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症状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机械性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提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监督指导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准确及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护理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护理.方法 对37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预防护理程序实施护理.结果 在实施预防护理过程中,37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有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结论 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预防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症状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机械性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提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监督指导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准确及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护理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韦丽琴 《中国科学美容》2011,(16):118-118,128
目的探讨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笔者所在科室25例老年股骨头坏死与3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合并有内科疾病的患者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使血压、血糖接近正常范围内,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55例患者未发生DVT(91.67%),5例出现轻度DVT(8.33%)。结论通过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整体护理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62例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间实施术前评估、预防DVT相关知识宣教,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康复指导等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仅发生1例(1.61%)下肢DVT,其余患者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未见DVT。未出现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可降低DVT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有效的护理措施预在围手术期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48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术前评估宣教、术中仔细操作、术后观察及护理措施,预防DVT的发生.结果:进本组4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54 ~ 88岁,平均年龄64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股骨颈或股骨头骨折36例.术后并发DVT 3例,男性2例,女性1例,惠肢出现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经B超检查确诊为DVT,给予抬高患肢并制动,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未遗留后遗症.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预防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根据入院顺序将9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手术前后全血黏度水平,并统计下肢DVT发生率。结果术前2组全血黏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全血黏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的46例患者,在围术期间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开展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各项针对性护理干预。46例患者术后仅发生1例DVT。未发生肺栓塞和脑栓塞等其他严重栓塞性疾病,手术和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对75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通过采取保暖、氧疗、抬高床头、辅助咳痰等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其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75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中23例(占30.67%)合并低氧血症,通过上述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纠正了低氧血症,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康复.[结论]做好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及护理,是保证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93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93例患者康复锻炼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患髋关节功能恢复.结论:重视术前康复教育,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积极预防并发症,有利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系统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6—2018-01间在淮滨县人民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64例患者。将2015-06—2016-12间入院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围术期常规护理。将2017-01—2018-01间入院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围术期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术中系统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在围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术中系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原发疾病、手术因素、术后因素、实验室指标(术前D-二聚体)等临床资料,观察上述资料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相关性。结果 513例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8.97%。单因素分析显示,DVT和非DVT患者的年龄、高脂血症、术前D-D、糖尿病、手术时间、假体类型、原发疾病、护理方式、术前制动天数、BMI、置换关节数、术中失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吸烟、抗凝药物、麻醉方式、高血压、饮酒、置换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BMI≥28kg/m2、糖尿病、骨水泥型假体、术后卧床时间≥3d是影响DVT发生的风险因素(P0.05),循证护理是DVT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识别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并与护理工作相结合,以减少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不同的麻醉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8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组、全麻组:术后4~7d内通过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硬膜外麻醉组有4例发生DVT,未见症状性DVT和肺栓塞(PE)患者。全麻组有11例发生DVT,有2例症状性DVT,未见症状性PE患者。结论:硬膜外麻醉能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可行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06月67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35例,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结果较对照组的好,评分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适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的功能,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我院26例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的术前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26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康复训练后效果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患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围术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正确的康复指导,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手术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预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诊断治疗不及时,可以造成肢体残废,甚至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PE),因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的发生意义重大.目前一般认为DVT的形成主要在围手术期,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其发生率.笔者对2005年4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7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综合预防,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松林  吴宇黎  周维江  张穹 《中国骨伤》2002,15(12):712-7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对220例(244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来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远端血栓33例,近端血栓14例,全静脉血栓11例,DVT发生率26.4%,未发生1例肺栓塞。结论:围手术期低分子肝素应用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48-2151
[目的]研究髋关节大手术前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预防DVT的发生提供有效的预测指标。[方法]选取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0例,其中发生DVT 78例,未发生DVT 122例,对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DVT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收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VT的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显示高龄、高BMI、骨水泥使用、全麻是导致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高BMI、骨水泥使用、全麻患者行髋关节大手术后容易发生DVT,术前使用抗凝药可以降低术后发生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综合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4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围术期实施心理调节、康复锻炼、疼痛干预和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本组4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并顺利出院。出院后均获随访6~8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脱位及松动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进行围术期综合护理,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国人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例和52例。观察组中男30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动力髋螺钉(DHS)9例;女3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7例,DHS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例,DHS1例;女3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DHS1例。结果 除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68)。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于已发生的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