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测试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再生骨料的取代率和水灰比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所造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和普通的混凝土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性能均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活性炭为吸附剂吸附分离富柴油中的萘.通过静态和动态实验,测定富柴油中萘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关系及溶液浓度和流速对活性炭填充床突破时间的影响.研究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及多次再生对固定床再生效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富柴油中的萘在吸附剂上的吸附是多层的物理吸附,满足BET方程;用过热水蒸气吹填充床,可使活性炭吸附剂再生,再生效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3.
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再生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再生过程中不同排气流量、不同孔密度、不同喷油量对DPF压降、温度及碳载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因素对DPF再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气流量越大,过滤孔密度越小,再生反应的速度越快;排气管中喷入一定燃油可以促进DPF再生速度和再生质量;在DPF再生过程中,由于载体入口端...  相似文献   

4.
测试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再生骨料的取代率和水灰比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所造成的响.实验结果显示,和普通的混凝土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性能均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过程中各主体行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促使再生利用过程能够顺利进行,通过文献综述法和现场调研法,对各主体的行为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出影响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行为驱动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构建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和因果关系路径分析模型,验证和分析各驱动因素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程度,发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过程中政策、财政支持和项目预期收益、原企业安置等因素是相关主体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对行为各方进行主要驱动因素深入剖析,为促使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顺利进行,提出了行为各方应考虑的重点工作内容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其耐久性则是影响生产应用的重要指标.重点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量、矿物掺和料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均满足5%的试验要求,且质量损失率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下降;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量低于天然骨料混凝土,达到了冻融循环抵抗性指标,满足抗冻性要求;掺普通矿粉的再生混凝土比掺粉煤灰的再生混凝土抗冻性好;硅灰对提高再生混凝土(掺粉煤灰)的抗冻性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室内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再生集料的强度、含水率、取代率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利用AutoPoreⅣ9510型光导材料细空隙测定仪等仪器分析了不同再生集料掺量下混凝土的微观构造及性能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再生集料的掺量不超过60%时,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抗压强度等性能下降,通过适当调整再生混凝土的配比,可以满足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振动再生过程中砂粒的运动状态及碰撞时的受力情况,推导出碰撞过程中砂粒受力表达式,进一步揭示了再生机理,找出了影响振动再生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膜吸收法从烟气中分离二氧化碳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吸收法是从烟气中分离二氧化碳的一种有效方法。建立了热再生和真空闪蒸能耗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再生能耗的影响。其中反应热分别为热再生和真空闪蒸再生能耗的46%和59.2%,是再生能耗的主要部分。热再生流程再生总能耗为4.140 4 MJ/kgCO2,膜真空闪蒸再生流程再生总能耗为3.241 1 MJ/kg-CO2,约为热再生流程的78%。在两种流程中,再生能耗在热再生流程和真空闪蒸再生流程所占比重分别为60%和62.74%,虽然真空闪蒸流程中再生能耗比重有所上升,但总能耗仍低于热再生流程。最后考察了膜吸收流程和化学吸收流程的经济性,结果表明膜吸收-真空闪蒸流程具有较强的竞争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轻烃芳构化ZnNi/HZSM-5催化上失活类型,认为积炭失活是改性ZSM-5催化剂的最主要失活方式,经烧焦可恢复其催化活性。通过马费炉静态烧焦和反应管动态烧焦,考察了再生温度对烧焦过程的影响,推测财生模式。在小型连续式100mL固定订立 在宏观热效应方面模拟了工业烧焦再生过程,认为烧焦是一个从外向内逐步扩散的过程,在催化剂上会形成热点,在烧焦再生的影响因素(再生气的氧含量、空速,再生最高温度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再制造产业的潜力,在保证商业利益的同时提升其对于环境保护的贡献,针对带有流水线型重加工线的再制造系统的特点,在混合流水线调度决策研究中加入对节约能源因素的考虑,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目标人工蜂群算法,并应用机器闲时判断开关机策略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以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与最小化能源消耗量为优化目标,建立双目标数学模型;修改经典单目标人工蜂群算法为双目标算法后引入了精英策略、双重邻域搜索,保证改编算法的收敛速度,加入局部最优逃脱算子,加强改编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由于产品组装具有成套要求,产品的分解与重加工工序可发生变动,产生大量机器闲时,通过判断开关机策略节能,并利用带有精英策略的改进模拟退火算法求解能源消耗量计算子问题.对算法进行数值计算并与已有代表性算法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在目标系统中应用此方法能够在保证完工时间的同时取得可观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经统计分析得到的哈尔滨地区地面逐时气象资料,对微机控制变频调速玻璃钢冷却塔的风机能耗进行了动态计算.运用经济分析理论中的动态评价方法,同不调速玻璃钢冷却塔的风机能耗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尽管微机控制变频调冷却塔初投资高,但其节能效果相当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玻璃钢横流冷却塔变频调速的运行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经统计分析得到的哈尔滨地区地面逐时气象资料,对微机控制变频调速玻璃钢横流冷却塔的风机能耗进行了动态计算,运用经济分析理论中的动态评价方法,同不调速玻璃钢横流冷却塔的风机能耗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尽管变频调速冷却塔初投资高,但其节能效益相当可观,应引起工程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工艺需要,有时北方冬季也需要供冷。闭式冷却塔是在冷却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冷却设备,它可以利用自然冷源在冬季及过渡季供冷,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本文详细阐述了其原理,建立了数学模型,并以实际工程为例,做了闭式冷却塔的初步设计,并将其与目前使用的制冷机组进行了能耗与经济性分析,这对于闭式冷却塔的设计及应用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乙烯精馏塔热泵流程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SPENPLUS软件,对常规乙烯精馏塔的操作工况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馏塔的两种开式热泵流程并作了模拟计算,确定了以上两种开式热泵流程的操作条件。计算结果表明,与乙烯常规精馏相比,A型开式热泵流程可节能24.9%,B型开式热泵流程可节能12.6%。  相似文献   

16.
在页岩气田的不同生产阶段,各项工况参数变化范围较大,三甘醇脱水装置运行工况可能会偏离最佳区间,容易导致脱水效果不显著,从而影响正常生产。采用HYSYS软件,对300.0×104 Nm3/d的页岩气三甘醇脱水装置进行了流程模拟,定量分析了三甘醇循环量、三甘醇贫液质量分数、原料气入塔流量、原料气入塔温度、吸收塔操作压力、三甘醇贫液入塔温度、塔板总效率和吸收塔塔板数等工艺参数对三甘醇脱水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各项工艺参数的合理操作范围,以实现最佳脱水效果,满足干气外输要求。结果表明,提高三甘醇循环量、贫液质量分数、吸收塔操作压力、塔板总效率和吸收塔板数,以及降低原料气入塔流量和温度、三甘醇贫液入塔温度,有助于改善三甘醇脱水效果;提高重沸器温度和汽提气流量有利于提高三甘醇贫液质量分数。此外,将HYSYS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生产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模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上述研究结果对提高脱水效率和降低投资成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原油蒸馏塔进科汽化过程的分析与讨论,提出原料进入精馏段的汽相量等于汽化段一次汽化量与塔底二次汽化量之和,从而解释了原油蒸馏塔传统工艺计算中出现的精馏段底部内回流量与所设定的过汽化量严重不符的矛盾,对进一步降低原油蒸馏塔的能量消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冷却水系统中上塔泵的节能调控方法.具体思路是在冷却水系统中的热水池和冷水池之间新加开一个冷却水的自然溢流通道,在实际冷却水温度低于工艺要求温度时,可以较好的定量调控自然流过溢流通道的流量,相应就可以减少上塔泵的实际流量,从而实现大幅度降低上塔泵的实际电能消耗,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节能为目的 ,应用ASPENPLUS分别对炼油厂的原双塔汽提流程和单塔汽提侧线采出流程进行模拟分析。确定单塔汽提流程主要工艺参数 :塔理论板数为 1 7块 ,冷热配比为 1∶3,热进料位置为第 3块板 ,侧线采出位置是第 9块板。结果表明 ,单塔汽提流程比双塔汽提流程的分离效果更佳 ,而且能耗降低约 6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