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德福一致的历史传承和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荣 《云梦学刊》2010,31(5):75-7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德福一致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道德承载者范围不断拓展,制度的道德成为现代社会道德的基础,个体的道德要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类的道德成为现代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现代社会里,福的社会依存度也不断增强,与制度之德和他人之德联系越来越大。第三,德福一致的保障机制从传统唯心的因果报应论转向于入世的、此岸的现实体系。道德的制度成为现代德福一致保障的基础,惩恶扬善的法律和社会机制是德福一致的推动力,人的精神需求发掘是德福一致的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2.
德福一致问题是人类在遭遇道德危机时会反复追问的重要问题,它既会影响行为者道德意愿的强弱,又会影响共同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德福一致之所以被视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德行与共同体的幸福能否一致,也不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精神幸福能否一致,而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物质幸福能否一致。行为的道德性质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由规律,幸福后果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然规律,自由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分离导致合德行为并不必然给行为者带来物质幸福。要建立德行与行为者物质幸福的可靠联系,需要以共同体主义超越自由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合社会性”打破“合自由性”与“合自然性”的康德式分离,使合德行为可以因为必然合乎社会规律而获得来自社会的物质幸福。严格避免“因善得祸”和“因恶得福”,才有可能遏止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与蔓延;全面实现“因善得福”和“因恶得祸”,更有可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德福一致——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路径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从"德"与"福"相关联的角度探索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可行路径.之所以认为"德福一致"作为一种机制是道德建设的必然路径,是因为道德建设受人的本性所制约,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马克思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社会进程一再表明,什么时候德福一致,什么时候社会道德建设就发展良好,反之亦然.同时道德建设还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利益问题更重视了,所以"德"、"福"是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关系道德建设的成败.考察我国社会转型期严重道德失范现象,"德""福"背离是重要原因,创建支持"德福一致"的社会大环境成为当前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的必然选择,而保证公正社会制度规范的有效供给则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5.
儒家自然思想既有与道家一致的形式化的表达,又有道家所反对的性善性恶的内容认定。从性恶的自然来看,治理之道的公共性无法普遍化。从性善的自然来看,治理之道的公共性可以普遍化。心性上的自然性善论需要进一步在公共领域得以展开,于是显示了乾道变化与各正性命两个面向。这两个面向在公共性上的推衍则必然达成德福一致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为,人类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是至善,以德配享幸福的德福一致;由于德在自由王国,福在自然王国,二者之间存在不可通约的鸿沟,这种德福一致只能实现于彼岸、未来世界,不可能在此岸、现实世界中实现。正是现实社会中的德福分裂,即面对自然界人们只是追求满足物欲的幸福,导致了人类生态危机的发生。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有道德地开发利用自然界,以德配享幸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合理性是弥合康德制造的现实世界中德福分裂的鸿沟,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7.
8.
西方伦理学史上对道德形而上学多有论述,并成为康德伦理学的理论资源。以德福观为视角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需要明确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纯粹形式的,道德与幸福一致是康德伦理学的理论旨归,而德福一致的至善则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最终完成。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具有一定理想性,但仍具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福一致:社会公正的理性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福一致是国人信奉了几千年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公正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诉求。但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的德福相背现象,行善者吃亏,作恶者得福。为了确保德与福的一致,需要在两方面加强建设:既要建设“道德的社会,”也要培育“道德的人”,二者的结合才能为德与福的统一提供完备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戴震与理学     
戴震既终结了理学又没有终结理学。从价值观的层面看,戴震与理学同属中国传统道德理性主义价值系统,故戴震没有终结理学;从政治层面看,戴震揭露理学“以理杀人”的社会政治作用,可以说戴震终结了理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哲学史上,戴震是第一个从理性的立场为人性学说立论的哲学家。他把人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人的本性高度,视之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并通过对宋明性理之学独到的批判中,显示出他的新人性论的内涵:如对"理"的新认识;理欲之辨的新见解;智愚观点等,从而将中国传统人性论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当时,他的人性论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贤鑫 《江汉论坛》2001,(11):38-40
戴震将人的理性、人的心知提升到人的本性的高度,视之为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根本,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为中国世代丰富多彩的人性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使中国古老的人性学说渗进了近现代的气息.这是戴震人性学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美德伦理自其萌芽伊始便是一种幸福伦理,以追求并实现一种属人的幸福为其鹄的。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伦理思想家们在美德与幸福关系上的探讨,可以归纳为"有益论"、"阻碍论"和"同一论"三种形态。其中,"阻碍论"存在较大的偏颇,"同一论"则只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的探讨,它们二者都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有益论"是比较合理的看法。虽然我们的探讨主要还只是学理性的,但它至少表明,人们以美德来求得幸福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王杰 《齐鲁学刊》2003,(1):92-95
作为一名思想家 ,戴震在批判、借鉴、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戴震赋予天理、人欲不同于程朱理学的新内涵 ,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欲之中 ,并从自然与必然的层面 ,进一步深化了其理欲思想。戴震的新伦理观是通过对程朱理学主张的“存天理 ,灭人欲”的无情批判而得以阐释的 ,它一方面表现了戴震新伦理观的进步倾向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戴震新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和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企业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即企业性质问题迄今依然未有定见.现有的企业理论多数是强调和分析了企业性质的某一个方面,这种不完全的分析导致了不同理论之间观点的冲突和争论.本文试图通过一个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来精确定义企业的技术和制度性质,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基于技术-制度双重性质的企业理论分析框架,并阐述了技术和制度在动态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消灭剥削 ,而社会主义现实中又存在剥削 ,这是否与社会主义本质构成矛盾。本文从本质的统一性和剥削的两面性相互作用、私营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剥削的社会属性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并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现象与以往剥削制度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傣族地区存在狮图腾崇拜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说,傣族没有形成狮图腾崇拜的条件;从实际情况来看,傣族狮崇拜也不具备图腾崇拜的表现和特征,傣族历史上留下来的与狮子有关的雕刻、传说以及现代人们文身的狮子图案都不是图腾崇拜的遗迹。傣族对狮子的了解来自佛教,傣族的狮崇拜主要在佛教崇狮习俗的影响下形成,是一种灵物崇拜。  相似文献   

18.
公正的中间——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的中道秉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德性本身即是中道,中道是公正德性的秉性。公正的中道是相对于行为人的中道,而非事物的中间。然而,它是客观的中道,而非主观的中道。公正德性作为中道,它处于积极不公正与消极不公正之间。公正德性的中道,不像其它个体德性的中道;它并非仅是德性中道,而且是伦理中道。  相似文献   

19.
许海 《江淮论坛》2004,(5):85-90
嵇康的乐论涉及到了三个问题:关于音乐的本质问题,关于音乐欣赏中主客体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关于音乐的功能问题。但其中包含一系列矛盾:在音乐的本质问题上,嵇康由反片面化走向新的片面化;在音乐欣赏中主客体的地位和关系问题上,嵇康由反简单化走向新的简单化;在音乐的社会功用问题上,嵇康由反神秘化走向新的神秘化。这些矛盾的深层根源是嵇康思想中的儒道矛盾,在名教与自然问题上,这一矛盾得到了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