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多排螺旋CT设备的不断进步,使用多排螺旋CT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由于影像技术的进步使CCTA检查的准确度大大提高,这项检查已经成为一种筛查诊断CAD的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同时CCTA检查在预测CAD的疾病进程和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尽管CCTA检查的作用已被学术界广泛肯定,但它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较大,这将增大辐射诱导性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CCTA检查的辐射风险,多种在满足影像诊断的前提下降低CCTA检查有效辐射剂量的方法已经出现。本文将回顾多排螺旋CT的技术进展和目前减少CCTA检查辐射剂量的主要方法,对CCTA检查在CAD中的诊断、预后价值评估和CCTA检查的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辐射剂量扫描方法在心脏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间心内科按照拟定排除标准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其中第1组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第2组为观察A组,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第3组为观察B组,使用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3组患者均120 k V管电压扫描。使用370 mg I/m 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普罗胺(碘海醇)。记录每组患者一般资料,测量原始轴位图像上各区的CT值,计算出各自强化的平均值,测量胸大肌的CT值,测算客观分析指标SNR、CNR和BN,并进行主观评价。对所获取的主客观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客观分析指标SNR、CNR、BN及主观指标RCA、LM、LAD、LCX为:对照组SNR(15.45±3.78),CNR(13.27±3.49),BR(30.44±5.53);RCA(3.62±0.54),LM(3.84±0.39),LAD(3.72±0.42);LCX(3.49±0.48),均值(3.63±0.42);观察A组SNR(15.08±3.05),CNR(13.03±2.91),BR(30.93±4.52);RCA(3.61±0.52),LM(3.82±0.42),LAD(3.68±0.49);LCX(3.52±0.51),均值(3.62±0.44);观察B组SNR(14.43±2.71),CNR(12.38±2.54),BR(32.06±3.61);RCA(3.60±0.51),LM(3.79±0.41),LAD(3.64±0.47);LCX(3.48±0.49),均值(3.59±0.43)。观察A组和观察B组以及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辐射剂量指标CTDI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的4种不同胸部的扫描技术参数,探讨胸部检查最适合的扫描参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4月间CT检查采用此4种扫描参数的患者100例,肺部低剂量检查和常规剂量检查均分别采用1.5mm×16(24mm)及0.75mm×16(12mm)宽探测器进行扫描;有效mAs分别为20mAs及100mAs;管电压、扫描周期及重建层厚等均相同,为120kV、0.5s、5mm。再分别重叠50%重组2mm及1mm的最薄层图像用于三维后处理用,对照分析其影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的质量。结果:4种扫描检查方法所得的肺部影像正常结构及所显示的病灶均无明显差异,图像质量优良;采用较宽探测器和低剂量扫描方案的扫描时间及X线剂量均明显减少,所产生的X线辐射也大幅减少。结论:胸部CT扫描采用宽(1.5mm)探测器和低剂量扫描方案进行时,其辐射剂量(CTDIvol)只为窄(0.75mm)探测器和常规剂量扫描方案的20%,但能提供相近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排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CT表现与病理改变。结果:5例均见广泛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结节,无融合;2例见“树芽征”;3例细支气管壁增厚、呈柱状或环形扩张;3例可见小叶中心性肺气肿;5例均可见鼻窦炎。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尤以HRCT检查对该病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评价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排探测器螺旋CT(multi-detect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材料方法 收集2002年-2003年间54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进行MDCT(美国GE公司四排探测器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美国惠普公司5500超声)检查,其中30例患者在CT和超声检查前后2周范围内进行了选择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selected coronary angiography SCA),并以此为金标准,对MDCTA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 54例患者中,42例患者显示56支冠状动脉病变;超声心动发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24例。30例SCA显示25例患者38支冠状动脉病变(左冠32支,右冠6支)。MDCT冠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法与SCA法检查结果一致性为:92.86%,X2检验:X2=0.5;0.5>P>0.25,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MDCT冠脉造影扫描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狭窄性冠心病的初步筛选手段,结合超声心动图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 (ASIR) 技术在髋关节64排CT低管电流检查中的应用。方法:106例髋关节64排螺旋CT扫描患者, 随机选取53例患者采用常规管电流220 mAs扫描, 并采用滤过反投影 (FBP) 方式重建。另外53例患者采用低管电流50 mAs扫描, 并采用30%ASIR技术。对两组髋关节图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并比较不同重建图像在同一层面的图像噪声值和信噪比。结果:常规管电流组与低管电流组的CT剂量指数 (CTDIvol) 分别为 (15.55±0.20) mGy、 (3.56±0.15) mGy, 低管电流组平均CTDIvol较常规管电流组降低77.1%;常规管电流组与低管电流组的剂量长度乘积 (DLP) 分别为 (297.82±2.9) mGy·cm、 (67.59±3.3) mGy·cm, 低管电流组平均DLP较常规管电流组降低77.3%, 低管电流组与常规管电流组相比, 辐射剂量大大降低 (P<0.05) 。常规管电流组图像质量评分为优、良、差的患者分别为49、4和0例;低管电流组图像质量评分为优、良、差的患者分别为42、11及0例。两组图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图像噪声值分别为31.44、4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图像信噪比分别为11.03、10.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SIR技术应用于64排螺旋CT髋关节低管电流扫描, 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 图像质量也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西门子多排螺旋CT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排螺旋CT的推出使得CT临床应用能力大大提高,CT扫描仪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本文通过介绍双向飞焦点Z-Sharp技术、自由螺旋SureView等技术,比较各种螺旋重建算法,以及剂量调节方案CAREDose4D等新的西门子CT技术,呈现西门子在CT革新中所作的努力,Sensation64排CT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证明了这些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改良320排CT单次心动周期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技术与对比剂注射技术,以降低辐射剂量与对比剂剂量,并评价技术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之间拟行CTCA扫描的低心率、标准体型患者51例。所选患者随机分为A和B两组。A和B两组管电压分别设置为80 kV和100 kV,均依据体质量指数设置管电流300~500 mA。两组依体质量注射速率分别采用5.0~7.0 mL/s和3.5~5.5 mL/s;对比剂剂量分别采用20~30 mL和35~55 mL。A组采用实时手动触发,B组采用追踪自动触发。评价并比较两组对比剂剂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对比剂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对比剂剂量仅28.20±6.44 mL,较B组45.58±6.05 mL降低约30%(t=-9.935,P=0.000)。A组较B组降低约45%的辐射剂量(0.96 mSv±0.27 mSv vs 1.76 mSv±0.28 mSv,t=-10.412,P=0.000)。A组平均评分3.59±0.58,B组平均评分3.66±0.53,Z=-1.618,P=0.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CNR较B组降低13%(20.26±7.34 vs 23.29±7.06,t=-3.350,P=0.001)。结论:低剂量方案可以大幅度减低对比剂剂量与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可评估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部多排螺旋CT扫描在肋软骨隆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120例拟行自体肋软骨隆鼻术患者,都进行了胸部多排螺旋CT术前检查,并进行多种三维重建分析自体肋软骨是否符合手术标准,部分病例进行了术后CT复查评估。结果:CT准确评估肋软骨无钙化(1级)28例和轻度钙化(2级)62例,均可行自体肋软骨隆鼻术;中度钙化(3级)23例中12例可用自体肋软骨行隆鼻术,剩余7例全部重度钙化(4级)患者直接放弃肋软骨而采用耳软骨等替代进行隆鼻术。同时还发现叉状肋3例、肋软骨部分融合7例,镜面右位心伴内脏扭转1例,肺部占位病变2例。结论:多排螺旋CT及多种三维重建对拟选择自体肋软骨行隆鼻术的患者是术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准确评估自体肋软骨是否存在钙化及程度,并能精准测量各肋软骨实际走行、长度、宽度及厚度,能够为肋软骨隆鼻术提供可靠的术前影像信息,同时还可以用于术后评估移植效果及排查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管大小焦点的选择对多排螺旋CT后颅凹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采用Light Speed VCT(美国GE公司,探测器64×0.625mm,焦点大小0.6mm×0.7mm和0.9mm×0.9mm)多排螺旋CT,在保证其他扫描参数一致基础上,分别使用球管大、小焦点对20例志愿者后颅凹相同层面进行轴位扫描,所得图像调成相同窗宽、窗位后使用Kodak 8700干式激光打印机打印输出。由两位5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后颅凹层面的图像质量评价打分。阅片结果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组间Kappa检验及组内x2检验。结果:两位医师对于后颅凹层面的图像质量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值=0.57),使用小焦点扫描颅底图像质量优于大焦点扫描(P<0.05)。结论:多排螺旋CT使用小焦点扫描可以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重建在烟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5例烟雾病病例.受检者均行颅脑CT平扫和MSCTA检查.在ADW4.2工作站上作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6例,单侧颈内动脉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8例,其中1例同时动脉瘤.所有CTA图像均可评价侧支血管情况,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延长.VR重建图像有利于显示狭窄段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评价脑底增生小血管和侧支血管方面不及MIP和MPR重建.结论综合运用多种重建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清晰显示狭窄血管,还可以评价狭窄远端血管和侧支血管等情况,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主动脉夹层应用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CT血管显像确诊的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6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多层螺旋CT平扫,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所有6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总体异常61例,主动脉瓣异常41例,主动脉弓部异常44例,胸、腹主动脉异常45例,冠状动脉异常6例。多层螺旋CT诊断的总体异常、胸、腹主动脉异常以及冠状动脉异常诊断率均为100%,相比于超声心动图的91.8%、86.7%及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主动脉瓣异常、主动脉弓部异常诊断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且操作简便,能够对诊断主动脉弓部异常、DebakeyⅠ型主动脉瓣具有较高准确性。而多层螺旋CT相比于超声心动图具有更大优势,可进一步准确诊断胸、腹主动脉分支异常和冠状动脉异常等,具有更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尘肺患者不同分期中主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尘肺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人员进行X线胸片及多层螺旋CT检测,对比分析不同分期尘肺患者及健康人群的主肺动脉直径、平均流速、血流峰值和单位时间内流量等参数。结果:健康人群的肺动脉平均流速、血流峰值及单位时间内流量明显高于尘肺患者,且尘肺患者的肺动脉平均流速、血流峰值及单位时间内流量与尘肺分期成反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群的主动脉直径明显低于尘肺患者,且尘肺患者动脉直径尘肺分期成正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有效检测不同分期尘肺患者主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可为尘肺分期提供有效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诊断价值。方法复习2658例病人头颅CT平扫结果,测量其中可显示的基底动脉(BA)的直径、分出大脑后动脉的高度及走行位置,检出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病例。结果2658例全部按常规8mm多层CT容积扫描并行3mm重建,2379例能清楚显示BA,共发现16例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的病例,其CT与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结论头颅多层螺旋CT平扫后行3 mm重建图像89.50%可显示BA,对其进行测量可以诊断VBD。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螺旋CT三维重建评价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骨盆骨折17例,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17例检查均取得清晰立体图像,且可消除某一骨性结构,单独观察骨盆某一组成骨的骨折情况。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的诊断、手术方案的设计及教学等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多层CT的重建算法主要有基于FDK的三维滤波反投影算法以及基于多层投影数据重排的二维FBP重建算法。本文对传统的FDK算法、基于投影角度二维/三维加权的CB-FBP算法以及自适应轴向插值AAI-FBP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这几种重建算法中,AAI-FBP算法对于多层CT的重建效果最好,这对于后续多层CT重建算法的改进以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颅底脑膜瘤双期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底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1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表面遮蔽法(ShadedSurfaceDisplay,SSD)后处理观察。结果:13例均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willis环血管充盈满意,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的征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或中动脉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颅底脑膜瘤的影像特征,使颅底血管充分强化,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或多期扫描技术对肝内小于3cm或CT表现不典型的肝小血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期或多期全肝和局部动态扫描。结果:直径小于3cm的肝小血管瘤增强表现复杂,呈多样化的影像。结论: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的正确率与CT扫描技术密切相关,而观察延迟和扫描病灶密度的充盈程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