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常压油罐油气空间的可燃气体来源,介绍了油气空间可燃气体浓度的检测方法与仪器、判定标准及依据、采样点位置选择和检测频次等。统计分析2018年的检测数据,比较了不同油品、不同油罐以及同一油罐不同时间的可燃气体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重质油拱顶罐油气空间风险较低;轻石脑油、甲苯、二甲苯等浮顶储罐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
张伟 《山西化工》2024,(3):197-198+228
大型石油储罐浮顶密闭空间属于密封环形油气积聚空间,收发油作业时浮盘升降会积聚大量挥发可燃气体,当浓度超出爆炸极限时,遇到静电、雷击产生的火花就极易引发燃烧或爆炸事故。基于此,通过提出一种混合气体实时监测与惰化技术,在储罐浮顶处安装混合气体探测与保护系统,及时注入氮气类惰性气体降低可燃气体浓度,保障安全生产。通过测试应用,该项技术实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叶琳 《广州化工》2013,(10):193-194
氮封设施是保障轻质油内浮顶储罐安全运行的措施之一。氮封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硫铁化合物自燃、雷击、静电或明火等引燃罐顶空间的可燃气体,同时防止储存介质氧化聚合等。焦化汽油硫含量高且易被氧化,因此,对焦化汽油内浮顶储罐设置氮封是必要的。氮封设计应本着安全、节约和便于操作维护的原则,实现储罐安全、经济的运行。  相似文献   

4.
陈群 《安徽化工》2023,(3):128-132
石化企业储运罐区储罐保护氮气为连续使用且耗量大,不同储罐类型、不同介质储罐排放的污氮组分、浓度以及危害性相差大。采用罐组污氮预处理+罐区污氮集中处理的技术方案整体处理罐区中实施了氮封常压罐排放的污氮,对油气浓度高且含硫的拱顶罐罐组排放污氮采用常温柴油吸收+碱液脱硫组合法进行脱烃脱硫预处理,再与内浮顶罐罐组排放污氮集中回收;采用组合式变压吸附法集中处理罐区污氮,得到99.9%纯度氮气作为罐区储罐保护氮气循环利用,改变目前储罐保护氮气为一次性用气的现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苏里格第四天然气处理厂的储运罐区油品存储储罐均为拱顶罐,而苏里格第二天然气处理厂储运罐区油品存储储罐均为内浮顶罐。苏里格第四天然气处理厂自凝析油储罐投运以来,运行效果良好,为了更好的认识内浮顶储罐和拱顶罐在存储油品方面的效果的不同,针对两个处理厂的存储油品实际效果的对比分析,提出拱顶罐加氮封保护适合天然气处理厂存储油品。  相似文献   

6.
由于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储罐上部的可燃蒸汽与空气已经达到爆炸极限(除了氮封储罐),所以一旦储罐发生火灾都是从燃爆开始,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造成罐顶爆裂。文中对这种储罐爆裂所造成火灾的泡沫注入方式,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14中把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称为0区,附录B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范围典型示例图第3条:浮顶式储罐在浮顶范围内的空间可划为1区。因此,如果内浮顶罐内长期可燃气体超标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例图见图1。  相似文献   

8.
以30000m~3常压储罐为例,通过对常压内浮顶及固定顶罐的氮气用量,尾气回收量,呼吸阀的量进行分析计算,从而确定出氮封阀、尾气回收装置、泄放人孔的通气量。  相似文献   

9.
石脑油储罐储油过程中存在可燃气体混合物,有爆炸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了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利用蒸气压测定仪和爆炸极限测试仪分别考察了不同温度石脑油储罐中轻、重、混3种组分的饱和蒸汽压和常温常压下石脑油蒸汽爆炸极限以及极限氧含量。结果表明,3种试样的饱和蒸汽压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别是试样3,在测试温度为35℃和40℃时,饱和蒸气压值分别为91.3kPa和105.7kPa,超过"储罐安全运行指导意见"要求的88kPa。且3种试样挥发分爆炸极限范围内的LOC值分别为8.2%、7.7%和9.4%。为严格控制罐内氧含量、采用储罐氮封技术、防止爆炸事故发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一定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恩荣  马腾 《广州化工》2010,38(1):198-199
在浮顶油罐普及的同时,近年来浮顶油罐的火灾、爆炸事故也越来越多。在分析了浮顶油罐燃爆事故发生的原因后,概述了一些现有的浮顶油罐防火防爆措施。最终指出防火防爆的第一要务应该是避免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并且设计构建出浮顶油罐安全防护系统,能实现罐内气体空间油气浓度的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11.
某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煤油轻质油储罐安全运行指导意见试行》指导意见把储存石脑油的内浮顶罐改制成了氮封罐,从改造以后的使用效果观察情况来看,这种技术的改造可以有效降低油品的蒸发,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不仅仅起到了更加安全的作用,还起到了环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伊拉克某油田污水处理厂内含油污水沉降罐采用天然气、氮气两级独立的气封系统,有效的提高了气封系统的可靠性,通过设定排气调节阀、呼吸阀及泄压人孔等合理的开启压力,能够有效降低含油污水沉降罐内有害气体通过呼吸阀直接在罐顶周围排放频率。针对罐顶气相空间可能出现的负压工况,通过两级气封及呼吸阀组合的方式,可以确保储罐不出现负压瘪罐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立式储罐的安装方法根据施工程序上可以分为正装法和倒装法两种;其中中小型储罐尤其是拱顶储罐常用倒装法进行施工,而大型浮顶储罐常用正装法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14.
对氮气置换装置空间所需氮气量提出的两种数学模型,通过对两种数学模型分析比较,对置换过程中需要氮气量以及所需置换时间做一较深入的探讨,经过数学分析,在工程允许范围内近似可求得在氮气置换装置可燃气体时所需氮气量,为现场操作氮气置换装置可燃气体所需氮气量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同时,对现场所需氮气,在经济合理条件下,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内浮顶储油罐浮盘密封圈油气泄漏扩散规律,建立内浮顶汽油储罐密封圈油气扩散和泄漏环宽度、速度流率估算模型,分析了在不同浮盘高度下泄漏量对内浮顶罐油气扩散的影响,进而对内浮顶罐安全风险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泄漏油气主要在水平方向上扩散,罐内气体空间的油气体积分数分布呈现出梯度,越靠近浮盘边圈缝隙泄漏上方的油气体积分数越...  相似文献   

16.
<正>"十一五"期间我省的对苯二甲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能力已超过了200万吨/年。为保障我省工程塑料产业的原料供应,确保对二甲苯、石脑油的仓储能力已成当务之急。学会宣贯.在施工中采用了拱顶预制,内浮顶组合、自动焊、整体稳定性测试等先进技术。做到了该罐区20个储罐一次性试车成功,无一泄露。  相似文献   

17.
收发油作业时液面的升降对浮顶有一个冲击载荷,可能引起浮顶变形。为研究浮顶在收发油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情况,采用多物理场耦合软件,建立了浮顶固体模型与油品的液体模型。考虑液面晃动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液位高度和不同收发油速度下对浮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发油冲击载荷对浮顶的影响集中在距离收发油孔1~6 m的浮顶范围,随着收发油稳定,冲击载荷明显减小,收发油过程对浮顶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雷电危害的种类进行介绍,并对大型浮顶油罐雷击后起火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大型浮顶油罐防雷办法提出防雷安全措施。措施包括:设置合理的防雷接地装置;加强油罐防雷接地的测试;合理设置一、二次密封;防止罐区可燃气体浓度超标;加强油罐其他泄漏点的防护。  相似文献   

19.
宋建英  高明  金佳佳  周师玉  徐可心 《粘接》2022,(2):39-41+45
为解决石油在储运过程的损耗问题,对石油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影响石油出现损耗现象的主要因素:液体的性质、环境条件及储存罐结构等。常用的石油储罐:固定顶储罐及浮顶储罐,固定顶储罐内混合气体的温度、压力及浓度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且在作业收发过程中易造成动液面出现损耗现象;浮顶储罐的多方面性能均优于固定顶储罐,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小呼吸”产生的废气,且浮顶储罐的石油蒸发损耗量较小。最终选用浮顶储罐作为石油的储存场所。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单盘式浮顶罐内含蜡原油在静态储存中的冷却胶凝过程,建立了表征该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基于有限体积法利用fluent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实现了对原油储罐温降过程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单盘浮顶罐内含蜡原油在静态储存过程中,罐顶由于换热最快,换热强度高,温度最先降低,油的密度也随之增大,在重力和自然对流的作用下,冷油沿着储罐慢慢堆积、凝结,导致整个储罐在罐壁与罐底夹角处最先产生凝油,此夹角处也将是未来储罐管理过程中应该最为关注的地方,同时对该过程中原油的温度场、速度场变化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深入分析了原油冷却胶凝的规律和内在机理,明确了单盘式储罐的降温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