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上花列传》出版一百多年来 ,未在一般读者中风行 ,但在一些特殊读者中颇有影响 ,如鲁迅、胡适、刘半农 ,尤其张爱玲等。而到了当代 ,王安忆的创作又与《海上花》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选材、立意、结构、语言风格等。至少可以说王安忆在新的时代回应了《海上花》。  相似文献   

2.
丁纯 《世界博览》2008,(10):6-6
1970年,王安忆下放到我的老家蚌埠农村捅队,那年她16岁。三年后,我才出生。王安忆插队的村子就是小说《小鲍庄》的原型。后来我读了王安忆的《隐居的时代》、《漂泊的语言》、《姊妹们》等作品,发现文章中的人和事,仿佛就是我们村里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3.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以上海租界为背景,描写了上海青楼中一群妓女和狎客的故事。展现了租界文化对上海人的生存境遇的影响。从传统与现代混融的新奇体验,外国巡捕统治下的租界及人们的自卑感,以及浮华境遇下自我的迷失及幻灭感三方面来分析《海上花列传》中租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4.
《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形象既有艺术的概括性,又有生活的现实性,形象鲜明,性格统一,人物之间很少雷同。小说人物塑造艺术高超,作者善于使用曲笔,善于扣住性格特征,步步深化、完善,在人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时,小说成功运用了写实、白描,以及多层显现、由表及里,关键之处最后点出等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强调写作不是流水浮云 ,需要对生活的思考和沉淀 ,她以一部部作品实践着自己对文学的认识 ,而在这些作品中潜藏的重要线索则是其对女性命运本体的追问式的探索与思考 ,这种追问贯穿了王安忆写作的始终 ,《我爱比尔》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王安忆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世人 ,政治或经济的解放与平等并没有使女性走出社会边缘角色 ,她们仍然依附着男性 ,仍然在心理和精神上附属于男性。王安忆在《我爱比尔》中充分展示了其前期对人生、对女性命运思索的伸发以及追问精神。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杂志编辑部在《你知道吗》中,请读者提出自己认为1984年发表在《大自然》中最好的文章.意想不到的是:在收到的1645封来信中,以十分集中而压倒多数的答案,评选出《野人到底有没有?我说没有》、《又有五只朱鹮起飞了》和《鸟,人类的朋友》三篇佳作.通过这次民意测验式的评选,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读者是有眼力的,在读者的心目中有一架符合绝大多数人判断文章优劣的天平.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对以《绿化树》为代表的男性中心文化核心文本的“游戏”与“改写”。正是《绿化树》等文本触发了中国女性作家试图创建女性文化文本的深层思考。《叔叔的故事》之出现 ,意味着男性中心文化视阈唯一局面在文学中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编后     
《大自然》1986,(2)
我们发表吴琦同志的文章是第二次了.这篇文章有的读者可能嫌长,但会有更多的读者爱读,如同去年第一期发表的《马兜铃和软尾亚凤蝶》一样.我们编辑应当修饰作者的文章,使其更准确,更流畅,更适合多数读者的阅读能力,但也要注意保留文章的原有风格.如这期文章中,《牛首山的中华虎凤蝶》的细腻,《穿越怒江峡谷》的抒情,《草、鸟及其他》的自然,等等,代表着不同的文风,我们就不必强求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能够驾驭多种题材,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她仍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来表现上海这同一主题或主体。本文试着从其主要作品《长恨歌》等出发,着重考察了作者作为迁居上海者的丰富人生经历,以及其深厚的上海怀旧情结,并就王安忆作品中对上海的追忆与寻找做了较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对研究《海上花列传》的成果作了一番详实的搜集和梳理。作者认为《海上花列传》的研究大体呈现出具有明显特征的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对相关史料进行一些收集和整理,是研究的基础时期。第二时期是开辟研究领地的重要时期,对小说研究有开拓性的发展。第三时期是前一时期研究的延续和补充,对小说的研究呈"大同小异"的状态。第四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虽有重复性的研究但也提供了一些新视野。这种研究状况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也留有未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明清是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小说这种样式虽然发源较早,但在古典文学中却是最后繁荣起来的.它的影响也极为广泛,一些名著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在邻近的国家也拥有大量读者,近些年在西方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学术界对于古典小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几年来尤为活跃.明清小说的名作如《红楼梦》、《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西游记》等都陆续召开了专题讨论会,有的成立了专门学术研究机构和专门刊物,取得了一些重施的科研成果.最近戏剧,电影,电视在改编这些名著方面又形成了一股热潮.这个势头是好的.但是对这些小说的研究还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促使张爱玲王安忆在上海小说中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张爱玲的小说追求一种激光般的深度的艺术穿透力,她的意象化叙事与反讽叙事侧重于将读者的感受导入人的内心世界。王安忆则喜欢在广阔的时空里展开动人的画面,她的叙事由直观写实向元叙述的转变,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广度的艺术辐射面。王安忆比张爱玲更具宽阔的文化视野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象《红楼梦》这样,在读者中间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分歧!许许多多的“家事”说,如“故相明珠家事”,“和珅家事”、“傅恒家事”、“金陵张侯家事”、“顺治与董鄂妃故事”,……还有“自传”说,这仅仅是有关小说题材的种种争议,其中甚至有上万字的考证.《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更是莫衷一是.不少论者把作品的主题与客观意义混为一谈.而所谓“客观意义”往往加上自己的臆测.一部作品在读者中间存在争议,本来无可非议,但是,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变化,《红楼梦》的思想性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某种需要,给《红楼梦》下断语.尤其是文化革命以来,把《红楼梦》说成“伟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15.
V上和V下     
V上和V下各自可以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型,它们表达的语义不同,出现的时代也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语义是有联系的,特别是和原型语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时用V上和V下似乎意思差不多,但仔细分析还是有差别的。在吴方言中,V下说成V落,但《海上花列传》中,即使在对话中也多写作V下。  相似文献   

16.
这期将有SIERRA三个重量级强作--《地球帝国》(EMPIREEARTH)、《浩劫重生》(Arcanum)、《暗黑武士道》(Throne ofDarkness)的游戏前瞻,这些作品的制作成员包括了许多如《帝国时代》、《暗黑破坏神》、《辐射》等经典游戏的幕后精英。至于这些新作有没有青出于蓝的实力,得让读者们好好评析一番了。  相似文献   

17.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杂志请读者投票,选出大家最爱读的文章,这是个好办法.去年《大自然》刊载的文章大约一百五十篇.在这一百五十篇中,得票最多的是《天鹅之歌》、《杂交水稻之父》和《动物远航之谜》.这三篇文章的确写得好,应该受到读者的欢迎;也可见读者的确有眼力.编刊物走群众路线,应该经常向读者请教,《大自然》采取了好些措施,这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近代都市发展过程中的"乡下人进城"现象,在古典小说原有写作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主题的扩展,增加了对"乡下人进城"后文化价值体系崩塌和心灵迷失堕落过程的记叙,揭露都市文化的畸形与病态,并为"乡下人进城"这一行为赋予城乡文明冲突的内涵,开创了近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叙事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20.
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的形象,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殊不知,在洛神身上所表现出的明眸、皓齿、云髻、修眉、削肩、束腰等美好特性,正是曹植在继承了前人女性描写手法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如《诗经》和《楚辞》中的美女形象,特别是宋玉《神女赋》中神女形象的塑造对曹植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