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基于水循环过程的水量水质联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是我国水资源综合管理中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但是如何摸清缺资料地区或者是未来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质与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是目前水资源评价中的难点之一。论文将分布式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引入水资源评价中,提出了基于水循环过程的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方法,有效解决了水量水质资料系列缺乏或不同步,以及未来环境变化对水量水质联合评价带来的束缚,最后成功应用在海河流域水污染严重地区之一--涉县。研究结果表明:涉县境内主要河流清漳河2004年水资源总量为2.46×108m3,其中Ⅰ~Ⅲ类水仅占全年水资源量的28.0%;2006年水资源总量为2.36×108m3;其中Ⅰ~Ⅲ类水占全年水资源量的55.4%。通过两年的水污染整治,清漳河可利用水资源量大幅度增加。该方法对现有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方法有所补充,对解决资料缺乏地区以及未来变化环境下水资源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为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和管理的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从水质水量相结合的角度评价黄河的水资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文建立了流域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的方法,提出了水资源功能容量与水资源功能亏缺的概念。根据黄河流域1997~1999年间主要水文站点逐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水文数据及各取水口逐月的取水量数据,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水质水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7、1998和1999年,黄河具备水资源功能的总水量分别为210.99×108m3、288.04×108m3和292.43×108m3,分别占总天然径流量的66.3%、65.6%和67.4%,从3年平均来看,黄河具备水资源功能的总水量只占实际需求水资源量的53%,其中,大约47%的水资源短缺是由水体污染所导致,剩余的53%是由水量短缺所导致。黄河的水资源功能容量和水资源功能亏缺均较大,且前者大于后者,说明在大部分情况下,黄河实际的水质要优于达到水资源功能所要求的水质。  相似文献   

3.
刘韬 《云南环境科学》2012,(2):73-77,83
根据国内外近30a来对水资源的评价研究,综述讨论了水资源评价的4种理论和方法,认为水质与水量联合评价并考虑生态环境需水的水资源评价才能客观地表现水资源现状,而且对湖泊水体的相应研究也应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论文针对黄河上游水沙关系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围绕黄河全流域2012—2030年水资源规划的配置结果,以龙羊峡、刘家峡梯级水库联合调度为调控手段,考虑全流域综合供水、防洪、防凌、水资源供需平衡等要求,构建了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龙刘)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模型,采用自迭代模拟优化算法,分别计算4种情景、4种模式下13个方案的可调水量,最终推荐以水定电模式下的计算结果为最佳模式。结果表明:随着未来需水量的增加,可调水量呈减小趋势,且调水工程的引水量未提高梯级水库的可调水量。研究成果可为黄河上游宽谷河段水沙调控、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科学规划和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表来用水状况的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为了摸清流(区)域水资源总量中不同水质的水量分布与变化情况,急需探讨和建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联合评价的体系与方法。针对地表来用水状况,分别从单元(集总)系统和复合(分布)系统出发,提出水量与水质联合评价的途径,以华北滦河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流(区)域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时空分布状况,能够为流(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和水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与水质科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与水质科学技术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与生活持续发展提高中的重大问题.水量和水质是此难题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水质污染会减少有效水量,水质转化又可以维护和增加可用水量,在水量为自然条件所限定而难以扩大时,水质就成为寻求水资源的重要途...  相似文献   

7.
跨边界区域水资源冲突与协调模型与应用(Ⅰ)模型体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针对水量短缺和水质污染引起的跨边界区域水资源冲突 ,运用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和博奕理论构建了跨边界区域水资源冲突与协调模型体系 .该模型体系通过在行政边界出境处设置控制断面 ,按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分类预测了未来断面控制区域的用水量和水污染物排放量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断面非合作与合作模型对冲突中的竞争和合作行为进行模拟 ,并选用纳什法协调冲突 .模型确保了河道的最小生态用水需求 ,并通过关联预估法协调模型中的水量子系统和水质子系统 ,模型既可对断面水量进行优化调度 ,又可对断面水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 .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利用小(2)型水库进行河流生态补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市水环境质量改善迫在眉睫,亟需探寻新的解决思路和途径。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经验,提出"抓大放小"思路,通过挖潜现有供水水库库容,科学调度水资源,逐步调整小(2)型水库供水功能,充分利用水库库容在旱季为下游河流实施生态补水。补水后可一定程度改善下游河流水质状况,为深圳市河流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完善村镇供水网络,实现集中供水,保障了区域供水水量和水质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是水科学研究的热点,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织关系。论文选取典型干旱区城市张掖市为研究对象,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约束条件,基于水资源约束下的城镇化水平阈值计算思路,引入节水量和灰水足迹测算方法改进了传统水量水质双要素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统筹可供水量、可节水量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构建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约束下的城镇化水平阈值计算模型;通过分析张掖市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数据并进行情景模拟,对2020年和2030年张掖市城镇化水平阈值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约束下,到2030年张掖市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3.02×108m3,与现状基本一致,且以当前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水量承载能力难以支撑政府未来规划中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用水需求;2)严格遵照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中所规定的用水定额标准时,张掖市将有望改善水量承载能力不足问题,且到2030年时,水量承载城镇人口能力可达331.91×104人,其中水量承载能力提升主要得益于农业部门节水;3)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约束下,2030年张掖市水质可承载能力上限为62.47×104人,仅为规划城镇人口数量的78%,水质可承载能力对城镇化进程形成了强烈的约束作用,约束力主要来自于城镇区域氨氮排放;4)在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约束下,到2030年时张掖市城镇化水平阈值上限为48.05%。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安全的内涵及其评价--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资源安全作为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于保障水量的稳定供给、水质的有效保护和水灾害威胁的化解.水资源安全评价可以从水量安全评价、水质安全评价和水灾害防治安全评价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东部引水工程,是一项缓解深圳市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重要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的管理必须考虑水量、水质、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基于水量,水质统一管理的可靠性计算,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决策与管理是必需的和有实际意义的,分析传统水资源系统可靠性准则的不足之处,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基于水量、水质统一的水资源系统多准则可靠性评价准则,通过可靠性分析,为深圳东部引水水源工程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运行管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上游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当地社会经济用水量很少,生态环境用水是决定调水区可调水量的关键。论文综合分析了引水坝址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并将其作为主要约束条件,提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风险分析表明,该调水方案风险小,可靠性高,实施多库联合调度后,可进一步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空间跨度大、数据海量且格式类型多样,亟需建立三峡库区水量水质综合数据库系统,为库区综合管理与研究提供有效数据支持。该研究通过集成最新的ArcGIS Server、Microsoft Silverlight、Microsoft SQL Server和Microsoft NET等技术,开发了基于Web-GIS的三峡库区水量水质综合数据库系统,实现水量水质数据综合管理、可视化展示和数据共享。该系统友好易用,不仅可以为三峡库区水量水质综合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结果可视化,也可用于三峡库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复杂,水情变化对水质输移有重要影响。降雨可以增加河网稀释容量,提高水体复氧能力,加速对污染物的输移降解过程;同时在平原区闸站的联合调度下,降雨也改变了区域水动力特征,使得水流和污染物的流通变得复杂。基于太湖水量水质模型,采用丰、平、枯3个典型年的雨情资料,模拟计算了苏州吴中区水质过程,对比分析不同雨型下河网水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越多,水环境质量越好,在干旱年份河网水量也能够维持稳定,污染物浓度水平与平水年大致相当;2)不同营养盐对雨情变化的敏感性各有不同,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总磷(TP)、氨氮(NH_4~+-N)、总氮(T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3)与枯水年相比,丰水年水质改善较为显著的河道主要分布在临湖地区,与太湖无水量交汇的河道水质改善的程度稍弱。闸门的调度对水量和水质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闸门关闭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局部河网流通性,形成污染物聚集,恶化局部水质。  相似文献   

15.
对于城市生活而言,做好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分析,能够为保证城市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生活发展带来重要帮助。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在文中从"水量供应限制"、"水质分类供应"、"供水体系优化"和"节水观念教育"四个方面,对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的开展予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的可用水资源量联合评估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规划与管理的角度,急需搞清楚一条河流在一定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下,为满足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和一定河道生态需水要求,究竟有多少可用和能够调配的水资源量,以及满足水功能区划目标所需削减的污染负荷。为此,论文综合考虑水量与水质的联合评价问题,提出“可用水资源量”的概念,并结合水功能区划目标,提出单元系统水量水质模型和多河段系统的可用水资源量评估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滦河流域,经模型计算分析,1998年滦河未超标河段中在满足水功能区划目标下可新增取水5.1×108m3,水资源最大利用率为43%(现状为30%)。如果改变用水方式,重新配置水资源后水资源最大利用率可达到54%。  相似文献   

17.
从水质角度论黄河干流水资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1997,1998和1999年黄河干流水质监测数据及取水口水质水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水体用途,从水质的角度对黄河干流水资源做出相关评价,并提出了水资源功能容量和水资源功能亏缺的概念,结果表明:黄河干流取水口处水质对取水水体用途的影响显著;1999年黄河干流具备水资源功能的取水量为159.42亿m^3,不具备水资源功能的取水量为80.94亿m^3,与水资源功能容量相比,黄河干流水资源功能亏缺相对较大;且在1997-1998-1999年间,干流水资源功能亏缺存在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结合生态需水的黄河水资源水质水量联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河水满足人类用水和河道生态功能需水双重功能的前提下,提出了河水生态功能强度的概念,以及结合生态需水的流域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的方法.根据黄河流域1997-1999年间主要水文站点逐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水文数据及各取水口逐月的取水量数据,结合生态需水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水质水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水生态功能强度的时空分布不均,这与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分布相关.在1997、1998和1999年,黄河总可利用水资源量分别为371.17×108、425.50×108和500.64×10 m3,其中具备河道生态功能的水资源量分别为129.51×108、151.51×108和205.88×108m3,远远小于维持河道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资源量230.60×108m3,导致了黄河断流和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天津地区水资源问题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水量充沛、水质优良的城市-天津,目前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集中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受损,地下水超量开采,使地面下沉;由于水少,减轻污水对渤海湾的污染,存在污水灌溉农田现象,这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影响.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天津地区未来10-15年的主要矛盾.本文提出天津地区水资源的保障战略: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整体协调统筹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实行以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海水淡化、污水资源化等工程手段,与调节水价实施宏观调控、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法律管理体系,建立节水型社会等非工程手段并举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唐徕渠水量调度中的应用问题,是由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为推进节水型灌域建设,解决灌区的用水矛盾,文中介绍了唐徕渠灌区的基本概况,探讨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从对唐徕渠水量调度情况的分析,提出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后对水量调度工作的影响,探讨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科学调度水量、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干渠险情、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管理效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农民利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城镇化建设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监管统计,指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拱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