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2条犬进行了冷凝后病理学、血液动力学及动态心电图观察,另10条犬建立心肌梗塞(简称心梗)和室性心动过速(VT)模型,并进行低温标测和冷凝消融。结果显示:①心内膜冷凝损伤灶的长、短径和深度大于心外膜冷凝(36.60±11.06mmvs22.80±3.70mm、29.30±10.97mmvs19.60±3.12mm、8.14±2.41mmvs5.16±2.03mm,P均<0.05),冷凝损伤灶与其周围正常心肌分界清楚。②10条心梗犬采用电刺激或乌头碱诱发出20次持续性VT,低温标测和冷凝消融均成功。③心外膜冷凝6条犬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均于术后3日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7日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基本恢复正常。依据上述较高的成功率、短暂致心律失常作用及无心功能障碍等可以认为低温标测和冷凝消融是治疗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12条犬进行了冷凝后病理学,血流动力学及动态心电图观察,另10条犬建立心肌梗塞和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并进行低温标测和冷凝消融。结果显示:1.心内膜凝损伤灶的长,短径和深度大于心外膜冷凝,冷凝损伤二与其周围正常心肌分界清楚。2.10条心梗犬采用电刺激或乌头碱诱发出20次持续性VT,低温标测和冷凝消融成功。3.心外膜冷凝6条犬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均于术后3日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7日事动态心电图检查基本恢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内膜导管标测方法陈柯萍综述王方正陈新审校心肌梗塞(MI)后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导致病人出现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迄今为止医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由于射频能量的运用,无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导管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4.
CARTO标测指导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肌梗死(MI)后室性心动过速(VT)的基质存在解剖上的复杂性并且血液动力学常常是不稳定的,因此射频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是有限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VT的射频消融,以便弄清折返环和梗死区的关键峡部,此可能增加临床消融的效率。19例MI的病人(年龄66±7岁,其中男性17例)因VT拟作20次消融[17例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7例已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所有病例均反复发作临床型VT(周期为423±87 ms)。在VT时或窦律/右室起搏(SR/RVP)行左室CARTO标测。对13例14次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实施标测,包括2例无休止性慢VT。仅8例临床性VT,在心动过速时完成了整个左室的重建,另6例因反复机械损伤MI区内关键性峡部,使临床型VT不再诱发。12例在SR/RVP时完成左室标测,包括6例关键性峡部损伤及6例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在8例CARTO标测的VT中,有3例呈现典型的“8字”型折返环,2例沿二尖瓣(MA)激动心室。在8例VT中,于关键性峡部放电消融,其中6例VT终止,平均放电2次;然后行线性消融连接两个疤痕区域或连接疤痕与MA环,平均放电16次。在SR/RVP时标测,可见1个或多个疤痕区域,4例在诱发VT时放电,均终止了VT;另8例因极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或机械损伤,在SR/RVP时行放电消融。消融后仍有2例可诱发临床型VT。平均随访11个月,1例临床型VT复发,另5例病人也安装ICD。结论①对VT病例,尤其是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VT,通过CARTO标测可清楚地呈现整个或部分折返环以及梗死心肌区内的关键性峡部,于两疤痕或一个疤痕与MA之间行线型消融可消除临床型VT并预防复发。②在临床型VT标测时,常常发生关键性峡部的机械损伤,这高度提示关键性峡部位于心内膜下浅层,此利于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方法对52例行射频消融的IVT患者进行标测.39例源于右心室的IVT采用消融导管右心室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12例起源于左心室的IVT以发作时消融电极导管在左心室内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电位为消融靶点(激动顺序标测法),1例左心室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法.结果左心室IVT消融成功率100%(13/13),右心室IVT消融成功率94.87%(37/39).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  相似文献   

6.
建立19只犬(37例次)急性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VT)模型。心外膜低温标测32例,确定VT起源灶19例(59%)。起源灶心肌供血的小冠状动脉内注射95%乙醇0.3~1.2ml(平均0.5ml)14例,10例(71%)未再诱发。心肌内注射95%乙醇1~3ml者9例(包括血管内注射无效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84%。7只正常犬小冠状动脉内注射95%乙醇0.4~1.2ml,观察24小时心电图、CK-MB、血液动力学和病理学改变。本文证实冠状动脉内注射乙醇消除VT起源灶效果肯定,有明确的实用价值,但应尽量减小心肌损伤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8例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进行9次VT起源点标测与电消融及手术治疗,其中1例直流电导管消融手术(DCCA)后15个月复发,再次行消融术。8例中,1例为开胸术中心外膜标测,1例由体表ECG定位,其余均为导管电极心内膜标测。8例共标出9个VT起源点,左室4个,右室5个。1例在开胸术中施行心外膜DCCA,2例手术切除VT起源点,其余5例6个起源点施行DCCA,其中3例次先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不成功者而改用DCCA。结果显示,1例心内膜DCCA后15个月VT复发,进行第2次心内膜DCCA后控制(术中先施行RFCA无效),2例分别施行心外膜与心内膜DCCA后仍发VT,分别服美西律与维拉帕米即可控制。前者随访19个月、后者12个月未再发作,其余5例随访14~34个月(21.6±7.6)均未服药而无VT发作。这提示,对于顽固性VT患者,只要准确定位VT起源点,电消融或外科手术可望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 (MI)后室性心动过速 (VT)的基质存在解剖上的复杂性并且血液动力学常常是不稳定的 ,因此射频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是有限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电解剖标测 (CARTO)指导VT的射频消融 ,以便弄清折返环和梗死区的关键峡部 ,此可能增加临床消融的效率。 19例MI的病人 (年龄 6 6± 7岁 ,其中男性 17例 )因VT拟作 2 0次消融 [17例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 ,7例已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所有病例均反复发作临床型VT(周期为 42 3± 87ms)。在VT时或窦律 /右室起搏 (SR/RVP)行左室CARTO标测。对 13例 14次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实施标测 ,包括 2例无休止性慢VT。仅 8例临床性VT ,在心动过速时完成了整个左室的重建 ,另 6例因反复机械损伤MI区内关键性峡部 ,使临床型VT不再诱发。 12例在SR/RVP时完成左室标测 ,包括 6例关键性峡部损伤及 6例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在 8例CARTO标测的VT中 ,有 3例呈现典型的“8字”型折返环 ,2例沿二尖瓣 (MA)激动心室。在 8例VT中 ,于关键性峡部放电消融 ,其中 6例VT终止 ,平均放电 2次 ;然后行线性消融连接两个疤痕区域或连接疤痕与MA环 ,平均放电 16次。在SR/RVP时标测 ,可见 1个或多个疤痕区域 ,4例在诱发VT时放电 ,均终止了VT ;另 8例因极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或机械损?  相似文献   

9.
1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定位方法学探讨柳景华丁燕生任自文韦星陈健吴林分析3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成功射频消融病例,探讨其标测定位方法。资料和方法30例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龄9~51岁(平均32±13.6岁),均具有宽QRS心动过速史,无晕...  相似文献   

11.
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以其独有的优势展现了全新的电生理标测方法,在多种心律失常的消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现对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的特点及在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的作用分别总结和叙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一种不需行拖带标测,而在窦性心律下可标测和消融心肌梗死后瘢痕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方法.方法 两例男性患者,均在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出现室速.经胺碘酮治疗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停药.其中例1为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尖部室壁瘤,在发作室速时心功能恶化伴顽固咳嗽;例2为下后壁心肌梗死,其临床室速有两种形态,室性早搏(室早)有多种形态.该两种情况占心肌梗死后室速的大部分,均不太适合常规的拖带标测.首先在窦性心律时在Carto系统指导下建立左心室的三维电解剖图,通过调整瘢痕区电压标准,使梗死边缘区三层结构清楚显示后,沿边缘区行起搏标测,通过特征电位和测量刺激至QRS间距来判定峡部区,然后以峡部区为中心,以垂直于边缘区的方向行连续线性消融,直至室速不能被诱发视为消融终点.结果 两例在消融前均可反复诱发室速,在经过几条垂直线消融后室速均不能被诱发,随访3个月室速也未复发.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例1出现室壁瘤附壁血栓.结论 对大多数心肌梗死后瘢痕性室速患者,均可在窦性心律下标测到其关键峡部区,并以此为中心点沿着垂直于边缘区方向行线性消融,以室速不能被诱发做为急性期终点同样能得到较好的远期成功率,但术后1个月需保持华法林抗凝.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靶点标测与射频消融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有效靶点标测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放电方法。方法67例IVT病人行RFCA治疗。右室IVT(IRVT)和左室IVT(ILVT)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方法寻找靶点,右室流出道(ROT)IRVT用双大头导管交替标测或放置1根4极或10极电极导管于ROT作为参考电极。采用预设60~70℃渐增功率温控放电进行消融。结果67例IVT消融成功62例,成功率92.5%,其中23例IRVT成功21例,1例靶点位于右室流入道,消融成功,22例位于ROT,20例消融成功;44例IVT成功41例,1例靶点位于左室游离壁,消融成功,43例位于左室室间隔部,40例成功。4例术后出现少量心包积液。结论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是提高IVT消融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渐增功率温控放电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折返性的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绝大多数发生于左心室并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本文报道1组VT折返环位于左心室但出口在右心室且表现为左束支阻滞(LBBB)的病例。方法32例因陈旧性心肌梗死伴VT而接受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患者,其中4例临床有LBBB形态的VT。使用非接触等电位和虚拟单极标测判断VT起源,结合舒张中期电位(MDP)和拖带标测确定折返关键通路和消融靶点。用盐水冲洗电极导管在折返环的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结果全部32例患者中,4例临床有LBBB型VT者均成功被诱发,其中1例有两种LBBB型VT,1例同时有RBBB型VT但周长与LBBB型相同;另有1例共有6种形态的VT,包括RBBB和LBBB型。在右心室内的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可迅速确定VT在右心室的传出部位,该处的虚拟单极标测显示rS型提示左心室起源。3例在左心室成功拖带并消融成功,靶点均紧邻左心室间隔,其中1例位于下壁,1例在前壁,1例两种LBBB型VT分别在前壁和下壁间隔旁消融成功。随访1~4.2年,未服抗心律失常药无VT发作。而1例诱发出6种单形(包括RBBB和LBBB型)VT患者因巨大室壁瘤及心功能障碍不能耐受而中途放弃消融。结论紧邻室间隔的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起源VT可能因在右心室有出口而表现为LBBB型,需要在标测和消融时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对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的疗效。 方法  2 7只健康成年犬 ,开胸。用 Harris二期阻闭加再灌注法造成心肌梗塞模型 ,用程序电刺激或毒毛旋花子甙 K(毒K)诱发持续性室速。将能诱发出持续性室速存活的 2 0只犬随机分成 2组 : 组为射频消融组 , 组为微波消融组 ,每组各 1 0只。射频消融组与微波消融组能量与放电时间均为 4 0× 1 2 0 Ws。 结果 射频消融组中被诱发出的 4 0次 (2 3次为程序电刺激诱发 ,1 7次为毒 K诱发 )持续性室速中 ,有 1 6次 (1 5次为毒 K诱发 ,1次为程序电刺激诱发 )被射频消融终止 ,分属 4只犬 ,在 3只犬术后未能再诱发出室速 ,成功率 3 0 %。微波消融组诱发出 2 8次 (1 7次为程序电刺激诱发 ,1 1次为毒 K诱发 )持续性室速 ,2 8次均被微波消融终止 ,1 0只犬术后未能再诱发出室速 ,成功率 1 0 0 %。 结论 微波消融比射频消融对心肌梗塞后室速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3.2岁。经股静脉或股动脉置入64极球囊电极和射频消融导管至同一心室,计算机标测系统首先构建心腔的几何构型,然后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分析心动过速的最早起源点及折返激动的关键峡部,最终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至拟定靶点处进行环状或线形消融。结果5例患者共诱发出6种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平均周期为(336.6±42.7)ms。2例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及1例隐匿性束室纤维患者均消融成功。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有两种心动过速,一种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另一种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前者消融成功,后者因导管操作致心动过速持续发作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终止手术。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于最早激动点处做环状消融,未获成功。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个月,所有消融成功患者均未再有心动过速发作。结论非接触性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是安全、有效的,与常规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比较,该系统有一定的优越性,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及指导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心外膜途径在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成年中华小型猪共7只,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球囊置于左前降支中下部,封堵150 min建立心肌梗死模型。3~5周后将心肌梗死模型猪,行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经胸穿刺进入心包腔,采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窦性心律下进行心外膜电压标测和线性消融。射频消融后再次行电生理检查,不能再诱发室性心动过速为消融成功。结果存活的心肌梗死模型的猪7只,3~5周后行电生理检查,共诱发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共8种,7种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图形,1种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图形,室性心动过速(VT)周长平均在(338±66)ms。1只猪同时诱发心室颤动,电除颤转复窦性心律。7只猪心包穿刺均成功,完成心外膜电压标测,沿瘢痕区到二尖瓣环或正常心肌区逐点进行线性消融。射频消融后再次行电生理检查,6只猪不能再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结论经胸穿刺进入心包腔行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速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心外膜标测消融心肌梗死后室速的方法可以作为心内膜消融的一种有效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使用Carto三维系统标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D/C)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质来指导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07年7月至2008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连续收治4例ARVD/C患者,年龄28~53岁,男性3例,女性1例,其中1例患者有直系亲属猝死家族史,发作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VT)病史3个月至24年.使用Carto三维系统进行电解剖电压标测,局部电压低于1.5 mV的区域判断为病变心肌,低于0.5 mV的区域为瘢痕区,结合传统的激动顺序标测、起搏标测、拖带标测和心室内碎裂电位,识别病变心肌范围和心动过速折返路径以指导消融.结果 4例患者电生理检查共诱发出7种形态的左束支阻滞形、VT,电解剖电压标测的低电压区主要位于右心室流人道的基底部和偏间隔部,在病变心肌与正常心肌交界区和/或环绕病变心肌的最早激动处做线性消融,4例患者均获消融即刻成功,无并发症.4例患者消融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有1例出现复发,口服胺碘酮控制,至今无晕厥和猝死.结论 ARVD/C的VT标测与消融安全可靠,应用三维系统进行电解剖电压标测与传统的心电标测方式相结合,可更精确判断ARVD/C的室性心律失常基质和有效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1 0± 14 3)岁 ,其中8例既往共接受 15次射频消融术。将EnSite电极导管置于左心室心尖部以获取心内膜等电位图 ,并使用其导航功能指导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均诱发并标测到ILVT ,其中 5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下部 ;3例起源于心尖部 ;3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上部 ,2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全部ILVT均在EnSite标测到的最早激动处消融成功 ,其中 ,有 9例ILVT在EnSite滤波设置为 8Hz时 ,在心内膜等电位图上最早激动部位可见峡部状狭窄区 ,此处消融均一次成功。仅 3例VT于消融靶点处有浦肯野电位。平均X线暴露时间 (2 6± 12 )min。随访 (13 0± 6 2 )个月 ,1例患者有VT复发 ,但心电图和EnSite标测显示为另一起源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有望提高ILVT尤其是复杂和疑难病例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建议使用 8Hz做为目前版本下ILVT标测的标准滤波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心电图与临床上VT或PVCs的心电图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的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7%),后壁4例(29%),外侧壁2例(14%).I、aVR和aVL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