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乌梅丸新用     
安得辉  郑春叶 《新中医》2005,37(3):80-8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组成,系厥阴病主方。主治蛔厥证属于寒热错杂而正气虚弱者。乌梅丸具有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辛苦通降,酸苦通泄之效,并非只为蛔厥、久利而设。笔者临床应用,凡见寒热错杂,正气亏虚各种病证皆可选用。兹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原主治蛔厥及久利,当今疾病病机复杂多变,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阴阳失调者比比皆是,为乌梅丸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空间,已非蛔厥久利所限,只要抓住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的病机,皆可随证施用乌梅丸。笔者根据其寒热并用,清补兼施之功,加减运用于寒热错杂且正气虚弱之多种疾病,收效尚佳。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纵观全方,体现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敛收并用,攻补兼施,辛散苦降,安蛔固涩,通调阴阳的治疗法则。乌梅丸不仅是治疗蛔厥及下利的主方,更擅治疗上寒下热,寒热错杂,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证。1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病机分析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338条云:"……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以本条文来看,乌梅丸是仲景为蛔厥证而设,蛔厥证主要为上焦郁热,脾胃虚寒,以致蛔动不安,上扰胸膈所致的寒热错杂症.凡属里虚而寒热错杂而致的蛔厥、久利、呕吐、消渴、崩漏等证,只要辨证准确,运用得当,常收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韩雪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小儿肺炎喘嗽治疗有独到见解,临床善于应用对药治疗小儿肺炎喘嗽,选药轻清灵动,配伍巧妙,乌梅丸主治症状,以寒热错杂、虚实兼并是其主要特点。张仲景之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蛔厥即由于蛔虫蛔而厥的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但随着古代和现代医生对乌梅丸证的更深入了解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其功效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发挥。本文从乌梅丸来源、组方功效及其典型病例,介绍韩雪教授曾多次辨证应用乌梅丸治疗小儿肺炎喘嗽,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主治病症,以寒热错杂、虚实兼并为特点.张仲景之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蛔厥即因蛔而厥的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但随着古今医家对乌梅丸证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其功效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发挥.自清代以来,乌梅丸便被视为治疗虫证的通用方,而不局限于治疗蛔虫病.直至今天,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此说,将乌梅丸列为杀虫剂第一方.此外,一些医家还将乌梅丸用于其他内科杂病的治疗,著名伤寒注家柯琴提出凡是厥阴病皆可用之的观点.笔者在临床当中,曾多次辨证应用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战汗法多见于"温病"范畴,伤寒与杂病见之甚少。传统观点认为脏厥与蛔厥病机不同,乌梅丸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所致的蛔厥、下利证。而笔者应用乌梅丸治疗脏厥1例,且表现为战汗而解,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源自《伤寒论》,现代方剂学将其归类为蛔厥、久利方。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进展,乌梅丸应用范围日趋扩大。本文例举乌梅丸治疗功能性腹痛、干燥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咳嗽验案四则,其主病虽各有不同,但存在共同病机,即寒热错杂、肝旺脾虚。据此,笔者得出结论:乌梅丸适应证绝非只有蛔厥、久利;临床应用不应只拘泥于“病”,凡六经辨证属厥阴病,脏腑辨证属肝旺脾虚,八纲辨证属寒热错杂,发病时间于凌晨1时至7时加重的疾病,皆可考虑应用乌梅丸。  相似文献   

9.
运用乌梅丸既是主治蛔厥证的基础方,更是主治寒热错杂证的重要方。临床运用乌梅丸辨治慢性盆腔炎、慢性腹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POEMS综合征、糖尿病胃轻瘫等而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不仅温脏安蛔,治疗蛔厥症,而且其可"酸甘化阴",亦可"寒热平调""寓泻于补",为治厥阴病的主方,对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症,效果显著。舒鹏教授认为胃癌术后患者出现的泛酸、嗳气、腹胀、嘈杂等消化道症状,与胃肠的协调性运动紊乱及胃酸的分布错位有关,有其自身解剖学特点,而不同于一般的反流性炎症。此类病症病机错综,寒热夹杂,舒师在辨证的基础上,善用乌梅丸加减,灵活化裁,临床治疗胃癌术后反流征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为仲景治"蛔厥"主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38条[1]言:"蛔厥者,乌梅丸之,又主久利."根据后世医家的临证经验及相关文献报道,乌梅丸的应用从不应囿于"蛔厥"之症,本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临证凡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特点的见症,皆可使用乌梅丸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原为蛔厥、久利而设,清代柯琴谓"乌梅丸为厥阴主方"。刘喜明老师认为乌梅丸酸苦甘辛寒热并用、阴阳共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刚柔相济,集扶正祛邪于一方;凡厥阴风木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而木土不和,及寒热虚实错杂的内、外、妇、儿各科诸证皆可使用。本文从厥阴之本质、乌梅丸使用指征、乌梅丸的组方思想、应用关键及验案举例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刘师使用乌梅丸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具有温脏补肝,调理阴阳的作用,治疗蛔厥证确有良效,吾师李士懋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乌梅丸的应用,只要抓住其实质,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1 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李士懋教授常说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以方示法,临床审症求因,辨证测机,法随机出,依法施治,凡是符合乌梅丸适用病机———肝虚而寒热错杂的,无论何证都可广泛的应用乌梅丸。2 谨守病机、寒热错杂临证遣方用药、审因测机,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特色。寒热错杂的病机,临床并非少见,可由多种原因所致,但凡厥阴肝虚而形成的寒热错…  相似文献   

14.
乌梅丸作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代表方,主治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等病证。原为治蛔厥、久利之用,现代诸医家将乌梅丸运用于内外妇儿等诸科病症,被奉为多种疑难杂症的验方,并不拘泥于治蛔。文章列举了几例临床运用乌梅丸的验案,表明只要抓住疾病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就可以将本方作为基础方化裁运用,辨证选方,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原为治疗"蛔厥""久利"而设,因其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故可广泛用于病机为"寒热错杂"多种疾病的治疗。需注意的是,本方须重用乌梅且多适用于慢性疾病治疗。临证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相似文献   

16.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全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组成,乃厥阴篇的主方,主治"蛔厥"及"久利"。病至厥阴,病情日久,正气衰弱,易导致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新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梅丸为《伤寒论》方。由乌梅、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干姜、黄连、当归、川椒组成,有安蛔止痛止利功效,原主治蛔厥及寒热错杂之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人参、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连、黄柏10味药物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具有温脏安蛔之功,亦主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利.临床诸多医家谨守病机,辨证施治,随证化裁,将其广泛应用于内、妇、皮肤、儿科等疾病,常收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陈岁 《中医杂志》2000,41(6):340-34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一首方剂,由乌梅、黄连、干姜、细辛、附子、桂枝、黄柏、人参、当归、花椒组成。后世多改丸为汤剂。笔者根据乌梅丸“酸甘辛苦复法”的组方特点,灵活运用于临床,有一定体会,现介绍如下。1 谨守病机,善用原方乌梅丸为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主方,本方与其它寒热并用方剂的最大区别是“重用酸以平肝”、“寒热刚柔同用”。吴鞠通曾对乌梅丸进行探讨:“酸甘化阴,辛苦通降,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笔者在临床上,通过调整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治疗蛔厥的代表方,若仅据此将其归入单纯的驱虫剂则未免过于局限.根据乌梅丸的配伍特点及临床经验,该方不但是一首厥阴病证之方,而且广泛用于治疗肝脾肾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寒热错杂疑难杂症,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