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现象越来越来严重,其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耐药机理:①主动外排系统;②外膜通透性的降低,即外膜蛋白OprD2的表达降低或缺失;③金属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④AmpC酶的超水平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其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PA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1年临床分离的2 521株PA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其进行药敏实验。结果:PA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48.79%)。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和泛耐药PA的分离率逐年上升,其耐药率也逐年上升。PA对亚胺培南6年总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1.07%;PA 2006年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34%,2011年上升到41.98%。结论: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应适当控制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以有效控制及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本院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况及主要耐药机制。方法用E-test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EDTA双纸片扩散法及三维实验分别对金属酶及AmpC、KPC酶表型进行确证。结果从1 068例致病菌中共分离出108例铜绿假单胞菌,18例是对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不敏感的菌株,耐药率为16.7%,其中有9例金属酶确证实验阳性,3例为AmpC酶持续高产型菌株,KPC酶确证实验尚没有检测出阳性菌株。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③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5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合并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5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缺失,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5株既不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又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中,有1株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并伴有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6株菌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③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 5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合并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5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缺失,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5株既不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又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中,有1株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并伴有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6株菌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osa,PA)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在医院感染病原菌中检出率最高。该菌耐药性强 ,耐药谱广 ,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天然或获得性耐药 ,故其所致感染可供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甚少。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PA较为有效的药物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 。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地使用 ,PA对其耐药率有上升趋势。临床上对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PA治疗极为困难 ,研究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阻止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头孢类及新开发的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不断升高,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增长,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对抗生素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因此了解其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产碳青霉烯酶的主要基因型和药敏分布。方法:收集2020年11月~2022年1月芜湖市中医医院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标本,培养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法检测药敏结果,胶体金及PCR法检测耐药表型及基因。结果: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共46株,科室分布构成占比以重症医学科为主(32.6%),其次为呼吸内科(21.7%);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分布以重症医学科构成占比最高(44.4%)。4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黏菌素耐药率分别为26.1%、30.4%、2.2%、19.6%、13.0%、19.6%、4.3%。9株CRPA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黏菌素耐药率分别为66.7%、66.7%、11.1%、55.6%、66.7%、100.0%、0%。碳青霉烯酶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型主要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型、其次为亚胺培南酶(IMP)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产碳青霉烯酶主要为NDM型,且耐药广泛,临床和院感应加强检测...  相似文献   

9.
连续十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PAE)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其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PAE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1999-2008年临床分离的2 479株PAE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PAE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24.6%)、神经外科(21.8%)等科室.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和泛耐药PAE的分离率逐年上升,其耐药率也逐年上升.PAE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10年总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9.2%和25.7%.PAE 1999年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4.6%,2008年上升到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E 2000年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2%,2008年上升到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E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应适当控制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以有效控制及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致病菌,其耐药性强,耐药谱广。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疗效较好的药物,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等产生了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有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这些耐药机制之间相互协同作用而产生高度耐药。针对这些耐药机制,开发活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ICU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160份,鉴定感染菌株种类,并对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ICU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于亚胺培南敏感性最高(88.0%),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81.3%),其余均在70%以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以及头孢他啶的敏感性最高,均为82.4%,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81.2%)。结论 ICU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均存在严重抗菌药物耐药性,强化ICU耐药监测对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送检标本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分离培养的366例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进行标本统计和资料分析。结果临床各儿科和新生儿科检出的366例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构成如下,呼吸道标本284例,占77.6%;粪便9例,占2.5%;血培养42例,占11.5%;尿液7例,占1.9%;各种创面及脓性分泌物16例,占4.4%;体腔积液8例,占2.2%。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但要考虑细菌的污染与定植;其次是败血症,亦是引起儿童泌尿系统与肠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立体结构变化.方法 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PAO1菌株,体外建立6h、1d、3d及6d时间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BF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摄取BF形成发展各阶段不同层面的图片堆,经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zer,ISA)分析获得PAO1菌株BF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 ①CLSM结合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实现了对PAO1菌株BF动态形成过程的观察.②随着BF形成时间的延长,各层死菌比例逐渐增加,且死菌多分布于微菌落中心.③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BF发展,厚度显著增加,前3d增加程度显著大于后3 d;区域孔率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扩散距离呈逐渐增加趋势;结构熵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 利用ISA程序结合SYTO9/PI荧光探针可以表征PAO1菌株BF的空间结构特征和BF各层细菌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2例HAP确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疗程均为7~8d。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恢复正常的时间为(48.24±7.54)h,对照组为(72.36±10.24)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HAP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社区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07年广州市荔湾区社区门诊患者的痰液及相关标本,按常规方法培养分离后,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用K-B法作药物敏感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8株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89.9%) ,其次分别为阿米卡星(70.3%)、哌拉西林(60.8%)、环丙沙星(58.8%)、庆大霉素(54.7%).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日趋严重,治疗中应根据菌株耐药特点合理选择用药方案,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加重与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硝唑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用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择浙江省永康医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0例,单药治疗组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给药治疗,联合治疗组以单药治疗为基础联合甲硝唑静脉给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药物经济学方面的差异。结果 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治疗组的药品费、检查费和治疗费及总成本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的抗感染治疗中,甲硝唑、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用治疗效果更好,且不影响用药安全性;但单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17.
对从哈市5所医院分离的112株绿脓杆菌系统鉴定后,进行了血清学和耐药性调查。结果表明,血清学6、2和3型分别占32.14%、15.18%、15.18%,为主要流行型,共占总分离株的62.50%,对10种抗生素5耐以上者占69.60%,其中对多粘菌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3种抗生素最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69.60%和86.5%。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39-41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DRAB颅内感染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DRAB颅内感染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30),一组单独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3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DRAB清除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7%(29/3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83.3%(25/30)(P0.05),DRAB总清除率90.0%(27/3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63.3%(19/3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3.3%(1/30)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13.3%(4/30)(P0.05)。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DRAB颅内感染的有效性较单独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高,更能有效提升DRAB总清除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刘文广 《医学综述》2012,18(11):1650-1652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日趋严重。目前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为: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点结构,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主动泵出系统使药物排出细菌体外。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现就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眼科临床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2009年眼部感染患者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4株,其中来自角膜62株(占50.00%),结膜38株(占30.65%),玻璃体和房水20株(16.13%),其他4株(占3.22%)。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利福平耐药严重,对环丙沙星仍较敏感。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角膜感染较常见的致病菌,其对眼科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