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蒙古红鲌程海亚种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elongatus,新亚种。 测量标本16尾,体长133—235毫米。 背鳍条3,7:胸鳍条1,13—15:腹鳍条1,8—9;臀鳍条3,19—22;鳃耙比鳃丝长,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22—23;下咽齿3行,2,3,4—4,3,2或2,3,5—5,3,2尖端钩状。侧线鳞68(10—11)/(5—6v)72。  相似文献   

2.
黄顺友 《动物学研究》1985,6(3):209-217
为编写中国动物志,对分布于云南的裂腹鱼类进行了全面整理,发现其中有五个以往文献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新种和新亚种,现报道如下。少鳞裂腹鱼 Schizothorax oligolepis,新种(图1) 〔地方名〕冷水花 全模标本21尾,1978年2月采自盈江县铜壁关。体长110—176毫米。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Ⅱ—5;胸鳍条I—17—18;腹鳍条Ⅰ—9—10。侧线鳞第一鳃弓鳃耙,外侧13—14,内侧17—20。下咽齿3行,2.3.4  相似文献   

3.
描记2009年8月采自贵州省荔波县茂兰自然保护区内洞塘乡地下河中的金线鲃属一新种,命名为洞塘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dongtangensis Zhou,Liu et Wang,sp.nov,正模标本编号为:20091123005,全长213.02 mm,体长167.12 mm;副模标本编号:20091123002,全长182.36 mm,体长139.26 mm.背鳍ⅲ-8,臀鳍ⅲ-5,胸鳍ⅰ-15-16,腹鳍ⅱ-8,尾鳍分枝鳍条16,不分枝鳍条10,下咽齿3行,2·3·4-4·3·2.该种的胸鳍和臀鳍等性状以及体形大致与巨须金线鲃S.hugeibarbus、高肩金线鲃S.altishoulderus和尧兰金线鲃S.yaolanensis相似,但新种的侧线鳞和第1鳃弓鳃耙数与三者都有一定差距,新种的侧线鳞为6520-26/16-1867;巨须金线鲃为6628-31/14-16-v71;高肩金线鲃为5414-17/9-11-v58; 尧兰金线鲃为5220-21/10-1154.新种的第1鳃弓鳃耙数为15;巨须金线鲃为9~11;高肩金线鲃为10~12;尧兰金线鲃为12~14.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发现圆唇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看云南大学生物系收藏的鱼类标本时,发现1号圆唇鱼标本,1984年4月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经鉴定系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Bleeker),现将其主要性状简记如下: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Bleeker)全长86毫米,体长70毫米,体长为体高的3.2倍,为头长的3.7倍。尾柄长与其高约相等。背鳍条3,8;臀鳍条3,6;胸鳍条1,16;腹鳍条1,9。鳃耙7。侧线鳞(数至最末1枚具孔鳞片)37,侧线上鳞6.5,侧线下鳞(至腹鳍起点)4.5;背鳍前鳞12;围尾柄鳞18。口端位,上颌略突出。缺上颌须,一对口角须极微小。唇后沟在颏部相通,但较浅。头背…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线鱼科鱼类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0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渔港码头采获金线鱼科Nemipteridae、金线鱼属Nemipterus鱼类标本2尾,经鉴定为红棘金线鱼Nemipterus nemurus(Bleeker,1857),系我国鱼类1新纪录.其主要特征为:体延长,侧扁,体背缘前部陡高;眼较大;上颌前端具大犬牙3~4对;第1鳃弓上鳃耙钝而短,鳃耙数12~13枚;体被中等大薄弱栉鳞,侧线鳞50~53枚;背鳍X-9,臀鳍Ⅲ-7;胸鳍和腹鳍长,末端可达肛门;尾鳍叉形,上叶末端呈丝状延长.新鲜标本全身桃红色,具银白色金属光泽;体侧有2条较宽的黄色纵带;背鳍鳍膜浅黄色,背鳍前2枚鳍棘间的鳍膜上半部鲜红色;尾鳍浅红色,尾鳍上叶丝状延长呈金黄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棘茄鱼属(Halieutaea)的研究(Oncocephalida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棘茄鱼属种类虽不多,但分布较广,一般栖息于较深海域。我国经过几年来的鱼类区系调查,现已发现有三种,经比较研究后,其中一种Halieutaea fumosa Alcock为国内新纪录,一种被认为是新种,命名为中华棘茄鱼Halieutaea sinica sp.nov.,分述如下。 棘茄鱼属Halieutaea Cuvier et Valendennes Halieutae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37, Hist. Nat. Poiss. 12:455 (Lophius stellata Vahl). 体平扁而宽,头部近呈圆形。口大,前位,近呈水平。颌部及咽部具牙,犁骨与腭骨部无牙。前额部隆起形成吻触手(illicium)隐伏的凹窝。鳃孔较小,位于体背方。鳃弓五对。鳃2(1/2)个,第一对鳃弓无鳃丝。鳃盖条5,最外一条分为二支。体上无鳞,被以棘  相似文献   

7.
1996年11月至1997年6月,于雅砻江下游干流及其支流鳡鱼河中采获一批白鱼属Anabarilius鱼类标本,经鉴定为西昌白色1新亚种。命名为西昌白色雅砻亚种Anabarilius liui yalongensis subsp.nov。与其它3个亚种的主要鉴别特征是:第1鳃弓外侧鳃耙为7—10,其余3个亚种分别为:西昌指名亚种A.liui liui为12-14,程海亚种A.liui chenghaiensis 15-16,宜良亚种A.liui yiliangensis10-12。种内亚种分化主要是受到同域生态隔离和地理隔离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宽头四须鲃,新种Barbodes laticeps sp.nov.(图1) 根据模式标本8尾描记。 背鳍条3,7—8,臀鳍条3,5;胸鳍条1,12—13,腹鳍条1,8。鳃耙8—14。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38×[6/(5—V)]×42;背鳍前鳞12—17;围尾柄鳞14—16。脊椎骨4+34—36(X光检视8尾)。  相似文献   

9.
鸭绿江细鳞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细鳞鱼是鸭绿江的重要经济鱼类。幽门垂数、鳃耙数及侧线鳞数与国内其他产地相比呈现明显交叉。支流十三道沟河口以上的5公里江段为主要产卵场。产卵期为4—5月,盛期4月末。成熟个体多数4龄,最小成熟雌鱼体长309毫米。体长285—438毫米,体重315—1098克的个体绝对怀卵量1629至3119(平均2194),与体长L的关系式N=9.54924 L-1297.3246,与体重W的关系式N=2.2207W 641.6345。卵径3.5—4.0毫米。水温5.3—9.0℃时,受精后625小时孵出。用鳞片测定年龄及生长。3龄鱼体长可达356毫米,5龄鱼体长一般为389毫米。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W_(?)=0.002486L~(2.9146),W_♀=0.004509L~(2.8978)。  相似文献   

10.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因过度捕捞,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 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 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 随后脱黏, 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 孵化阶段, 在水温10℃的条件下, 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鳃盖骨清晰可见, 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 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 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 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 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 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 第35天鳔二室出现, 卵黄囊耗尽; 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 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 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 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  相似文献   

11.
天津鲺是寄生于天津黄颡鱼体外的一种新鲺。雌鲺全长2.58—5.52毫米。背甲略呈圆形,长2.46—4.56毫米,阔2.10—4.74毫米,长度大于宽度。侧叶中央,向两侧各见有一条树枝状的色素条。呼吸区的外围无色素。后窦梯形。吸盘的直径为背甲宽度的1/6,几丁质条有43—49。腹部长0.63—1.13毫米,阔0.36—0.94毫米,长度大于宽度。尾叉基位。肛窦为腹长的1/2。一般雄性小于雌性,全长3.00—4.32毫米。背甲长1.96—3.48毫米,阔1.98—3.18毫米,无色素。腹部长0.68—1.01毫米,阔0.57—0.93毫米。第2对游泳足的底节后缘有一个僧帽状突起。第3对游泳足的底节与基节的后面有一个半圆形的囊状突起。第4对游泳足的基部顶上,有一个凹形的栓。 三个不同时期的幼体,叙述了小颚变态的过程,从小颚的变态,也证明了胡氏鲺属是鲺属的一个幼体期。 本新种寄生在黄颡鱼的侧线、腹壁、口腔黏膜与鳃等部,寄生于口腔黏膜上,在以前 的文献中,尚无记载。  相似文献   

12.
从条纹二须鳃Capoeta Semifasciolata(Gunther)的鳃片上,发现两种枝环虫,一种为Dactylogyrus anchoratus Dujardin,1845,另一种为新种,描述于下。 文内量度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分存于昆明师范学院及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条纹枝环虫Dactylogyrus lineatus新种(图1、图2) 小型蠕虫。长0.332—0.464,宽0.086—0.112,咽圆形,直径为0.020—0.028。 后吸器仅见一联结片,边缘小钩长0.014—0.022,第3对钩最长,第7对钩最短。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早期发育特征研究,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 双须叶须鱼卵径3.7—3.9 mm, 吸水后的卵径可达5.1—5.3 mm。在水温10℃左右的条件下, 经历336.02h孵化出膜。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可将胚胎发育分为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孵化阶段共7个阶段34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12.4 mm, 第1天体色素出现, 胸鳍上翘, 鳃盖骨出现, 下颌原基出现; 第2天鳃弓原基出现; 第3天消化道出现, 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出现, 体表色素细胞带出现; 第5天口凹形成, 鳃丝形成; 第6天胸鳍褶, 背鳍褶, 腹鳍褶出现; 第7天鼻凹出现, 星芒状色素团出现; 第9天鳔前原基出现; 第11天尾鳍鳍条开始出现, 胸鳍开始颤动; 第13天鳔1室出现, 半规管形成; 第17天背鳍分化出来; 第21天腹部鳍褶变大, 舌颌骨清晰可见; 第28天脾脏出现; 第33天出现腹鳍鳍条; 第34天鳞片出现; 第85天稚鱼的形态与成鱼无异。双须叶须鱼是已报道裂腹鱼类卵径最大, 较四大家鱼卵周隙小, 是对高原隆起所导致的高寒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4.
第一节脊椎动物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鱼,对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鱼类的发展历史也是满有趣味的。鱼类是紧接着无颌类之后出现的又一类水生脊椎动物。骤然看起来鱼类和无颌类没有多大差别,其实由无颌类到鱼类,这中间经历了一次革命性飞跃,这就是颌在鱼类中的出现。原来在原始的无颌类前面的一对鳃弓,到了鱼类,在功能上由支持鳃逐渐改变为执行摄食机能,从而引起形态上的变化:鳃弓腹面的一节变成下颌,背面的一节变成上颌。颌这个装置,不但使动物在获取食物方面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且还由于颌是初步加工食物的工具,使得许多原先不能利用的食物,现在却成为可利用的了。因此,颌的出现为脊椎动物广泛利用食物资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阳蝇属二新种(双翅目:蝇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万琦 《昆虫学报》1985,(1):104-106
整理近年来采自辽宁东部山区的蝇科标本,发现阳蝇属(Helina R. -D., 1830)二新种,特此描述。模式标本存于作者工作单位。 1.耙叶阳蝇Helina rastrella新种(图1—3) 体长6.5—7.0毫米。 雄 复眼裸,额宽约为后单眼外缘间距的2/3;侧颜略宽于触角第3节宽,触角黑色,第3节约为第2节长的2倍,芒长羽状,最长的芒毛略短于触角第3节宽的2倍;颊毛全  相似文献   

16.
归鸿  鲁亮 《昆虫学报》1999,42(3):297-299
报道了采自江苏省南京紫金山麓四节蜉属一新种逸仙四节蜉Baetis yixiani sp.nov.(成虫、稚虫),该新种稚虫近似于B. laetificus,主要区别为前者腹部第1~7节有7对鳃,而后者腹部第2~7节只有6对鳃。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7.
甘肃陆栖寡毛类一新亚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兰州陆栖寡毛类的过程中,发现一新亚种,现记述如下。 河北环毛蚓兰州新亚种Pheretima tschiliensis Michaelsen lanzhouensis subsp.nov. 外部特征:体长245—310毫米,宽6~7毫米,体节数111~149(模式:长310毫米,宽7毫米,体节139节)。体圆柱形。土黄色、背中线深灰色。口前叶为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始。环带占ⅩⅣ~ⅩⅥ节,较长(7~8毫米),无刚毛和背孔(仅1条标本有背孔)。  相似文献   

18.
金线鱼亚种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就云南所产金线鱼Sinocyclocheilus grahami(Regan)的亚种和分化,作一报道。 一、材料和方法 标本三批:第一批包括标本30尾,体长90—190毫米,采自滇池;第二批包括标本81尾,体长60—180毫米,采自阳宗海,时间均为1973年5—7月;第三批包括标本40尾,体长80—193毫米,1977年11月采自抚仙湖。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鳃的组织结构、表面形态特征及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波纹唇鱼有3对全鳃,1对半鳃和1对伪鳃,鳃丝呈梳状紧密排列在鳃弓上,鳃小片紧密地镶嵌排列在鳃丝两侧,入鳃动脉、出鳃动脉和鳃小片毛细血管网组成鳃的血液系统.鳃丝非呼吸区分布...  相似文献   

20.
滇东北昭通早泥盆世盔甲鱼类一新属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记述了在滇东北昭通早泥盆世Pragian期坡松冲组中发现的盔甲鱼类一新属种,让氏昭通鱼(Zhaotongaspisjanvierigen.etsp.nov.),该属至少具有31对鳃穴,这是迄今为止记述过无颌类中的最高数目。基于昭通标本,建立了盔甲鱼类一新科,昭通鱼科(Zhao-tongaspidae),该科隶属于多鳃鱼目。箭甲鱼属(Antiquisagittaspis)是新科的可能成员。文章认为,昭通鱼科与都匀鱼科(Duyunaspidae)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