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子和涌吐用药与今之差异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学术思想和临床技艺集中体现在《儒门事亲》之中 ,其攻邪之汗吐下三法涵括治疗疾病之百法 ,其用药之特别 ,尤其是涌吐用药与当今之差异 ,尤其值得研讨 ,其略述如下 :张子和《儒门事亲》列涌吐药共计 36味 ,其中现代临床仍作涌吐药 ,或历代本草记载主要以涌吐为功效的药有 14味 ,如瓜蒂、茶末、常山、藜芦、晋矾、绿矾、胆矾、铜绿、青盐、皂角、沧盐、人参芦、远志、郁金等。其次是“变相涌吐药” ,因为张子和认为“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因此具有这些功效的药物 ,也就自然…  相似文献   

2.
1概述1.1涌吐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催吐,从而消除咽喉、胸膈、胃脘、上焦等部位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中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高者即在上之病邪,越之即用涌吐法从上消除病邪。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贵要略》中记有涌吐法主张用瓜蒂散治疗,到宋金时期,涌吐法较大发展,金朝名医张从正扩大了涌吐法的治疗范围,丰富了此法的内容,对涌吐法的发展贡献最大,其后元朝朱丹溪、滑涛。明朝张景岳、李时珍、廖仲醇、傅青主、张路玉等名医都曾用涌吐法。当今亦有不少医家善用此法,历代医家留下的验案说明涌吐法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只要掌握正确,临床科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3.
《名医类案》涌吐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医类案》十二卷,系明代江父子编辑而成,广泛搜集了从《史记》到明代的名医医案,后经清代魏之等重校,形成当前流通本。全书以病证分类编纂,广泛涉猎内、外、妇、儿、传染病等多种病证,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其中涌吐法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为众多医家使用。现仅就《名医类案》中所录涌吐疗法作一简要综述。涌吐之法,应用广泛涌吐法乃八法之一,是使用催吐药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吐) ,使停痰宿食毒物,随呕吐排出的方法。《名医类案》中众多医家灵活应用该法,其治疗病种较全,涌吐方药较多。据笔者统计,全书采用涌吐法治…  相似文献   

4.
张子和汗法方药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攻邪学派代表张子和 ,在其代表作《儒门事亲》中 ,将汗法的运用置于首当其冲的地位 ,方药的运用有其独特之处 ,现分析其概要。1 汗当择药而用《儒门事亲》列举汗药共 40味 ,这些药物并不都是一般意义的解表药 ,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开玄府”功效的药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全部收录了张氏汗药。张氏汗药中 ,现今仍列为解表类的药 ,仅为 1 4味 ,如麻黄、桂枝、羌活、白芷、荆芥、防风、生姜、葱白、升麻、柴胡、薄荷、葛根、浮萍、细辛等。尚有苍术、川椒、胡椒、大蒜等味 ,虽未列于解表药 ,但仍具有解表功能。但其他如陈皮…  相似文献   

5.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 ,以其善用汗吐下三法著称。其汗法虽源于《难》、《素》,禀于华佗、仲景、河间 ,然通过张氏的锻炼磨砺而自成一家。本文试通过张氏医案 ,一窥其汗法之玄机。张氏医案集中在《儒门事亲》卷六至卷八 ,计1 62例 ,1 39案。其中单用汗法者 9例 ,汗吐合施者2例 ,汗下并行者 4例 ,汗吐下联用者 1 7例 ,以外治法发汗者 34例。书中举汗药凡 40味。除用药物外 ,还采用了灸、蒸、熏、洗、熨、烙、针刺、导引、按摩等法取汗 ,并提出了“涌吐取汗”法。张氏用汗法所治病证多达 2 0余种 ,涉及内外妇儿眼等临床各科病证 ,包括外感风…  相似文献   

6.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著称 ,其吐法涉及疾病达 6 0余种 ,其外用吐剂更有特色 ,现略述如下。子和吐法除用内服药涌吐外 ,还借助于物理刺激 ,以达涌吐之效果。而其外治涌吐剂多属吐法变法之应用方剂。子和吐法之目的是驱邪外出 ,达到“吐之令其条达”之效果。因此 ,张氏把凡能引真气上行 ,驱邪外出者 ,皆归吐法。在《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病诠·十三 (简称为“卷二·十三” ,以下同 )中指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凡上行者 ,皆吐法也。”这些方法相对应的方剂 ,也就是本文所论及的吐法外用方剂。1 引…  相似文献   

7.
<儒门事亲>是攻邪学派代表人物、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的汗、吐、下三法对当今中医急症诊治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应努力继承.积极创新张氏攻邪学说的学术思想,做好汗、吐、下三法的临床和基础工作,使其符合现代流行病学方法标准.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痰湿体质、吐法的定义,吐法运用于痰湿体质的机理,张从正运用吐法治痰湿体质的典型案例,及吐法的现代临床应用等诸多方面,对痰质体质与张从正吐法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分析。认为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出凡病位在上之病证皆可用吐法治疗,进一步拓宽了吐法的含义,扩大了吐法的应用范围,明确了吐法理论的临床意义,其在《儒门事亲》中独特的用药特点、处置方法及显著的疗效对现代临床治疗痰湿体质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议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霍乱、吐泻等属于病情急迫而有必须吐出之证。  相似文献   

10.
郭焕  贾少谦 《光明中医》2003,18(3):40-41
下法是金元四大医家张子和攻邪学派的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和攻邪基本理论之一 ,子和的攻邪学说不但对后世温病学理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而且对临床尤其现代的急腹症的疗效的提高功不可没 ,考其用药 ,却有一些独到之处 ,颇值商榷研习。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列下药 3 0味 ,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中全部照录 ,目前仍归属泻下药的有 :(1 )攻下者如大黄、芒硝 (牙硝、朴硝 ) ;润下者如郁李仁 ;逐水如甘遂、大戟、芫花、牵牛 ;还有润下或缓下的石蜜、杏仁、皂角、槟榔等 ,这些仍在临床上习用 ,共计有 1 4味。而余下的 1 6味是子和运用比较特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