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调查某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检测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的HCV抗体(抗 HCV),同时对患者既往HCV病史、透析时间、输血史、血液透析频率及接受过透析的医院数等进行调查。结果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 HCV阳性22例,阳性率40.74%。其中透析时间≤2年者抗 HCV阳性率为7.69%(2/26),>2年者则达71.43%(20/28),显著高于前者(χ2=22.68,P<0.01); 透析频率3次/周的患者抗 HCV阳性率为91.67%(11/12),明显高于透析频率为1~2次/周的患者(26.19%,11/42)(χ2=16.57,P<0.01)。结论该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血液透析时间和透析频率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某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现患率以及影响HC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7月在该院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74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其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果74例患者中,HCV抗体阳性23例,HCV感染率31.08%。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液透析持续时间、输血史、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每周血液透析次数;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液透析持续时间和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是影响HCV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和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HCV感染的直接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并探讨其相关的危险因素,降低丙型肝炎感染率.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巢式PCR检测HCV-RNA,分析HCV感染与输血、透析时间、透析次数及透析医院数的关系.结果 100例患者中HCV感染4例,感染率为4.0%,且感染率随着输血次数、透析次数、透析医院数的增加及透析时间的延长,HCV感染率相应增高(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易感染HCV,反复输血、透析次数多、透析时间长以及接受多所医院透析是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贵州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感染现状, 为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调查2022年7—12月贵州省124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血液透析相关情况、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及其他感染相关情况。 结果 共调查MHD患者15 114例, 年龄以36~<60岁年龄段为主(55.83%)。血液透析龄以1~<5年为主(59.37%), 血液透析频率主要是3次/周(73.91%)。透析血管通路以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为主, 共12 948例(85.77%)。原发疾病以慢性肾衰竭为主(99.89%)。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5.29%,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0.6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0.24%, 梅毒螺旋体(TP)感染率1.70%。不同年龄、透析医院数、透析机构规模的MHD患者HBV感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不同透析时间、透析机构规模的MHD患者HCV感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不同透析医院数MHD患者TP感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为36~<60岁MHD患者HBV、HCV感染率较高, 分别为6.10%、0.84%。透析时间≥10年的患者HCV感染率(1.64%)较高。透析床位数≥90张的医疗机构患者HCV、HIV和TP感染率均较高, 分别为0.74%、0.28%、1.94%。HBV感染率最高的是透析床位数<30张的医疗机构, 为18.64%。发生血管穿刺部位感染9例(0.06%), 血流感染12例(0.08%), 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7例(0.05%), 肺部感染30例(0.20%)。不同血管通路类型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肺部感染发病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通路类型为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患者的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0.37%)和肺部感染发病率(1.10%)均较其他类型高。 结论 贵州省MHD患者以中青年为主, 男性多于女性, 透析频率多为3次/周, 以AVF为主要血管通路。MHD患者容易合并HBV、HCV、HIV、TP、血流感染和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降低HCV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于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76例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76例2型糖尿病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发生HCV感染31例,感染率为40.79%;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每周血液透析次数、输血史、透析设备破膜、行透析治疗医院数5个因素与行血液透析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HCV感染有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OR=2.010)、透析设备破膜(OR=2.131)以及行透析治疗医院数(OR=2.980)等均是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发生HC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HCV感染率较高,与血液透析持续时间、透析设备破膜及行透析治疗医院数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医院感染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HD)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将170例透析前无肝炎病史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一次性管道透析器及分机透析,对照组使用重复透析器及共用透析机进行治疗,并调查透析次数与感染肝炎病毒的关系。结果实验组乙、丙肝感染率为13.8%,对照组感染率为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透析次数的增加,感染率也明显上升。结论重复使用透析器、共用透析机及透析次数多等是透析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重要因素,严格消毒隔离措施,使用一次性透析器、分区隔离及专机透析等是降低HD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院内感染肝炎病毒的原因。方法应用第二代ELISA方法对本院HD病人进行HBV、HCV、HGV检测,同时记录透析时间,输血次数进行对比设立非透析病人对照组。结果HD病人肝炎感染率:HBV22.9%,HCV51.4%,HGV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其中HCV感染率与透析时间、输血次数相关密切(p<0.01)。结论可能共用透析机、重复使用透析器、输血、透析环境血液污染是肝炎病毒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时间、次数,发生感染病毒性肝炎(HBV、抗HCV、抗-HGV)及合并感染状况。方法223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137例.女86例,年龄在27-80岁之间进行HBV、抗-HCV、抗-HGV检测。结果乙、丙、庚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78.0%,35.0%和4.9%。血液透析忠者透析在6个月以内HBV感染率是448%;6个月以后都高于71.8%:抗-HCV感染率是10.3~69.2;抗FIGV感染率是0~10.3%。结论虹液透析足引发经血传播疾病的最危险因素之一。时间和次数是有密切的相关性。随时间和次数延长,其感染HBV、抗-HCV、抗-HGV阳性率也随之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某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HCV、HIV、TP交叉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对近8年内13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不同层次分组透析,使用两种方法连续检测比对,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处理分析。结果 (1)13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BV 17例(12.78%)、HCV 22例(16.54%)、HBV和HCV混合感染2例(1.50%)、TP 2例,无HIV感染者。(2)HBV和HCV感染主要集中在移植性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中,二者感染率与在感染区透析关系密切,其中HCV感染率与移植性肾病相关、与输血史相关(P0.05);而HBV感染与输血史未见明显关联(P0.05),但透析后明显高于透析前(P0.05)。(3)连续对应检测近3年127例透析患者,仅有1例HBs Ag指标转为阳性,未发生HCV、HIV、TP新的交叉感染。结论 HCV感染与移植性肾病、输血史、移植次数高度有关,HBV感染存在透析后交叉感染的风险。血液净化中心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认真操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将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预防方法。方法 将澳门镜湖医院及中山一院血透中心对肝炎病毒感染血透患者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澳门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11.5%。其中医院感染占1.5%,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10.0%,医院感染占6.1%。中一组HBsAg阳性25.2%。医院感染占17.0%;HCV阳性52.8%。医院感染占44.7%;丁型肝炎病毒(HDV)占4.0%。戊型肝炎病毒(HEV)占8.1%,两组比较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控制HD患者肝炎病毒医院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专机专用,减少输血次数,采用Peresal血液消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转情况。方法2010年3月-2011年5月,对该院门诊和(或)病房进行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时间≥1个月的75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随访时间为14个月。分为初始抗 HCV阴性组(组1):2010年3月进入观察的32例患者;新入抗 HCV阴性组(组2):之后陆续进入观察的43例患者。比较两组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情况。结果7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阳性率为6.67%(5/75),组1新发阳性率为9.38%(3/32),组2新发阳性率为4.65%(2/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5,P=0.361)。两组血液透析患者总抗 HCV年阳转率为8.25%。结论该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 HCV年阳转率较高,需加强管理和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四川省医疗机构2011年医院感染基本情况,建立医院感染相关指标的参照体系。方法2011年9月1-30日,四川省248所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参与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参与调查的各医院自行确定调查日,采取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对248所医院调查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248所医院应查人数75 822例,实查74 457例,实查率98.20%。发生医院感染1 966例,2 001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64%,例次现患率为2.69%。不同规模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0,P<0.01),随着医院规模的增大,医院感染现患率升高。医院感染部位居前3位者依次为呼吸道(55.77%)、泌尿道(12.79%)和手术切口(11.99%);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肿瘤科(4.52%)、外科(3.28%)和内科(3.02%);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为42.13%(843/2 001);调查当日共39 440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2.97%,其中11 209例(15.05%)患者预防用药,28 231例(37.92%)患者治疗用药。医院治疗用抗菌药物者送细菌培养率为21.63%(6 105/28 231)。结论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四川省各医院医院感染的基本情况,建立各指标的参照体系,供各医院参考比对,可指导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进一步做好上述人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方法 对1999~2 0 0 3年间的76例血透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于血透前后检测抗HCV ,对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透前抗HCV检测阳性率为9.2 1% ;6 9例血透前抗HCV阴性患者血透后抗HCV阳性率为15 .94 %。血透年限<2年者抗HCV阳性率为9.38% ,明显低于>2年者抗HCV阳性率2 1.6 2 % ,两者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 .0 1) ;不同年龄和性别抗HCV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血透患者是HCV感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且感染率随血透年限的延长而增高;医院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掌握全国医院感染现患情况,建立医院感染相关指标体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医院及其他自愿参加调查的医院按照统一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调查其医院感染现患情况。结果1 766所医院的资料进入统计,共调查患者1 008 584例,发生医院感染26 972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67%,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01%。不同床位数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 599.21、3 458.40,均P<0.01)。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47.53%)、泌尿道(11.56%)和手术部位(10.41%)。共分离病原体13 784株,居前5位的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Ⅰ类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现患率为1.0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7.99%,不同床位数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34,P<0.01);治疗使用抗菌药物细菌培养送检率为45.89%,不同床位数医院细菌培养送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189.90,P<0.01)。≥900张床位的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3.36%),抗菌药物使用率最低(32.35%),细菌培养送检率最高(56.03%)。结论此次横断面调查多维度指标显示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计算出各指标的百分位数分布,便于各单位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工作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血透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并探讨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5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HCV-RNA及抗HCV-IgG的水平。结果HCV-RNA的阳性率为26.7%(40/150例);抗HCV-IgG的阳性率为24%(36/150例);HCV感染率(总阳性率)为35.3%(52/150例)。结论提示血透患者中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输血及血制品是其第一位的危险因素,而透析器及管路的交叉使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7例接受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透析前后所有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及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23例)与非左心室肥厚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项目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找出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透析后左心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透析前(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肥厚组与非肥厚组高容量负荷、高血压、贫血、透析是否充分及营养不良情况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容量负荷(β=1.624,OR=5.073)、贫血(β=1.519,OR=4.568)、透析不充分(β=1.213,OR=3.364)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容量负荷、贫血、透析不充分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上述临床特征的患者,应进行早期的预防性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HCV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透前进行Anti-HCV检测,共检测954例。结果:954例中,阳性79例,阳性率8.28%。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严格的消毒措施和对阳性病例进行隔离透析,降低HCV医源性传播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因素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2QOL-BREF)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98例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及其两者相关性进行评定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血透患者生理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孕前筛查和产前普查的育龄女性的TORCH感染情况,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人群TORCH感染的特征,为该地区育龄女性的预防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 340例孕前及孕期妇女进行血清中TORCH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根据季节、年龄分组比较TORCH不同病原体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3 340例受检者中总IgM阳性率为2.6%,巨细胞病毒(CMV)的IgM阳性(近期感染)率和IgG阳性(既往感染)率分别为1.05%和65.14%;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和CMV IgM的检出率均在夏季最高,夏季TOX和RV IgM阳性率分别为1.38%和1.30%,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P〈0.01);20-25岁年龄组TOX IgM检出率(1.08%)显著高于26-30岁组(0.36%)(P〈0.05);CMV IgM的阳性率在20-25岁组最高,为1.49%,与31-45岁组(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育龄女性TORCH感染以CMV最多见,相关病原体感染具有季节性和年龄差异,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预防保健,并积极做好TORCH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