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CT特点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对1997年1月~1999年7月收治的12例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例中10例出现环池受压后形态改变,占83%.手术治疗10例,均治愈;保守治疗2例, 1例好转,1例恶化死亡.结论: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易出现环池改变;若出现环池受压后形态改变,应积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附4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为人  王士余  郭俊 《河北医学》2001,7(11):981-983
目的 :讨论外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方法 :报告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后颅血硬膜外血肿 4 7例。对本组病例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4 7例 ,单纯后颅凹硬膜外血肿 2 1例 ,横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 2 6例。保守治疗 2 3例 ,血肿量 5 - 14ml,平均 8.5ml,治愈 2 1例 ,死亡 2例 ;手术 2 4例 ,血肿量 8- 6 0ml,平均 2 8ml,治愈 2 1例 ,此亡 3例。结论 :外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由于位置特殊 ,易形成枕骨大孔疝 ,病情变化快 ,严密观察、及时手术清除血肿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手术入路,手术效果。方法对45例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早期明确诊断,其血肿量均大于10ml,平均30ml。分别采用单侧枕下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33例,后正中开颅清除单侧硬膜外血肿3例,幕上下联合开颅清除单侧骑跨型血肿8例,双侧枕部开颅清除双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2例(其中1例为单侧枕下开颅术后出现双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再次手术行双侧枕下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按GOS判定预后,手术治疗的45例中良好40例(其中36例出院时即达GOS5级,另4例出院时为3-4级,6个月后随访达到5级),死亡5例。结论早期CT扫描及动态CT监测极大地提高了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率,从而能及时手术清除后颅凹硬膜外血肿,明显地提高了此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中颅氏硬膜外血肿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CT特点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对1997年1月~1999年7月收治的12例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组12例中10例出现环池受压后形态改变,占83%。手术治疗10例,均治愈;保守治疗2例,1例好转,1例恶化死亡。结论: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易出现环池改变;若出现环池受压后形态改变,应积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5例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硬膜外血肿位于单侧后颅窝29例,位于双侧6例,血肿跨幕上、幕下10例,血肿破入脑室5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合并幕上硬膜下血肿10例;合并后颅窝硬膜下血肿3例,小脑内血肿2例;合并枕骨骨折19例,颅底骨折10例。血肿致梗阻性脑积液9例,第四脑室、环池受压、移位7例,环池消失1例。10例患者行保守治疗,2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2例。术后6个月,33例患者预后按GOS分级:2分2例,3分4例,4分7例,5分20例。结论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病情紧急、危重,早期诊断、根据血肿特点及时行包括手术在内的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后颅凹血肿临床少见,约占颅脑损伤的0.2%,占颅内血肿的2.6%,其中以硬膜外血肿最多见.由于后颅凹容积小,对占位性病变的代偿能力差,加之血肿易压迫脑干呼吸、心血管中枢及脑脊液循环通路,因此少量血肿即可引起严重后果,因而术前术后认真、及时、准确地观察和护理,争取手术时机,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方鹤年  许锦成 《河北医学》2005,11(4):304-306
目的:提高小儿外伤性后颅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4年8月收住小儿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39例的治疗经过。结果:手术治疗28例。保守治疗11例(2例因血肿增大改为手术治疗),其中死亡3例,余36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小儿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与幕上血肿的临床表现不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后颅凹血肿临床少见,约占颅脑损伤的0.2%,占颅内血肿的2.6%,其中以硬膜外血肿最多见.由于后颅凹容积小,对占位性病变的代偿能力差,加之血肿易压迫脑干呼吸、心血管中枢及脑脊液循环通路,因此少量血肿即可引起严重后果,因而术前术后认真、及时、准确地观察和护理,争取手术时机,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硬膜外血肿36例,手术治疗25例,非手术治疗11例,死亡2例(病死率5.33%),因并发肺部感染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植物状态2例,其余均治愈或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小儿硬膜外血肿发生率较成人低,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其中急性血肿占86.2%,亚急性约占10.3%,慢性占3.5%。多见于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损伤,少数为静脉或板障静脉出血引起。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是指伤后4~21d出现的硬膜外血肿,其间出血慢、血肿呈凝固或半凝固状态,治疗方案难以确定,临床并不少见。我院2003—2006年共收治亚急性硬膜外血肿12例,采用颅骨钻孔吸除并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法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或术后继发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1例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迟发性血肿发生于伤后24h内23例,25~72h 11例,72h以上7例;位于手术对侧29例,同侧12例;血肿量为14~120ml。经开颅清除血肿(31例)、颅骨钻孔微创清除血肿(6例)和保守治疗(4例)后,恢复良好9例,中残10例,重残9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31.7%。结论:术中或术后继发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以手术对侧硬膜外血肿居多,尤其是原发血肿对侧有颅骨骨折的,当术毕和术后早期出现难以解释的脑膨出或新体征时,应紧急复查CT,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大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跨上矢状窦双侧硬膜外血肿的病情变化和急救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例颅脑创伤及择期开颅手术后发生的跨上矢状窦双侧硬膜外血肿病例,总结分析其急救治疗体会.结果 10例跨上矢状窦双侧硬膜外血肿病人通过严密观察分析病情,符合指征而手术9例;血肿较小保守治疗1例.本组病人住院7 d~3个月,随访3~12个月,病人住院期间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余8例预后良好.结论 跨上矢状窦双侧硬膜外血肿临床少见,病人病情恶化往往较为迅速,需及时发现并处理.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50例,手术治疗26例中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减压6例,后颅凹血肿2例;非手术治疗24例。治愈23例,死亡(含自动出院)27例。结论:对颅脑病人要定时监测,及早手术,加强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手术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38例血肿清除效果满意,28例术后血肿完全清除,10例仅有少量血(<5m l)残存,未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结论: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创伤小,血肿清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确定位下血肿腔穿刺引流术用于治疗亚急性期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78例亚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7例行血肿腔穿刺引流术,对照组41例行常规保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平均住院天数、远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无死亡病例,住院平均(22.8±3.56)d,远期总有效率83.8%;对照组5例因脑水肿加剧、脑疝形成而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其中一例死亡,住院平均(29.7±4.61)d,总有效率63.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亚急性期脑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治疗时间短及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急性外伤性硬膜外小血肿积极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救治的65例外伤性急性硬膜外小血肿,其中超早期手术组2 8例,保守治疗组37例,用脱水剂、脑细胞营养药物等对症治疗.结果:手术组28例无1例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4±4.5)天,自觉症状缓解时间为(10±3.5)天.保守治疗组因血肿扩大,突发脑疝来不及抢救,死亡3例;因血肿扩大改用手术治疗4例,平均住院时间(21±6.5)天,自觉症状缓解时间为(18±4.5)天.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急性外伤性硬膜外小血肿超早期手术能避免因血肿扩大引起脑疝和死亡,自觉症状缓解快,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加尿激酶和自体血清对亚急性硬膜下、硬膜外及慢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对不开颅手术的亚急性硬膜下、硬膜外和慢性硬膜外血肿行局麻或局麻加基础麻醉行锥颅钻孔或钻孔引流,硬膜下血肿术后加尿激酶2万~3万U和自体血清4-6ml,硬膜外血肿术后即用尿激酶4万~6万U加白体血清5ml。结果:本组86例均痊愈出院,出院时CT检查血肿完全消失72例,残留少量薄层血肿1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微创手术加尿激酶和自体血清对不开颅手术的亚急性硬膜下、硬膜外及慢性硬膜外血肿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寻找更为简便、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治疗中量急性硬膜外血肿,探讨中量急性硬膜外血肿钻孔吸引治疗的疗效. 方法对 18例急性硬膜外血肿量少于30Ml的患者,通过动态头部CT扫描,确定无活动出血后,采用单孔钻颅抽吸血肿,后尿激酶注射溶解残留血凝块引流术.结果 术后经CT检查 12例血肿完全清除 ,6例清除 80%,硬脑膜完全复张,无一例转开颅手术.结论 行钻孔抽吸引流清除中量急性硬膜外血肿较保守治疗,患者恢复快,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另此手术简便易行,创伤性小,可作中量急性硬膜外血肿保守治疗的替代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81年2月~1989年1月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硬脑膜外血肿53例进行了经验总结,其中男46例,女7例,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62岁。经手术治愈46例,占86.8%,死亡7例,占13.3%。应用床边钻颅探测颅内血肿法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手术,对脑挫裂伤严重者行大骨瓣减压,脑室引流或硬膜下引流有助于术后顺利度过水肿关。并对影响预后的诸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莫创骑  徐立  卢明  马志仁 《河北医学》2011,17(9):1181-1184
目的:分析探讨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微创治疗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方法和适应症。方法: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6例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手术治疗后,对微创手术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行微创手术的患者临床症状均减轻出院,出院时46例患者血肿完全消失,10例患者残留薄层血肿,出院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微创钻孔血肿清除术治疗硬膜外血肿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患者易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