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MR增强扫描诊断CAS病变斑块纤维帽的价值。方法:对20例CAS病变患者行颈动脉MR高分辨扫描,检查序列包括(QIR)T1WI、(FSE)T2WI/PDWI、3D-TOF和增强,比较各序列纤维帽显示情况。结果:纤维帽在T1WI、PDWI的显示多在I级以下,纤维帽显示达到Ⅱ级以上的层面比例,T2WI高于3D-TOF,增强扫描也高于3D-TO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纤维帽显示达到Ⅲ级的层面比例,增强扫描高于T2W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D-TOF、T2WI适合纤维帽显示,增强扫描可以进一步提高MRI对纤维帽的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定的价值。材料与方法3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密度(PD)加权成像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33例患者中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3个,分型如下:Ⅰ-Ⅱ型占12.7%,Ⅲ型占27%,Ⅳ-Ⅴ型占19%,Ⅵ型占31.8%,Ⅷ型占9.5%,各型斑块在颈动脉3个部位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106);所有检出的颈动脉斑块中稳定斑块共31个,不稳定斑块共32个,二者在是否出现脂质核心(LRNC)、出血(IPH)、血栓形成及纤维帽(FC)破裂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钙化出现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0 T高分辨率MRI能识别、区分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成分,能鉴别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3.0 T MRI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选择我院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4月收治的62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0 T MRI对所有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处的斑块成分及不同类型斑块的信号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对比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组成成分的差异。  结果  共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9个,斑块分型:Ⅰ~Ⅱ型11个(9.24%),Ⅲ型31个(26.05%),Ⅳ~Ⅴ型24个(20.17%),Ⅵ型37个(31.09%),Ⅶ型16个(13.45%)。所有斑块在MRI上均表现为环形或偏心性管壁增厚,且部分伴有局部新月形或半月形信号突入管腔,不同成分斑块在MRI上的表现各有所不同。所有检出的颈动脉斑块中稳定斑块共计62个,不稳定斑块57个。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出现钙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稳定斑块出现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纤维帽破裂的比例高于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3.0 T MRI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及稳定性作出准确评价,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测及病情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对比加权的MRI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并定性分析的价值。方法 采用采用1.5T磁共振仪、多对比加权序列3D—TOF、FSEPDWI、FSE—DIRT.WI、FSE—DIRPDWI、FSE—DIRT2WI对24例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的35个颈动脉斑块进行MRI成像.分析斑块信号特征。结果 35个粥粥样斑块中18个斑块在所有序列上信号单一均匀;17个斑块在一个或多个序列上信号混杂,其中9个斑块含有脂质核心信号;9个斑块含钙化信号;1个表现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管腔闭塞。10个斑块可见厚纤维帽信号;23个表现为薄纤维帽信号特征;2个斑块表面不光滑。结论 采用多对比加权的MRI序列可以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其进行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3.0 T 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成分,并据此对斑块进行分型;探讨斑块成分、类型与临床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评价应用高场强MR对斑块进行早期诊断的预警作用。方法对108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施行颈动脉斑块的MRI检查。颈动脉MR检查使用Philips或GE 3.0 T MR扫描仪,线圈选用颈动脉专用8通道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包括3D TOF、T1WI、T2WI、PDWI、MP-RAGE及CE-T1WI。FOV 14 cm,TOF及MP-RAGE序列扫描层厚2 mm,间隔-1 mm,余各序列扫描层厚2 mm,间隔0。对颈动脉分叉前后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的成分(有无出血、钙化、疏松间质)、纤维帽的状况(厚、薄、破溃)等情况做出判断,依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分型标准对每支血管的斑块进行分型。将入组血管按照颈动脉供血区相应脑缺血性症状的有无分为有症状组及无症状组两组,用独立t检验比较两组血管在狭窄程度上的差异;用卡方检验评估两组血管斑块内出现出血、钙化、疏松间质及纤维帽破溃的情况差异,判断斑块类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狭窄程度、纤维帽破溃、斑块内出血、钙化及疏松间质对临床症状的影响度强弱。结果108例患者中,共发现有斑块血管198支:有症状组血管共计64支;无症状组血管共有134支,其中3支血管因MRI检查前已施行支架置入术不予入组,故无症状组血管共计131支。两组血管在管腔狭窄程度、纤维帽的完整性和斑块是否有出血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而在斑块钙化、疏松间质的出现率上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有症状组血管中,斑块类型比较密集,Ⅵ型斑块所占比例最大(71.8%),而在无症状组,Ⅵ型与Ⅳ~Ⅴ型均较多(分别为44.7%和30.4%);将两组中斑块类型粗略分为Ⅵ型与非Ⅵ型斑块,显示Ⅵ型斑块所占比例在有症状组更显著(P<0.01)。在血管狭窄度、纤维帽破溃、斑块有出血、钙化及疏松间质这5个因素中,纤维帽是否有破溃与临床症状的关联程度最大,其次为管腔狭窄度的高低,而斑块内出血及疏松间质的有无对临床症状影响较弱,斑块内钙化则与临床症状的发生无关。结论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颈动脉斑块的MRI形态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斑块内成分的差异与临床症状的出现有明显相关性,其与临床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依次为:斑块破溃、管腔狭窄程度提升、斑块内存在疏松间质、斑块内有出血、斑块钙化;在斑块分型上,Ⅵ型代表了临床所谓的易损斑块,间接反映出斑块表面纤维帽破溃和斑块出血与临床症状关系密切。提示通过MRI检查分析斑块内成分来预测临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可行的,将能为临床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预防卒中发生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谱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行颈动脉能谱CT血管成像的患者56例,运用能谱后处理软件GSI Viewer 4.4对扫描数据及颈动脉斑块进行分析,获得单能量图像和斑块的能谱曲线。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对颈动脉的显示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比最佳单能量图像与混合能量图像的图像质量。通过能谱分析得到不同斑块的能谱曲线并分析曲线形态。结果:运用最佳单能量图像重建的颈动脉图像质量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前者显示颈动脉血管的对比更好,血管细节更清晰。颈动脉斑块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各不相同,其中上升型曲线是脂质斑块较有特征性的表现。结论:颈动脉能谱CT血管成像可获得比传统混合能量图像质量更高的最佳单能量图像,有助于斑块的显示。能谱曲线可帮助诊断者更准确的评价患者的斑块性质,更好的发现不稳定斑块中的脂质成分,为临床提供积极干预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Achievel.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采用SENSE Flex Medium线圈,对20例患者进行DIR-T1WI、TSE-T2WI、TSE-PDWI、3D-TOF四个序列的扫描,获得不同序列的MRI图像,评价有无颈动脉狭窄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并对斑块进行初步分型。结果MRI显示20例患者颈动脉管腔均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中度狭窄6处,重度狭窄2处,完全闭塞1处,余均为轻度狭窄。20例患者均有硬化斑块形成,其中9处延续性斑块,40处局限性斑块,按部位分类共62处斑块,包括颈总动脉19处,动脉分叉19处,颈内动脉23处,颈外动脉1处。参照AHA分型斑块分为Ⅲ型15个,Ⅳ-Ⅴ型43个,Ⅵ型2个,Ⅷ型2个。结论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及稳定性,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MRI与CT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和CT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影像学特征的评估能力。 方法 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后,分别接受颈动脉CTA和MR检查。观察颈动脉分叉处管腔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纤维帽状态、斑块内出血和钙化等。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的差异。 结果 CT和MRI显示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均为24%(t=0.461,P>0.05)。CT发现18支血管46处钙化,MRI发现17支血管39处钙化。MRI发现2支血管斑块内有小灶出血,CT无法显示斑块内出血。MRI发现4支血管的不稳定纤维帽,CT发现3支血管的不稳定纤维帽。 结论 CT与MRI均可较好地判断病变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但MRI更适于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维型脑膜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纤维型脑膜瘤的MRI平扫、增强和DWI表现。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常规横轴位T1WI、T2WI、DWI和增强后T1WI扫描。DWI序列扫描后获得ADC图,经后处理获得肿瘤实质和肿瘤对应正常脑白质的ADC值。分析纤维型脑膜瘤的常规MRI、DWI表现和ADC值。结果:56例纤维型脑膜瘤中,常规MRI扫描与正常大脑皮层比较,T1WI上,肿瘤呈等信号40例,略低信号14例,混杂信号2例;T2WI上,肿瘤呈等信号35例,略高信号12例,混杂信号6例,略低信号3例;出现瘤周水肿16例。增强T1WI上,34例均匀强化,21例不均匀强化,1例厚壁环形强化,脑膜尾征32例。DWI上,肿瘤呈等信号31例,稍高信号12例,混杂信号10例,低信号3例。ADC图上,肿瘤呈等信号31例,混杂信号15例,稍高信号6例,低信号4例。56例纤维型脑膜瘤肿瘤实质与正常脑白质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伴有瘤周水肿的纤维型脑膜瘤肿瘤实质、瘤周水肿、正常脑白质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型脑膜瘤的DWI表现多种多样,DWI是常规MRI基础上诊断纤维型脑膜瘤的一种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3.0T多序列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斑块分型、定量测量斑块负荷并分析其成分,探讨颈动脉斑块分型、负荷及组成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65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3.0T MRI扫描仪,于发病7 d内行头颅和双侧颈动脉MRI检查。在DWI序列上测量急性脑梗死体积;根据蔡剑鸣等制定的颈动脉斑块的MRI分型标准,采用CASCADE软件对斑块分型,分析其组成成分;测量平均颈动脉管腔面积(LA)、平均血管总面积(TVA),计算出平均管壁面积(WA)、平均管壁标准化指数(NWI);测量颈动脉斑块内脂质核心体积。结果:①缺血侧颈动脉Ⅳ~Ⅴ型及Ⅵ型斑块的发生率、斑块内脂质核心的发生率、平均WA及平均NWI均高于非缺血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缺血侧颈动脉平均NWI及斑块内脂质核心体积与同侧急性脑梗死体积具有较强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3.0T MR能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型、定量测量颈动脉管壁负荷以及斑块内部成分的体积,从而对预测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监控病情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英寸表面线圈应用于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行MR成像(GE1.5T)。使用两个3英寸线圈分别至于两侧颈动脉分叉处。成像序列包括横断面双翻转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PDWI,及3DTOF序列。由两位医师共同评价每个序列的图像质量并综合四个序列进行斑块成分分析,斑块成分的分析进行评价者之间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按图像质量分级评价系统(1~5分,5分为最好)对两侧颈动脉分别进行评价,共评价了264个序列图像,图像质量评分≤2分的序列27个(占10.2%)。评分≥4分的序列147个(55.7%)。将含一个序列≤2分的检查排除,共50支血管可用于斑块成分分析,显示了斑块32个(20例患者)。其中明确有脂核16个,出血10个,破裂纤维帽5个,钙化15个,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是0.81(95%CI:0.61to1.01);0.86(0.66to1.04);0.45(0.05to0.85);0.87(0.70to1.00)。结论使用3英寸线圈进行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不同评价者进行斑块成分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能够对斑块的组织成分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彭少华  王成伟  尹喜 《临床荟萃》2012,27(6):495-496,499
目的 通过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多序列扫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表面钙化的形状、位置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运用高分辨MRI多序列(3D-TOF、DIR T1WI、FSE T2WI、PDWI)对3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扫描,分析钙化类型和位置与斑块表面溃疡的关系.结果 87层表面钙化斑块,59层(67.8%)见斑块表面溃疡.按钙化类型和部位划分,64层为点状、弧形的不规则钙化,23层为大片状钙化;58层为边缘钙化,29层为中央钙化.不规则钙化组伴斑块表面溃疡的概率显著高于大片状钙化组;边缘钙化组较中央钙化组更易伴斑块表面溃疡.结论 表面钙化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容易导致斑块表面溃疡形成;表面钙化的类型、部位对斑块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扫描技术对多发性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20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常规MRI平扫检查,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前先行冠状位蒙片扫描,增强时采用MRI flash-3d-DCE-MRA-cor序列进行血管成像,再运用T1-fl3d-fstra动态扫描1-3组及T1-fl3d-fs-cor、T1-fl3d-fs-sag序列进行脏器增强扫描。观察多发性子宫肌瘤大小、形态,T2WI平扫信号,增强后供血动脉形态改变及强化方式,子宫内膜情况,双侧附件情况,邻近周围组织情况。结果多发性子宫肌瘤最小直径约5 mm,最大直径约18 cm;形态为规则的椭圆形、不规则形。T2WI平扫信号:低信号8例,等信号5例,高低混杂信号7例。子宫动脉双侧供血11例,单侧供血7例(左侧3例、右侧4例),卵巢动脉供血2例,并增粗、迂曲、串珠状改变。强化方式:边缘轻度强化2例,轻度强化5例,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8例;极富血流型8例,富血流型4例,一般血流型6例,非富血流型2例。合并内膜息肉5例,内膜炎症3例。双侧附件区异常10例,单侧附件占位1例,囊肿9例。邻近周围组织情况:膀胱受压5例,肠道受压3例,静脉增粗、受压4例,盆腔慢性炎症3例。结论盆腔MRI联合MRA影像检查方法,能较好地显示盆腔脏器及血管的影像,兼顾手术、HIFU及介入治疗不同影像检查的需求,为多发性子宫肌瘤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PA)的MRI表现,为临床诊断PA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PA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合病理总结MRI征象.结果:依据PA(8例)MRI表现及结合病理,我们将PA分为单发息肉型、充满型及多发小结节型.单发息肉型(6例)在MRI图像上呈单发,突出宫腔内的息肉状肿物,呈等T1,稍长T2信号,1例内见囊变T2高信号及其余5例内见纤维纵轴条状T2低信号影,MRI增强检查表现为病灶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内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充满型PA(1例)在MRI像上表现为充满宫腔息肉状病灶,呈等T1、长T2信号,T2像上信号不均.多发结节型PA(1例)在MRI像上表现为多发小结节样突出宫腔内,直径约0.5 cm,呈等T1、稍长T2结节样突出宫腔内,增强后结节呈轻度较均匀强化.结论:PA MRI表现有一些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腹内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和6例阴囊内睾丸精原细胞瘤MRI表现。结果隐睾合并的精原细胞瘤MRI表现为类圆形较大的等-长T1长T2信号,内部有坏死及囊性变,线状纤维血管间隔T1WI、T2WI显示清楚;增强后肿瘤缓慢轻度强化,纤维血管间隔早期线样强化。阴囊内睾丸精原细胞瘤平扫MRI表现为小结节状,T2WI呈低信号,内见较厚的低信号纤维血管分隔,增强后边缘及内部纤维血管间隔早期呈蚓状强化,肿瘤实质成分缓慢轻度强化。结论腹内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与阴囊内精原细胞瘤的纤维血管间隔早期显著强化是精原细胞瘤的共同特征,但二者大小、形态、边缘表现不同,增强后边缘及内部纤维血管间隔强化形态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实性肿瘤的MRI表现的分析,评价MRI对卵巢实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及价值。方法:收集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实性肿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卵巢癌6例,MRI呈分叶状实性肿块或结节,表现为明显长T1、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卵巢纤维瘤6例,呈圆形、分叶结节状,MRI表现为稍短T1、短T2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卵巢颗粒细胞瘤8例,MRI表现为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中等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卵泡膜细胞瘤9例,MRI表现为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持续性强化,2例病例在增强动脉期见多发细小的强化血管;卵巢无性细胞瘤2例,MRI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卵巢转移瘤8例,MRI呈不均匀稍长T1、T2软组织结节信号,增强扫描为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卵巢实性肿瘤MRI表现中,部分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通过MRI平扫、增强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的生化检查,可以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ApoE-/-小鼠颈动脉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并探讨用高场强7.0T小动物MR检测AS的形成过程.方法 对10只ApoE-/-小鼠损伤并阻断一侧颈总动脉血流20 min,之后高脂饮食饲养7周,分别在术后4、7周进行7.0T MR检测与病理学检查.结果 4周后MRI显示患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壁高信号,7周后MRI表现为损伤血管高壁信号区增厚并管腔狭窄、不规则,创伤后血管腔面积呈下降趋势.对应病理学检查显示,4周后颈总动脉腔内斑块形成,斑块内泡沫细胞及脂质坏死核心形成,其上覆盖厚纤维帽;7周后斑块内增生的内膜内见广泛钙质沉积.结论 用损伤及高脂饮食方法可成功建立ApoE-/-小鼠稳定期AS模型;高场强7.0T MR可成功检测小鼠颈动脉稳定期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研究ApoE-/-小鼠易损斑块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MRI多期动态增强中,动脉双期、门静脉期、延长期磁共振T1WI图像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用西门子1.5T Area syngo D13超导型磁共振对32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序列:T1W1采用Flash多次屏气,T2WI采用Haste-fs加多次屏气,动态增强采用T1WI扫描序列。结果:32病例发现肝血管瘤病灶57个,T1WI上呈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动态增强显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直至瘤体完全强化。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中,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很好显示肝血管瘤,结合其他成像序列,对肝脏血管瘤诊断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技术诊断三叉神经责任血管时对于扫描序列的优化。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行MRT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扰相梯度回波(3D-TOF FLASH)与容积内插屏气检查(VIBE)的大体素和小体素模式扫描,分析比较其图像质量。结果 VIBE序列图像所显示的三叉神经周围血管数目多于3D-TOF FLASH序列。大、小体素VIBE序列图像与大、小体素3D-TOF FLASH序列图像显示三叉神经周围血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IBE序列图像的SNR与CNR均显著高于3D-TOF FLASH序列(P<0.05)。两种扫描序列中,应用大体素扫描模式获得图像的SNR与CNR均显著高于小体素扫描模式(P均<0.05)。结论应用MR-TA检查三叉神经时,采用大体素3D-TOF FLASH序列大范围扫描,能够准确、快速地辨认责任动脉血管,小范围内采用小体素VIBE序列能够精确显示脑桥小脑角池内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子宫肌瘤定位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在MRI图像中的表现及不同类型子宫肌瘤在多种MRI序列中的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0例患者MRI共检出58个病灶,MRI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分布及位置。肌壁间肌瘤常被肌层包围绕;浆膜下肌瘤位于子宫浆膜下,常伴有挤压肌层的征象;黏膜下肌瘤瘤体直接位于子宫内膜层内。多数子宫肌瘤在T1WI图像中均表现为均匀低或等信号,在T2WI和弥散成像上,普通型肌瘤多呈均匀低信号,细胞型肌瘤呈均匀稍高信号,而退变型肌瘤多呈不均匀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普通型肌瘤以均匀强化多见;细胞型肌瘤以显著均匀强化为主;退变型以周边或轻度强化为主。MRI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间的符合率为93.1%。结论:MRI检查在子宫肌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