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太湖水中溴离子含量较高,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很可能会导致出厂水中溴酸盐超标。研究了以东太湖为水源的吴江第二水厂各处理工艺中溴酸盐的生成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水中的溴离子在臭氧氧化过程中主要产物为溴酸盐,分析了影响水厂溴酸盐生成的主要因素为水温、臭氧浓度和有机物含量。利用小试进一步研究了这些因素对臭氧氧化原水过程中溴酸盐生成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溴酸盐生成量逐渐增多,在臭氧浓度达到2.2mg/L时溴酸盐生成量接近限值10μg/L,在相同的臭氧浓度下,较短的接触时间、高温以及高氨氮会减少溴酸盐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臭氧应用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预臭氧、臭氧—生物活性炭等技术与常规水处理工艺联用中有机物去除效果、消毒副产物THMFP的消除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量臭氧(如1mg/L)预氧化,可有效提高混凝过程中有机物去除率;THMFP从常规处理的116μg/L降至78μg/L(1mg/LO3)。与预臭氧强化混凝联用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能进一步降低DOC和THMFP。研究发现:溴酸盐随着臭氧含量呈现起伏变化,溴酸盐相关前驱物不易分离去除。两次臭氧投加(预臭氧和主臭氧)均导致溴酸盐、AOC和甲醛升高;其含量可分别在后续的混凝过滤及生物活性炭过程中得到控制,仅AOC含量较原水和常规工艺出水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3.
臭氧氧化工艺溴酸盐控制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m3/h的中试装置研究了臭氧氧化工艺处理引黄水库水时溴酸盐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1.5mg/L时,臭氧氧化后溴酸盐产生量为0.006mg/L,活性炭过滤出水溴酸盐为0.002mg/L;在相同臭氧投加量条件下,降低原水pH、投加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后溴酸盐生成量分别减少了50%、33%和100%,活性炭后出水中均未检出溴酸盐,同时提高了有机物去除率。  相似文献   

4.
含溴水源水在应用臭氧氧化过程中,存在致癌物溴酸盐生成或超标(10μg/L)的风险,过氧化氢投加能有效控制溴酸盐,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的水源水应用过氧化氢控制溴酸盐的效果存在很大差异。以我国东部某水源水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水源水质因素中腐殖酸类有机物对溴酸盐生成与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水源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生成量达到17.52μg/L,水中腐殖酸浓度(以DOC计)的增加使得体系内溴酸盐的生成量有所降低,当DOC增加2.0mg/L时,溴酸盐生成量降低到10.11μg/L。过氧化氢控制溴酸盐过程中,随着H_2O_2/O_3(g/g)的增加,溴酸盐生成量逐渐降低,当H_2O_2/O_3(g/g)为1.0时,溴酸盐被控制在标准以内,为6.32μg/L。当原水中腐殖酸含量增加时,溴酸盐生成量随H_2O_2/O_3(g/g)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导致所需投加过氧化氢量减少,当DOC增加1.0 mg/L时,H_2O_2/O_3(g/g)为0.1,即能将溴酸盐控制在9.52μg/L,DOC增加2.0mg/L时,H_2O_2/O_3(g/g)为0.1,溴酸盐控制在7.92μg/L。  相似文献   

5.
臭氧—平板陶瓷膜新型净水工艺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饮用水源受到的有机物和氨氮的复合污染,对混凝—臭氧/陶瓷膜—活性炭池新型净水工艺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可以在线控制膜污染,臭氧投加量2mg/L,间歇提高臭氧投加量至5mg/L时,陶瓷膜跨膜压差在通量100L/(m2·h)下运行5d后增长小于2kPa。臭氧促进了陶瓷膜对颗粒物的去除,投加臭氧时膜出水中大于2μm粒径的颗粒数低于10个/mL。新型净水工艺能有效去除受污染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工艺对UV254的去除率为65%~95%,CODMn去除率为71%~98%,出水CODMn低于0.5mg/L;原水氨氮3.5mg/L时,工艺出水氨氮0.1mg/L,且无亚硝态氮积累,氨氮基本转化为硝态氮。此外,新型净水工艺对卤乙酸生成势的去除率高于85%,大大提高了工艺出水的安全性。实现了传统工艺与深度处理工艺的叠加集成,对水厂升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修订后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草案已上网征求意见,新标准中溴酸盐限值初定为0.01mg/L。正常情况下,水中不含溴酸盐,但普遍含有溴化物。当用臭氧对水消毒时,溴化物与臭氧反应,氧化后会生成溴酸盐。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为,溴酸钾对试验动物有致癌作用,但溴酸盐对人的  相似文献   

7.
郑爽  黄群华  黄怡婷 《给水排水》2022,(S2):152-158
为探究在闽江这种贫营养水源的进水条件下,臭氧-炭砂滤池深度处理工艺的活性炭生物膜形成情况、对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最佳运行参数,进行了福州某水厂臭氧-炭砂滤池中试研究。中试结果表明,运行二个月至四个半月后,活性炭表面能够形成生物膜。对CODMn去除率稳定在20%左右,CODMn平均出水浓度为0.85 mg/L,能够完全去除水中氨氮;同时对铁、锰、三氯乙醛、三卤甲烷、溴酸盐等污染物有进一步的去除效果。针对有效粒径为0.7 mm炭层+0.28 mm砂层的滤料级配,采用气冲40 m/h,单独水冲25 m/h的反洗强度,即可达到冲洗效果。平时运行臭氧-炭砂滤池深度处理工艺时,臭氧投率控制在1.0 mg/L以内即可。  相似文献   

8.
平湖市古横桥水厂设计介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平湖地区地表水源受有机污染严重,原水中CODMn有时月均超过10mg/L,氨氮月均1~4.5mg/L,最高可达7mg/L。为保证供水水质,平湖市古横桥水厂采用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其中生物预处理采用悬浮填料接触氧化池,深度处理采用两级臭氧活性炭工艺。对该厂主要构筑物的设计特点、工程概算和运行成本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含溴化物饮用水生产中使用臭氧消毒容易产生消毒副产物溴酸盐.为了探究控制溴酸盐生成的关键因素,采用离子色谱法检测溴化物和溴酸盐含量,对广东省6家代表性的饮用水企业进行生产现场试验,研究了桶装饮用水臭氧消毒后生成的溴酸盐的变化.结果发现,溴化物含量为15.58~43.74 μg/L的原水经臭氧消毒后存在溴酸盐含量超标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臭氧-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后置砂滤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考察了不同进水浊度对组合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分析了臭氧氧化池溴酸盐生成量。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可以承受3.0~7.5NTU浊度变化的冲击;长期运行结果显示,组合工艺对有机物指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臭氧进水浊度小于4 NTU时,组合工艺出水中CODMn、UV254和TOC的含量分别为1.25mg/L、0.017cm~(-1)、1.539mg/L,组合工艺出水溴酸盐长期均低于5μg/L,符合国家水质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的应急工程是从河北四水库调水进京,四水库水源水质与密云水库水质相差较大.为了保证河北水进京后水厂工艺运行的稳定性,根据水厂现行工艺(混凝-沉淀-煤砂过滤-活性炭过滤)增加预臭氧在河北黄壁庄水库进行适应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投加臭氧1.5~2.6 mg/L后炭出水基本无味;试验条件为:臭氧浓度0.4 mg/L,接触时间8 min时,预臭氧能够将剑水蚤杀死去除;预臭氧后系统对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且沉后藻类去除率达到80%以上,煤滤池出水藻类低于2万个/L;中试系统煤滤池出水和炭滤池出水溴酸盐浓度均小于5 μg/L,因此臭氧氧化后不存在溴酸盐副产物超标的风险.同时,建议在河北水进京前测定水中MIB浓度,适时调整臭氧投加量,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考虑增加粉末活性炭预吸附.  相似文献   

12.
郑州刘湾水厂制水规模40万m~3/d,原水以南水北调中线原水为主,水库水和黄河水作为补充。在设计阶段兼顾3种差别显著的原水水质,选择了以预臭氧氧化、平流沉淀、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砂滤的净水工艺路线,其中采用了前置的臭氧—活性炭工艺,并在运行中对混凝剂投加等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安全高效、适应原水水质变化的净水流程。经两年运行,水厂出厂水质优良,运行稳定,平均浊度0.1~0.2NTU,平均耗氧量1.5mg/L以下,氨氮小于0.1mg/L,夏季藻类未检出,采用带式压滤机干泥含固率30%。  相似文献   

13.
盐酸盐金霉素废水有机物和氨氮浓度都很高,难以处理。工程实践表明,采用ABR—3级A/O—铁碳微电解组合工艺,在进水CODCr5120~15040mg/L、氨氮650~1078mg/L时,出水CODCr和氨氮分别为80~98mg/L、1~10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采用O_3—BAC(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Lurgi煤气化废水二级生化出水,在臭氧接触塔水力停留时间为30min,臭氧投加量为9 mg/L,BAC柱反冲洗周期为10 d条件下,COD_(Cr)色度、氨氮和油类物质去除率分别为72.4%、79.7%、38.2%和92.5%。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反冲洗时会对COD_(Cr)及氨氮的去除产生一定影响,但对色度和油类物质的去除影响不大,O_3—BAC工艺不但能够去除煤气化废水中残留的有机物,还能破坏显色有机物的生色基团,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电解—芬顿—AAO—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化工园区综合废水,处理进水为化工企业处理后排放到园区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废水,通过对中试主体工艺的选择,关键流程和参数的选定,并就稳定运行效果进行了阐述.经过该工艺处理后,最终出水的COD、BOD5、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分别为92.26%、48%、94.93%、72.69%、77.6%,浓度分别为23.9 mg/L、6.5 mg/L、1.54 mg/L、11.8 mg/L、0.28 mg/L,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A的标准要求,满足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该流程的运行费用为每吨水5.83元.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某印染废水处理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流域某印染废水处理工程采用调节—初沉—折流式水解酸化—A/O(PACT)—高效澄清—过滤工艺。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进水CODCr542 mg/L,总氮35.4 mg/L,氨氮30.6 mg/L,总磷3.2 mg/L,色度256倍;其出水CODCr49.3 mg/L,总氮7.6 mg/L,氨氮3.3 mg/L,总磷0.25 mg/L,色度22倍,达到《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32/1072—2007)的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7.
猪场废水脱氮处理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场废水氨氮浓度高、处理难度较大,采用IC—SBBR—人工湿地工艺,在进水CODCr6000~8000mg/L,NH3—N258~635mg/L、pH7.5~8.5,出水CODCr80~300mg/L、NH3—N6~78mg/L、pH7.8~8.4,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要求。工程实践表明,SBBR具有对猪场废水氨氮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且对氨氮的去除率平均为77%。  相似文献   

18.
刘飞飞  买文宁  赵敏  姚萌 《给水排水》2012,38(1):138-141
采用酸析混凝—水解酸化—IC反应器—Fenton氧化—A/O—臭氧氧化工艺对荧光增白剂生产废水进行了中试研究。试验中探索了酸析混凝工艺的最佳反应条件及水解酸化对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作用;研究了以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为主的后续工序反应控制参数。当IC反应器进水CODCr为2 800mg/L时,容积负荷为0.68kgCODCr/(m3.d),停留时间为3.6d;Fenton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 3.0、FeSO4.7H2O 0.003mol/L、H2O2/Fe2+为3∶1、反应时间2h;A/O水力停留时间为3d,臭氧处理工艺中O3投加量为0.133g/L,反应时间为10min。结果表明,此流程出水CODCr为260mg/L,氨氮小于25mg/L,可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采用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生物接触预氧化、PAC吸附预处理三种工艺对吴淞江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进行研究;常温下,臭氧投加量2 mg/L,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对氨氮的去除率维持在70%以上,出水NH3-N约1 mg/L,CODMn平均去除率34.16%;生物接触预氧化对氨氮去除率可达80%以上,但CODMn平均去除率只有7.6%;PAC对色度及臭味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其他物质去除率较低.三种工艺相比,作为水厂改造或备用应急方案,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周建平  许龙  芮旻  沈飚  富良 《给水排水》2012,38(1):17-20
P市地表原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水中CODMn经常高达10mg/L以上,为此,在G水厂的扩建工程中,采用了两级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以保证出水水质安全。水厂运行结果表明,在活性炭吸附饱和后,一级炭池出水CODMn仍有3~5mg/L,需二级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才能使出厂水CODMn小于3mg/L。当前后臭氧分级投加比例为3∶2时,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