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腰椎椎间融合术(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urgery )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 )行之有效的方式,可明显改善腰腿疼痛症状、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率,复发率低. 在该技术中,椎间融合器的使用甚为普遍,植入椎间融合器可提供初始生物力学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恢复椎间孔高度与腰椎生理性曲度,并最终促进植骨融合[1 -7]. 然而,临床随访中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术后椎间高度再丢失,椎间隙再次塌陷,腰腿疼痛症状复发,导致再手术率增高,文献报道再手术率可达48%[3] ,研究分析发现这类患者存在融合器下沉( cage subsidence ) [1 -4]. 脊柱外科医师对椎间融合器下沉缺少足够认识,影响融合器下沉的因素众多. 本文在回顾文献基础上,对腰椎融合术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重点分析、讨论融合器下沉的影响因素,提高对融合器下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采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69例(治疗组),与同期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术7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肢疼痛的改善情况;采用腰椎前凸角评价腰椎曲度;椎间植骨融合通过术后腰椎X线片、动力位X线片及薄层三维CT重建检查按照Suk标准判定,同时观察过伸过屈位时植入物的稳定性。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时间>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方面,治疗组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两组均无感染、神经根损伤及内植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或可能融合,治疗组JOA评分由术前的(4.52±1.78)分提高到(12.57±2.96)分、改善率为(76.81±7.20)%,VAS评分由术前的(4.45±1.58)分降至(1.92±0.62)分,腰椎前凸角由(28.50±16.30)°变为(30.20±12.50)°;B组JOA评分由术前的(4.71±1.26)分提高到(12.31±2.85)分、改善率为(73.86±8.60)%,VAS评分由术前的(4.68±1.51)分降至(2.13±1.93)分,腰椎前凸角由术前的(27.50±15.20)°变为(23.90±13.20)°。两组同期JOA评分、改善率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更好地维持腰椎前曲。结论  应用膨胀性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椎间融合效果,同时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能够维持腰椎前曲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Solis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我科使用Solis融合器成功地治疗67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资料与方法:67位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32~75岁(平均54岁).共有83个椎间隙实施了手术.单节段51例,双节段16例,其中不连续的双节段7例,椎间隙分布:C3~4为14例,C4~5为25例,C5~6为32例,C6~7为12例.Solis主要成分为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其齿状表面及钛钉有自我稳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崔岩  吴雪晖  许建中 《重庆医学》2008,37(10):1106-1108
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椎间节段性不稳等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常常需手术治疗.椎间融合手术已被公认对于这类疾病有较好疗效.既往的椎间植骨融合常采用自体骨块移植,但自体取骨存在很多并发症及缺陷,因此,发明一种既能够提供足够支撑强度,又可以通过其内的自体骨达到骨性融合的支架结构,便成为研究的重点.1979年,Bagby[1]首先将一种名为"Bagby融合器"的金属笼状支架应用于动物,并获得了88%的融合率.1988年,Bagby又将不锈钢的BAK-融合器系统首次植入人体,术后证实达到了较好的融合效果.此后不久,各种材料及不同形状的椎间融合器相继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异体腓骨环椎间融合器(allogeneic fibula ring fusion cage,AFRFC)行腰椎融合的技术特点,并对照观察AFRFC与碳素纤维矩形椎间融合器(metacarbon fiber rectangle fusion cage,MFRFC)行经腰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mamina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西南医院骨科自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术后复发、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椎不稳、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等需行椎间植骨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91例,其中45例使用椎体间"品"字形植入3枚AFRFC, 46例使用椎间植入单枚斜向MFRFC,通过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24个月定期随访,复查腰椎CR或CT片测量其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矢状位移位及成角,并行下腰痛JOA评分,以及术中是否有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神经根牵拉伤等指标,量化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并行对照研究.结果 随访2~4年,平均随访时间AFRFC组35个月,MFRFC组36.8个月.术中神经根牵拉伤发生率,AFRFC组0%,MFRFC组8.7%, 组间神经根牵拉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29,P>0.05);术中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综合评价术后3个月融合率,AFRFC组为97.8%,MFRFC组为93.5%,组间各时间段对照,两组融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24,P>0.05);术后3个月椎间隙沉降率,AFRFC组0%,MFRFC组4.3%,组间沉降率对照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下腰痛JOA临床功能恢复情况评分恢复率,AFRFC组62.6%,MFRFC组67.4%,组间恢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FRFC结合TLIF术式,可减少神经根牵拉伤的发生率、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防止椎间高度下沉,并提高术后融合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6.
随着融合器(Cage)在腰椎后路融合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临床上因Cage脱出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越来越多。Cage脱出的危险因素有患者、Cage、手术技术、其他等因素,本文针对Cage脱出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痰病后路融合手术应用中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行腰椎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19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0例患者出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初次安装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15例(7.8%),硬脊膜撕裂4例(2.1%),神经根牵拉症状4例(2.1%),椎间融合器塌陷3例(1.6%),椎间融合器后移位2例(1.0%),椎间隙感染2例(1.0%).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1例(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中使用椎间融合器需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避免过度牵拉,应联合应用C臂X线机,规范手术操作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新型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Bio融合器)应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患者分为Bio组(23例)和PEEK组(26例)从椎间隙融合、椎间隙高度、VAS和ODI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6个月时,Bio组有87%、PEEK组有73%获得了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椎间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隙高度显著增加(P <0.05),术后5d、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无显著性差异.模拟视觉评分(VAS)和Oswr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改善(P <0.05),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适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初步使用具有临床效果满意的优点,并可能在早期促进椎体融合上优于PEEK 材料,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9.
方家栋  杨黎  胡正霞  夏平  赵峰  兰海   《四川医学》2023,44(5):548-551
<正>近年来,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相关疾病呈逐年增多和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脊柱椎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金标准。经过不断的设计和发展,各式各样的椎间融合器(以下简称Cage)相继问世。目前Cage采用的材料主要是钛合金和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其材料属性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关系。钛合金Cage的刚度远大于人体骨,应力遮挡效应明显,可引起Cage沉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述生物降解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及临床实验研究。方法参阅国外相关文献,对椎间融和器的发展历史及生物降解可吸收椎间融和器的设计和临床实验研究作一综述。结果生物降解可吸收椎间融和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正常骨组织相似的弹性模量及提供坚强的初稳性,随着自身降解应力逐渐转移至骨组织,促进更好地骨性融和。结论生物降解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是目前脊柱融和治疗中良好的医疗材料。  相似文献   

11.
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ACFC)具有早期的制动作用,能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有效防止下沉,并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文章就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特点、优越性、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ACFC)具有早期的制动作用,能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有效防止下沉,并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文章就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特点、优越性、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TLIF手术治疗的3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最小绝对收缩率和选择运算符(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了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83例(21.34%)出现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列线图中的预测因子包括体重指数、Modic改变、椎间隙形态、HU(Hounsfield units)值以及手术节段。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5(95% CI:0.8034~0.8935),偏差校正曲线与表观曲线拟合度优良,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整个阈值概率范围内具有最高的临床获益率。结论 建立并验证了用于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预测模型,此模型可以较为准确计算出每一位患者术后出现融合器沉降的风险系数,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单枚融合器行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对常规TLIF技术进行改良,采用椎管扩大减压后行TLIF,使用单枚融合器加椎弓根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5例共20个节段。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44~65岁,平均51.3岁。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6例,腰椎管狭窄症4例,I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5例。结果:15例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4.4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2例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感,均为TLIF侧,该2例于1~2个月内症状消除,术后平均优良率93.3%。结论:使用单枚融合器及扩大减压的改良TLIF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及治疗费用减少,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体间螺纹状植骨融合器在腰椎间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了 1 998~ 2 0 0 3年间行椎体间螺纹状植骨融合器植入治疗 72例下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均获得了椎体间骨性融合 ,临床疗效优良率为 95 % ,骨融合率为 1 0 0 %。结论 :应用椎体间螺纹状植骨融合器是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医学综述》2013,19(11):2011-2013
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滑脱、退变性腰椎失稳、椎间盘源性疾病等)常须行腰椎椎间融合术,近年来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间融合术(TLIF)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传统的后路腰椎间融合手术相比,TLIF对神经根及硬模囊的干扰较少,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进步,微创TLIF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该文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优势与不足、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一种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单枚多孔螺纹状融合器的椎间融合新技术,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小牛的脊柱标本12件,分为2组(n=6),第一组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加长的单枚椎间融合器;第二组经后路置入双枚椎间融合器。测定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伸展及双向旋转刚度。第一次测试各组置入融合器后之刚度值,第二次测试各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后之刚度值,第三次测试第一组附加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后之刚度值。结果:单枚融合器组的纵向压缩刚度、左侧(融合器植入侧)弯曲刚度、顺与逆时针旋转刚度均较双枚融合器组显著增大(P<0.05)。第一组试件,辅加小关节突螺丝钉固定后,伸展、双侧弯曲和顺时针旋转刚度有明显增加。单枚融合器组的右侧弯曲刚度较双枚融合器组下降。单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可提高压缩刚度、伸展刚度、屈曲刚度,但右侧弯曲刚度及逆时针刚度下降。双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刚度并无明显增大。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的单枚椎间融合器加上小关节突螺丝钉内固定融合术,在提供充分椎管减压的同时,具有损伤小、脊柱后部稳定性好、术中对马尾及神经根牵拉轻的优点,可以比较理想地取代后路双枚融合器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18.
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方法,旨在使融合节段达到骨性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准确判断融合状态不仅可对各种椎间融合器、植骨替代物和融合技术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椎间融合术后仍有症状而需要外科干预的患者更为迫切。椎间融合术后脊柱椎间融合状态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包含开放式手术探查、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同位素骨扫描等。然而,每种检查手段都有各自独特的方法、特点,从而导致了它们在特异性、敏感性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开放式手术探查是评估融合状态的金标准,但巨大的有创性使其不能普遍推广。X线平片检查是最基本的评价方法,但评价融合的准确性有限。相较于X线平片,CT检查的评价结果更加可靠,然而CT费用较高,患者接受放射线剂量大。MRI检查、骨扫描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准确、直接的对融合进行评价。因此,综合判断症状、体征和各种影像资料是更为合理的融合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3月间,对我科收治的40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全椎板减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椎体间放入PEEK融合器植骨融合。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并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23例置入融合器后达到复位或基本复位,17例通过提拉螺钉进行补充复位。术中硬脊膜撕裂3例,1例裂口较小,术中未予处理;2例裂口较长,术中缝合后以脑棉片覆盖,紧密缝合腰背筋膜及皮肤切口,术后采取去枕头低脚高位,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2例,予以脱水、营养神经治疗,均恢复满意,未遗留神经症状。结论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能发挥撑开复位和融合的双重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Wang HM  Liu HY  Wang B  Zhang J  Miao KN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48-1751
目的探索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后路再手术中应用的适应证及技术要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腰椎后路再手术,手术顺序为腰椎椎管减压、硬膜及神经根粘连松解、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经椎弓根内固定、腰椎横突间植骨术。定期随访,按Macnab法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效果。腰椎椎间融合效果按照Brantigan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涉及的23个椎间隙(L3-4 5例,L4-5 8例,L5-S14例)内植入27枚融合器,所有患者术后2周下地行走,出院时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5例术中硬膜破裂,缝合后未发生脑脊液漏。Macnab法疗效评定标准,88.2%的患者术前下肢的神经症状明显缓解,运动能力明显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并评价手术效果,平均随访18个月(12~43个月)。Brantigan评定标准评价未见内固定失败迹象,术后半年腰椎融合成功,手术疗效始终稳定。结论后路腰椎再手术中使用椎间融合器既解决了神经卡压的问题,消除了椎间盘源性的疼痛,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及对线,同时又完成了腰椎的内固定以及前柱的融合,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