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明霞 《吉林医学》2013,34(5):833-834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配合认知功能训练在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磁刺激组和对照组各31例,均给予认知功能训练,磁刺激组增加重复经颅磁刺激。两组治疗8周后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认知功能均得到改善,磁刺激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配合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颅脑外伤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辅助疗效.方法 将3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舍曲林药物治疗及假性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组采用舍曲林药物治疗配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观察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9%,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辅助效果;联合药物治疗可作为临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辅助疗效。方法 将3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舍曲林药物治疗及假性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组采用舍曲林药物治疗配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观察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辅助效果;联合药物治疗可作为临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近年来,关于失眠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具有安全有效的优势而更易被人们接受。其物理疗法中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效果显著,备受关注。因此,对经颅磁刺激的原理及其在失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有一定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20,(4):442-445
目的:探讨常规多感觉刺激疗法促醒治疗基础上,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20 Hz)治疗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88例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促醒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频率为20 Hz的rTMS治疗。采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和残疾评分量表(DRS)评分法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意识和功能恢复情况;测定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CRS-R评分明显提高,DRS评分明显下降,synek分级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CRS-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脑电图synek分级优于对照组,左耳和右耳部位BAEP的Ⅰ级、Ⅲ级、Ⅴ级、Ⅰ~Ⅲ级、Ⅲ~Ⅴ级波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促醒治疗联合rTMS治疗,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可更好的发挥促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并脑疝开颅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牟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并脑疝开颅术后患者32例,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降颅压方法和营养脑组织药物,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纳洛酮,经15天治疗后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脑水肿减轻情况、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和患者预后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升高,实验组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和患者预后恢复情况等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并脑疝开颅术后患者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陈一心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67-968,970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简称CES疗法)是治疗焦虑、抑郁、失眠及儿童相关情绪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方法.这种疗法通过夹在耳垂上的耳夹电极产生微安级别的微电流刺激大脑,改善异常脑电波,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和应激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梁莉娜  刘皓  郭凯  刘银侠 《海南医学》2022,33(3):345-348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临床疗效、症状评分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脑病十科治疗的107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52例(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疗法)和对照组55例(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效果,探讨降低颅脑损伤后伤残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20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高压氧配合药物、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并进行总结。结果通过临床疗效观察,高压氧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结论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有助于缺血、缺氧病变的功能恢复。降低脑44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及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陈建江  胡曦  朱政鸣 《重庆医学》2005,34(11):1644-164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视觉障碍的分型和处理对策。方法对1993年3月~1999年12月间颅脑损伤后合并视觉功能障碍的82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1)意识障碍影响视力下降/失明、复视、视野缺损诊断的建立;(2)X线平片对视神经损伤的诊断作用有限,CT阳性率可达观60%以上;(3)29例经手术治疗,有效率83.3%,其余52例均采用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痊愈率达90%以上。结论(1)视觉功能的障碍发生与颅脑伤的轻重程度不完全一致,意识障碍严重时,易忽略视神经损伤诊断,额颞部和前颅凹陷性骨折常并发视神经损伤;(2)视神经管内段损伤导致视觉障碍多需要手术治疗;(3)复视常见,但多数预后较好;视野缺损在重症颅脑损伤后继发性枕叶损害最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对其焦虑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躯体形式障碍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辅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的HAMA及HAMD评分情况、临床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及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研究组患者治疗2周和4周后HAMD及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86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锥颅血肿抽吸术和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康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再次出血和并发症合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较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世界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上多侧重于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失语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情绪障碍常被人们所忽视,而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1],近年来,美国每年PSD的发病率约为20%~60%[2],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61.54%.PSD可显著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和认知功能障碍,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损害的恢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3].近年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中的功能锻炼、心理治疗、电惊厥治疗、高压氧治疗、经颅磁刺激疗法(TM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TMS)等[4].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米氮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我院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治疗的人数为80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米氮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法,对照组仅采用药物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后2周、4周、6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疗效,并于治疗前与治疗后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HAMD评分下降,而ADL评分上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合并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在第1周时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物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增加抗抑郁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探讨其危险因素,寻找预防应对措施。方法对15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本组病人死亡5例,占33.33%,植物生存1例,重残4例,轻残3例,良好2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的微循环障碍、血管损伤、脑血管痉挛、颅高压、手术中持续低血压为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塞的高危因素,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早期发现的关键在于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复查颅脑CT。术中妥善处理、麻醉深度控制及术后维持内环境稳定,有效控制颅高压,早期行脑保护;保持稳定正常血压和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及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等综合治疗能防止颅脑损伤术后脑梗塞的发生,从而降低残死率。  相似文献   

16.
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临床比较常见,发生率为0.5%~4%[1-2].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所合并的视神经损伤早期往往被忽略,因而失去了良好的治疗时机.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作者收治了24例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均经颅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出现非癫痫性意识障碍症状的临床治疗和原因。方法:选择颅脑损伤进行颅脑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25例患者中,2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个月随访,20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患者中残。结论:颅脑手术后出现非癫痫性意识障碍症状的原因较为复杂,重视患者电解质水平、内分泌状况并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探讨其危险因素,寻找预防应对措施.方法 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病人死亡9例,占30%,植物生存2例,重残8例,轻残6例,良好5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的微循环障碍、血管损伤、脑血管痉挛、颅高压、手术中持续低血压为颅脑损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早期发现的关键在于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复查颅脑CT.术中妥善处理、麻醉深度控制及术后维持内环境稳定,有效控制颅高压,早期行脑保护,保持稳定正常血压和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及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等综合治疗能防止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的发生,从而降低残死率.  相似文献   

19.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目前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抗抑郁效果已经得到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但临床疗效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近年来,有关进一步提高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的疗效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包括预处理经颅磁刺激。通过综述总结近年来预处理经颅磁刺激抗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旨在为今后预处理经颅磁刺激应用于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高压氧(HBO)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外伤后昏迷患者8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HBO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HBO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联合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