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七例王智勇王军肖梅*韩雅君王玲白雪梅邓惠珠赵桂清(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心内科呼和浩特010017)病窦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若心房无明显扩大且非静止心房,同时房室传导功能正常心房起搏不属...  相似文献   

2.
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伴有房间阻滞的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国内从1998年开始陆续有部分病例报道,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随访的时间都较短。本文报道了自1998年10月到2000年11月间在我院13例植入了双心房同步起搏器患者随访至今的结果,对双心房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的长期疗效及冠状静脉窦起搏左心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和评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AAI起搏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7例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行AAI(AAIR)起搏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平均随访46±4.2月。结果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较术前显著减少,3例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无1例出现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经AAI(AAIR)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可靠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AAI起搏器发生交叉感知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患者男性,60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AAI起搏器,术后4年患者无任何不适,随访证实起搏器工作正常。最近患者突感心悸不适就诊,附图为所录Ⅱ导联心电图。程控的参数:AAI方式,频率70bpm,输出电压25v,咏宽0.5ms,心房不应期350ms。  相似文献   

5.
目前 ,生理性起搏多为心房起搏 (主要是AAI型 )和房室顺序型起搏 (主要是DDD型 )两种方式。前者更为经济 ,植入简便。本文总结 38例AAI模式起搏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行AAI模式起搏患者 38例 ,男 2 3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6 0 7± 8 6岁。所有患者均无房室传导阻滞 (AVB)。临床诊断包括传导系统退行性变 17例 ,冠心病 14例 ,高血压病 7例。起搏指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37例 ,其中 30例为单纯窦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7例为慢 快综合征 ;另有 1例为平行收缩性室性心动过速。 38例患者中 ,31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具有预防心房颤动(AF)功能的特殊起搏程序治疗病窦综合征(SSS)伴阵发性AF(PAF)的近期疗效。方法34例置入DDDR起搏器(Vitatron900E和9000型)SSS伴PAF患者分3阶段治疗。第1阶段(4周):监测记录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第2阶段(4周):根据第1阶段获悉AF触发因素启动相关具有预防AF功能的特殊起搏程序。第3阶段(4周):特殊起搏程序启动同时给予抗AF药物治疗。观察比较各阶段AF情况。结果34例手术全部成功,4例未记录到PAF的发生,余30例均发生PAF,其中突然发作8例,房性早搏触发AF20例,运动后心率突然减慢而触发AF2例。特殊程序抗AF治疗14例显著有效,11例有效,5例无效,无恶化发生;第2阶段与第1阶段比较,每天AF发作次数、发作总时间及单次最长发作时间明显减少(P<0.01),第3阶段与第2阶段比较,AF发作总时间及单次最长发作时间明显减少(P<0.01),但每天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VitatronSelection900E和9000起搏器具有较准确的监测PAF功能,心房超速起搏及特殊起搏方式对PAF发生具有一定疗效和耐受性,伴PAF的SSS患者可采用预防AF起搏程序功能起搏同时配合抗AF药物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特殊心房起搏算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防作用.方法 21 例确诊患者植入Vitatron 起搏器,观察比较术后起搏监测、起搏治疗I 及起搏治疗II 等3 阶段心房颤动有症状事件数、事件总数、事件总持续时间和心房颤动负荷4 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根据起搏监测阶段记录到的心房颤动触发因素,分别启用房性期前收缩抑制功能、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功能、运动后心率控制功能和起搏调节功能.4 项指标在与起搏监测阶段比较,21 例起搏治疗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起搏治疗II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6 例由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和运动后心率突然减慢触发者起搏治疗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起搏治疗II 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 例由其他因素触发者起搏治疗I、I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所有患者无血栓栓塞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特殊心房起搏程算式可以减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降低心房颤动负荷,改善症状,尤其是对由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和运动后心率突然减慢触发者.  相似文献   

8.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的起搏方式 (AAI与DDD)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长期影响,包括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心功能和心脏大小。方法 选择 2001年 8月至 2004年 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符合条件者随机、单盲 (患者为盲方 )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植入后 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 1次进行随访,其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以及其他检查。主要终点为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 1 ) 111例患者入选,AAI组 38例,DDD组 73例,平均随访时间 ( 22. 23±10. 98 )个月。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 (50. 68% vs23. 68%,P<0 01)。25例植入起搏器前无房颤的患者有 6例新出现房颤,均发生在DDD组 (log rank检验P=0 0895); (2)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植入前后比较,AAI组和DD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3)植入起搏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AAI组与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起搏方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比较AAI与DDD两种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01年8月至2005年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单盲(患者为盲方)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的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主要终点为房颤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共入选143例患者,AAI组57例,DDD组86例,随访时间平均(33.7±16.8)个月。术后1年起,DDD组房颤发生率较AAI组明显增高;AAI组累积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DDD组(RR=0.747,95%可信区间为0.591~0.934,P=0.014)。4例患者发生慢性房颤,均在DDD组。与植入前相比,AAI组各阶段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而DDD组左心房内径逐渐增大。术后2年起,DDD组左心房内径与植入前相比,或与同期的AAI组相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AAI组房室阻滞事件年发生率为1.3%,未出现晕厥等严重事件。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率增加,左心房内径增大。因此,对房室传导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建议使用AAI起搏方式或程控为较长的房室间期,鼓励心室自身传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Vitatron900E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PAf)的疗效。方法将15例PAf患者植入Viatron900E起搏器,与植入普通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PAf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900E组总有效率为80%,而全自动双腔起搏器组有效率为25%(P<0.05)。结论900E治疗PAf优于DDD起搏器。  相似文献   

11.
病窦综合征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 1 4 0例AAI起搏、4 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 :随访 5 2± 4 .3(6~ 1 4 4 )个月 ,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 (AVB) 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脑栓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较AAI组高(分别为 39.5 3%vs 5 .71 %、1 8.6 0 %vs 1 .4 3%、9.3%vs 0 .71 %、1 1 .6 3%vs 0 .71 % ,P均 <0 .0 1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39.5 3%vs 1 8.6 0 % ,P <0 .0 1 ) ,AAI组明显减少 (5 .71 %vs 1 8.5 7% ,P <0 .0 1 )。无 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结论 :AAI起搏时远期AVB和电极脱位发生率很低 ,并且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脑栓塞、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低位房间隔起搏导线定位方法,评价房间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48例,以X线及心电图特征定位,主动固定心房电极于低位房间隔,观察起搏后P波时限的变化及房颤的发作频率。结果:所有患者经房间隔起搏后,P波时限均显著缩短,118.00±24.00ms比93.00±16.0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有心房内传导延缓者,起搏后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率明显减少,而心房内传导正常者,房颤发作无明显减少。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它能明显缩短左、右心房激动时间,使心房的除极趋于同步化;对伴房间传导阻滞者,房间隔起搏能减少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3.
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观察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 (AF)的远期影响 ,对 6 6例合并阵发性AF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择期置入DDD永久起搏器 ,术后进行临床、心电图、2 4h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 ,观察比较DDD起搏器置入术前 1年、术后 1,2 ,5年的阵发性AF发作频率以及发作持续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起搏器置入后随访 1~ 2年阵发性AF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时间较起搏器置入前显著减少 (T0 -1146 ,T0 -2 137,P均 <0 .0 5 ) ;术后随访 5年时阵发性AF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时间较术后 1~ 2年显著增加 (T1-5143,T2 -512 1,P均 <0 .0 5 )。所有患者术后无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发生。结论 :DDD起搏对SSS并发的阵发性AF的发生有抑制及预防作用 ,这种影响在起搏器治疗近中期最为显著 ,远期疗效不肯定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探讨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窦性心律维持及电生理干预。48例SSS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安装了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通过起搏器正确的心房感知监测房颤的发作情况,在窦性心律时测量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心脏B超测量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术后1,12个月以及房颤控制组与复发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置入起搏器术后1年,房颤控制和房颤负荷减少37例,占77%。术后1个月与1年左房内径,P波时限,房颤平均每天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3.6±0.6cmvs3.2±0.5cm,129.2±11.0msvs111.2±9.3ms,93.6±10.4min/dvs42.8±9.6min/d,8.1±3.2次/天vs5.3±1.4次/天,P<0.001)。与术后房颤复发组比较,房颤控制组术前左房内径较小,P波时限较短、离散度小(P<0.001)。结论: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SSS合并的阵发性房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两种起搏方式[单心房按需(AAI)起搏和双腔按需(DDD)起搏]对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入AAI组(57例)和DDD组(86例).在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6个月,之后每年1次的随访中,根据随访期间的健康状况填写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量表).38例完成3年随访,且SF-36量表资料完整的患者被纳入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与起搏器植入前相比,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患者除躯体疼痛稍下降外,生活质量其余各维度均较起搏器植入术前提高,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患者总体健康评分增高,同时AAI组总体健康评分也高于DDD组(P均<0.05);起搏器植入术后2年,起搏器患者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及社会功能的评分均较起搏器术前显著增高(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除了AAI组总体健康评分显著优于DDD组外(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维度的评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起搏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AAI起搏方式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DDD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心脏固有心率 (IHR)的变化对心房起搏后病窦综合征 (SSS)合并阵发性心房扑动 (AFL)和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 ,采用药物阻断 3 8例 SSS合并阵发性 AFL或 AF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测定其 IHR,根据 Tose提出的正常 IHR标准将其分为 IHR正常组 (18例 )和 IHR异常组 (2 0例 ) ,后行心房起搏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心电图、2 4 h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分别为 2 2± 1.9和 2 5± 1.7个月。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后阵发性 AFL、AF发作的频率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植入前均显著减少 (P<0 .0 5 ) ;术后 IHR正常组阵发性 AFL、AF发作的频率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显著少于 IHR异常组 (P<0 .0 5 )。所有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无心衰、血栓栓塞发生。结果提示 :心房起搏可使 SSS合并阵发性 AFL或 AF的发生减少 ;IHR正常时 ,其作用明显优于IHR异常时。  相似文献   

17.
18.
Chronic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RVA) pacing can lead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heart failur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but the acute effects of RVA pacing on left atrial (LA) function are not well known.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 and intact intrinsic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were included. All patients received dual‐chamber pacemaker implants with the atrial lead in the right atrial appendage and the ventricular lead in the right ventricular (RV) apex. Transthoracic standard and strain echocardiography (measured by tissue Doppler imaging and speckle tracking image)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left ventricle (LV) and LA before and after 1 hour of RVA pacing. The LA volume index did not change after pacing; however, the ratio of peak early diastolic mitral flow velocity (E) to peak early diastolic mitral annular velocity (E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peak systolic LA strain (Sm), mean peak systolic LA strain rate (SmSR), peak early diastolic LA strain rate (EmSR), and peak late diastolic LA strain rate (AmSR)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RV pacing. LV dyssynchrony, induced by RV pacing,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E/Ea, Sm, and SmSR after pacing. E/Ea also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m and SmSR after pacing.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identified LV dyssynchrony and E/Ea as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Sm, SmSR, EmSR, and AmSR after acute RVA pacing. Acute RVA pacing results in LA functional change and LV dyssynchrony and higher LV filling pressures reflected by E/Ea are important causes of LA dysfunction after acute RVA pacing.  相似文献   

19.
评价长期心房或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对 1 1 8例SSS伴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 (AAI组 56例、VVI组 62例 )进行随访。随访 40 .8± 2 .3个月 ,VVI组 62例中 1 9例NYHA分级增加 ,而AAI组 56例中 4例NYHA分级增加 (P <0 .0 5)。左室射血分数VVI组明显下降 (从 0 .491± 0 .0 4 1至 0 .451± 0 .0 4 3 ,P <0 .0 5) ,而AAI组则增加 (从 0 .482± 0 .0 75增至 0 .535± 0 .0 59,P <0 .0 5)。左房内径VVI组明显增加 (从 33± 6增至 40± 6mm ,P <0 .0 5) ,AAI组从 34± 7增至 36± 6(P >0 .0 5)。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从 35 .5 %增至 45 .2 % ,P <0 .0 5) ,AAI组减少 (从 2 6 .8%降至 0 % ,P <0 .0 1 )。结论 :心房起搏对SSS患者是一安全、可靠的起搏方式 ,可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