席会议,党组成员、副主席党广录主持会议。部分省级学会理事长或秘书长、高校科协负责人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呼燕书记作了题为《搭建开放平台打造学术精品推动学会工作创新发展》的讲话。她充分肯定了各学会和高校科协近年来在促进学科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工作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形态体验的老年康复辅具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辉  刘琦  李剑 《包装工程》2018,39(20):152-158
目的 对老年康复辅具的形态塑造与体验设计进行分析。方法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剖析了老年产品形态塑造与体验设计的内涵,并结合产品功能、产品安全、情感寄托、信息传递、典型案例分析及设计方法等,论述了形态塑造与体验设计对老年康复辅具的重要性及意义。结论 基于形态体验的老年康复辅具设计,可以为老年产品的研发和创意提供新思路,为新形势下发展康复辅具产业,积极进行市场开拓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