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化盆地是发育在中生代基底之上的断陷盆地,勘探程度低,在该盆地三棵榆树凹陷钻探的通地1井发现油气显示,但油气来源尚不清楚,制约着盆地后续油气资源勘探部署工作。本文通过对通地1井原油和岩心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分析对比,发现通地1井原油与下白垩统下桦皮甸子组和亨通山组黑色泥质烃源岩具有类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推测三棵榆树凹陷原油主要来自下白垩统下桦皮甸子组烃源岩,也可能来自亨通山组烃源岩,这一成果扩展了通化盆地及周缘油气勘探领域,为通化盆地下一步油气基础地质研究和勘探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一段两套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烃源岩的热演化, 评价了天草凹陷的含油气远景。研究表明,巴音戈壁组烃源岩规模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平均1.34%,以Ⅱ1型有机质为主,已经历成熟热演化阶段,其质量与二连等盆地相当。天草凹陷总生烃量为18.37×108t, 石油资源量为0.74×108t,发育断鼻、断块与岩性圈闭等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在时空上的匹配较好,表明石油地质条件较好,可作为同规模、低勘探程度的新区凹陷中的首选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3.
辽西凹陷沙河街组是否发育烃源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首要问题。以源控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从沉积相研究入手,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及油源对比,综合评价了辽西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在大量地震资料及单井资料分析基础上,认为辽西凹陷沙河街组发育大规模中深湖相,特别是辽西中洼沙四段发育中深湖相沉积,具备形成烃源岩的先决条件。通过在该凹陷取的33个油样及48个岩样分析,认为沙河街组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中腐泥组和壳质组含量普遍较高,富含浮游藻类,干酪根类型为Ⅰ~Ⅱ型。盆地模拟认为辽西凹陷生烃门限约2 500 m,沙三段进入生烃门限,具备大规模生烃条件,沙一段未进入生烃门限。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辽西凹陷原油的4 甲基甾烷/C29规则甾烷比值基本上都大于0.5,三芳甾烷/三芳甲藻烷值分布范围0.94~3.88,均值为1.51,与沙三段烃源岩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认为沙三段和沙四段是辽西凹陷油气的主力烃源岩层段。有机相和沉积相综合分析认为,辽西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整体优越,但各次洼烃源岩分布有一定差异性,中洼发育2套沙河街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南洼沙三段烃源岩最好,北洼烃源岩规模最小。  相似文献   

4.
下扬子地区海相盆地演化及油气勘探选区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晚震旦世开始至中三叠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三套巨厚的海相烃源岩系(Z2-O3、C-P、T1).三套烃源岩热演化特点不同,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期构造阶段的热演化(已达过成熟干气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基本处于生油阶段晚期;三叠系大部烃源岩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少数处于未成熟阶段.区内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两次成油过程,即加里东运动前的盆地沉降阶段和加里东运动后晚古生代陆表海沉积阶段.海相油气储盖条件发育,配置有利,经多年油气勘探证实,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应立足于苏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除苏北地区外,尚有皖南与浙西地区.中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应集中在几个发育较好的中生代盆地,如常州、句容、无为、望江等盆地.  相似文献   

5.
雷闯  殷世艳  叶加仁  吴景富 《地球科学》2021,46(10):3575-3587
为揭示东海盆地椒江凹陷油气勘探潜力,基于地球化学和盆地数值模拟方法对古新统月桂峰组、灵峰组和明月峰组烃源岩开展生烃能力和生烃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月桂峰组和灵峰组泥岩有机质丰度高,以Ⅱ型干酪根为主,为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合来源,且形成于偏还原环境.夹有薄层炭质泥岩和煤的明月峰组泥岩有机质丰度低,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为陆源高等植物来源且形成于氧化环境.古新世至始新世,椒江凹陷大幅度沉降且古热流较高,是古新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增加的主要时期.受埋藏史和成熟度史共同控制,月桂峰组和灵峰组经历了2次生烃作用,第1次发生在古新世晚期,第2次发生在始新世中期至晚期,生烃强度高.明月峰组仅在始新世末期经历了1次生烃作用,生烃强度低.椒江凹陷古新统烃源岩生烃潜力强,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应围绕生烃中心尤其是月桂峰组生烃中心选择形成于中新世之前的有效圈闭进行钻探.   相似文献   

6.
雷闯  殷世艳  董桂玉  张盈  王宇  张伟华  马志刚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02-2024010002
渤海海域秦南凹陷勘探程度低,亟需开展各洼陷烃源岩生烃特征的精细研究以揭示油气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基于地质类比方法,在合理选择地质模型及地质参数的基础上,利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重建了秦南凹陷各洼陷烃源岩埋藏史、成熟度史和生烃史。结果表明,受差异性沉降和沉积的控制,东洼烃源岩成熟时间早且持续成熟时间长,现今已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Ro=1. 0%~2. 0%),2次生烃作用分别发生在渐新世和中新世至今,生烃能力强;东南洼烃源岩成熟时间晚且持续成熟时间短,现今已进入中成熟阶段(Ro=0. 7%~1. 0%),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中新世晚期至今,生烃能力强;西洼烃源岩普遍处于低成熟阶段(Ro<0. 7%),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上新世至今,生烃能力弱;层位上,各洼陷烃源岩生烃能力总体表现为沙三段>沙一段>东三段。秦南凹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应紧紧围绕东洼和东南洼洼槽带及其斜坡带油气运移优势指向区选择有效圈闭进行钻探。  相似文献   

7.
西藏伦坡拉盆地中央凹陷带探获油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伦坡拉盆地位于藏北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目的层主要为古近系牛堡组。前人研究资料表明盆地中央凹陷带牛堡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生储盖组合类型好,勘探潜力大,但一直未取得油气重大发现。本次研究目的是明确主力烃源岩展布特征、主要生储盖组合,进一步评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明确下一步勘探方向。结合新获取的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通过对盆地中央凹陷带石油地质条件的论证,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和中石化勘探分公司在盆地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烃源岩评价是沉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油气勘探初期的战略选区与决策至关重要.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的油气勘探程度极低,至今尚无探井揭示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因此制约了凹陷的油气勘探进程.基于地质类比原理,采用与其相邻类似凹陷--北部凹陷综合对比的方法,应用层序地层、沉积相、地震相分析及含油气盆地动态数值模拟等技术,分析了东北凹陷主要烃源岩层的空间展布和生烃演化特征,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勘探程度低的地区烃源岩早期预测的方法技术流程.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发育上白垩统泰州组主力烃源岩系,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试论合肥盆地燕山运动古城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肥盆地是中国东部目前勘探面积最大、勘探程度最低的复合型残留盆地.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合肥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并利用野外露头资料、沉积学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论证了晚白垩世内幕存在一次大规模的由南向北的挤压推覆运动,并建议将该期构造运动命名为燕山运动古城幕;通过对下侏罗统防虎山组和下白垩统朱巷组烃源岩主要生烃过程的分析,认为下侏罗统防虎山组烃源岩在晚侏罗-早白垩世时开始生烃,下白垩统朱巷组烃源岩主要在燕山运动古城幕之前开始生烃.燕山运动古城幕对下侏罗统防虎山组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利于所生成油气的排烃,不利的一面是早期聚集形成的油气藏可能遭到改造和破坏;对下白垩统朱巷组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主要排烃期与圈闭形成期相匹配,有利于油气的排烃和聚集成藏,据此指出了合肥盆地大桥向斜的勘探思路,即应以寻找古背斜及其上形成的披覆构造以及浅层的盖层条件较好的构造圈闭,这种类型的圈闭受构造运动改造较弱,保存条件较好,是寻找原生油气藏的主要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0.
于水 《地球科学》2020,45(5):1722-1736
西湖凹陷西斜坡是东海盆地当前油气勘探的现实选择和主要领域,但以往研究在烃源岩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等基本地质问题方面尚未形成共识.在沉积学、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指导下,利用钻井、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及古生物等资料,对西湖凹陷西斜坡钻井揭示的平湖组烃源岩成因类型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建立了与沉积环境相对应的有机相划分方法,并总结了平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烃源岩主要为煤系烃源岩,次要为海相泥岩;西斜坡中北部以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为主,西斜坡中南部为潮坪-半封闭海湾体系;沉积环境差异决定了烃源岩类型的不同,潮坪-泻湖比三角洲具有更高的煤系发育程度和生烃能力.研究结果对西斜坡烃源岩评价和储层预测及勘探部署有较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蛟河盆地是吉林省蛟河市境内的一个中生代断陷型盆地,由3 个Ⅰ级构造单元( 蛟北坳陷、蛟南坳陷、蛟东断坡) 组成。盆地内广泛发育下白垩统奶子山组、乌林组及保家屯组。烃源岩地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从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以及储盖条件等方面对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综合研究表明,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主要有利区块位于蛟北坳陷,其次为蛟南坳陷。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烃源岩排烃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部成藏组合勘探日趋重要,其主力烃源岩生烃潜力和排烃效率的研究亟待加强。根据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并计算了烃源岩的生烃量、排烃量和排烃效率。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泥质烃源岩和煤层的排烃门限对应的镜质组反射率均为0. 7 %。侏罗系烃源岩的总生烃量为3 973. 84 x 108t,总排烃量为1 402. 71 x108t,其中八道湾组烃源岩排烃量占总排烃量的69.85%。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烃源岩的平均排烃效率为35. 30%,不同层系不同岩性烃源岩,其排烃效率明显不同,泥质烃源岩排烃效率远大于煤层。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量大,排烃效率较高,下部成藏组合以侏罗系烃源岩为主力烃源岩,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3.
张鑫  骆宗强  曹自强  柯岭  侯波 《世界地质》2015,34(2):460-467
为研究Great South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分析了该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盆地划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漂移期与新的板块边界形成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该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主力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受当时盆地构造位置与控凹断层的控制,主要分布于早期断陷湖盆的控凹断层下降盘,而断陷湖盆白垩系发育的储层是盆地最主要的储层。同时,构造演化也控制了与断垒、古基底凸起相关的圈闭发育及油气的运聚成藏,圈闭多具有继承性,可分为西部斜坡、中央凹陷与东部凸起三个构造带。垂向上,油气主要在断层比较发育的白垩系地层聚集成藏。平面上,油气以近源成藏为主,中央凹陷圈闭带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不同沉积环境发育的多种类型的烃源岩,通过烃源岩生烃热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烃产物、产率特征及生烃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不同沉积环境发育的烃源岩产烃能力差异较大,最大烃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弧间盆地泥岩、弧后盆地泻湖相泥岩、残留洋盆滨浅海相泥岩、沉凝灰岩。烃源岩的产烃率大小受控于其母质与埋藏热演化条件,有机质类型越好,产烃率相对越高;而受火山作用影响越剧烈,产烃率越低。下石炭统广泛发育的弧间、弧后盆地暗色泥质岩类烃源岩具备高产烃率,为有利烃源岩发育区,乌伦古坳陷和滴水泉地区为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中发现自生自储的大型火山岩油气藏,这不仅大大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而且从含油气盆地原型恢复角度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的石炭纪盆地进行了剖析,在井间地层对比和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基础上,确定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划分方案,建立了准东地区及邻区石炭系的5条联井对比骨干地质剖面,进而把准东地区石炭系盆地的充填过程划分为两个旋回、7个阶段,其中第一旋回为早石炭世,进一步分为4个阶段,第1至第3阶段以各种火山岩发育为特征,第4阶段为火山活动的间歇期,发育了暗色泥质岩。第二旋回为晚石炭世,进一步分为3个阶段,第5和第6两个阶段以发育中基性火山岩为特征,第7阶段以沉火山凝灰岩和与泥质岩、砂岩互层发育为特征。文中归纳了准东地区石炭纪盆地及其中火山岩油气藏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特点,建立了其盆地原型,指出准东地区石炭系在沉积时的构造古地理以多岛洋为特征,受准噶尔洋的持续向北东方向俯冲的影响,准东地区盆地基底向南西方向倾斜,造成了沉积中心的向南西迁移。考虑到盆地位于增生型造山带内,将其原型盆地称为增生楔盆地。文中特别指出,任何构造位置上形成的盆地都有形成大油气田的潜力,能否形成大油气田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优质烃源岩、优质储层和有效圈闭。准东增生楔盆地中烃源岩与火山岩储层的空间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往往形成互层状或穿插状,这一特征决定了盆地中油气产出具有近源性,而圈闭的形成则因火山岩储层的成层性差而呈形态和类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以广泛收集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含油气盆地理论方法,总结南苏门达腊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探讨油气分布规律,分析其勘探潜力。结果显示,南苏门达腊盆地是新生代弧后裂谷盆地,经历了裂前、裂谷、过渡、坳陷和反转等5个演化阶段。主力烃源岩为过渡期沉积的炭质页岩和煤层,储集层主要为上渐新统砂岩、下中新统灰岩和裂缝基底。油气总体呈现"深层气、中层油和气、浅层油"的分布特征,主要富集于构造及构造复合相关圈闭中。断裂、储层发育有利相带和凹中隆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盆地油气成藏条件良好,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生烃灶周边断裂发育的斜坡、古隆起是有利的勘探区,凹陷内的岩性、地层圈闭也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应加大对此类圈闭的研究和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17.
羌塘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塘盆地为中生代大型的海相残留型构造盆地。盆地的南北缝合带及中央隆起带,宏观上可视为三条构造活动带,其间所夹持的两个相对稳定的地块,特别是南、北坳陷中部的两个复向斜区,是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上三叠统—上侏罗统是盆地内的沉积主体,“两坳夹一隆”的古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和烃源层的发育和展布。生物礁、滩多分布在高隆起周缘的碳酸盐岩台地上,发育于各组段中,但以侏罗系布曲组及索瓦组相对集中。盆地内发育有上三叠统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和夏里组以及上侏罗统索瓦组四套主要烃源层,估算盆地的总生烃量为9930.92×108t,远景资源量为52.95×108t,具有雄厚的找油物质基础。盆地内发育了四套生储盖组合,其中以侏罗系(组合Ⅲ)布曲组—夏里组亚组合最好,是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应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和评价认为,北羌塘坳陷金星湖—东湖—托纳木地区和南羌塘坳陷比洛错东—土门地区是最有利的含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8.
从成盆、成源、成烃和成藏4个方面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各构造演化阶段的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海拉尔盆地成盆的动力机制是中蒙边界区中生代推覆构造形成后的晚造山期伸展垮塌作用,为典型的被动裂陷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形成演化经历了5个时期:山间残留阶段、被动裂陷阶段、主动裂陷阶段、断坳转化阶段和坳陷阶段。被动裂陷阶段沉积物震荡式沉积形成南一段中部砂泥互层的优质烃源岩,主动裂陷阶段盆地强烈裂陷,窄而深的断陷结构控制盆地南一段上部有效源岩分布,断坳转化阶段盆地快速沉降促进烃源岩熟化,伊敏组沉积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形成早期原生油藏,伊敏组末期盆地反转,部分油藏受活动断裂破坏调整到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不同演化阶段形成多种类型的隆起带,构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控制了不同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9.
南鄱阳坳陷海相烃源岩晚期生烃论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鄱阳坳陷为一“上张下压”双层结构的叠合盆地,存在海相—海陆过渡相的上二叠统茅口组和龙潭组以及上三叠统安源组三套烃源岩。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随上覆白垩纪—古近纪区域盖层厚度成正比增加,中燕山期不整合面附近不存在Ro值“上低下高”的跳跃式变化,白垩系沉积期末,二叠系、上三叠统烃源岩达到了地质历史上的最大埋藏深度,表明晚期叠置的白垩纪—古近纪伸展沉积盖层是导致这些烃源岩达到现今热演化程度并出现晚期生烃的根本原因。中燕山期不整合面附近存在活跃的油气显示,这些原油从地化特征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产自LT1井周家店组底部的原油是由龙潭组树皮煤(Ⅱ型干酪根)形成的典型煤成油,且以轻质油为主,未遭受过地表水氧化与生物降解改造,从而证明中燕山期以后确实存在海相烃源岩的晚期生烃。盆地模拟分析表明,坳陷内海相烃源岩晚期生烃现象普遍,生烃强度可达油(150~280)×104t/km2,气(35.5~52.4)×108m3/km2,预示着该叠合盆地晚期成藏具备烃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