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诱因、治疗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28例患者(A组),并与同期未发生心律失常2 126例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组中男性、年龄〉70岁的患者居多(P〈0.05、0.01),术前伴低血钾、心脏病、手术时间〉3 h的患者比例高(P〈0.05、0.01、0.01)。(2)术后SaO2〈92%、胃潴留的患者高于B组(P〈0.01)。(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术前低血钾、心肺伴发病、术后低氧血症及胃潴留是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经及时治疗不增加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龄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诱因、治疗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34例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发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低血钾伴有心血管病史,手术时间>3 h及术后低氧血症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比例明显增高.结论 术前低血钾、心肺伴发病、手术时间长、术后低血氧血症是高龄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经积极治疗并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我科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行食管癌手术331例患者[男性239例,女性92例;年龄38 ~79(57.9±3.6)岁]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术后并发心律失常69例,发生率20.8%.年龄>60岁(P<0.01)、术前心电图异常(P<0.01)、肺功能异常(P<0.05)、颈部及弓上吻合(P<0.05)等术后易发生心律失常.而术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行食管癌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是多因素综合所致.护理上应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胃瘫发生的高危因素及诊治.方法回顾性收集食管癌术后并发胃瘫17例患者(A组),并与同期未发生胃瘫4 686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中术前伴糖尿病、进食受限>20d、高位(颈部)吻合、术时>3h、术后紧张忧虑的患者比例高(P<0.05).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伴糖尿病、进食受限时间长、术时长、术后紧张忧虑是食管癌术后发生胃瘫的高危因素.胃瘫经非手术治疗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5.
贲门癌近端胃切除后残胃间置对胃酸和食管胃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贲门癌行近端胃切除后残胃间置对胃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减少贲门癌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更佳术式.方法对21例贲门癌患者行近端胃次全切除、残胃间置消化道重建术.术后行24h食管胃pH监测及压力测定,并与传统术式及术前监测结果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常规行纤维内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1)残胃间置组术后酸反流6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1),24h食管pH<4的总百分时间、立位pH<4的百分时间、反流次数、反流持续超过5min的次数与术前相似(P>0.05),但上述指标传统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2)两组术后食管残胃吻合口高压带长度及静息压力较术前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和静息压力明显下降(P<0.01),但残胃间置组食管残胃吻合口静息压力和残胃静息压力较传统组明显下降(P<0.05).(3)残胃间置组仅2例发生中度反流性食管炎,而传统组有12例发生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P<0.01).结论贲门癌切除后行残胃间置重建消化道,能进一步降低酸反流及残胃静息压力,促进残胃排空,改善术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围术期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炎症和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 入选100例ACS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治疗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剂量20 mg/d,B组(强化治疗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剂量40 mg/d,用药自PCI术前至术后1个月.于PCI术前及术后5、30 d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结果 (1)两组PCI术后5 d 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A组升高显著(P<0.01);调脂治疗30 d两组hs-CR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1),B组降低更显著,(P<0.01).(2)A组PCI术后5 d TF升高(P<0.01),调脂治疗30 d后恢复至PCI术前水平(P>0.05);而B组PCI术后5 d TF无变化(P>0.05),调脂治疗30 d后TF较术前降低(P<0.01).(3)A组PCI术后5 d TFPI升高(P<0.05),调脂治疗30 d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B组PCI术后5 d TFPI较术前无变化(P>0.05),PCI术后30 d TFPI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40 mg/d能有效抑制ACS患者PCI术后炎性反应和调节TF/TFPI系统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7.
何佳虹  董斌  郑国芳  李金河 《西部医学》2018,30(3):385-389+394
目的 探讨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策略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围术期予以常规干预法,对照组围术期予以FTS策略,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量及术后补液量、通气时间、胸管与尿管保留时间、住院时间、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并发症情况及死亡率。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均无死亡病例,且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量、术后尿管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补液量、通气时间、胸管保留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禁食时间均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d IgA、IgG、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第7d IgA、IgG、IgM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术前CRP、空腹血糖、IL-6以及血浆皮质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7d CRP、空腹血糖、IL-6以及血浆皮质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未实施FTS策略、术后补液量少、通气时间短为住院时间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对接受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治疗患者采取快速康复外科策略,能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胸管保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缓解应激反应,降低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的影响,且并发症少,能促进患者术后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彦中  韩文周  侯良宝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23-923,98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胃瘫发生的高危因素及诊治。方法:回顾性收集食管癌术后并发胃瘫17例患者(A组),并与同期未发生胃瘫4 686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中术前伴糖尿病、进食受限>20d、高位(颈部)吻合、术时>3h、术后紧张忧虑的患者比例高(P<0.05)。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伴糖尿病、进食受限时间长、术时长、术后紧张忧虑是食管癌术后发生胃瘫的高危因素。胃瘫经非手术治疗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9.
何萍  邱阳  杨康  刘铭  廖克龙  张伟  熊刚  李军  王海东  吴蔚  邱阳 《重庆医学》2008,37(4):361-362,364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31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72例发生心律失常.对多项因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术后36h内是高峰期,以窦性心动过速多见.年龄>60岁、术前ECG异常、FEV1/FVC<70%、弓上吻合、术前血钾<4mmol/L,有合并症者,术后易发心律失常(前2项P<0.01,后4项P<0.05).结论 年龄、术前ECG、FEV1/FVC、术式、术前血钾水平以及合并症等6项临床因素,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寻找并及时纠正诱因,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颤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颤动(房颤)对术后吻合口瘘及围手术期死亡的影响。方法:将192例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的患者分为术后房颤组和术后无房颤组,对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及围手术期死亡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房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发生房颤组(P<0.01);术后房颤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与未发生房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并发房颤不利于术后患者短期内的恢复,应注意预防房颤的发生,如发生房颤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分法:对169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4l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比较年龄、术前心电图表现及食管、胃的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3%。其中60岁以上发生率33.3%,60岁以下19.3%;术前心电图异常者发生率38.7%,正常者21.0%;弓上吻合者发生率35.6%,弓下吻合者12.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心电图是否正常、食管胃吻合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营养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 将152 例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根据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术后第2 天起经中心静脉输注能量制剂)、肠内营养(EN)组(术后第2 天起经鼻饲营养管补充EN制剂)、围术期EN 组(术前5~7d起即予口服EN 制剂+术后第2 天起经鼻饲营养管补充EN 制剂),观察比较3组患者围术期血清营养指标、消化道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予EN 治疗的2 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均较TPN 组缩短(P<0.01);术前口服EN 制剂能提高血清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P<0.05),术后吻合口瘘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 术后予EN 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术前即予EN治疗效果更佳,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使用EN 为主适当加用肠外营养是适合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分期手术-结肠襻式造口术(TLC)后10~14 d行手助腹腔镜手术(HALS)与开腹手术用于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或直肠癌切除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急诊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或直肠癌切除患者,分为结肠襻式造口术后手助腹腔镜的手术(TLC-HALS)组(23例)及开腹组(22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疼痛时间、围手术期的应急指标和术后短期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淋巴结的清扫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的疼痛时间TCL-HALS组患者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C-HALS组术后的应激指标均出现急剧增高,并且于术后1d达最高水平,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d则出现进行性降低,与术前仍有差异(P<0.05),术后7d各项指标与术前对比已无显著差异(P>0.05).传统开腹组患者炎症介质的整体水平同样上升,且峰值出现在术后1d,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d数值下降,然而较TLC-HALS组下降稍慢,总体上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时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稍高于正常值(P<0.05),两组术后短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LC-HALS手术相比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迅速,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腰椎手术对胃功能影响.[方法]对32例胸腰椎手术患者(脊柱组)和32例四肢手术患者(四肢组),分别进行术前、术后胃电图检测并观察术前、术后消化道症状改变情况,进行手术前、后对照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脊柱组术后胃电图有显著异常改变,振幅和频率与四肢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胃蠕动波明显减弱,排空时间延长;脊柱组手术后可以明显引起患者腹痛、腹胀、嗳气等症状,与四肢组术后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或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和胃功能活动紊乱有一定的相关性,胸腰椎手术可明显导致胃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EN组和PN组,分别检测两组术前1天、术后第8天体重、血常规、血清白蛋白和转氨酶,并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 EN组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幅度均小于PN组(P<0.05),转氨酶上升幅度低于PN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EN组明显低于PN组(P<0.01),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P<0.01).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EN较PN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方法:对169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41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比较年龄、术前心电图表现及食管、胃的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3%.其中60岁以上发生率33.3%,60岁以下19.3%;术前心电图异常者发生率38.7%,正常者21.0%;弓上吻合者发生率35.6%,弓下吻合者12.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心电图是否正常、食管胃吻合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呼吸功能训练的意义.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26例施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围术期功能训练组)和对照组(常规组)各6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肺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肺功能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肺功能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与术后肺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肺功能较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肺不张1例,呼吸衰竭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对照组术后发生肺感染3例,肺不张2例,呼吸衰竭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肺癌患者施行围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手术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导调节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1例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围手术期在TEG指导下输注血液成分,50例肝硬化患者在常规凝血指导下输注血液成分,比较2组术后肝功能主要参数,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结果 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与术前比较,TEG组术后R、K值明显降低(P<0.01);Plt、α角、MA、CI、FIB值均显著增大(P< 0.01).输注血小板29例(47.5%),输注冷沉淀17例(27.9%),联合输注6例(9.8%).术后PT、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Plt、FIB值显著增大(P<0.01).术后PT、PTA、INR、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23例,占46.0%,输注冷沉淀6例,占12.0%,联合输注6例,占12.0%.2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较术前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TEG组AST降低,ALB升高(P<0.05),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 TEG相比常规凝血检查能够更准确的评估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状态.TEG证实部分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再平衡现象.TEG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来研究和指导调节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血栓弹性描记仪观察肺癌、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 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0例,中段或上段食管癌患者10例,观察麻醉前5 min(T0)、手术开始后1 h(T1)、手术结束后30 min(T2)血栓弹性描记仪参数中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R)、凝血形成时间(clotting time, K)、α角(α angle)和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 MA)等指标的变化.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癌患者和食管癌患者术前R值缩短,相差显著(P<0.05).肺癌患者T1时间点R值、K值延长,α角和MA减小,与T0比较相差显著(P<0.05),术后T2时间点仍然有MA减小,与T0比较相差显著(P<0.05);肺癌患者与食管癌患者相比在T1时间点R、K延长,α角和MA减小,相差显著(P<0.05),T2时间点α角和MA减小,两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纤溶指数LY30值在T1、T2时间点与T0比较以及同时间点与食管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食管癌患者术中、术后TEG变化与T0比较相差均无显著性(P>0.05),T2时间点CI(coagulation index)值与T0比较相差显著(P<0.05);T1时间点与肺癌组比较,R、K有缩短.结论 两组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可能存在高凝状态,肺癌组患者术中、术后凝血功能逐渐趋于低凝状态,而食管癌组患者术中、术后继续有高凝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曲马多静注联合物理保温预防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 urethral resection prostate,TURP)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本科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拟行TURP的老年患者75例,年龄60 ~70(64.58 ±2.24)岁.采用抽签的方法分为曲马多药物保护组、物理保温组和联合保护组,每组25例.入室心电监护,观察并记录肛温,3组患者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曲马多药物保护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麻醉后静脉给予曲马多1.5 mg/kg稀释后缓慢静注,等渗冲洗液及静脉输液均为室温(22℃),围术期不作任何加温保护.物理保温组等渗冲洗液及静脉输注液体预先加温至38℃,手术床铺设38℃循环水毯,充气加温毯进行体表覆盖.联合保护组患者综合上述两种保护方法.记录3组患者术前(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1h(T3)、手术结束(T4)体温.同时评估患者术后寒战、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3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术中输液量和冲洗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刻,联合保护组体温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单纯物理或者药物保护组患者随手术时间推移,体温呈逐渐下降趋势,T3、T4时刻与术前体温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联合保护组患者围术期体温没有明显的波动.联合保护组围手术期的寒战、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也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曲马多静注联合物理保温能更有效地避免老年患者TURP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并减少寒战、心律失常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