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周病病因学研究逐步深入,凸显出龈下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正常微生物群是宿主不可缺少的一个生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协调的微生态,是机体健康的保证和象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状态,就易引起菌群失调,诱发牙周组织病变.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龈下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具有可靠、可重复、快速和容易操作等优点,可以说是分析牙周炎致病菌的一种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DGGE技术检测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和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其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名慢性牙周炎志愿者,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唾液样本,采用PCR扩增细菌16Sr RNA V3区后,运用DGGE技术分析各组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数字化软件Im age J将DGGE凝胶图谱转成数字信息,对所得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 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聚类分析(C luster Analysis)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结果:DGGE图谱显示:龈下菌斑DGGE条带数目为11~28,,平均19;唾液DGGE条带数目为11~24,平均17;PCA结果显示:龈下菌斑与唾液比较有明显的差异;聚类分析显示:龈下菌斑、唾液形成5个明显聚类群,在同一聚类群中相似度高,在不同聚类群中相似度低,表示龈下菌斑与唾液菌群之间有显著差异;PLS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与唾液菌群有显著差异。结论:DGGE是一种能直观显示微生物群落的指纹技术。通过该技术能检测牙周、唾液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本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与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弯制卡环与铸造卡环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卡环戴入前后基牙龈下微生物变化,考察弯制卡环与铸造卡环对龈下微生物影响的差异.方法检查戴牙前、戴牙后1周、1月和3月,弯制卡环和铸造卡环所在基牙龈下可培养细菌总量及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的变化.结果与戴牙前相比,戴牙后1周、1月和3月龈下可培养细菌总量及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牙后1月,弯制卡环与铸造卡环所在基牙龈下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本文观察期(3个月)内,卡环的戴入造成龈下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显著增加,弯制卡环与铸造卡环对龈下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种植修复患者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为种植体周微生物研究的样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完成种植修复的10例患者(12颗种植体),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随访复诊时采集其唾液和种植体周龈下菌斑样本,行16S rRNA V3~V4区双端测序,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和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及物种丰度的差异性。结果 在Alpha多样性分析中,Sobs指数和Chao指数显示,唾液中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大于龈下菌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和吸烟患者的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性、不饮酒、种植体周最大探诊深度≥5 mm的患者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他因素如不同年龄、软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瓷颈缘与金瓷颈缘对金属烤瓷全冠龈下微生物影响有无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双侧上颌中切牙分别采用两种颈缘设计的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10例。检测修复前、修复后72h、1周、1个月和3个月全冠唇侧龈下可培养细菌总量及革兰阴性菌构成比的变化。结果两组全冠修复后72h龈下微生物总量减少,1周、1个月和3个月递增。革兰阴性菌构成比在72h、1周、1个月递增,3个月和1个月无显著差异。各时间点两组修复体龈下可培养细菌总量及革兰阴性菌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瓷颈缘与传统金瓷颈缘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两者都会导致龈下微生物总量及革兰阴性菌增加。  相似文献   

6.
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Master 40 0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系统与传统超声龈下刮治 +药物冲洗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慢性成人牙周炎患牙 2 0个 ,随机分入实验组 (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 )和对照组 (传统超声龈下刮治 +药物冲洗 )。记录治疗前、后 0、7、14d的探诊出血 (BOP)、探诊深度 (PD) ,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培养 ,观察比较总菌落形成单位 (CFU)和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及检出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PD、BOP、CFU和牙周可疑致病菌数量均显著减少 (P <0 .0 5 ) ;实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 (P <0 .0 1)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 (P <0 .0 5 )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Master 40 0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系统比传统超声龈下刮治 +药物冲洗能更有效地减少龈下致病微生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种植修复作为现代口腔修复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健康状态与微生物分布密切相关。本文将对不同健康状态下种植体周围龈下菌群的分布及微生物检测技术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Beagle犬建立一种近似人类临床牙周炎的牙周炎动物模型.方法 在6只Beagle犬牙颈部龈缘水平结扎丝线并配以形成牙周炎食谱饲养,分别于实验的第0、1、3、7、14 d,1、2、3个月检查实验动物的临床牙周状况和提取颊侧牙周龈下微生物标本,并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龈下标本8种常见牙周炎致病菌,记录结果.结果 所有动物实验侧牙齿的牙周均形成近似人类临床牙周炎的实验性牙周炎,但严重程度和龈下致病菌种类不一.结论 在Beagle犬建立的牙周炎模型是较近似于人类临床牙周炎的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重视和规范牙周基础治疗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慢性感染性疾病,无论是局限于牙龈组织的菌斑性牙龈病,还是破坏牙周支持组织的各类牙周炎,都是以菌斑微生物为主要病因.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研究表明,去除龈上和龈下细菌沉积物是牙周治疗的首要环节;80年代后的研究则认为通过龈下机械性治疗使得微生物转向非致病菌或益生菌,可以大量改善临床症状.迄今为止,以清除和控制菌斑微生物为核心内容的牙周基础治疗是控制牙周疾病的主要方法[1].  相似文献   

10.
超声和手工龈下刮治对龈下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Perioproline超声龈下刮治和手工龈下刮治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 ,评价Periopro line超声龈下刮治系统的临床疗效和工作效率。方法 :选取慢性成人牙周炎患者 7名 ,共 2 0个左右基本对称牙被纳入研究 ,随机分入实验组 (超声组 )和对照组 (手工组 )。记录治疗时间和治疗前、治疗后 0d、7d和 14d的PD ,BOP值 ,及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培养鉴定 ,观察比较总菌落形成单位 (CFU)和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及检出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PD、BOP值及龈下菌斑总量 (CFU)和牙周可疑致病菌数量及检出率均显著下降 (P <0 .0 5) ;治疗前后各时段组间均无明显差别 ;超声组的治疗时间明显少于手工组 (P <0 .0 5)。结论 :Perioproline超声龈下刮治和手工龈下刮治均可有效减少龈下微生物的量 ,改善患牙的牙周临床状况 ,且两者间无差异 ,但Perioproline超声龈下刮治明显较手工刮治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不同牙周状况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牙龈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的分布情况,探讨该微生物与不同牙周状况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慢性牙周炎、5例牙龈炎患者和5例牙周健康者,共70个位点的龈下菌斑,采用Taq Man16Sr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齿垢密螺旋体的分布。结果:慢性牙周炎病变位点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是86%,牙龈炎的是86%,牙周健康的是1.0%,3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微生物的检出量经对数转换后,3组之间及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灵敏度高,检出率高;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与牙周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0.5 % 聚维酮碘(PVP-I)龈下冲洗后龈下微生物组成的变化,并与0.5% 洗必太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中、重度牙周炎的患者11 例,共计45 颗患牙,牙周袋深≥4m m 。将含有患牙的不同象限随机分组,分别采用:(1)0.5 % PVP-I;(2)0.5% 洗必太(CH) ;(3)0.9 % 生理盐水5ml 进行一次性龈下冲洗。冲洗前及冲冼后24 小时分别采集龈下菌斑行刚果红染色涂片,高倍视野下(×100) 观察龈下微生物组成的变化。结果 0 .5% PVP-I龈下冲洗24 小时后龈下菌细胞密度降低,球菌比率升高,杆菌比率降低( P< 0.01),螺旋体比率未见明显改变,与CH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上差异。效果均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0.5% PVP-I龈下冲洗短期即可减少龈下微生物的量,并使微生物组成发生有益的转化,与0.5 % 洗必太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目前口腔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建立了多种模型以研究菌斑生物膜的发生机制和发生过程.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的生存环境及其内的微生物群有明显差异,故模型系统也各不相同.龈上菌斑易于收集且其生存环境易于模拟,目前已有多种体内和体外模型被用于龈上菌斑生物膜的研究,而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牙菌斑生物膜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赵涵  束蓉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1):137-139
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是牙周基础治疗的主要方法,可有效去除龈下病原微生物,改变龈下菌群生态环境,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医生通常采用的是分区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quadrant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 Q-SRP)的方法,即将全口分为4个象限,间隔一定时间分次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单纯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龈下菌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纳入广泛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口腔卫生宣教,并同时进行龈上洁治。一周后进行超声结合手工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在基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记录临床指标并采集龈下菌斑。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16S rRNA V3-4区测序,比较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变化。结果 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各时间点样本中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明显变化,PCoA显示仅治疗后3个月与基线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个月,临床指标探诊深度显著减小,卟啉单胞菌属、密螺旋体属、坦纳氏菌属、产线菌属等致病相关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金氏菌属等牙周健康相关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治疗后6个月,虽产线菌属等致病相关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仍较基线显著降低,但种类数量较3个月时减少;探诊深度较基线明显降低,但较治疗后3个月显著增加。结论单纯机械治疗有助于缓解牙周炎症并改善龈下菌群的失调状态,在治疗后3个月内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韦侃侃  胡滨青 《口腔医学研究》2014,(5):474+478-474,478
慢性牙周炎是由龈下菌斑中的微生物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感染性疾病,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长期作用于牙周组织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并使牙龈、牙周膜及牙槽骨等出现进行性的破坏,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作为牙周基础治疗的重要措施,能够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抗微生物光动力疗法(aPDT)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3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光动力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实验组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光动力疗法,对照组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评价基线、治疗后3、6个月的微生物指标。采集龈下菌斑和唾液样本,对慢性牙周炎致病菌P.g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观察P.g菌的检出率。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随访期的P.g阳性率均有所降低。对照组第3、6个月与基线相比,P.g阳性率改善不显著(P> 0.05),但实验组无论在第3、6个月,与基线相比都显著降低(P <0.05),且在第3个月时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抗微生物光动力疗法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更为有效地抑制P.g。  相似文献   

18.
种植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为了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并延长行使功能时间,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当菌斑指数升高,种植体周龈组织指数、牙周袋深度均有明显改变;同时也可导致种植体周龈下微生物的改变,随着菌斑堆积时间延长,龈下菌群的改变也越明显,主要表现为可动菌和螺旋体数量的增加。针对以上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素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0.5%聚维酮碘龈下冲洗后龈下微生物组成的变化,并与0.5%洗 民太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中,重度牙周炎的患者11例,共计45颗患牙,牙周袋深≥4mm。将含有患牙的下不同象限随机分组,分别采用:(1)0.5%PVP-I;(2)0.5%洗必太(CH);(3)0.9%生理盐水5ml进行一次性龈下冲洗。冲洗前及冲洗后24小时分别采集龈下菌斑行刚果红染色涂片,高倍视野下观察龈下微生物  相似文献   

20.
摘要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与微生物活动息息相关。通过龈下微生物的检测,有利于牙周炎病因的研究、针对特定病原菌选择有效的药物、评价牙周炎的进展状态和预后等。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微生物检测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由最初的显微镜检查发展至细菌基因芯片等技术。本文将对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以及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